法規作用
『壹』 法律有哪些重要性
法律的作用有明示作用、矯正作用、預防作用、最終作用等,具體作用說明如下:
1、明示作用,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告知人們,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非法的。
2、矯正作用,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強制執行力來機械地校正社會行為中所出現的一些偏離了法律軌道的不法行為,使之回歸到正常的法律軌道。
3、預防作用,對於法律的預防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明示作用和執法的效力以及對違法行為進行懲治力度的大小來實現的。
4、最終作用,法律的最終作用:就是維護社會秩序,保障社會群眾的人身安全與利益。
(1)法規作用擴展閱讀
法律說明:
法律所指的是一個國家用來規范國家各方管理的一個政策,在法律制度里,包含很多的法規和政策。如何使法律制度能執行到位。主要不是強制性的執行,而是法律制度對自己國家的可行性,也就是說符合人性化的法律制度。
法律制度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所有法律原則和規則的總稱。法律制度從宏觀角度來說,與法系的概念比較接近。
2、法律制度是指運用法律規范來調整各種社會關系時所形成的各種制度。它調整了多少社會關系就包含有多少種具體的法律制度如行政、經濟、婚姻家庭、訴訟、教育文化及狹義的法律制度等。法律制度及其相應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構成法律部門。
一國的立法制度與司法制度的總稱,即通常所稱的「法制」。法律制度從宏觀角度來說,與法系的概念比較接近,我們不能把制度等同於法律條文。
『貳』 法律的作用特徵
法律行為來具自有以下三個特徵:第一,法律性。法律行為是法的現象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由法律規定的、具有法律意義、可以用法律進行評價的人的行為,由此區別於一般的社會行為。第二,社會性。法律行為作為人的活動,具有社會性的特徵,法律行為並不是一種孤立的行為,而是其他社會行為的一種形式或一個方面。第三,法律行為是能夠為人的意志所支配的行為,具有意志性。法律行為是人所實施的行為,受人的意志所支配。反應了人們對一定的社會價值的認同,一定利益和行為結果的追求以及一定的活動方式的選擇。
『叄』 法律法規起什麼作用
法律是社會生活中合理分配權力、限制權力的一種工具,使人類為數眾多、種類紛繁、各不相同的行為與關系崐在某種合理程度上得以理順,並頒布一些適用於某些應予限制的行動或行為的行為崐規則或標准。
『肆』 建築法規在建設工程中的作用
用來規范建設工程中的行為。
建設法規基本特徵:
1、科學性:建設技術法規的制定來自大量的科學論證與工程實踐檢驗,是建設業執業人員普遍遵守的科學規范。
2、標准性:所規定的內容是人們普遍接受的技術標准,包括國家標准、國際標准、專業標准和地方標准及企業標准,所採用的術語、符號、代號、方法是規范統一的。
3、系統性:形成一個完整的體系,作為一個工程項目,從項目論證到設計、施工、驗收等各個環節的技術法規相互銜接、相互制約。
4、穩定性:作為法律,一方面體現國家統治階級的意志,另一方面建設技術法規作為人們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學總結,又是人們普遍接受和認可的統一規范。
(4)法規作用擴展閱讀
建設工程在市場准入方面的規定:
我國對建設工程監理的市場准入採取了企業資質和人員資格的雙重控制。要求專業監理工程師以上的監理工程師以上的監理人員要取得監理工程師資格證書,不同的資質等級的工程監理企業至少要有一定數量的取得監理工程師資格證書並經注冊的人員。
為此,不僅在各級政府部門中設立了主管建設工程監理有關工作的專門機構,而且制定了有關的法律、法規和規章,明確提出國家推行建設工程監理制度,並明確規定了必須實行建設工程監理的工程規范。
『伍』 我國法律的作用是什麼
指引作用:體現在用法律指引自己應該如何行為;評價作用:體現版在通過法律判斷他人的行權為是否合法。
預測作用:體現在掌握法律以後,就可以預測到某種行為會否受到法律制裁,受怎麼樣的法律制裁;教育作用:是指法律教育所有公民如何守法;強製作用則體現在,對個別違法犯罪的人,法律會強制性地制裁犯罪者。
(5)法規作用擴展閱讀:
法的特徵:法律是一種概括、普遍、嚴謹的行為規范;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行為規范;法律是國家確認權利和義務的行為規范;法律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法律是具有普遍性的社會規范。
法的本質:法是被提升為國家意志的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
法的社會性:法的基本屬性——階級性;法的社會性。在階級社會中,法在實現統治階級職能的同時,還"執行由一切社會性質產生的各種公共事務"的職能。
隨著社會主義經濟和政治的進步,法所具有的為公共利益服務的社會職能,在有關經濟、科技、環境等法律部門中所起的積極作用,正日益取得發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法律
『陸』 法律作用的限制因素有哪些
限制因素存在以下5點:
1、有限性:法律不能作用於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有些領域需要靠道德、紀律等其他規范調整;
2、滯後性:社會生活發展很快,而法律的發展是相對滯後的;
3、僵硬性:法律考慮的是一般情況、共性情況,可能會導致個案的不公正(如許霆案);
4、有漏洞:法律是人制定的,由於人在認識和能力上的差異,可能會存在漏洞;
5、不確定性:法律文本在理解上是有差異的,因而需要解釋,不同的解釋方法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6)法規作用擴展閱讀:
我國立法的現狀、問題與原因分析:
第一,立法決策和制定過程通常表現為由上而下,過多體現黨政組織和上級意志,與主權在民的立法民主精神相違背。
首先,黨中央和上級的意志對立法的決策、立法的過程和立法的結果往往起著決定性作用。全國人大工作報告曾經指出:「黨通過人大黨的組織、在人大工作的共產黨員,實施黨對人大工作的領導,支持人大依法履行職權,充分發揮人大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的作用。」
在立法決策方面,需要制定什麼法律、何時制定、具體由哪一個部門來負責,往往都由黨政組織決定。在立法起草之前的協商階段,黨也會發揮很大的作用,重要的法律案往往要由全國人大委員長一級的黨組會議審查通過之後,才可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其次,行政法規和國務院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制定過程也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上級政府和黨的意志。
以國務院部門規章制定為例,國務院某部門的法制工作部門草擬規章的立法計劃,在徵求相關部門意見之後,規章的草案須提交該部門的黨組辦公會議審查,黨組辦公會議審查通過,才可以向國務院備案。
可見,無論法律,還是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其制定過程都過多體現了中央和上級的意志,廣大人民群眾無法直接向全國人大或其他規范性文件制定機關提出立法議案,這直接違背了立法的民主精神。
第二,立法過多地體現部門利益和地方利益。
在一個習慣於依靠政策管理經濟的國家裡,政策往往具備法律上的權利義務內容,而在主要依靠政策推動改革的進程中,誰先獲得了政策優惠,誰就可以在市場上領先一步而獲益,而誰掌握政策許可權,誰就有更大的支配裁量權。
新舊經濟體制之間蘊含著的大量制度性或政策性利益差額,強化了立法中的地方利益和部門利益傾向,為立法保權、擴權提供了強大的驅動力。
第三,民眾參與立法不夠。
廣泛的民眾參與是立法民主的重要體現,是法律獲得正當性的源泉。在我國以往的立法實踐中,對民眾參與立法重視不夠。近年來,國家開始重視民眾參與立法並提供了一些機會,但就制度設計本身而言仍存在很多漏洞。
總體而言,我國現有的立法監督制度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缺陷:
第一,立法監督的組織機構不健全,缺乏集中行使立法監督權的專門機構。由於立法監督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沒有專門的組織機構和專門的人員,很難保證監督活動取得較好的效果。
第二,立法監督的程序不完善。對於立法監督主體應當怎樣進行監督,對監督對象的哪些內容進行監督,以及不同監督主體意見不一致時應如何處理等一系列問題,法律規定並不明確。
第三,整個立法監督體制缺乏有效的啟動程序。
參考資料:共產黨新聞網——我國立法的現狀、問題與原因分析
『柒』 建築法規的重要性
建築法是規范我國各類房屋建築及其附屬設施建造和安裝活動的重要法律,
它的重要作用:一內是保容證建築工程質量和安全,從而保護人民群眾利益;二是規范和保障建築各方主體的權益。三、對建設單位行為的規范和監督,防止簽訂「黑白合同」等違法行為;四、能有效解決拖欠工程款和農民工工資問題。
建築法的頒布實施,使我國建築業走上了依法治業的軌道,工程質量整體水平穩中有升,建築市場秩序趨於規范,安全生產形勢逐步好轉,重大質量安全事故有所減少,保障和促進了建築業的快速發展。
建築業的快速發展,改善了城鄉面貌,提高了人民的居住和生活水平,提供了大量就業崗位,促進了農村富餘勞動力的轉移,推動了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這些成績的取得,建築法功不可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