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內問責條例
① 如何落實《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
貫徹落實問責條例,必須把握好權力、責任、擔當的關系,進一步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對黨的幹部來說,在權力與責任的關繫上,責任是第一位的;在義務和權利的關繫上,義務在先;手中的權力越大,就意味著責任越大,要擔當、要憂心的事就越多。現實中,一些幹部只想當官不想幹事,只想攬權不想擔責,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存在不作為、亂作為等問題,影響了事業發展,損害了黨的形象。權力和責任是對等的,忠誠干凈擔當是黨對領導幹部提出的政治要求。在管黨治黨方面,同樣不能有權力無責任、有職責無作為。只有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本培元,牢固樹立「權力就是責任、責任就要擔當」的觀念,不斷增強「四個意識」,才能心系使命、扛起責任,用走在前列、干在實處的擔當向黨和人民交出合格答卷。
貫徹落實問責條例,必須靠制度壓實責任、落實責任,不斷讓管黨治黨的政治責任落地生根。有問責才有負責,坐而論道,不如強化問責。一些地方和單位之所以存在黨的領導弱化、黨的建設缺失、全面從嚴治黨不力、黨的觀念淡薄、組織渙散、紀律鬆弛等問題,根本原因就在於黨組織和領導幹部管黨治黨不嚴、責任擔當缺失,搞好人主義、一團和氣。制定問責條例,實質是打造促進責任擔當的壓力機制、倒逼機制,為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劃出擔當底線、問責紅線。認真貫徹落實問責條例,就是把利劍高懸起來,告誡和警示全黨,黨中央對問責是動真格的,黨的領導幹部不擔當、不負責就要被追責。只有在制度上不斷完善、強化執行,才能層層傳導壓力,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管黨治黨良好局面。
責任重於泰山,擔當開創未來。對我們這樣一個擁有8800多萬名黨員、440多萬個黨組織的執政黨來說,全面從嚴治黨,必須靠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共同努力。貫徹落實好問責條例,進一步在全黨喚醒責任意識、激發擔當精神,我們必將不斷把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推向前進,把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② 黨內問責方式包括哪些
答:
1、對黨組織的問責方式包括:
(1)檢查。對履行職責不力、情節較輕的,應當責令其作出書面檢查並切實整改。
(2)通報。對履行職責不力、情節較重的,應當責令整改,並在一定范圍內通報。
(3)改組。對失職失責,嚴重違反黨的紀律、本身又不能糾正的,應當予以改組。
2、對黨的領導幹部的問責方式包括:
(1)通報。對履行職責不力的,應當嚴肅批評,依規整改,並在一定范圍內通報。
(2)誡勉。對失職失責、情節較輕的,應當以談話或者書面方式進行誡勉。
(3)組織調整或者組織處理。對失職失責、情節較重,不適宜擔任現職的,應當根據情況採取停職檢查、調整職務、責令辭職、降職、免職等措施。
(4)紀律處分。對失職失責應當給予紀律處分的,依照《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追究紀律責任。
上述問責方式,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合並使用。
(2)黨內問責條例擴展閱讀
問責方式的解讀
1、本條規定了「問責方式」。現有各類問責規定中,共有14種問責方式,包括批評教育、作出書面檢查、給予通報批評、公開道歉、誡勉談話、組織處理、調離崗位、停職檢查、引咎辭職、辭職、免職、降職、黨紀軍紀政紀處分、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處理等。
2、《條例》將這些問責方式規范為對黨組織的檢查、通報、改組3種方式,對黨的領導幹部的通報、誡勉、組織調整或者組織處理、紀律處分4種方式。這些方式均在黨內法規中有明確規定、在實踐中經常使用。
3、其中,誡勉既包括談話誡勉,也包括書面誡勉;組織調整或者組織處理包括停職檢查、調整職務、責令辭職、降職免職等。規定問責方式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合並使用,主要考慮到,在問責實踐中,有時要進行組織處理,也要給予紀律處分,這時就要將兩種方式合並使用。
③ 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對黨的領導幹部的問責方式都有哪些如何使用
對黨的領導幹部的問責方式包括:
(一)通報。對履行職責不力的,應當嚴肅批評,依規整改,並在一定范圍內通報。
(二)誡勉。對失職失責、情節較輕的,應當以談話或者書面方式進行誡勉。
(三)組織調整或者組織處理。對失職失責、情節較重,不適宜擔任現職的,應當根據情況採取停職檢查、調整職務、責令辭職、降職、免職等措施。
(四)紀律處分。對失職失責應當給予紀律處分的,依照《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追究紀律責任。
(3)黨內問責條例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制定的意義
問責條例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利器。條例貫徹黨章,堅持問題導向,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全面從嚴治黨、維護黨的紀律、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開展問責。
對於失職失責造成嚴重後果、人民群眾反映強烈、損害黨執政的政治基礎的都要嚴肅追究責任,既追究主體責任、監督責任,又追究領導責任。要把責任壓給各級黨組織,分解到組織、宣傳、統戰、政法等黨的工作部門,釋放有責必問、問責必嚴的強烈信號。
問責條例是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制度,制度的生命在於執行。全面從嚴治黨、推進標本兼治,最根本的就在於各級領導幹部要把管黨治黨的責任擔當起來。
各級黨組織都要把自己擺進去,聯系實際、以上率下,敢於較真碰硬、層層傳導壓力,讓失責必問成為常態。要緊緊圍繞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強化問責,倒逼責任落實,確保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確保黨中央政令暢通,確保黨的團結統一。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法院網-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
④ 中國共產黨黨內問責條例是法律法規嗎
屬於黨內法規
⑤ 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規定問責對象有哪些
對象為:各級黨委(黨組)、紀委(紀檢組)、黨的工作部門「三類組織」及其領導成員,重點是主要負責人。
根據《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第四條 :
黨的問責工作是由黨組織按照職責許可權,追究在黨的建設和黨的事業中失職失責黨組織和黨的領導幹部的主體責任、監督責任和領導責任。
問責對象是各級黨委(黨組)、黨的工作部門及其領導成員,各級紀委(紀檢組)及其領導成員,重點是主要負責人。
(5)黨內問責條例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的幾個重點方面
《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是繼新修訂的《中國共產黨黨員紀律處分條例》,以及《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准則》之後的又一次黨內制度創新,是深入推進從嚴管黨治黨的有力舉措,是確保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堅強保障。那麼,要抓住「四個突出」,嚴格問責。
首先,突出主體責任。《問責條例》條例是對各級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的問責處罰,「落實責任」是《問責條例》的關鍵。各級黨組織肩負著管黨治黨的主體責任,而黨員領導幹部則是推進管黨治黨的「關鍵少數」,二者相配合、齊使勁,才能真正管好黨治好黨。《問責條例》無疑是把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的紀律規矩挺在了前面,勾勒出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的「底線」。
其次,突出擔當精神。「權力就是責任,責任就要擔當,忠誠干凈擔當是黨對領導幹部提出的政治要求。」「把管黨治黨責任擔當起來」,是《問責條例》的核心。構建權力與責任相適應的問責機制,是制度治黨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的內在要求。喚醒黨組織和黨員領導幹部的責任意識、擔當意識,找准責任邊界,最終形成責任倒逼機制。
再次,突出問題導向。《問責條例》對於問責的范圍作出了明確劃定,主要圍繞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全面從嚴治黨、維護黨的紀律、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等方面開展問責,對失職造成嚴重後果的、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和損害黨執政的政治基礎的,既要追求主體責任、監督責任,還要追究領導責任。首次從黨的制度層面規定,嚴肅追究三方責任。
最後,突出凝心聚力。《問責條例》的導向需要各級領導幹部牢記使命、忠誠擔當,就沒有過不去的坎。強化廣大黨員領導幹部和黨員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必須較真碰硬、傳導壓力。領導幹部要履職盡責,黨員要身體力行,只有心往一處想,才能勁往一處使,只有「步調一致」,才能確保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不斷鞏固和加強黨的團結統一。
⑥ 《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有哪幾種問責方式
《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的問責方式具體如下:
一、對黨組織的問責方式包括:
(一)檢查。對履行職責不力、情節較輕的,應當責令其作出書面檢查並切實整改。
(二)通報。對履行職責不力、情節較重的,應當責令整改,並在一定范圍內通報。
(三)改組。對失職失責,嚴重違反黨的紀律、本身又不能糾正的,應當予以改組。
二、對黨的領導幹部的問責方式包括:
(一)通報。對履行職責不力的,應當嚴肅批評,依規整改,並在一定范圍內通報。
(二)誡勉。對失職失責、情節較輕的,應當以談話或者書面方式進行誡勉。
(三)組織調整或者組織處理。對失職失責、情節較重,不適宜擔任現職的,應當根據情況採取停職檢查、調整職務、責令辭職、降職、免職等措施。
(四)紀律處分。對失職失責應當給予紀律處分的,依照《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追究紀律責任。
(6)黨內問責條例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規定:
第七條 黨組織和黨員違反黨章和其他黨內法規,違反國家法律法規,違反黨和國家政策,違反社會主義道德,危害黨、國家和人民利益的行為,依照規定應當給予紀律處理或者處分的,都必須受到追究。
重點查處黨的十八大以來不收斂、不收手,問題線索反映集中、群眾反映強烈,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交織的腐敗案件,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問題。
第十條 黨員受到警告處分一年內、受到嚴重警告處分一年半內,不得在黨內提升職務和向黨外組織推薦擔任高於其原任職務的黨外職務。
⑦ 《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有哪幾種問責方式
1、對黨組織的問責方式
檢查,對履行職責不力、情節較輕的,應當責令其作出書面檢查並切實整改;通報,對履行職責不力、情節較重的,應當責令整改,並在一定范圍內通報;改組,對失職失責,嚴重違反黨的紀律、本身又不能糾正的,應當予以改組。
2、對黨的領導幹部的問責方式包括:
通報,對履行職責不力的,應當嚴肅批評,依規整改,並在一定范圍內通報;誡勉,對失職失責、情節較輕的,應當以談話或者書面方式進行誡勉;
組織調整或者組織處理,對失職失責、情節較重,不適宜擔任現職的,應當根據情況採取停職檢查、調整職務、責令辭職、降職、免職等措施;紀律處分,對失職失責應當給予紀律處分的,依照《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追究紀律責任。
(7)黨內問責條例擴展閱讀:
1、條例制定意義
問責條例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利器。條例貫徹黨章,堅持問題導向,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全面從嚴治黨、維護黨的紀律、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開展問責。
要緊緊圍繞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強化問責,倒逼責任落實,確保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確保黨中央政令暢通,確保黨的團結統一。
2、條例問責形式
黨的領導弱化,在推進各項建設中,或者處置重大問題中領導不力,出現重大失誤等情形;
黨的建設缺失,黨組織軟弱渙散,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不落實,作風建設流於形式等削弱黨執政的政治基礎的問題;
全面從嚴治黨不力,主體責任、監督責任落實不到位,管黨治黨失之於寬松軟等情形;維護黨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廉潔紀律、群眾紀律、工作紀律、生活紀律不力,特別是維護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失職等情形;
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不堅決、不扎實,管轄范圍內腐敗蔓延勢頭沒有得到有效遏制等情形;
其他應當問責的失職失責情形等。
3、制定過程
2016年1月,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會工作報告提出,要把問責作為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抓手,研究制定《中國共產黨黨內問責條例》。
2016年6月,王岐山在北京主持召開部分中央部委負責同志座談會,並到遼寧省召開座談會,就制定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徵求意見。
2016年6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
⑧ 《黨內監督條例》和其他黨內法規有何區別
《黨復內監督條例》和其他制黨內法規有何區別?
即將修訂的《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與《廉潔自律准則》《紀律處分條例》以及剛剛實施的《問責條例》,都是全面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體現黨的十八大以來管黨治黨理論和實踐創新的重要成果,都是全面從嚴治黨重要的制度遵循,對於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實現黨的歷史使命,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未來修訂的《黨內監督條例》,作為全面規范黨內監督制度的重要基礎性法規,將明確了此處的監督是黨內監督,與相關法律法規規定的外部監督相適應。
同時,《黨內監督條例》與《廉潔自律准則》《紀律處分條例》《問責條例》相銜接。任進教授說,銜接之後,將形成完整的黨內監督體系和問責制度,不僅將堅持了從嚴治黨、依規治黨、權責一致等原則,也將體現紀法分開、紀在法前和正確運用監督執紀問責「四種形態」的要求。
⑨ 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的問責對象是誰
問責對象是各級黨委(黨組)、黨的工作部門及其領導成員,各級紀委(紀檢組)及其領導成員,重點是主要負責人。
《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
第四條黨的問責工作是由黨組織按照職責許可權,追究在黨的建設和黨的事業中失職失責黨組織和黨的領導幹部的主體責任、監督責任和領導責任。
(9)黨內問責條例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
第八條問責決定應當由黨中央或者有管理許可權的黨組織作出。其中對黨的領導幹部,紀委(紀檢組)、黨的工作部門有權採取通報、誡勉方式進行問責;提出組織調整或者組織處理的建議;採取紀律處分方式問責,按照黨章和有關黨內法規規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執行。
第九條問責決定作出後,應當及時向被問責黨組織或者黨的領導幹部及其所在黨組織宣布並督促執行。有關問責情況應當向組織部門通報,組織部門應當將問責決定材料歸入被問責領導幹部個人檔案,並報上一級組織部門備案;涉及組織調整或者組織處理的,應當在一個月內辦理完畢相應手續。
受到問責的黨的領導幹部應當向問責決定機關寫出書面檢討,並在民主生活會或者其他黨的會議上作出深刻檢查。建立健全問責典型問題通報曝光制度,採取組織調整或者組織處理、紀律處分方式問責的,一般應當向社會公開。
第十條實行終身問責,對失職失責性質惡劣、後果嚴重的,不論其責任人是否調離轉崗、提拔或者退休,都應當嚴肅問責。
⑩ 《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由什麼負責解釋
根據《中國共產黨問責條例》第十二條規定, 本條例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負責解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黨委,中央各部委,中央國家機關各部委黨組(黨委),可以根據本條例制定實施辦法。
中央軍事委員會可以根據本條例制定相關規定。
問責條例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利器。條例貫徹黨章,堅持問題導向,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加強黨的建設、全面從嚴治黨、維護黨的紀律、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開展問責。
對於失職失責造成嚴重後果、人民群眾反映強烈、損害黨執政的政治基礎的都要嚴肅追究責任,既追究主體責任、監督責任,又追究領導責任。
(10)黨內問責條例擴展閱讀
解讀:
本條規定了「解釋機關」。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是《條例》的解釋機關。根據《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黨內法規的解釋同黨內法規具有同等效力。
第十三條本條例自2016年7月8日起施行。此前發布的有關問責的規定,凡與本條例不一致的,按照本條例執行。
解讀:
本條規定了「施行日期和法規效力」。《條例》是關於黨的問責工作的基礎性黨內法規,囊括而不替代此前發布的其他有關問責的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其他有關問責的規定與本條例不一致的,按照本條例執行,這是由《條例》在問責法規中的地位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