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規范
① 關於空白刑法規范的解釋
空白罪狀,是抄指條文沒有直接地規定某一犯罪構成的特徵,而是指明確定該罪構成需要參照的法律、法規的規定。比如刑法第325條第1款規定:「違法文物保護法規,將收藏的國家禁止出口的珍貴文物私自出售或者私自贈送給外國人的,處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可以並處罰金。」該條款僅指明在確定非法向外國人出售、贈送珍貴文物罪的構成特徵時應當參照文物保護法規的規定,而沒有直接、具體描述該罪的特徵,因此屬於空白罪狀。對空白罪狀必須與其他相關法律、法規相結合,才能夠正確的認定該種犯罪的特徵。
在我國刑法中,空白罪狀佔有相當大的比重,究其原因,主要有兩點。第一,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往往內容較多,而為了保證刑法條文的相對簡練,不便對其特徵作出具體表述;第二,空白罪狀所包含的其他法律、法規對社會發展變化的反應較快,從而可以使刑法在保持相對穩定的基礎上適應飛快發展的社會的需要。
② 我國刑法規范的最基本單位是()
最基本的單位要用「條」來表示,每部法律都用「條」,在適用法律問題上,包括在判決書中,都會看到「根據《······法》第···條的規定······,因此,法律的最基本的單位要用「條」來表示。
③ 司法部<服刑人員改造刑法規范>第38條具體內容是什麼
司法復部《服刑人員制改造刑法規范》並沒有此法,應該是《監獄服刑人員行為規范》。
第三十八條與來賓、警官相遇時,文明禮讓。
《監獄服刑人員行為規范》已經2004年3月2日司法部部務會議審議通過,現予發布,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1990年11月6日司法部第12號令《罪犯改造行為規范》同時廢止。《監獄服刑人員行為規范》是罪犯接受改造必須遵守的行為准則,是考核罪犯改造表現的一項基本內容,是實施獎懲的重要依據。
④ 為什麼要對刑法規范進行解釋
刑法的解釋是指對刑法規范蘊含的闡述。刑法條文所具有的一定程度上的抽象性和穩定性,決定了刑法解釋在正確領會立法意圖、准確適用法律上的必要性。
所謂刑法的立法解釋,通常認為就是由立法機關(即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對刑法的涵義所作的解釋,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1)在刑法中用條文對有關刑法術語所作的解釋;
(2)在刑法的起草說明或者修訂說明中所作的解釋;
(3)立法機關專門用法令對刑法所作的解釋。
法律即使再完備,也難以避免「法律漏洞」現象。在法律存在著漏洞的情況下,司法解釋具有填補漏洞的作用。實際上,由於法律規則乃是對復雜的社會現象進行歸納、總結而作出的一般的、抽象的規定,
現行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
因此人們對規則的含義常常有可能從不同的角度進行理解。而每一個法官在將抽象的規則運用於具體案件的時候,都要對法律規則的內涵及適用的范圍根據自身的理解作出判斷,而此種判斷實際上就是一種對法律的解釋。更何況成文法本身不是完美無缺的,而總是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漏洞,因此,法律解釋對任何法律的適用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司法過程中,更需要對法律規范作出明確的解釋,從而正確地適用法律和公正地裁判案件。
⑤ 刑法規范意義上的同一性是什麼
行為就是人們在一定目的、目的、慾望、意識、意志支配下所做出的版外部舉動。
在我權國刑法立法中,行為的含義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層次:(1)最廣義的行為。這種「行為」是在一般意義上使用的,泛指人的一切行為,不論是否為犯罪行為。例如,在我國刑法典第1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本法施行以前的行為,如果當時的法律不認為是犯罪的,適用當時的法律......」。(2)廣義的行為。這種「行為」同犯罪行為含義相同,,意指犯罪這種行為。例如我國刑法典第13條關於犯罪定義的規定中使用的「行為」一詞,就是包括主觀要件(故意、過失)和客觀要件在內,有機統一而構成了犯罪的行為。(3)俠義的行為。這種「行為」專指作為犯罪客觀方面的要件的行為,即危害行為。例如,我國刑法典第15條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這里的「行為」就是指作為客觀要件而不包括犯罪主觀方面的內在的危害行為。
這里要區別「行為」與「動作」的含義,A砍了B N刀,這是N個動作,僅僅是一個殺人行為。
⑥ 刑法規范是行為規范還是裁判規范
您好,刑法規來范,由國家制定自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禁止人們實施犯罪行為的禁止性規范。是由國家制定的,反映統治階級意志並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關於犯罪與刑罰的法律規則。構成刑法規范的必要因素,包括假定、處理和制裁,是以禁止、處罰犯罪行為為內容的法律規范。它既是裁判規范(於司法工作人員),也是行為規范(於全體公民)。
刑法規范首先是裁判規范,即使指示或者命令司法工作人員如何裁定、判斷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對犯罪如何科處刑罰的法律規范。裁判規范所指向的對象是司法工作人員,旨在限定司法權力,故司法工作人員具有遵守裁判規范的義務,違反義務者將受到法律制裁。
刑法規范也是行為規范。行為規范主要是通過「……的,處……」的描述方式體現出來。一方面,刑法規范向國民一般性地承諾了對法益的刑法保護,國民知道國家以刑法保護其法益,因而不至於時時刻刻擔心自己的法益受到侵犯。另一方面,刑法規范能夠成為一般人的行為規范:其一。刑法禁止的行為是違法行為,因而一般人可以預防、制止乃至防衛違法行為;其二,犯罪後將受到刑事制裁,從而使一般人作出不實施犯罪行為的意思決定。可見,行為規范存在於刑法規范之中,而不是獨立於刑法規范之外。
⑦ 什麼是刑法規范
以禁止、處罰犯罪行為為內容的法律規范,就是刑法規范,也稱罪刑規范。具體地說,由國家制定與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禁止人們實施犯罪行為、命令人們履行義務以免犯罪、指示司法人員如何認定犯罪和追究刑事責任的法律規范,就是刑法規范。
刑
法規范與刑法條文具有密切聯系。刑法條文表達刑法規范,是刑法規范的載體,因此刑法規范是刑法條文的內容與實質。但規范與條文並非等同。由於規范的內容是禁止做什麼、允許做什麼、應當做什麼,故刑法總則中的許多一般性規定與原則性規定,並不屬於刑法規范;一個條文可能表達幾個規范,幾個條文可能表達一個規范;刑法條文是直觀的,而刑法規范則不是直觀的。
刑法規范首先表現為裁判(或審判)規范,即是指示或命令司法工作人員如何裁定、判斷行為是否構成犯罪、對犯罪如何追究刑事責任的一種規范。裁判規范所指向的對象是司法工作人員,旨在限定司法權力,故司法工作人員具有遵守裁判規范的義務,違反義務者將受到法律制裁。
刑法規范也是禁止一般人實施犯罪行為的行為規范。即刑法規范作為行為規范時,所指向的對象是一般人,它禁止一般人實施犯罪行為,給一般人提供評價行為的標准,以期一般人不實施犯罪行為。行為規范主要是通過假定條件與法律後果之間的密切關系體現出來的,即以「……的,處……」的規定方式明確告訴人們,犯罪後將受到刑事制裁,從而使人們作出不實施犯罪行為的意識決定。可見,行為規范存在於刑法規范之中,而不是獨立於刑法規范之外。
刑法規范的實質是法益保護規范。如前所述,刑法的任務與目的是保護法益,因此,它將侵犯法益的行為類型化為犯罪構成要件,並針對符合構成要件的行為規定法律後果,從而形成了刑法規范。違反刑法規范的行為,就是侵犯法益的行為;對侵犯法益的行為宣示刑罰,對侵犯法益的犯罪行為科處刑罰,正是為了並實現著法益保護的目的。
⑧ 罪刑法定原則要求刑法規范的明確性,但不排斥規范的構成要素要件。 這句話哪裡錯了
存在爭議。雖然罪刑法定原則要求刑法規范的明確性,但刑法並不能完全排斥規范的構成要素,這種說法是正確的。規范的構成要件是與記述的構成要件要素相對而言的。前者是指,在解釋構成要件要素和認定是否存在符合構成要件要素的事實時,只需要法官的認識活動即可確定的構成要件要素。如刑法第262條規定的拐騙兒童罪的客觀要件為「拐騙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脫離家庭或者監護人,」對這里的「拐騙」、「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脫離」「家庭」「監護人」等的理解,以及對客觀事實是否符合這些要素,僅僅需要一般的認識活動即可得出結論,因而屬於記述的構成要件要素。反之,在解釋構成要件要素和認定是否存在符合構成要件要素的事實時,除了一般的認識活動外還需要法官進行規范的、評價的價值判斷才能認定,這樣的構成要件要素就是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例如,刑法第237條規定的強制猥褻、侮辱婦女罪的客觀要件為「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方法強制猥褻婦女或侮辱婦女」,對於其中的「猥褻」、「侮辱」,就需要法官的規范的、評價的行為才能認定。如前所述,即使罪刑法定原則要求刑法規范要求明確性,但不可能完全排斥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如第237條者的「猥褻」、「侮辱」、第250條的「歧視」、「侮辱」,第260條中的「虐待」,第363條的中的「淫穢物品」等等,這些都是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但是只要刑法中還存在這些與道德、風俗相關的犯罪,就不可能完全排斥上述的規范的構成要件要素。
⑨ 刑法調整的是什麼關系
刑法調整的是刑事責任關系
(A)從刑法規范的功能看,刑法的調整對象是刑事責任關專系
在任何一個國家的法屬律體系中,刑法規范與其他法律規范都不同。其他法律由義務性規范、授權性規范和制裁性規范組成,而刑法中僅有制裁性規范。因為刑法並不調整合法行為,刑法僅制裁犯罪行為,所以人們在正式的法律、法規中,不會看到「違反刑法,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看到的均是「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這就是說刑法只調整刑事責任關系而不調整其他社會關系。
(B)從刑法與刑事訴訟法的關系來看,刑法的調整對象是刑事責任關系。
我國司法機關的全部刑事司法活動,其中心皆不出保證正確、合法、及時確定、追究和實現犯罪人的刑事責任的范圍。離開了追究刑事責任這一目的,便無法正確認識司法機關刑事司法活動的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