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理條例
『壹』 《工傷事故處理條例》
現在施行的是工傷保險條例啊
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74508
如不明,可發消回息詢問.答
『貳』 《生產安全事故報告與調查處理條例》第三十七條的規定解釋
其實如果你仔細研讀了《生產安全事故報告與調查處理條例》全文,對這兩個問題自然可以得出明確的答案。
1.處罰權是依據調查權而定的,《生產安全事故報告與調查處理條例》第十九條規定:「特別重大事故由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有關部門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重大事故、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別由事故發生地省級人民政府、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縣級人民政府負責調查。省級人民政府、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縣級人民政府可以直接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也可以授權或者委託有關部門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未造成人員傷亡的一般事故,縣級人民政府也可以委託事故發生單位組織事故調查組進行調查。」
也就是說如果是特別重大事故就由國務院組織調查,那麼調查之後的處罰自然是由國家一級的安監部門也就是國家安監總局進行;如果是一般事故則由縣級政府組織調查,調查之後的處罰也就由縣一級的安監局進行;其他依此類推。
2.依據《生產安全事故報告與調查處理條例》,事故分為四級,那麼事故責任自然也分為四級,即一般事故責任、較大事故責任、重大事故責任和特別重大事故責任。只要調查組認定了屬於責任事故(注意:事故分為責任事故和非責任事故,要認定為責任事故才可處罰),那麼就要依照《生產安全事故報告與調查處理條例》第三十七條進行處罰,而一個具體事故是什麼性質,其認定權在於事故調查組和相應的政府(調查組的調查報告還應由政府批復才生效)。
「有責任的企業」是指被認定為發生了責任事故的企業,企業一旦發生了責任事故就應該負責任,但有關責任人和具體責任的大小還要根據調查組的調查加以查明和劃分。具體的劃分要根據事故的具體情況而定,比如事故損失大,影響惡劣,自然會重罰;如果事故的後果程度一般,沒有造成大的影響,一般會輕罰。
另外,企業自身是沒權利認定事故責任和事故程度的,也就是說,如果發生了事故,企業只有配合調查,然後等待調查組對於事故性質的認定和事故責任的劃分。
你問這些問題,我猜想你應該是企業的,對政府部門的工作程序不太了解。
『叄』 《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中所規定的文種
《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條例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1996年5月3日中共中央辦公廳發布的《中國共產黨機關公文處理條例》和2000年8月24日國務院發布的《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停止執行。新規定有15種,舊規定13種,
一、根據《國家行政機關公文處理辦法》第九條規定,行政機關的公文種類主要有:
(一)命令(令)
適用於依照有關法律公布行政法規和規章;宣布施行重大強制性行政措施;嘉獎有關單位及人員。
(二)決定
適用於對重要事項或者重大行動做出安排,獎懲有關單位及人員,變更或者撤銷下級機關不適當的決定事項。
(三) 公告
適用於向國內外宣布重要事項或者法定事項。
(四)通告
適用於公布社會各有關方面應當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項。
(五)通知
適用於批轉下級機關的公文,轉發上級機關和不相隸屬機關的公文,傳達要求下級機關辦理和需要有關單位周知或者執行的事項,任免人員。
(六)通報
適用於表彰先進,批評錯誤,傳達重要精神或者情況。
(七)議案
適用於各級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請審議事項。
(八)報告
適用於向上級機關匯報工作,反映情況,答復上級機關的詢問。
(九)請示
適用於向上級機關請求指示、批准。
(十)批復
適用於答復下級機關的請示事項。
(十一)意見
適用於對重要問題提出見解和處理辦法。
(十二)函
適用於不相隸屬機關之間商洽工作,詢問和答復問題,請求批准和答復審批事項。
(十三)會議紀要
適用於記載、傳達會議情況和議定事項。
二、根據《黨政機關公文處理工作條例》第八條規定,最新的公文種類主要有:
(一)決議。適用於會議討論通過的重大決策事項。
(二)決定。適用於對重要事項作出決策和部署、獎懲有關單位和人員、變更或者撤銷下級機關不適當的決定事項。
(三)命令(令)。適用於公布行政法規和規章、宣布施行重大強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晉升銜級、嘉獎有關單位和人員。
(四)公報。適用於公布重要決定或者重大事項。
(五)公告。適用於向國內外宣布重要事項或者法定事項。
(六)通告。適用於在一定范圍內公布應當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項。
(七)意見。適用於對重要問題提出見解和處理辦法。
(八)通知。適用於發布、傳達要求下級機關執行和有關單位周知或者執行的事項,批轉、轉發公文。
(九)通報。適用於表彰先進、批評錯誤、傳達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況。
(十)報告。適用於向上級機關匯報工作、反映情況,回復上級機關的詢問。
(十一)請示。適用於向上級機關請求指示、批准。
(十二)批復。適用於答復下級機關請示事項。
(十三)議案。適用於各級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請審議事項。
(十四)函。適用於不相隸屬機關之間商洽工作、詢問和答復問題、請求批准和答復審批事項。
(十五)紀要。適用於記載會議主要情況和議定事項。
『肆』 公職人員吸毒處理條例
第一條 為嚴肅黨紀政紀,加強黨風政風建設,堅決懲處吸毒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禁毒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處分暫行規定》等法律法規,結合我縣實際,特製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吸毒行為,是指吸食或注射鴉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嗎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國家規定管制的其他能夠使人形成癮癖的麻醉葯品和精神葯品的行為。
第三條 吸毒行為通過公安機關依照相關法律法規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來認定。
第四條 本辦法適用對象:
(一)黨員。指組織關系在我縣內,及省、市駐縣單位的中國共產黨黨員。
(二)國家公職人員。指全縣各級機關、人民團體、國有企事業單位的工作人員。
(三)村委會、社區居委會成員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五條 對吸毒的黨員、國家公職人員的處理:
(一)凡經公安機關認定為吸毒的黨員,依據《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第一百六十條第一款之規定,給予撤銷黨內職務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留黨察看或者開除黨籍處分。
(二)凡經公安機關認定為吸毒的國家公職人員,依據《行政機關公務員處分條例》第三十一條、《事業單位工作人員處分暫行規定》第二十一條之規定,給予降低崗位等級或者撤職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三)凡經公安機關認定為吸毒的村委會、社區居委會成員,責令其辭職;拒不辭職的,按程序予以罷免。
第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視為吸毒情節嚴重。
(一)曾經因吸毒被公安機關查獲並作出行政處罰決定,再次吸食、注射毒品的;
(二)採取注射方式使用毒品或者多次使用兩類以上毒品的;
(三)使用毒品後伴有聚眾淫亂、自傷自殘或者暴力侵犯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等行為的。
第七條 對吸毒的黨員、國家公職人員的處理,按照隸屬關系、管理許可權歸口分級處理。
(一)組織關系在縣內的黨員、監察對象,由公安機關認定後,移交同級紀檢監察機關處理;組織關系不在縣內的黨員、監察對象,經公安機關認定後,移交所屬單位或上級紀檢監察機關處理。
(二)在縣內國家公職人員中的非中國共產黨黨員、非監察對象,由公安機關認定後,移交所屬單位及其主管部門處理。
(三)村委會、社區居委會成員,由公安機關認定後,移交所屬鄉(鎮)依照職責許可權和相關規定處理。
(四)省、市屬駐衡陽縣各單位工作人員,由公安機關認定後,移交所屬單位及其主管部門處理。
第八條 公安機關可以對涉嫌吸毒的人員進行必要的檢測,被檢測人員應當予以配合;對拒絕接受檢測的,經縣公安局或者其派出機構負責人批准,可以強制檢測。
對因吸毒被公安機關行政處罰的黨員、國家公職人員,應確定其為重點管控對象,由所屬單位會同公安機關,每月對其進行三次以上毒品尿樣檢測,拒不執行尿樣檢測者,有關單位應採取相關措施予以配合。
公安機關應當對吸毒人員進行登記。
第九條 對吸毒的黨員、國家公職人員的清理、查處結果,必須及時通報縣紀委和縣禁毒委。
第十條 清理和查處黨員、國家公職人員吸毒工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該鄉(鎮)、單位年度考核不得評定為合格以上等次,並追究鄉(鎮)、單位主要負責人及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一)持應付、觀望態度,不作為的;
(二)虛報、瞞報吸毒人員信息、壓案不查、包庇袒護的;
(三)因工作不力、措施不到位、教育監管不嚴,導致本地區、本單位吸毒問題反彈、吸毒人員管理失控的。
第十一條 為吸毒的黨員、國家公職人員說情或干擾調查處理的,一經查實,將嚴肅追究責任。
第十二條 本辦法如與衡陽縣原制定下發的文件規定相沖突的,以本辦法為准。
第十三條 本辦法自公布之日起執行。
『伍』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自何時起施行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於 2002 年 4 月 4 日特發布國務院第 351 號令,公布《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並於 2002 年 9 月 1 日起實施, 目的 正如《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下簡稱《條例》)第一條所述「為了正確處理醫療事故,保護患者和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維護醫療秩序,保障醫療安全,促進醫學科學的發展,制定本條例。」
據新華社訊第351號國務院令公布了《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新華社今天受權全文播發。這個條例分總則、醫療事故的預防與處置、醫療事故的技術鑒定、醫療事故的行政處理與監督、醫療事故的賠償、罰則、附則共7章、63條。這個條例將自今年9月1日起施行。1987年6月29日國務院發布的《醫療事故處理辦法》同時廢止。條例施行前已經處理結案的醫療事故爭議,不再重新處理。
新條例重在預防
衛生部負責人表示,國務院發布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重點之一,是突出了預防醫療事故的發生及降低醫療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條例規定了醫療機構應當制定防範、處理醫療事故的預案,預防醫療事故的發生。條例要求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必須嚴格遵守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診療護理技術操作規范、常規,恪守職業道德。醫療機構要設立質量監控部門或配備專職或兼職人員,監督醫療服務工作,檢查執業情況,受理患者投訴,提供咨詢服務。條例對醫療機構書寫和保管病案也作出了詳細規定。
增加醫療事故賠償
新條例同現行辦法相比,整整增加了一章內容:醫療事故賠償。條例規定發生醫療事故賠償等民事責任爭議,醫患雙方當事人可以自願選擇雙方協商、申請行政調解或者提出民事訴訟三種方式解決。具體的賠償數額由各地依照條例的規定,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確定。
醫學會負責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新條例與現行的《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相比,進行重大調整的一條是,今後醫療事故的技術鑒定工作不再由衛生行政部門組織,改由醫學會負責。根據新條例規定,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分為兩級:設區的市級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直接管轄的縣級地方醫學會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醫學會。必要時,中華醫學會可以對疑難、復雜並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醫療事故爭議組織技術鑒定工作。
加大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責任
國務院法制辦負責人今天對新華社記者表示,新條例擴大了現行《醫療事故處理辦法》中關於醫療事故的內涵,同時加大了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責任。新條例中,將醫療事故明確定義為「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過失造成的患者人身損害的事故」;明確醫療事故的過錯原則,並根據對患者人身造成的損害程度,將醫療事故分為四級,造成患者死亡、重度殘疾的為一級醫療事故,其他三級醫療事故分別造成患者中度、輕度殘疾,器官組織損傷導致嚴重、一般功能障礙,或造成患者明顯人身損害的其他後果。條例取消了技術事故和責任事故的劃分。
患者有權復印及復制病歷等資料
對醫療事故鑒定所必須的證據材料——病歷及相關材料,新條例給了患者明確的說法:患者有權復印及復制病歷等資料,醫療機構應當提供復印或者復制服務,並在復印的病歷資料上加蓋證明印記,復印的過程應當有患者在場。
法醫也參加患者死因傷殘等級鑒定
衛生部負責人近日就國務院發布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有關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回答了新華社記者的問題。這位負責人說,涉及患者死因、傷殘等級鑒定的,除醫學專家外,還要抽取法醫參加鑒定。
『陸』 《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罰款處罰暫行規定的第二次修訂(2015.5.1— )
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令
第 77 號
《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於修改<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罰款處罰暫行規定等四部規章的決定》已經2015年1月16日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局長辦公會議審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5年5月1日起施行。
局長 楊棟梁
2015年4月2日
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於修改《<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罰款處罰暫行規定》
等四部規章的決定
為了貫徹落實新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國家安全監管總局對《<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罰款處罰暫行規定》等四部規章進行了修改,現決定:
一、對《<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罰款處罰暫行規定》作出修改
(一)將規章的名稱修改為:「生產安全事故罰款處罰規定(試行)」。
(二)刪去第二條第二款。
(三)在第四條增加一款,作為第二款:「生產經營單位提供虛假資料或者由於財務、稅務部門無法核定等原因致使有關人員的上一年年收入難以確定的,按照下列辦法確定:
「(一)主要負責人的上一年年收入,按照本省、自治區、直轄市上一年度職工平均工資的5倍以上10倍以下計算;
「(二)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上一年年收入,按照本省、自治區、直轄市上一年度職工平均工資的1倍以上5倍以下計算。」
(四)將第十一條修改為:「事故發生單位主要負責人有《安全生產法》第一百零六條、《條例》第三十五條規定的下列行為之一的,依照下列規定處以罰款:
「(一)事故發生單位主要負責人在事故發生後不立即組織事故搶救的,處上一年年收入100%的罰款;
「(二)事故發生單位主要負責人遲報事故的,處上一年年收入60%至80%的罰款;漏報事故的,處上一年年收入40%至60%的罰款;
「(三)事故發生單位主要負責人在事故調查處理期間擅離職守的,處上一年年收入80%至100%的罰款。」
(五)將第十二條修改為:「事故發生單位有《條例》第三十六條規定行為之一的,依照《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於印發<安全生產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標准>的通知》(安監總政法〔2010〕137號)等規定給予罰款。」
(六)將第十四條修改為:「事故發生單位對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3人以上10人以下重傷(包括急性工業中毒,下同),或者3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一般事故負有責任的,處2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
「事故發生單位有本條第一款規定的行為且有謊報或者瞞報事故情節的,處50萬元的罰款。」
(七)將第十五條修改為:「事故發生單位對較大事故發生負有責任的,依照下列規定處以罰款:
「(一)造成3人以上6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3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上3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處50萬元以上70萬元以下的罰款;
「(二)造成6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30人以上50人以下重傷,或者30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處7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
「事故發生單位對較大事故發生負有責任且有謊報或者瞞報情節的,處100萬元的罰款。」
(八)將第十六條修改為:「事故發生單位對重大事故發生負有責任的,依照下列規定處以罰款:
「(一)造成10人以上15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70人以下重傷,或者5000萬元以上7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處100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的罰款;
「(二)造成15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7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傷,或者7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處30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的罰款。
「事故發生單位對重大事故發生負有責任且有謊報或者瞞報情節的,處500萬元的罰款。」
(九)將第十七條修改為:「事故發生單位對特別重大事故發生負有責任的,依照下列規定處以罰款:
「(一)造成30人以上40人以下死亡,或者100人以上120人以下重傷,或者1億元以上1.2億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處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罰款;
「(二)造成4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或者120人以上150人以下重傷,或者1.2億元以上1.5億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處1000萬元以上1500萬元以下的罰款;
「(三)造成50人以上死亡,或者150人以上重傷,或者1.5億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的,處1500萬元以上2000萬元以下的罰款。
「事故發生單位對特別重大事故負有責任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2000萬元的罰款:
「(一)謊報特別重大事故的;
「(二)瞞報特別重大事故的;
「(三)未依法取得有關行政審批或者證照擅自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
「(四)拒絕、阻礙行政執法的;
「(五)拒不執行有關停產停業、停止施工、停止使用相關設備或者設施的行政執法指令的;
「(六)明知存在事故隱患,仍然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
「(七)一年內已經發生2起以上較大事故,或者1起重大以上事故,再次發生特別重大事故的;
「(八)地下礦山礦領導沒有按照規定帶班下井的。」
(十)將第十九條修改為:「個人經營的投資人未依照《安全生產法》的規定保證安全生產所必需的資金投入,致使生產經營單位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導致發生生產安全事故的,依照下列規定對個人經營的投資人處以罰款:
「(一)發生一般事故的,處2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二)發生較大事故的,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
「(三)發生重大事故的,處10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的罰款;
「(四)發生特別重大事故的,處1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
(十一)對部分條文作以下修改:
1.在第一條中的「依照」後增加「《安全生產法》」。
2.在第二條中的「有關責任人員」後增加「依照《安全生產法》和《條例》」。
3.刪去第三條第二款:「其他生產經營單位的廠長、經理、局長、礦長(含實際控制人、投資人)等人員」中的「、投資人」。
4.在第十三條中的「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有」後增加「《安全生產法》第一百零六條」,「第三十六條規定的」後增加「下列」。 生產安全事故罰款處罰規定(試行)
(2007年7月12日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令第13號公布 根據2011年9月1日《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於修改〈<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罰款處罰暫行規定〉的決定》第一次修訂 根據2015年4月2日《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於修改〈<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罰款處罰暫行規定〉等四部規章的決定》第二次修訂)
第一條 為防止和減少生產安全事故,嚴格追究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單位及其有關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正確適用事故罰款的行政處罰,依照「《安全生產法》《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規定,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煤礦安全監察機構對生產安全事故發生單位(以下簡稱事故發生單位)及其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等有關責任人員依照《安全生產法》和《條例》實施罰款的行政處罰,適用本規定。
第三條 本規定所稱事故發生單位是指對事故發生負有責任的生產經營單位。
本規定所稱主要負責人是指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長或者總經理或者個人經營的投資人,其他生產經營單位的廠長、經理、局長、礦長(含實際控制人)等人員。
第四條 本規定所稱事故發生單位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上一年年收入,屬於國有生產經營單位的,是指該單位上級主管部門所確定的上一年年收入總額;屬於非國有生產經營單位的,是指經財務、稅務部門核定的上一年年收入總額。
生產經營單位提供虛假資料或者由於財務、稅務部門無法核定等原因致使有關人員的上一年年收入難以確定的,按照下列辦法確定:
(一)主要負責人的上一年年收入,按照本省、自治區、直轄市上一年度職工平均工資的5倍以上10倍以下計算;
(二)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上一年年收入,按照本省、自治區、直轄市上一年度職工平均工資的1倍以上5倍以下計算。
第五條 《條例》所稱的遲報、漏報、謊報和瞞報,依照下列情形認定:
(一)報告事故的時間超過規定時限的,屬於遲報;
(二)因過失對應當上報的事故或者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類別、傷亡人數、直接經濟損失等內容遺漏未報的,屬於漏報;
(三)故意不如實報告事故發生的時間、地點、初步原因、性質、傷亡人數和涉險人數、直接經濟損失等有關內容的,屬於謊報;
(四)隱瞞已經發生的事故,超過規定時限未向安全監管監察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經查證屬實的,屬於瞞報。
第六條 對事故發生單位及其有關責任人員處以罰款的行政處罰,依照下列規定決定:
(一)對發生特別重大事故的單位及其有關責任人員罰款的行政處罰,由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決定;
(二)對發生重大事故的單位及其有關責任人員罰款的行政處罰,由省級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決定;
(三)對發生較大事故的單位及其有關責任人員罰款的行政處罰,由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決定;
(四)對發生一般事故的單位及其有關責任人員罰款的行政處罰,由縣級人民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決定。
上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可以指定下一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對事故發生單位及其有關責任人員實施行政處罰。
第七條 對煤礦事故發生單位及其有關責任人員處以罰款的行政處罰,依照下列規定執行:
(一)對發生特別重大事故的煤礦及其有關責任人員罰款的行政處罰,由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決定;
(二)對發生重大事故和較大事故的煤礦及其有關責任人員罰款的行政處罰,由省級煤礦安全監察機構決定;
(三)對發生一般事故的煤礦及其有關責任人員罰款的行政處罰,由省級煤礦安全監察機構所屬分局決定。
上級煤礦安全監察機構可以指定下一級煤礦安全監察機構對事故發生單位及其有關責任人員實施行政處罰。
第八條 特別重大事故以下等級事故,事故發生地與事故發生單位所在地不在同一個縣級以上行政區域的,由事故發生地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或者煤礦安全監察機構依照本規定第六條或者第七條規定的許可權實施行政處罰。
第九條 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煤礦安全監察機構對事故發生單位及其有關責任人員實施罰款的行政處罰,依照《安全生產違法行為行政處罰辦法》規定的程序執行。
第十條 事故發生單位及其有關責任人員對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煤礦安全監察機構給予的行政處罰,享有陳述、申辯的權利;對行政處罰不服的,有權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第十一條 事故發生單位主要負責人有《安全生產法》第一百零六條、《條例》第三十五條規定的下列行為之一的,依照下列規定處以罰款:
(一)事故發生單位主要負責人在事故發生後不立即組織事故搶救的,處上一年年收入100%的罰款;
(二)事故發生單位主要負責人遲報事故的,處上一年年收入60%至80%的罰款;漏報事故的,處上一年年收入40%至60%的罰款;
(三)事故發生單位主要負責人在事故調查處理期間擅離職守的,處上一年年收入80%至100%的罰款。
第十二條 事故發生單位有《條例》第三十六條規定行為之一的,依照《國家安全監管總局關於印發<安全生產行政處罰自由裁量標准>的通知》(安監總政法〔2010〕137號)等規定給予罰款。
第十三條 事故發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有《安全生產法》第一百零六條《條例》第三十六條規定的下列行為之一的,依照下列規定處以罰款:
(一)偽造、故意破壞事故現場,或者轉移、隱匿資金、財產、銷毀有關證據、資料,或者拒絕接受調查,或者拒絕提供有關情況和資料,或者在事故調查中作偽證,或者指使他人作偽證的,處上一年年收入80%至90%的罰款;
(二)謊報、瞞報事故或者事故發生後逃匿的,處上一年年收入100%的罰款。
第十四條 事故發生單位對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3人以上10人以下重傷(包括急性工業中毒,下同),或者3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一般事故負有責任的,處2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的罰款。
事故發生單位有本條第一款規定的行為且有謊報或者瞞報事故情節的,處50萬元的罰款。
第十五條 事故發生單位對較大事故發生負有責任的,依照下列規定處以罰款:
(一)造成3人以上6人以下死亡,或者10人以上30人以下重傷,或者1000萬元以上3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處50萬元以上70萬元以下的罰款;
(二)造成6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30人以上50人以下重傷,或者3000萬元以上5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處70萬元以上100萬元以下的罰款。
事故發生單位對較大事故發生負有責任且有謊報或者瞞報情節的,處100萬元的罰款。
第十六條 事故發生單位對重大事故發生負有責任的,依照下列規定處以罰款:
(一)造成10人以上15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70人以下重傷,或者5000萬元以上7000萬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處100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的罰款;
(二)造成15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7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傷,或者7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處300萬元以上500萬元以下的罰款。
事故發生單位對重大事故發生負有責任且有謊報或者瞞報情節的,處500萬元的罰款。
第十七條 事故發生單位對特別重大事故發生負有責任的,依照下列規定處以罰款:
(一)造成30人以上40人以下死亡,或者100人以上120人以下重傷,或者1億元以上1.2億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處500萬元以上1000萬元以下的罰款;
(二)造成40人以上50人以下死亡,或者120人以上150人以下重傷,或者1.2億元以上1.5億元以下直接經濟損失的,處1000萬元以上1500萬元以下的罰款;
(三)造成50人以上死亡,或者150人以上重傷,或者1.5億元以上直接經濟損失的,處1500萬元以上2000萬元以下的罰款。
事故發生單位對特別重大事故負有責任且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2000萬元的罰款:
(一)謊報特別重大事故的;
(二)瞞報特別重大事故的;
(三)未依法取得有關行政審批或者證照擅自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
(四)拒絕、阻礙行政執法的;
(五)拒不執行有關停產停業、停止施工、停止使用相關設備或者設施的行政執法指令的;
(六)明知存在事故隱患,仍然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
(七)一年內已經發生2起以上較大事故,或者1起重大以上事故,再次發生特別重大事故的;
(八)地下礦山礦領導沒有按照規定帶班下井的。
第十八條 事故發生單位主要負責人未依法履行安全生產管理職責,導致事故發生的,依照下列規定處以罰款:
(一)發生一般事故的,處上一年年收入30%的罰款;
(二)發生較大事故的,處上一年年收入40%的罰款;
(三)發生重大事故的,處上一年年收入60%的罰款;
(四)發生特別重大事故的,處上一年年收入80%的罰款。
第十九條 個人經營的投資人未依照《安全生產法》的規定保證安全生產所必需的資金投入,致使生產經營單位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導致發生生產安全事故的,依照下列規定對個人經營的投資人處以罰款:
(一)發生一般事故的,處2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二)發生較大事故的,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
(三)發生重大事故的,處10萬元以上15萬元以下的罰款;
(四)發生特別重大事故的,處15萬元以上20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條 違反《條例》和本規定,事故發生單位及其有關責任人員有兩種以上應當處以罰款的行為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或者煤礦安全監察機構應當分別裁量,合並作出處罰決定。
第二十一條 對事故發生負有責任的其他單位及其有關責任人員處以罰款的行政處罰,依照相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實施。
第二十二條 本規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柒』 現在《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還有效嗎
復1.為了正確處理醫療事故制,保護患者和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維護醫療秩序,保障醫療安全,促進醫學科學的發展,制定了本條例。於2002年2月20日國務院第55次常務會議通過,於2002年9月1日起公布施行。共計七章六十三條。
2.為了正確處理醫療事故,保障病員和醫務人員的合法權益,維護醫療單位的工作秩序,國務院於1987年6月29日制定《醫療事故處理辦法》,從醫療事故認定、賠償、處罰等不同方面對醫療事故處理進行規范。但由於該辦法規定醫療事故的認定由衛生行政管理部門認定,因此醫療糾紛在處理過程中,將主管醫療事故處理的醫療行政管理部門也牽涉其中。2002年,國務院頒布實施《醫療事故處理條例》,規定醫療事故的認定由社會學術團體(醫學會)擔任,從而將醫療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衛生局)從糾紛中解脫出來。
3.從2002年4月到2010年7月,《醫療事故處理條例》適用於醫療糾紛的處理,解決了大量的醫療事故糾紛。
『捌』 最新《黨政機關公文處理條例》中公文共有幾種
最新《黨政機關公文處理條例》中公文共有15種。
根據2012年版《黨政機關公文處理條例》(目前最新版本),我國黨政機關公文共有15種,分別為:(一)決議;(二)決定;(三)命令(令);(四)公報;(五)公告;(六)通告;(七)意見;(八)通知;(九)通報;(十)報告;(十一)請示;(十二)批復;(十三)議案;(十四)函;(十五)紀要。具體規定是:
(一)決議。適用於會議討論通過的重大決策事項。
(二)決定。適用於對重要事項作出決策和部署、獎懲有關單位和人員、變更或者撤銷下級機關不適當的決定事項。
(三)命令(令)。適用於公布行政法規和規章、宣布施行重大強制性措施、批准授予和晉升銜級、嘉獎有關單位和人員。
(四)公報。適用於公布重要決定或者重大事項。
(五)公告。適用於向國內外宣布重要事項或者法定事項。
(六)通告。適用於在一定范圍內公布應當遵守或者周知的事項。
(七)意見。適用於對重要問題提出見解和處理辦法。
(八)通知。適用於發布、傳達要求下級機關執行和有關單位周知或者執行的事項,批轉、轉發公文。
(九)通報。適用於表彰先進、批評錯誤、傳達重要精神和告知重要情況。
(十)報告。適用於向上級機關匯報工作、反映情況,回復上級機關的詢問。
(十一)請示。適用於向上級機關請求指示、批准。
(十二)批復。適用於答復下級機關請示事項。
(十三)議案。適用於各級人民政府按照法律程序向同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請審議事項。
(十四)函。適用於不相隸屬機關之間商洽工作、詢問和答復問題、請求批准和答復審批事項。
(十五)紀要。適用於記載會議主要情況和議定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