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用水法規
Ⅰ 前置過濾器的法律法規
前置過濾器多用家庭飲用水,凈水器或開水器。為保證生活飲用水(以下簡稱飲用水)衛生安全,保障人體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城市供水條例》的有關規定製定的,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規定:生產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的產品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按規定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辦理產品衛生許可批准文件,取得批准文件後,方可生產和銷售。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生產、銷售、使用無批准文件的前款產品。凡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的進口產品,須經衛生部審批後,方可進口和銷售。具體管理辦法由衛生部另行制定。違反本辦法規定,生產或者銷售無衛生許可批准文件的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的產品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責令改進,並可處以違法所得3倍以下的罰款,但最高不超過30000元,或處以5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罰款。[1]涉水批件查詢方法:網路搜索:衛生部衛生監督中心→公眾查詢→涉水產品批件庫→輸入產品名稱或批件號→查詢結果。也可以通過衛生部衛生監督中心網站友情鏈接查詢省市級批準的涉水批件。
阻水垢防銹蝕
水垢對所有的消費者都講都不陌生,水垢的結成主要成份是鈣、鎂組成,雖對人的身體構不成危害,但是熱水器、燃氣熱水器、開水器結垢會造成熱水器內膽腐蝕以及精密控制項失靈,從而給用戶造成一定的損失。歸納有以下幾點危害:
加熱設備結垢:浪費燃料、降低加熱設備的熱效率。因為水垢的導熱系數比鋼材的導熱系數小數十倍到數百倍。因此結有水垢時,使受熱面的傳熱性能變差,燃料燃燒所放出的熱量不能有效地傳遞到水中,大量的熱量被表面導熱帶走, 造成表面溫度升高,電能損失增加,因此造成電能浪費。有人估算,鍋爐受熱面上結有 1mm 厚的水垢,浪費電能約 10%~15% 。
影響電熱水器的安全運行:熱水器漏電致人死傷的事故屢見不鮮,水垢常常生成在熱負荷很高的加熱管、鍋爐受熱面上。因水垢導熱性能很差,導致金屬管壁局部溫度大大升高。當溫度超過了金屬所能承受的允許溫度時,金屬因過熱而蠕變,強度降低,在鍋爐工作壓力下,金屬會發生鼓包、穿孔和破裂、漏電等,直接影響熱水器的安全使用。
前置過濾器可以添加食品級的緩釋性復磷酸鹽,可與水的中的鈣鎂離子起絡合反應,防止鈣鎂離子與碳酸銀離子的結合,從而起到阻垢的作用,並能在儲水箱內壁形成動態的納米級保護膜,起防止和修補管道和容器內壁銹蝕的作用。
凈水器預處理
一般的凈水器目前常用的預處理器均採用PP棉,其過濾精度號稱是1-50微米之間。主要是延長後面濾芯的使用壽命,因存在更換頻率過高以及濾芯不能實現反沖洗,其功能有被前置過濾器所取代的趨勢(但因其成本低廉,目前仍被大量使用,PP棉存在的問題: 更換周期比較短,價格透明沒有任何的利潤空間; 雜質積累以後,不能及時排出造成二次污染,容易滋生細菌;大多數PP棉均採用透明材質,容易長青苔 )。
Ⅱ 生活飲用水衛生的基本法律規定有哪些
1.1 基本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三十條規定供水單位供應的飲用水不符合國家規定的衛生標准,「引起甲類傳染病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1.2 一般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共九章八十條,其中十條與飲用水關系密切。其內容明確了法定介水傳染病的種類,規定了各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供水單位、涉水產品生產企業的法定職責以及失職應負的法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雖然沒有直接對飲用水作相應規定,但是部分條文對飲用水的保護有一定的作用,例如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其中,水環境在本法當中屬於被保護的對象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是我國第一部系統規范水事活動的基本法, 對規范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加強水資源管理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主要包括水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和具體措施等制度,從控制水源污染、保障水質安全的角度體現了我國飲用水安全的法律保障。2008年修訂後,在立法宗旨上新增加了「保障飲用水安全」的規定,並專門增設了「飲用水水源和其他特殊水體保護」一章,進一步完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管理。
1.3 行政法規
國務院頒布了一批與生活飲用水有關的行政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城市供水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
1.4 地方行政法規
我國一些省、直轄市、自治區因地制宜,制定頒布了一批有關生活飲用水的地方法規和規章,在當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管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北京市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條例》、《上海市生活飲用水二次供水衛生管理辦法》、《黑龍江省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規定》等等。
Ⅲ 急求《生活飲用水衛生規范》全文(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2001)
生活飲用水衛生規范
2001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生活飲用水集中式供水單位
(以下簡稱集中式供水單位)的衛生監督管理,保飲用水符合有關衛生規范,根據《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制定本規范。
第二條
本規范規定了集中式供水單位的水源選擇與衛生防護,生活飲用水生產和污染事件理、水質檢驗、從業人員等方面的衛生要求。
第三條
城市集中式供水單位(含自建集中式供水單位)必須遵守本規范。農村集中式供水參照本規范執行。
第四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監督本規范的實施。
第二章
水源選擇和衛生防護
第五條
集中式供水單位應選擇水質良好、水量充沛、便於防護的水源。取水點應設在城市和工礦企業的上游。
第六條
新建、改建、擴建集中式供水工程的水源選擇,應根據城市遠期和近期規劃、歷年來的水質、水文、水文地質、環境影響評價資料、取水點及附近地區的衛生狀況和地方病等因素,從衛生、環保、水資源、技術等多方面進行綜合評價,並經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水源水質監測和衛生學評價合格後,方可作為供水水源。
第七條
供水水源水質應符合有關國家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的規定。當水質不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規定時,不宜作為生活飲用水水源。若限於條件需加以利用時,應採用相應的凈化工藝進行處理,處理後的水質應符合規定,並取得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的批准。
第八條
生活飲用水水源的保護區應按國家環境保護局、衛生部、建設部、水利部和地質礦產部頒發的《生活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的要求,由環保、衛生、公安、城建、水利、地礦等部門共同劃定生活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報當地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供水單位應在防護地帶設置固定的告示牌、落實相應的水源保護工作。
第九條
經有關流域、區域、城市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所確定的跨地區的生活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有關污染防治規劃,各有關單位應嚴格執行,各負其責。
第十條
地表水水源衛生防護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取水點周圍半徑100米的水域內,嚴禁捕撈、網箱養殖、停靠船隻、游泳和從事其他可能污染水源的任何活動。取水點上游1000米至下游100米的水域不得排入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其沿岸防護范圍內不得堆放廢渣,不得設立有毒、有害化學物品倉庫、堆棧,不得設立裝卸垃圾、糞便和有毒有害化學物品的碼頭,
不得使用工業廢水或生活污水灌溉及施用難降解或劇毒的農葯,不得排放有毒氣體、放射性物質,不得從事放牧等有可能污染該段水域水質的活動。
以河流為給水水源的集中式供水,
由供水單位及其主管部門會同衛生、環保、水利等部
門,根據實際需要,可把取水點上游1000米以外的一定范圍河段劃為水源保護區,嚴格控制上游污染物排放量。
受潮汐影響的河流,
其生活飲用范圍由供水單位及其主管部門會同衛生水取水點上下游及其沿岸的水源保護區范圍應相應擴大,由環保、水利等部門研究確定。作為生活飲用水水源的水庫和湖泊,應根據不同情況,將取水點周圍部分水域或整個水域及其沿岸劃為水源保護區,並按第一、二項的規定執行。對生活飲用水水源的輸水明渠、暗渠,應重點保護,嚴防污染和水量流失。
第十一條
地下水水源衛生防護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生活飲用水地下水水源保護區、構築物的防護范圍及影響半徑的范圍,應根據生活飲用水水源地所處的地理位置、水文地質條件、供水的數量、開采方式和污染源的分布,由供水單位及其主管部門會同衛生、環保及規劃設計、水文地質等部門研究確定。在單井或井群的影響半徑范圍內,不得使用工業廢水或生活污水灌溉和施用難降解或劇毒的農葯,不得修建滲水廁所、滲水坑,不得堆放廢渣或鋪設污水渠道,並不得從事破壞深層土層的活動。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嚴禁排入滲坑或滲井。人工回灌的水質應符合生活飲用水水質要求。
第三章
生活飲用水生產的衛生要求和污染事件的報告處理
第十二條
集中式供水單位應備有並遵守有關生活飲用水衛生管理的法規、標准和規范。
第十三條
集中式供水單位應建立健全生活飲用水衛生管理規章制度。
第十四條
集中式供水單位應有分管領導和專職或兼職工作人員管理生活飲用水衛生工作。
第十五條
在新建、改建、擴建集中式供水工程時,集中式供水單位需向當地衛生行政部門申請進行預防性衛生監督。
給水工程設計必須符合有關國家給水設計規范和標
准。
第十六條
集中式供水單位配備的水凈化處理設備、設施必須滿足凈水工藝要求,必須有消毒設施,並保證正常運轉。
第十七條
生活飲用水的輸水、蓄水和配水等設施應密封,嚴禁與排水設施及非生活飲用水的管網相連接。
第十八條
集中式供水單位使用的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產品必須符合衛生安全和產品質量標準的有關規定,
並持有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頒發的衛生許可批准文件,方可在集中式供水單位中使用。
第十九條
集中式供水單位在購入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的產品時,應索取產品的衛生許可批准文件,並進行驗收。經驗收合格後方可入庫待用,並按品種、批次分類貯存於原料庫,避免混雜,防止污染。
第二十條
自建生活飲用水供水系統,未經當地衛生、建設行政部門批准不得與城市供水系統連接。
第二十一條
集中式供水單位應對取水、輸水、凈水、蓄水和配水等設施加強質量管理,建立放水、清洗、消毒和檢修制度及操作規程,保證供水水質。
第二十二條
各類貯水設備要定期清洗和消毒;管網末梢應定期放水清洗,防止水質污染。
第二十三條
新建水處理設備、設施、管網投產前,及設備、設施、管網修復後,必須嚴格沖洗、消毒,經水質檢驗合格後方可正式通水。
第二十四條
水處理劑和消毒劑的投加和貯存間應通風良好,防腐蝕、防潮,備有安全防範和事故的應急處理設施,並有防止二次污染的措施。
第二十五條
集中式供水單位不得將未經處理的污泥水直接排入地表生活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水域。
第二十六條
集中式供水單位應劃定生產區的范圍。生產區外圍
30米范圍內應保持良好的衛生狀況,不得設置生活居住區,不得修建滲水廁所和滲水坑,不得堆放垃圾、
糞便、廢渣和鋪設污水渠道。
第二十七條
單獨設立的泵站、沉澱池和清水池的外圍30米的范圍內,其衛生要求與集中式供水單位生產區相同。
第二十八條
集中式供水單位應針對取水、輸水、凈水、蓄水和配水等可能發生污染的環節,制訂和落實防範措施,加強檢查,嚴防污染事件發生。
第二十九條
遇生活飲用水水質污染或不明原因水質突然惡化及水源性疾病暴發事件時,集中式供水單位須在發現上述情況後立即採取應急措施,以最快的方式報告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建設行政部門。並及時進行水質檢測,報送處理報告.
第四章
水質檢驗
第三十條
集中式供水單位必須建立水質檢驗室,配備與供水規模和水質檢驗要求相適應的檢驗人員和儀器設備。負責檢驗水源水、凈化構築物出水、出廠水和管網水的水質。
第三十一條
水質檢驗應實行全過程的質量控制。水質檢驗方法應採用國家規定的生活飲用水檢驗法。
第三十二條
采樣點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要求:
采樣點的設置應有代表性,應分別設在水源取水口、
集中式供水單位出水口和居民經常用水點處。管網水的采樣點數,一般按供水人口每兩萬人設一個點計算,供水人口在20萬以下、100萬以上時,可酌量增減。在全部采樣點中,應有一定的點數選在水質易受污染的地點和管網系統陳舊部位。具體采樣點的選擇,應由供水單位和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根據本地區具體情況確定。
第三十三條
集中式供水單位應按上級主管部門有關規定進行生活飲用水檢驗,其測定項目及檢驗頻率至少應符合下列要求。當檢測結果超出《生活飲用水水質衛生規范》
(2001)水質指標限值時,應予立即重復測定,並增加監測頻率。水質檢驗結果連續超標時,應查明原因,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在選擇水源時或水源情況有變化時,應檢測《生活飲用水水質衛生規范》中規定的全部常規檢驗項目及該水源可能受某種成份污染的有關項目。
第三十四條
不具備水質檢驗條件酌自建集中式供水單位,應委託經計量認證合格的檢驗機構按上述要求進行檢驗。
第三十五條
水質檢驗記錄應當完整清晰,檔案資料保存完好。
第三十六條
集中式供水單位應建立水質檢測資料的月報、年報、污染應急報告制
度,水質檢測資料應按有關規定報送當地衛生行政部門和建設行政部門。水質檢測資料月報於次月10日前報送,年報於次年2月10日前報送。
第五章
從業人員的衛生要求
第三十七條
直接從事供、管水的人員必須每年進行一次健康檢查。取得預防性健
康體檢合格證後方可上崗工作。凡患有痢疾、傷寒、病毒性肝炎、活動性肺結核、化膿性或滲出性皮膚病及其他有礙生活飲用水衛生的疾病或病源攜帶者,不得直接從事供、管水工作。
第三十八條
直接從事供、管水的人員,上崗前須進行衛生知識培訓,上崗後每年
進行一次衛生知識培訓,未經衛生知識培訓或培訓不合格者不得上崗工作。
第三十九條
集中式供水單位從業人員應當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和行為。不得
在生產場所吸煙,不得進行有礙生活飲用水衛生的活動。
第六章
附則
第四十條
本規范所使用的用語含義如下
生活飲用水:
由集中式供水單位直接供給居民作為飲水和生活用水,該水的水質必
須確保居民終生飲用安全。
城市:國家按行政建制設立的直轄市、市、鎮。
集中式供水:由水源集中取水,經統一凈化處理和消毒後,由輸水管網送到用戶的供水方式。
自建集中式供水:
除城建部門建設的各級自來水廠外,由各單位自建的集中式供水
方式。
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的產品:
指凡在飲用水生產和供水過程中與飲用水接觸的聯接止水材料、塑料及有機合成管材、管件、防護塗料、水處理劑、除垢劑、水質處理器及其它新材料和化學物質。直接從事供、管水的人員:從事凈水、取樣、化驗、二次供水衛生管理及水池、水箱清洗人員。
第四十一條
本規范由衛生部負責解釋
第四十二條
本規范自二OO一年九月一日起施行。
Ⅳ 國家標准飲用水,值是多少
不小於6.5且不大於9.5。
(4)飲用水法規擴展閱讀:飲用水水質標准
一、飲用水水質常規指標「微生物」。
1.總大腸菌群(MPN/100mL或CFU/100mL) 不得檢出。
2.耐熱大腸菌群(MPN/100mL或CFU/100mL) 不得檢出。
3.大腸埃希氏菌(MPN/100mL或CFU/100mL) 不得檢出。
4.菌落總數(CFU/mL) 100。
二、飲用水水質常規指標「毒理指標」。
砷(mg/L) 0.01。
鎘(mg/L) 0.005。
鉻(六價,mg/L) 0.05。
鉛(mg/L) 0.01。
汞(mg/L) 0.001。
硒(mg/L) 0.01。
氰化物(mg/L) 0.05。
氟化物(mg/L) 1.0。
硝酸鹽(以N計,mg/L) 10。
地下水源限制時為20。
三氯甲烷(mg/L) 0.06。
四氯化碳(mg/L) 0.002。
溴酸鹽(使用臭氧時,mg/L) 0.01。
甲醛(使用臭氧時,mg/L) 0.9。
亞氯酸鹽(使用二氧化氯消毒時,mg/L) 0.7。
氯酸鹽(使用復合二氧化氯消毒時,mg/L) 0.7。
三、飲用水水質常規指標「化學指標」。
色度(鉑鈷色度單位) 15。
渾濁度(NTU-散射濁度單位) 1。
水源與凈水技術條件限制時為3。
臭和味無異臭、異味。
肉眼可見物 無。
pH (pH單位) 不小於6.5且不大於8.5。
鋁(mg/L) 0.2。
鐵(mg/L) 0.3。
錳(mg/L) 0.1。
銅(mg/L) 1.0。
鋅(mg/L) 1.0。
氯化物(mg/L) 250。
硫酸鹽(mg/L) 250。
溶解性總固體(mg/L) 1000。
總硬度(以CaCO3計,mg/L) 450。
耗氧量(CODMn法,以O2計,mg/L) 3。
水源限制,原水耗氧量>6mg/L時為5。
揮發酚類(以苯酚計,mg/L) 0.002。
陰離子合成洗滌劑(mg/L) 0.3。
Ⅳ 涉水產品有哪些衛生監管相關法規
這個規定裡面都有:《新消毒產品和新涉水產品衛生行政許可管理規定》
Ⅵ 生活飲用水衛生的基本法律規定有哪些
1 我國現行有關生活飲用水衛生法律法規
1.1 基本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三百三十條規定供水單位供應的飲用水不符合國家規定的衛生標准,「引起甲類傳染病傳播或者有傳播嚴重危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後果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1.2 一般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共九章八十條,其中十條與飲用水關系密切。其內容明確了法定介水傳染病的種類,規定了各級政府衛生行政部門、供水單位、涉水產品生產企業的法定職責以及失職應負的法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雖然沒有直接對飲用水作相應規定,但是部分條文對飲用水的保護有一定的作用,例如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其中,水環境在本法當中屬於被保護的對象之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是我國第一部系統規范水事活動的基本法, 對規范水資源開發利用與保護、加強水資源管理等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主要包括水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和具體措施等制度,從控制水源污染、保障水質安全的角度體現了我國飲用水安全的法律保障。2008年修訂後,在立法宗旨上新增加了「保障飲用水安全」的規定,並專門增設了「飲用水水源和其他特殊水體保護」一章,進一步完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管理。
1.3 行政法規
國務院頒布了一批與生活飲用水有關的行政法規,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實施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城市供水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
1.4 地方行政法規
我國一些省、直轄市、自治區因地制宜,制定頒布了一批有關生活飲用水的地方法規和規章,在當地的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管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北京市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條例》、《上海市生活飲用水二次供水衛生管理辦法》、《黑龍江省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規定》等等。
2《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的主要內容
《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是建設部與衛生部於1996年7月9日以部長令聯合發布的,並於1997年1月1日起施行。《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的實施, 標志著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工作有了專項規章, 對保證生活飲用水的衛生安全, 保障人體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
2.1《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總則中主要對立法目的、依據、適用范圍以及衛生部與建設部在飲用水衛生監督、衛生管理工作的分工做了明確的規定,同時還明確了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實施飲用水衛生監督工作的范圍。鑒於生活飲用水在國民經濟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本《辦法》針對供水衛生安全方面的問題,以及目前市場上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的產品衛生質量的狀況,規定了對供水單位和生產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的產品的單位和個人實行衛生許可制度,以保護消費者健康。
2.2 在衛生管理方面,強調了生活飲用水必須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規定了供水單位職責和飲用水衛生許可證制度;對新建、改建、擴建的供水工程項目的選址、設計審查、竣工驗收規定必須有衛生行政部門參加;對於生產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產品的衛生質量,以及直接從事供、管理水人員的衛生管理都作了明確規定,並強調設置飲用水源保護區,防止水質污染,以有效地加強水源水的衛生防護。
2.3 為有效地實施衛生監督,本《辦法》明確了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在實施衛生監督活動中的職責范圍,對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的產品管理審批許可權作了原則規定,對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的進口產品,規定須經衛生部審批後方可進口和銷售。同時還對違反本《辦法》規定的作出了行政處罰規定。另外對幾個專門用語,如「二次供水」、「集中式供水」和「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的產品」等用語含義作了說明。
3《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對生活飲用水的保護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是指從保護人群身體健康和保證人類生活質量出發,對飲用水中與人群健康有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等各種因素以法律形式作出的量值規定,以及為實現量值所作的有關行為規范的規定,經國家有關部門批准,以一定形式發布的法定衛生標准。
我國政府歷來都十分關心和重視生活飲用水衛生工作,曾多次發布和修改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
3.1 1956年制定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及1959年、1976年修訂的標准分別包括15項、17項、23項微生物、一般化學和感官指標,著重技術要求,均未列為強制性衛生標准。1985年衛生部組織飲水衛生專家,結合國情並吸取了世界衛生組織飲用水質量標准和發達國家飲用水衛生標准中的先進部分,制定了《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GB5749-85),將水質指標由23項增至35項,由衛生部以國家強制性衛生標准發布,增加了飲用水衛生標準的法律效力。
3.2 2006年12月29日國家標准委和衛生部聯合發布了《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GB 5749-2006),這是國家首次對1985年發布的生活飲用水標准進行修訂,這項新標准提出了水質常規指標38項、消毒劑常規指標4項、水質非常規指標64項。與舊標准相比新標准具有如下三個特點:一是加強了對飲用水水質中的有機物、微生物等方面的具體要求,其中水質指標增加了71項,修訂了8項。二是統一了城鎮和農村飲用水衛生標准。該標准不僅適用於城鄉各類集中式供水的生活飲用水,同時也適用於分散式供水的生活飲用水。三是實現了飲用水標准與國際標准接軌。新標准水質項目和指標值的選擇上,參考了世界衛生組織的《飲用水水質准則》和歐盟、美國、俄羅斯和日本等國的飲用水標准,並充分考慮了我國實際情況,基本實現了飲用水標准與國際接軌。
我國現行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方面的法律法規,基本上保護了生活飲用水的安全,保障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健康,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破壞生活飲用水衛生安全的違法行為。但是,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現行的法律法規已經不能滿足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管的需要,有待於進一步的完善。
4 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現狀
隨著國民經濟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廣大群眾對生活飲用水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各級政府和各相關部門的的努力下,我國居民的生活飲用水安全狀況有了很大提升,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看到存在的問題依然比較突出。了解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現狀,才能使不斷改進和完善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法律法規的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
4.1 生活飲用水水源污染日趨嚴重
2005年,全國七大水系的411個地表水監測斷面中有27%為劣ⅴ類水質,基本喪失使用功能。根據第二次全國水資源調查評價結果,按照水功能區劃的標准,目前飲用水源地水功能不達標率達35.6﹪,其中河道不達標率44﹪,湖泊不達標率77﹪,水庫不達標率23﹪;全國1073個城鎮地表水飲用水水源地有25%的水質不達標;地下水水源地水質問題也很嚴重,115個地下水水源地中有35%不合格。除水源地常規水質項目超標外,有毒有機物污染已在一些飲用水水源地檢出,有些地區還相當嚴重【1】。
4.2 飲用水二次污染時有發生
飲用水發生二次污染的主要原因有: 管網輸送過程污染和水貯蓄過程污染。建國以來我國城市輸水管網普遍採用鋼筋混泥土管和鑄鐵管, 混泥土管水泥砂漿抹面容易滲出有害物質, 鑄鐵管使用幾年後會產生銹蝕, 管網連接處密封性能不夠好等有可能導致飲用水管網輸水過程污染【2】。目前城市中低層建築是由自來水廠通過管道直接供水, 而高層建築供水則需通過二次供水設施才能獲得,由於二次供水設施在選址、設計、施工, 以及日常衛生管理方面存在一些問題而可能導致飲水貯蓄過程污染, 例如飲用水池周圍有污水管道、水箱進出水管位置不合適造成水池內出現死水區、飲用水箱(池)與消防水箱(池)共用、溢泄水管與下水或雨水管線直接連通、通氣孔和檢修口無網罩、蓄水箱(池)蓋未上鎖、無二次消毒設施、水箱(池) 未按規范要求定期進行清洗消毒等都有可能引起水質的惡化。
4.3 農村自來水普及率低, 飲用水存在嚴重安全隱患
在全國范圍內的農村地區,相當一部分人仍然以分散式供水為水源,分散式供水以地下水、河水、溝塘水為主, 水質缺乏有效的凈化消毒處理和定期檢驗,衛生得不到保證。一些以地表水為水源的地區, 農村生產生活污水的無序排放, 造成水源有機物和細菌污染嚴重, 給農村飲水安全帶來極大隱患。大多數農村水廠設施簡陋、制水功能老化, 管網常有破損或銹蝕, 有的水廠無任何凈水設備, 水質也未消毒而直接供水。另外, 農民的飲用水衛生意識比較淡薄, 而農村又常常是衛生監督和疾病控制的薄弱環節。
5 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法律法規存在的主要問題
5.1 生活飲用水相關的法律法規立法滯後
我國現階段屬於「多龍治水」的發展中國家,治水工作由水利部、衛生部、環保總局等14個部門承擔,在飲用水的治理工作上我國顯現出群龍無首,各行其事的態勢,缺乏各部門溝通與協作的聯動機制,從而造成管理上政出多門,信息銜接不通暢,影響對飲用水安全的監督與保障。目前我國有關飲用水安全的法律較少,有關飲用水保護的法律條文分散,體系性不強, 並且法律之間的相互關系沒有理順,內容上還存在著重復之處。例如,在《環境保護法》中明確規定了各級人民政府負有防止水源枯竭的責任,而在《水法》中也有相同的規定;《水污染防治法》中規定國家建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同樣在《水法》中也對此進行了重復性的規定。我國飲用水保護的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相對較多,但是立法層次較低,內容不全面。專業行政規章《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僅為衛生部、建設部的部門規章,法制管理范圍較窄,關鍵的飲用水水源難以管理。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在生活飲用水衛生立法方面的差距非常明顯。以美國為例,《安全飲用水法》最初是於1974年由美國國會通過的,其目的是通過對美國公共飲用水供水系統的規范管理,以確保公眾的健康。該法律於1986年和1996年進行修改,要求採取更多行動來保護飲用水及其水源——河流、湖泊、水庫、泉水和地下水水源。作為美國飲用水保護專項法規的《安全飲用水法》,充分認識到飲用水水源保護的重要性,積極改進飲用水安全系統的籌資,並且特別注重相關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和公眾信息的收集,上述這幾點都是保證飲用水安全的重要部分。此法採用水源到供水水龍頭全過程的分段保護的方式,來確保飲用水達到國家要求的標准,主要內容包括:(1)《安全飲用水法》應用於美國的每個公共供水系統。目前美國大約有170,000個以上的公共供水系統,他們幾乎為所有的美國人供水。保證這些供水系統的供水安全的責任是由美國環保署、各州、部落、水系統和公眾一起來分擔的。(2)為了保證飲用水的安全,針對水中的污染,《安全飲用水法》建立了多道屏障。這些屏障包括水源保護、水處理、配水系統的一體化和公共信息。公共供水系統負責保證從水龍頭中流出的水中的污染物不超過標准。水系統負責對水進行處理,且必須經常地對於水中特定的污染物做測試,並將結果向州做報告。如果水系統不符合標准,它有責任通知用戶。現在要求供水者為用戶做年度報告。公眾有責任幫助當地的供水者確定需要優先解決問題的順序,為籌資和水系統的改善做決策,並幫助制定保護水源的計劃。(3)《安全飲用水法》的主要的組成部分是保護和預防。各州和供水者必須對水源進行評估以確定何處是易受污染的薄弱環節。水系統也可以主動地採用各種計劃來保護他們的流域或水源,各州也可以根據其他法律的合法權力來預防污染【3】。
5.2 相關法律法規對農村飲用水安全關注較少
目前我國農村飲用水安全形勢較為嚴峻,自2000年以來,湖南、江蘇、遼寧、安徽等許多地方都曾發生嚴重的生活飲用水污染事件,造成當地群眾生活飲水困難,危害群眾的身體健康。我國大部分農村地區是分散式的供水模式,供水衛生情況可想而知,衛生部2010年2月18日透露:經全國愛衛會、衛生部對農村飲用水安全情況進行聯合調查的結果表明,調查水樣中未達到基本衛生安全的超標率是44.36%,而集中式供水中有消毒設備的僅佔29.18%。這說明,我國目前的生活飲用水安全形勢仍然較為嚴峻【4】。農村飲用水安全形勢嚴峻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有直接關系,但是最根本的原因在於我國目前的法律制度對農村飲用水安全的關注力度不夠。當前,我國飲用水安全的相關法律規范的規定多注重對城市飲用水安全的保護,而嚴重忽視了廣大農村地區的飲用水保護。例如, 《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第二條明確規定:「本辦法適用於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單位和涉及飲用水衛生安全的產品的衛生監督管理。」同時,很多地方性法律規范也將其適用的范圍限定在集中式供水范圍之內,而忽略了分散式供水問題,這就使我國以分散式供水為主的廣大農村地區處於國家和地方的飲用水安全法律規范之外,使農村地區居民的生命健康得不到法律的保護。
5.3 生活飲用水安全法律責任缺失
我國飲用水安全法律責任的相關規定無論從民事責任、行政責任還是刑事責任與發
達國家相比都比較薄弱,有些法律法規只提出了要求,沒有規定被違反時有關人員應負的法律責任,特別是對違反法律規定的行政干預行為缺乏約束力。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比較突出。許多在法律上已經確立的制度,在實踐中並沒有被很好地執行 ,這也是我國當前生活飲用水衛生管理工作中面臨的突出問題。我國關於飲用水安全法律責任採用最多的是行政責任,但在行政責任處罰上,還存在著罰款額度不高的問題, 例如《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第二十六條規定:「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修建危害水源水質衛生的設施或進行有礙水源水質衛生的作業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責令限期改進,並可處以2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罰款。各地衛生部門在近年的監督檢查中發現有的涉及涉水產品的違法行為由於《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中缺少相應的執法依據而無法進行處理。
6 建議
6.1 加強公眾參與制度
生活飲用水安全不能僅僅依靠政府,還需要廣大群眾的廣泛參與,生活飲用水保護領域的公眾參與制度已成為國際社會和大多數國家所普遍接受的准則。國家應建立生活飲用水信息公開制度,保證公民知情權,使公眾切實了解生活飲用水衛生的狀況,不僅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公眾知情權的實現,而且公眾對生活飲用水狀況了解的越詳細、越真實,就越能提高公眾保護生活飲用水的意識,越能激勵公眾自覺的防治水污染。
6.2 加快推進生活飲用水安全方面的立法進程
6.2.1 制定我國的《安全飲用水法》
目前,我國的飲用水安全方面的法制建設還處於不斷健全完善的階段,應從構建完善的飲用水法規體系的角度出發,在理順體制、統一規范的前提下,出台綜合性的《安全飲用水法》
通過此法規范我國在飲用水安全方面存在的問題,對飲用水安全進行全過程監控,真正做到依法保障飲用水安全。作為一項專門的法律,其立法范圍應包括水資源及水資源的保護、水源污染的防治、生活飲用水安全的配套設施建設、生活飲用水及水源監測與監控,應該特別關注的是農村生活飲用水監管。
6.2.2 修訂《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
該辦法自1996年頒布實施後沒有大的變化,其中不少內容已經不能滿足衛生行政部門的監管需求, 有關部門應抓緊《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修訂案的有關工作。
6.3 完善生活飲用水安全的法律責任
生活飲用水安全是人民生活最基本的保障條件,需要法律給予切實有力的保障,因此必須加大對違法行為懲處力度,處罰一定要有威懾力,要防止出現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現象出現。
Ⅶ 飲用水衛生安全巡查實施規范規定的服務內容有哪些
我國飲用復水法規
至今尚無制諸如美國那樣法律層次高、完整、專業的飲用水法。鑒於此,一些有識之士已向全國人大呼籲加強飲用水立法,盡快制定我國的安全飲用水法。但當前更重要的是:應認真學習、重點掌握、充分運用我國現有的與飲用水衛生相關的法律、法規、規章。
1.我國現行常用的飲用水法規
飲用水法規的內容在憲法(母法)、基本法律(全國人大頒布)、一般法律、(全國人大常委會頒布)、行政法規(國務院頒布)、地方行政法規(省、較大市人大頒布)、行政規章(國務院各部頒布)、地方行政規章(省、較大市政府頒布)中均有相關條款。現行常用的適用於全國的有基本法律1個,一般法律5個,行政法規6個,行政規章3個
Ⅷ 水處理相關法律法規與標准規范
法律法規就搞不太清楚,呵呵
我知道的標准有《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GB5749-2006)
《生活飲用水衛生規范》(2001)
《瓶(桶)裝飲用純凈水衛生標准》(GB17324-2003)
《瓶(桶)裝飲用水衛生標准》(GB19298-2003)
還有礦原水、水處理器及污水的標准等
Ⅸ 飲用水合格的標準是怎麼的
微生物學指標
水是傳播疾病的重要媒介。飲用水中的病原體包括細菌、病毒以及寄生型原生動物和蠕蟲,其污染來源主要是人畜糞便。在不發達國家,飲用水造成傳染病的流行是很常見的。這可能是由於水源受病原體污染後,未經充分的消毒,也可能是飲用水在輸配水和貯存過程中受到二次污染所造成的。
理想的飲用水不應含有已知致病微生物,也不應有人畜排泄物污染的指示菌。為了保障飲用水能達到要求,定期抽樣檢查水中糞便污染的指示菌是很重要的。為此,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中規定的指示菌是總大腸菌群,另外,還規定了游離余氯的指標。我國自來水廠普遍採用加氯消毒的方法,當飲用水中游離余氯達到一定濃度後,接觸一段時間就可以殺滅水中細菌和病毒。因此,飲用水中余氯的測定是一項評價飲用水微生物學安全性的快速而重要的指標。
水的感官性狀和一般化學指標
飲用水的感官性狀是很重要的。感官性狀不良的水,會使人產生厭惡感和不安全感。我國的飲用水標准規定,飲用水的色度不應超過15度,也就是說,一般飲用者不應察覺水有顏色,而且也應無異常的氣味和味道,水呈透明狀,不渾濁,也無用肉眼可以看到的異物。如果發現飲用水出現渾濁,有顏色或異常味道,那就表示水被污染,應立即通知自來水公司和衛生防疫站進行調查和處理。
其他和飲用水感官性狀有關的化學指標包括總硬度、鐵、錳、銅、鋅、揮發酚類、陰離子合成洗滌劑、硫酸鹽、氯化物和溶解性總固體。這些指標都能影響水的外觀、色、臭和味,因此規定了最高允許限值。例如飲用水中硫酸鹽過高,易使鍋爐和熱水器內結垢並引起不良的水味和具有輕瀉作用,故規定其在飲用水中的限值不應超過每升250毫克。
毒理學指標
隨著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化學物質對飲用水的污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根據國外的調查,在飲用水中已鑒定出數百種化學物質,其中絕大多數為有機化合物。
飲用水中有毒化學物質污染帶給人們的健康危害與微生物污染不同。一般而言,微生物污染可造成傳染病的暴發,而化學物質引起健康問題往往是由於長期接觸所致的有害作用,特別是蓄積性毒物和致癌物質的危害。只有在極特殊的情況下,才會發生大量化學物質污染而引起急性中毒。
為保障飲用水的安全,確定化學物質在飲用水中的最大允許限值,也就是最大允許濃度是十分必要的,這是自來水公司向公眾提供安全飲用水的重要依據。但是,在飲用水中存在眾多的化學物質,究竟應該選擇哪些化學物質作為需要確定限值的指標呢?這主要是依據化學物質的毒性、在飲用水中含有的濃度和檢出頻率以及是否具有充分依據來確定限值等條件確定的。在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中,共選擇15項化學物質指標,包括氟化物、氯化物、砷、硒、汞、鎘、鉻(六價)、鉛、銀、硝酸鹽、氯仿、四氯化碳、苯並(а)芘、滴滴涕、六六六。這些物質的限值都是依據毒理學研究和人群流行病學調查所獲得的資料而制定的。
放射性指標
人類某些實踐活動可能使環境中的天然輻射強度有所增高,特別是隨著核能的發展和同位素新技術的應用,很可能產生放射性物質對環境的污染問題。因此,有必要對飲用水中的放射性指標進行常規監測和評價。在飲用水衛生標准中規定了總α放射性和總β放射性的參考值,當這些指標超過參考值時,需進行全面的核素分析以確定飲用水的安全性。
滿意請採納
Ⅹ 衛生部門依據哪些法律,法規對飲用水進行管理
衛生部門主要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生活飲用水衛生監督管理辦法》、《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GB5749-2006)等對飲用水進行衛生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