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法規
遵循新聞規律是製作新聞法規和規章的根本依據。
㈡ 求助:關於新聞法規
這起案件需分開來講:
名譽權是公民、法人享有應該受到社會公正評價的權利和版要求他人不得非權法損害這種公正評價的權利。
1、李某對此事添油加醋捏造了一段笑料,說王每日出工資10元,請曾代己受過,如果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王某可以起訴他侵犯名譽權,要求停止侵害並進行相應的賠償,包括賠禮道歉等等。
2、宣傳人員把這個故事整理成簡報,上報市普法辦,假如普法辦只是將這個簡報做成內刊的話,也不存在侵權行為。
3、寄給報社,並且見報。你可以對著新聞侵權的構成有四個要素來考慮看看: 新聞作品已經發表;新聞作品有違法性。比如失實的新聞作品造成了損害性後果,包括財產損失、人身及精神損失;新聞作品有可指認的對象。比如寫出王某所在單位、家庭住址乃至姓名等。新聞媒體和新聞作者的過錯。如果滿足這些條件,它是侵權了的。
個人意見,如有不對的,請多多指正。
㈢ 跪求有關新聞必須真實報道的法律法規
新聞出版總署辦公廳關於印發《關於嚴防虛假新聞報道的若干規定》的通知
(新出政專發〔2011〕14號)
《屬規定》共分為五條,分別從新聞記者采訪的基本規范、新聞機構管理的基本職責、虛假報道的處理規則和法律責任追究等四個方面對防止虛假報道做出規定。《規定》要求,記者必須持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核發的新聞記者證采訪;必須堅持實地采訪,不得依據未經核實的社會傳聞等非第一手材料編發新聞;開展批評性報道至少要有兩個以上不同的新聞來源,並在認真核實後保存各方相關證據,確保新聞報道真實、客觀、准確。針對目前媒體未經核實使用網路信息編寫報道造成嚴重虛假新聞等問題,《規定》要求,「新聞機構要嚴格使用社會自由來稿和互聯網信息制度,不得直接使用未經核實的網路信息和手機信息,不得直接採用未經核實的社會自由來稿」。
《規定》還明確要求,新聞機構須建立健全虛假失實報道的糾錯和更正制度,完善虛假失實報道的責任追究制度。凡經調查核實認定報道存在虛假或者失實的,新聞機構應當在本媒體上及時發表更正,消除影響。
㈣ 新聞法律法規有哪些
《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抄著作權法》,《出版管理條例》,《音像製品管理條例》,《印刷業管理條例》和《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這些是核心的,《憲法》《刑法》裡面也有相關規定,還有其他的例如《關於進一步推動新聞出版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廣播電視管理條例》等等,可以到中國法律法規庫裡面找一下。
具體的新聞法律目前還沒有。對於新聞工作者主要以新聞出版署指定的規章為主。如《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報刊記者站管理辦法》《圖書出版管理規定》《出版管理條例》《報紙管理暫行規定》等。
㈤ 新聞法律法規與新聞政策的關系
法制是新聞傳播活動的重要規范,但並不是唯一的規范。黨的政策和新聞職業道德都專對新聞傳播屬活動起著規范作用。黨的政策,一般指的是執政黨制定與頒布的政策,在我國,就是中國共產黨制定與頒布的一系列政策,包括總政策、基本政策與具體政策。黨在新聞事業方面的總政策是:新聞事業必須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
我國的新聞法制尚不健全。但是黨的政策決定我國的新聞法制。我國的新聞媒體是黨,人民和國家的耳目喉舌,黨性原則是我國新聞媒體的首要原則,政治家辦報也是要求,黨要求新聞媒體為人民服務,為黨和國家的工作大局服務,貼近群眾,貼近實際,貼近生活。因此,黨的政策決定了我國的新聞法制。
新聞法制與黨的政策的關系體現在:
一方面,黨是人民利益的代表,黨的政策是在集中全國人民共同意願、反映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產生的。
另一方面,黨對國家法律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黨的政策是新聞立法的指導思想,在意識形態這個特殊領域,黨的政策是新聞法制的靈魂,黨的政策既為新聞法制的制定提供依據,又對新聞法制的實施起到直接的指導作用,在沒有法律明文規定的情況下,可以按照黨的政策辦事。
㈥ 關於新聞法規的一些案例
我國著名化學工程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陳家鏞,年逾八十但身體尚好。2005年1月26日,《中華讀書報》刊載文章及照片報道陳家鏞已於2004年8月15日逝世。隨後2005年2月2日《中華讀書報》刊登《致歉聲明》後,《科學中國人》雜志社又在2005年第3期第75頁《2004:隕落的巨星(續)》一文中以文字配發照片報道陳家鏞去世。陳家鏞認為此事完全擾亂了他全家的正常工作和生活,也給自己帶來極大的精神痛苦,為此他以《中華讀書報》和《科學中國人》雜志社兩家媒體為被告分別向北京市崇文區人民法院和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被告恢復名譽、消除影響並賠償其精神撫慰金5萬元。
備受關注的陳家鏞院士因被誤報逝世狀告《科學中國人》雜志社案,今天一審有了結果。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判決《科學中國人》雜志社向陳家鏞賠償精神撫慰金3萬元,駁回陳家鏞恢復名譽、消除影響的訴訟請求。
法院認為,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二款規定「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社會公德侵害他人隱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權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賠償精神損害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予以受理」。《科學中國人》雜志社作為《科學中國人》的出版發行單位負有對文章內容進行審核的義務,其未經審核即刊文報道陳家鏞去世,並配有陳家鏞的照片,該報道嚴重失實,足以造成對陳家鏞人格利益的侵害。
相關鏈接
近年來,媒體及記者頻頻同法院「親密」接觸,北京市海淀法院僅今年上半年就審理了15件新聞侵權案,其中針對「新聞失實」原因提起的侵權訴訟達80%以上。而在這15件案件中,除了兩件被撤訴和調解外,作為被告方的媒體全部敗訴。
名詞解釋
新聞侵權:是指新聞報道主體違反新聞法規和其他法律規范,通過新聞傳播媒介,在新聞采訪、寫作、編輯、發表過程中,以故意捏造事實或過失報道等形式,向公眾傳播內容不當或法律禁止的內容,從而侵害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人格權,造成不法侵害的行為。
㈦ 新聞政策與新聞法規的區分
新聞政策與新聞法規有區別,又有密切的關系。在沒有新聞法的情況下,執政黨和政府制訂回的新聞政策,在相當答程度上起新聞法的作用;在新聞法已經制定,但尚不完備的情況下,根據形勢需要制定的新聞政策,對新聞法起補充作用。
㈧ 新聞價值對於價值判斷新聞政策,新聞法規有什麼作用如何把握新聞政策新聞法規來實行價值判斷和傳播
黃彪在《新聞潮》雜志2006年第1期上撰文說,新聞價值原是西方資產階級新聞學的一個基本概念,被稱為記者的「第六」感官,即一個記者懂得了什麼是新聞價值及其要素,在實際工作中又能熟練地掌握,與平常人相比,除了眼、耳、鼻、舌、身以外,猶如又多出了一個「感官」。
所謂新聞政策,是指關於新聞報道的政策界限的規定。具體地說,就是能報道什麼,不能報道什麼;著重報道什麼,一般報道什麼;以及報道中應注意些什麼等等。新聞政策中外都有,只是形式內容有所不同。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時期都有不同的新聞政策,在不同的新聞政策指導下,代表著不同階級利益的新聞媒體都在努力尋求實現新聞價值的最大化。總的來說,新近發生的事實能否報道,一是要看是否具有新聞價值,二是要看其是否符合新聞政策,兩者兼備就報道,缺一則不宜報道。
那麼,從具體的新聞實踐來說,如何才能找到這兩者的交叉點呢?
一、在堅持新聞真實性原則的同時,要有「無聞」。
二、在堅持新聞時效性原則的同時,更要講究適宜性。
三、堅持輿論監督,但不為監督而監督。
四、堅持正面報道,兼顧負面報道,避免正面報道的負面效應。
五、堅持指導性原則,但不搞一言堂,讓民眾有說話的機會。
六、必須始終堅持及體現國家的立場和觀點。
七、要防止新聞價值及新聞政策各自傾斜並走向極端。
新聞工作者應該是站在航船桅桿的頂尖上的人,列寧曾經說過:「宣傳工作的水平取決於宣傳工作者的水平」,在新聞宣傳工作中,黨的新聞工作者要始終如一地以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為指導,充分了解我們黨和國家的新聞政策,自覺堅持新聞的黨性原則,在開展新聞宣傳工作中努力實現新聞價值的最大化,服從於全黨全國工作大局。
激活抓新聞的興奮點
蘇傑在《記者搖籃》雜志2006年第1期上撰文說,新聞的生命力就像蔬菜一樣,價值在於新鮮。包括新鮮的素材、新鮮的題材、新鮮的文筆。尤其需要新鮮的視角。新聞的新鮮感、新聞的靈感,說白了就是興奮點。如何才能激活新聞報道的興奮點?筆者認為應該保持以下四種良好的心態:
第一種是感恩心態。我理解感恩就是不忘本。一是感父母的養育恩。二是感組織的撫育恩。三是感領導的培育恩。
第二種是感動心態。我理解感動就是保持人性的良知。要想能夠容易被感動,一要保持清醒不麻木。對事不能麻木,特別是對自己更不能麻木,這樣才有新聞、才有新聞的興奮點。二是保持人格,不沉淪。只有不斷完善自己的人格,充實自己的思想,開拓自己的境界,才能以心發現心、塑造心,用心發現好新聞、用心寫出好新聞。三是保持誠信,不忽悠。
第三種是感悟心態。我所說的感悟就是知足。每當不平的時候,採取「比較」的辦法,在比較中維持新聞報道的興奮度。一比身邊的勞動者,平衡自己的心態。二比條件不好的同學朋友們,補充工作動力。三比所敬仰的先烈,激發熱情。
第四種是感知心態。要堅持學習的好習慣,在不斷學習不停充電中補充自己的消耗與不足。我學的東西雖然很雜,但是「玉在山而草木潤,淵生珠而崖不枯」,雜學消化以後一樣能夠梳理我的思想情緒,增加我的知識儲備,補充我在新聞報道中的知識消耗。
構建和諧報社的幾個關鍵點
許秉元在《中國新聞出版報》上撰文說,報社既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細胞,又是構建和諧社會的輿論陣地。報社要在構建和諧社會中,唱響主旋律,打好主動戰,推動報業發展,就必須加強自身建設,積極探索構建和諧報社的新路子,努力構建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報社。筆者以為,構建和諧報社有如下幾個關鍵點:
構建和諧報社要發揚民主,社務公開透明。
構建和諧報社要依法治社,法紀嚴明。
構建和諧報社要堅持公平公正,營造正氣氛圍。
構建和諧報社要體現以人為本思想,讓報社充滿活力。
構建和諧報社要精心維護安定團結,讓報社合力強大。
構建和諧報社要講究和諧發展,讓報業蒸蒸日上。
上述這些基本特徵是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需要在構建和諧報社的過程中全面把握和體現。而要全面把握和體現,就必須落實科學發展觀。只有這樣,報紙才能健康地發展起來。
寵物報道要適度
王惠彬在《中華新聞報》上撰文說,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支配錢財的充裕,社會上出現了花錢飼養寵物現象,這種現象越來越普及,而且寵物的檔次越來越高。有的媒體,甚至級別很高的媒體(包括電視和報紙),為了迎合這部分人的愛好,開設了飼養寵物專欄,大有推波助瀾的意味。對此許多觀眾(讀者)頗有意見。
飼養寵物的家庭大都在生活條件比較富足的城市,城市貴族飼養的寵物很高貴,花銷大。但是,處在偏僻山區農民生活還很艱苦,有的溫飽問題尚沒有解決,孩子上學的費用都負擔不起。如果飼養寵物是獻「愛心」的行為,為什麼不把這份愛心獻給更需要幫扶的貧困山村,或其他需要救濟的人群呢?有的觀眾(讀者)認為,目前我國對飼養寵物的管理制度還不健全,預防疾病的機制尚不完善,過多地飼養寵物對城市衛生建設不利,在居民比較集中的城市容易誘發和傳播人畜交叉傳染病。還有的觀眾(讀者)認為,飼養寵物容易使人沉溺於犬馬聲色,消磨人的進取意識,使人意志消靡。
對此類現象,觀眾(讀者)建議媒體要加強正面宣傳引導,萬不可一味推波助瀾。
㈨ 新聞法規與新聞職業道德的區別與聯系。
1、新聞職業道德對新聞法規的作用:1)新聞職業道德為新聞法規提供存在的價值基內礎。容2)新聞職業道德為新聞法規具有多方面的補充作用。3)加強新聞職業道德對新聞法規的實施起著舉足輕重的促進作用。
2、新聞法規對新聞職業道德的作用:1)新聞法規可以保障道德規則的實施。2)新聞法規是傳播新聞職業道德的有力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