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國際法規范

國際法規范

發布時間: 2020-12-28 09:37:13

⑴ 解釋一下國際法上的白板規則

新獨抄立國家對宗主國或殖襲民國家等被繼承國所簽訂的條約,有權拒絕繼,這是國際法上著名的「白板原則」。白板原則是拒絕繼承條約的原則,主要指新獨立國家原則上不繼承原殖民地或宗主國承擔的任何條約義務,但白板原則不適用於有關國界和特殊領土製度的條約,也不適用於公認的國際法原則和規范。

⑵ 國際經濟法包括哪幾個方面的內容

國際經濟法是調整國際經濟關系的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是隨著國際經濟關系的發內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一容個法律部門和法律學科。
國際經濟關系主要包括國際貿易關系、國際投資關系、國際技術轉讓關系、國際貨幣金融關系和國際稅收關系,是由於貨物、技術、服務、資金和人員的跨國流動所形成的。調整這些國際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分別形成了國際貿易法、國際投資法、國際貨幣金融法、國際稅法和國際經濟組織法,這些實體法規范和解決國際經濟貿易爭議的程序法規范構成國際經濟法的基本內容。
國際經濟法的存在形式,包括國際法規范和國內法規范兩大類。其中,國際法規范包括國際條約、國際經濟慣例,以及有關國際組織的規范性決議等;國內法規范主要是各國調整涉外經濟關系的國內立法,在某些國家還包括法院判例。國際經濟法的主體是自然人、法人、國家和國際經濟組織。1974年聯合國大會通過的《各國經濟權利和義務憲章》列舉了15項原則作為指導國際經濟關系的基本原則,其中國家經濟主權、公平互利和國際合作以謀發展三項基本原則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⑶ 以下哪些屬於處理國際經濟爭議的國際法規范

6、以下哪些屬於處理國際經濟爭議的國際法規范_______。
A、《國際法院規約》 B、《民事訴訟程序公約》
C、《承認與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 D、《解決國家與他國國民間投資爭議公約》
答案(ABCD)

⑷ 國際法是如何規范個人的行為與保障個人權利的

國際法主要是約束國際上國家之間的關系的規范。
所以其規范個人行為保障個人權利也最終需專要屬通過各國國內法來實現。
國際法上主要是通過國家之間的公約和條約來約束各國在國內法上規范個人行為和保障個人權利的原則和底限。
具體內容上國際法是不便於干預的,否則就有干涉內 政和主QUAN嫌疑。

⑸ 統一實體法規范為什麼是國際法規范

統一實體規范是指在國際條約中規定的、或者在國際慣例中確立的直接規定涉外民事關系雙方當事人權利義務的規范。由於統一實體規范揚棄了沖突規范的許多弊端,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特別是能夠直接、准確、迅速確定當事人權利義務,消除了法律沖突,避免了矛盾和糾紛,所以,國際社會在許多領域制定了統一實體規范。
但是,對於統一實體規范應否屬於國際私法范圍,學術界和司法界都存在意見分歧:
一種意見認為:統一實體規范不應納入國際私法中,應歸入國際私法相鄰法律部門,其理由為:
1.統一實體規范不是用間接方式調整涉外民事關系,而是以實體法的方式調整涉外民事關系,用實體法調整涉外民事關系已不存在法律選擇或法律適用問題,因此統一實體規范不應納入國際私法范圍。
2.統一實體規范已經形成了若干法律部門,這些法律部門都有各自的調整對象,這些調整對象大都屬於國際經濟法范圍,因此,統一實體規范劃入國際私法范圍,不如劃入國際經濟法范圍。
另一種意見認為:統一實體規范應納入國際私法范圍,其理由為:
1.國際私法調整的對象是涉外民事關系,統一實體規范調整對象亦是涉外民事關系,二者的目的都是為了解決涉外民事關系的法律適用問題,二者的調整對象是一致的,只是調整的方式不同罷了。法律分類應以調整對象不同而區分,不應以調整對象方式不同而劃分。
2.國際私法的發展應隨著其調整對象的發展而發展,不應停滯不前。19世紀後期,國際經濟的發展,使涉外民事關系中產生了大量的是涉外經濟關系,僅靠國際私法調整涉外民事關系已不夠了。經濟的發展要求上層建築與之相適應,在這種情況下,統一實體規范應運而生,成為調整涉外民事關系的一種手段。
統一實體規范應作為國際私法的組成部分,其理由為:
1.統一實體規范是指調整國際經濟流轉和人員往來的條約規范和國際慣例,是為解決涉外民事關系法律沖突和法律適用而產生和發展的,不能把統一實體規范排除在國際私法范圍之外。
2.國際私法對統一實體規范的研究范圍應加以限制,應從法律適用角度研究統一實體規范的產生、發展、應用、及與國際私法的關系,而不去研究每一個統一實體規范的內容。

⑹ 國際法基本原則的基本原則與特徵

基本原則與特徵依據國際法基本原則的定義,國際法基本原則具有下列特徵:
一、各國公認:
即得到國際社會普遍接受。因為國際法是國家之間的法律,一個國家不能創造國際法,盡管有時一國或少數國家提出的某一原則,具有重大的政治、法律意義,在沒有得到各國公認之前,尚不能成為國際法基本原則。基本原則必須是為各國所公認的。這種公認或者反復出現在各國締結的條約中,或者作為國際習慣被各國所接受。這一特點使其區別於僅為少數或部分國家承認的原則。
二、具有普遍意義:
即這種原則適用的范圍是國際法律關系的所有領域。國際法基本原則不是個別領域中的具體原則,也不只是關繫到國際關系的局部性原則,而是超出了個別領域而具有普遍意義的,適用於國際法一切效力范圍的,關繫到國際關系全局性的原則,它可以貫穿於國際法的各個方面並具有指導作用。
例如,國家平等原則,它對國際法的各個領域都起調整和指導作用,具有普遍意義,無論其他任何領域的原則、規則只要違背了平等原則均屬無效。相反的,政治犯不引渡原則盡管也是一項國際法原則,而且早已為各國公認,但仍不能成為基本原則,因為其只涉及國與國之間引渡罪犯這一方面,不具有普遍適用性,因而不是國際法的基本原則。
三、構成國際法的基礎,這一特徵可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國際法基本原則是一般原則產生的基礎。
國際法的一般原則和具體規范要麼是從基本原則派生或引申出來的,要麼是在基本原則指導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
2、國際法基本原則是一般原則有效的基礎。
國際法一般原則必須符合基本原則的精神,不得與之相抵觸。如同憲法與其他法律的 「平法子法」地位相似,任何一項國際法一般原則、規范,與國際法基本原則抵觸者均屬無效。
3、國際法基本原則是國際法存在的基礎。
對國際法基本原則必須遵守,不得違反,倘若破壞了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就動搖了整個國際法的基礎。譬如,假若在國際關系中破壞了主權原則,現代國際法便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如果僅僅違反了國際法的具體原則,不足以影響國際法的存在。
四、具有強行法的性質:
強行法,又稱絕對法、強製法,指在國際社會中公認的必須絕對執行和嚴格遵守的,不得任意拋棄、違反或更改的國際法規范。
強行法是任意法的對稱。強行法原為國內法的概念,1969年的《維也納條約法公約》開始正式在國際法領域使用強行法的概念。該公約第53 條稱國際強行法為「一般國際法強制規范」,並規定:
一般國際法強制規范指國家之國際社會全體接受並公認為不許損抑且僅有以後具有同等性質之一般國際法規范始得更改之規范」。按照這條規定,國際強行法應具備三個條件或特徵:
①國際社會全體接受;
②公認為不許損抑;
③不得隨意更改,僅有以後具有同等性質之原則始得更改。
但是,國際強行法具體指哪些規范,條約法公約並沒有做出明確規定,也沒有劃定具體范疇。
關於國際強行法的效力,《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53 條規定:「條約在締結時與一般國際法強制規律抵觸者無效」;第64 條又規定「遇有新一般國際法強制規律產生時,任何現有條約之有與該項規律抵觸者即成為無效而終止」,足見其在國際法中的權威性。
按照公認的規定和解釋,國際法基本原則完全具備國際強行法的各種條件和特徵,但具有強行法性質的原則不一定均為國際法的基本原則。

⑺ 我國參加的國際法中的環境保護規范有哪些

《聯合國海洋法公約》
《控制危險廢物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
《保護臭氧層維也納公約》
《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
《南極條約環境保護議定書》

只想得到這些,好像還有!

⑻ 國際法基本原則與國內法基本原則的關系

依據國際法基本原則的定義,國際法基本原則具有下列特徵: 這一特徵可體現為以下三個方面:1.國際法基本原則是一般原則產生的基礎。國際法的一般原則和具體規范要麼是從基本原則派生或引申出來的,要麼是在基本原則指導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2.國際法基本原則是一般原則有效的基礎。國際法一般原則必須符合基本原則的精神,不得與之相抵觸。如同憲法與其他法律的 「平法子法」地位相似,任何一項國際法一般原則、規范,與國際法基本原則抵觸者均屬無效。3.國際法基本原則是國際法存在的基礎。對國際法基本原則必須遵守,不得違反,倘若破壞了國際法的基本原則就動搖了整個國際法的基礎。譬如,假若在國際關系中破壞了主權原則,現代國際法便失去了存在的前提和基礎。如果僅僅違反了國際法的具體原則,不足以影響國際法的存在。 強行法,又稱絕對法、強製法,指在國際社會中公認的必須絕對執行和嚴格遵守的,不得任意拋棄、違反或更改的國際法規范。強行法是任意法的對稱。強行法原為國內法的概念,1969年的《維也納條約法公約》開始正式在國際法領域使用強行法的概念。該公約第53 條稱國際強行法為「一般國際法強制規范」,並規定:一般國際法強制規范指國家之國際社會全體接受並公認為不許損抑且僅有以後具有同等性質之一般國際法規范始得更改之規范」。按照這條規定,國際強行法應具備三個條件或特徵:①國際社會全體接受;②公認為不許損抑;③不得隨意更改,僅有以後具有同等性質之原則始得更改。但是,國際強行法具體指哪些規范,條約法公約並沒有做出明確規定,也沒有劃定具體范疇。關於國際強行法的效力,《維也納條約法公約》第53 條規定:「條約在締結時與一般國際法強制規律抵觸者無效」;第64 條又規定「遇有新一般國際法強制規律產生時,任何現有條約之有與該項規律抵觸者即成為無效而終止」,足見其在國際法中的權威性。按照公認的規定和解釋,國際法基本原則完全具備國際強行法的各種條件和特徵,但具有強行法性質的原則不一定均為國際法的基本原則。

⑼ 國際法中關於反致和轉致意思

一、要弄清楚三者的異同,首先必須完全理解反致、轉致、間接反致的概念。
1、反致。 反致是指對於某一涉外民事關系,甲國(法院國)根據本國的沖突規范指引乙國的法律作為准據法時,認為應包括乙國的沖突法,而依乙國沖突規范的規定卻應適用甲國的實體法,結果甲國法院根據本國的實體法進行判決,這就是反致。
2、轉致。轉致是指對於某一涉外民或關系,依甲國(法院國)的沖突規範本應適用乙國法,但它認為指定的乙國法應包括乙國的沖突規范,而乙國的沖突規范又規定此種民事關系應適用丙國實體法,最後甲國適用丙國實體法作出了判決,這就是轉致。
3、間接反致。間接反致是指對於某一涉外民事關系,甲國(法院國)沖突規范指定適用乙國法,但乙國沖突規范又指定適用丙國法,丙國沖突規范又指定適用甲國實體法作準據法,最後甲國法院適用本國的實體法來判決。這就是間接反致。
二、因此,我們可以歸納反致、轉致、間接反致的異同如下:
(一)、三者的相同之處:
1、反致、轉致、間接反致都是一國法院在處理涉外民事關系時所產生的法律適用現象。
2、三者的適用的第一步,都是根據本國(甲國)的沖突規范而指向另一國家(第一被指向國、乙國)的法律
3、三者適用的第二步,都是依據第一被指向國(乙國)的沖突規范而指向另外一國,即指向第二被指向國(丙國)或法院國(甲國),
4、三者在最後都沒有適用第一被指向國(乙國)的實體法進行判決,而只是適用第一被指向國的沖突規范。
5、三者根據本國的沖突規范指引他國的法律作為准據法時,都承認包括該國的沖突法在內。(如果不承認所指向的法律包括沖突規范,則就不會有反致、轉致、間接反致的出現。)
(二)、三者的不同之處:
1、轉致最後判決時所適用的是他國法,而反致及間接反致最後判決時所適用的都是本國法。
2、間接反致經過了三層的指引,而反致及轉致只經過了兩層的法律指引。
3、反致及間接反致在最後都是適用本國的法律進行判決,但是,反致在中間只是經過了一個他國法的法律指引,而間接反致則是經過了兩個別的國家的法律指引

⑽ 與國內法規則相比國際法規則有什麼特殊性

一、有關兩者間關系的學說與評價
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關系的爭論,追根溯源可以用兩個問題進行總結:第一,兩者之間是否為同一法律體系?第二,兩者何者優先,亦或是兩者是互相獨立的,不會產生何者優先的問題?對於這兩個問題的不同回答,學說上出現了一元論和二元論兩種論點。
(一)一元論
一元論的堅持的觀點是兩者屬於一個法律體系,而在效力等級上又分為兩種理論:(1)國內法優先說。(2)國際法優先說。
1.國內法優先說
國內法優先說包含了兩種說法,一種是國際法從屬說,即國際法的效力來源於國內法,後者的效力高於前者,前者是後者的一部分,它僅僅適用於一國的對外關系當中。另一種說法則是:國際法是國家主權意志的「自我限制」的表現。因為每個國家都有著絕對的主權,其有權利與各個國家制定何種法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這種決定完全是考慮到自己的國家利益,完全以自己國內的法律為轉移,同時,國家在任何時候都有權利因與其自己的利益不相符合為由,不自己應該承擔的國際法律義務。
2.國際法優先說
提倡這種學說的凱爾森認為兩者的主體都是個人,其調整對象是個人的行為,雖然國際法調整的是國家的行為,但一國的行為是可以還原為代表該國的個人的行為中去,同時,在法律淵源上,國際法與國內法的法律淵源同是習慣和條約,雖然兩者造法方式不同,但造法方式的不同不能代表所造出的法律就是相互獨立的法律體系,即凱爾森認為兩者屬於相同的法律體系。同時國際法的的效力范圍不受限制,但國內法的效力范圍則是受限制的,因為只有這樣,各國的國內法才能同時有效,另外,如果國內法不能限制自身的效力范圍,那麼它只能依靠具有更高效力的法律去限制,即國際法。進而也就推導出國際法的職能就是將各國的國內法的效力范圍予以限制。同時他還提出「基礎規范」這一概念,「基礎規范」實際上是一種「約定必須遵守」的傳統道德性准則,而這種「基礎規范」則直接賦予了國際法的效力,最後國際法又賦予了國內法的效力。所不管是從法律的效力來源還是法律的適用范圍,國際法總的來說都要優先於國內法。
3.對一元論學說的評價
國內法優先說著重強調國家意志絕對化,主權絕對化,從根本上否定了國際法存在真實意。將國際法看作是一國對外交流的工具,每一個國家都能為解除自身在國際上應擔負的責任與義務而隨心所欲地修改國際法,那麼國際法的存在便毫無價值,這是此學說的嚴重弊端。同時凱爾森的觀點又是一種絕對理想化的,純粹化的觀點,即將國際法凌駕於國內法之上,國際法的發展會導致世界國家的建立。這種觀點沒有意識到國際法與國內法存在和發展的社會基礎的不同,認為國內法為地方法,國際法為國家法,進而否定作為國家根本屬性和國際法基礎的國家主權。雖然隨著世界的發展各國之間的聯系越發的密切,各國的法律趨同化速度的不斷加快使凱爾森的理論有一定的依據,但國家主權至上的原則是不可能導致國與國之間的關系可以像一國內部公民之間的關系一樣。凱爾森理論反對研究法律與政治,經濟,道德等因素的關系,同時也沒有在法的社會目的與社會效果的前提下進行探討,因此它也被認為是「所有現代學說中最具有意識地和最完全脫離社會實踐的」。
(二)二元論
從歷史上來看,理論上二元論產生的時間早於一元論,很大程度上是由於在國際法出現後的相當長的時間里,國際法與國內法的差異逐步顯現,但二者間的關系基本上是協調的,在這種情況下,兩者的關系沒有緊張到需要分出孰高孰低或孰優孰劣的程度。
1.二元論的基本理論特點
堅持這種學說的認為兩者之間是絕對不同的且相互獨立。其中的不同大致表現在:(1)所調整的法律關系不同。(2)法律淵源不同。特里佩爾認為,他們是兩個不同的法律概念,分別代表了各自獨立的法律體系。其表現包括:一、規范的社會關系不同。國際法所調整是國與國間的關系,國內法調整的則是個人與個人間以及個人與國家間的關系。二、拘束主體不同。前者的主體是國家,後者的主體是作為公民的個人。三、法律淵源不同。國內法是國家本身的意志。雖然國際法也是國家的意志體現,但這種意志是許多國家的共同意志的產物。因為國際間條約約束的是多個國家的行為,所以只有國家間達成共識時才能制定出國際法。同時期的義大利學者安奇羅蒂也主張二元論,他承認兩者在調整的社會關繫上的不同點。國家間就有關個人的規則達成協議,這種協議將被放在國際法之外。奧本海在國際法與國際法之間的關系中就二元論的觀點認為,按照二元論的觀點,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是獨立的法律體系,有著明確的界限,因此國際法不可能會是國內法的內部法律,雖然在特殊的情況下,國際法規則可以在國內使用,主要是因為它們被國家內部法律所採納,已經內化為國際法的一部分,不再是單純的國際法。這種觀點避免了一個法律體系優於另一個法律體系的任何問題。因為兩個法律體系沒有共同的適用場所,每一種法律體系在自己的范圍內是最高的。
2.對二元論的評價
二元論著重對兩者間的差異進行研究,得出了兩者分屬於不同的法律體系,這基本上符合法律的實際情況。但其論斷相對絕對化,並不能說明兩者關繫上的一切現象,尤其是新出現的事實。二元論所認為的絕對的不同法律體系,在實際情況中,比如國際法與國內法制定的主體,國際法的效力根據,國內法部分規范與國際法之間都存在相應的聯系。它從形式上的差異得出兩者之間的絕對對立的觀點,一定程度上使人難以接受,同時也不符合各國的實踐。
二、兩者間的相互實踐
(一)國際法中適用國內法的實踐
國內法從國際法的制定之初就在不斷地影響著國際法,具體表現在羅馬法對國際法的影響。國際法的原則,規則和制度很大程度上吸取了羅馬法中的相關內容。隨著國際法與國內法的發展,在國際法層面上適用國內法表現出了國際組織對一國國內法的態度問題。就現實情況來看,這種表現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1.國家以國內的法律作為違反自身國際義務的根據。在一國作出承諾的國際條約中,國家應當遵守自身的義務,當不履行自身的義務從而引起國際法上的法律後果時,即使一國的行為在其國內法管轄范圍內是合法的,但在國際上仍是非法行為,仍要承擔相應的違法責任。
2.在國際關系中任何國家不得是自身的國內法凌駕於國際法之上並強行要求其他國家遵守。這一方面是為了防止國際上盛行的單邊主義,同時也是國際法上尊重國家主權,不幹涉國家內政原則的要求。
(二)國內法中適用國際法的實踐
國際法在國內法的適用的方式,多採用「轉化」與「採納」兩種方式。「轉化」是指國際法的原則,規則與法律制度因為不能直接在國內適用,所以必須通過國內的立法活動將其納入到國內法律體系中,使其成為國內法或者具有國內法律的效力,這種立法活動可能是立法行為,也有可能是國際條約頒布,或者其他的憲法活動。「採納」是指直接將國際法當中的規定的原則,規則與法律制度直接適用到國內法當中。採取這種方式的主要原因是因為一國所簽訂的國際條約基本上與本國的法律不相矛盾。國際法在國內法上的適用可分為國際習慣的適用與國際條約的適用。
1.國際習慣的適用
通常情況下,國際習慣法要優於制定法,對於國際習慣多採用採納的適用方式。這一立場被大多數英美法系以及大陸法系國家所接受,但也有國家對國家習慣的採用有相應的限制,比如英國認為如果國際習慣法與議會法令相沖突,議會法令優先,國際習慣法與具有拘束力的司法先例相沖突,則是司法先例優先。
2.國際條約的適用
國際條約作為各國根據各自的意志在相互妥協之下而達成合意的產物,它與國內法的適用在國際上有不同的特點。就其適用效力而言,在美國,國際法被認為是本國法律的一部分的原則,已經被美國明確地採用。在德國,其《基本法》第25條則規定,一般國際法規則構成聯邦法律的一部分,並優於法律,而且為聯邦領土上的居民直接創設權利與義務。荷蘭則認為國際條約不僅優於一般國內法,也優於憲法(此時,與憲法相沖突的國際條約必須得到議會的多數同意才能有這種優先地位)。
三、總結
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的關系問題的討論為解決國際法與國內法適用中的沖突奠定了理論基礎,隨著世界各國之間聯系越來越緊密,人們就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的關系的研究方向也由其中的差異性轉變為其中的聯系。結合國際上的理論學說,以及各個國家對國際法的實際應用的實踐,在實際處理國際法與國內法之間的關系時,我們要把握以下原則:
(一)兩者間屬於兩個不同的法律體系
從適用主體,適用范圍以及適用的目的來說,兩者的差異是顯著的。所以在其各自的領域中,並不會存在孰高孰低的問題,一國不能使其本國的國內法凌駕於國際法之上,隨便修改國際法規則,同時也不允許將其本國的法律強加於他國的法律之中。當涉及到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時,當然要適用由國家間達成合意而制定的法律法規,當一國不遵守這些法律規范時,自然要承擔國際上的法律責任
(二)兩者之間聯系密切,互相補充
國際法產生的根本目的是為了維護國家在國際關系中的利益,國際法是國家在國際關系中對外政策的集中體現。隨著國際間各國交流越發密切,其中的利益關系也越發緊密,自然會需要一種強有力的規范來來約束各國行為,在尊重各國主權的前提下,促進國與國之間的合作,盡力維護和擴大每個國家的利益。同時,國內法的目的是為了維護一國內部利益,外部利益與內部利益能夠達到相互平衡與協調,是一國能夠健康穩定發展的基礎所在。所以可以說,在國家利益方面,兩者是相互貫通,互補互助的關系。
(三)積極面對兩者之間的沖突
探尋國內法與國際法之間關系的最終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兩者之間沖突規范的出現,而在實踐中兩者在某些具體的法律規范上必然會存在沖突。但是,當沖突出現時,在一國已經對有沖突的條約聲稱保留的前提下,此國際條約便不具有相應的法律約束力,也不存在為違反此條約而承擔國際法律責任的可能性。但如果一國已經同意加入某國際條約,則必須要按照「約定必須遵守」的原則,嚴格遵守國際公約的規定,當事國不能以本國的國內法作為其不履行職責的介面。此外,一國還要及時修改國內法律法規,或者及時發布權威性的司法解釋,使本國法律與已經簽署並認可的條約規定相符合。在立法與司法實踐中,只有堅持以上原則,才能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系,解決兩者間的沖突,保證兩者正確合理的適用,維護本國利益,促進世界各國關系和平健康穩定發展。

熱點內容
社會網路分析法ppt 發布:2025-05-06 21:34:47 瀏覽:742
道德法搞 發布:2025-05-06 21:34:32 瀏覽:859
道德經卷二這套書在閱讀分類 發布:2025-05-06 21:17:22 瀏覽:550
行政拘留行政法規 發布:2025-05-06 21:15:57 瀏覽:199
對教師追究其教育法律責任的形式主要有 發布:2025-05-06 21:09:03 瀏覽:457
邯鄲律師事務所排名 發布:2025-05-06 20:57:04 瀏覽:404
項目經理職業道德 發布:2025-05-06 20:55:39 瀏覽:606
證券市場法律法規數字 發布:2025-05-06 20:52:13 瀏覽:729
法律養老人法律法規 發布:2025-05-06 20:45:50 瀏覽:500
高碑店法院電話 發布:2025-05-06 20:33:01 瀏覽: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