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關行政處罰條例
A. 海關什麼情況下移交緝私及緝私的處罰程度
一、每個口岸移交到緝私的標准不同。以南方走私案高發區來說,除非是涉及到敏感、大宗商品,一般是不交到緝私的;而北方,一些是以3萬或5萬為標准,貨值超過定額就會交到緝私局處理。但只是個違規案件,不會處理的特別嚴重。
如無主觀故意,按十五條(一)來處罰,可以警告,也可以處一千以上一萬以下罰款,如果之前沒有被行政處罰過,一般都是警告或一千處罰。再往重罰的話需要加上五十三條的某一項,否則應從輕處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第十五條第(二)項:影響海關監管秩序的,予以警告或者處1000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這是處罰依據。
移交緝私局的貨物通常都是海關認定有問題的,光手續上齊全是不夠的,一旦貨物發現有問題就要對貨物所有人進行依法審核了,或者逮捕。
二、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第二條、第四條的規定,海關是行使行政執法職權的機關,海關緝私局是行使刑事執法職權的機關,兩者是完全不同的執法主體。
國家在海關總署設立的緝私局是專門偵查走私犯罪的公安機構,這一機構是海關總署內設機構;但是此公安機構在各地設立的分支機構,在法律上並不隸屬於各地海關(含直屬海關、隸屬海關)。
移交緝私局的貨物通常都是海關認定有問題的,光手續上齊全是不夠的,一旦貨物發現有問題就要對貨物所有人進行依法審核了,或者逮捕。
(1)海關行政處罰條例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
第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是國家的進出關境(以下簡稱進出境)監督管理機關。海關依照本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監管進出境的運輸工具、貨物、行李物品、郵遞物品和其他物品(以下簡稱進出境運輸工具、貨物、物品),
徵收關稅和其他稅、費,查緝走私,並編制海關統計和辦理其他海關業務。
第三條國務院設立海關總署,統一管理全國海關。
國家在對外開放的口岸和海關監管業務集中的地點設立海關。海關的隸屬關系,不受行政區劃的限制。
海關依法獨立行使職權,向海關總署負責。
第四條國家在海關總署設立專門偵查走私犯罪的公安機構,配備專職緝私警察,負責對其管轄的走私犯罪案件的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
海關偵查走私犯罪公安機構履行偵查、拘留、執行逮捕、預審職責,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的規定辦理。
海關偵查走私犯罪公安機構根據國家有關規定,可以設立分支機構。各分支機構辦理其管轄的走私犯罪案件,應當依法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檢察院移送起訴。
地方各級公安機關應當配合海關偵查走私犯罪公安機構依法履行職責。
第五條國家實行聯合緝私、統一處理、綜合治理的緝私體制。海關負責組織、協調、管理查緝走私工作。有關規定由國務院另行制定。
各有關行政執法部門查獲的走私案件,應當給予行政處罰的,移送海關依法處理;涉嫌犯罪的,應當移送海關偵查走私犯罪公安機構、地方公安機關依據案件管轄分工和法定程序辦理。
第六條海關可以行使下列權力:
(一)檢查進出境運輸工具,查驗進出境貨物、物品;對違反本法或者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可以扣留。
(二)查閱進出境人員的證件;查問違反本法或者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嫌疑人,調查其違法行為。
(三)查閱、復制與進出境運輸工具、貨物、物品有關的合同、發票、帳冊、單據、記錄、文件、業務函電、錄音錄像製品和其他資料;對其中與違反本法或者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的進出境運輸工具、貨物、物品有牽連的,可以扣留。
(四)在海關監管區和海關附近沿海沿邊規定地區,檢查有走私嫌疑的運輸工具和有藏匿走私貨物、物品嫌疑的場所,檢查走私嫌疑人的身體;對有走私嫌疑的運輸工具、貨物、物品和走私犯罪嫌疑人,
經直屬海關關長或者其授權的隸屬海關關長批准,可以扣留;對走私犯罪嫌疑人,扣留時間不超過二十四小時,在特殊情況下可以延長至四十八小時。
在海關監管區和海關附近沿海沿邊規定地區以外,海關在調查走私案件時,對有走私嫌疑的運輸工具和除公民住處以外的有藏匿走私貨物、物品嫌疑的場所,經直屬海關關長或者其授權的隸屬海關關長批准,
可以進行檢查,有關當事人應當到場;當事人未到場的,在有見證人在場的情況下,可以徑行檢查;對其中有證據證明有走私嫌疑的運輸工具、貨物、物品,可以扣留。
海關附近沿海沿邊規定地區的范圍,由海關總署和國務院公安部門會同有關省級人民政府確定。
(五)在調查走私案件時,經直屬海關關長或者其授權的隸屬海關關長批准,可以查詢案件涉嫌單位和涉嫌人員在金融機構、郵政企業的存款、匯款。
(六)進出境運輸工具或者個人違抗海關監管逃逸的,海關可以連續追至海關監管區和海關附近沿海沿邊規定地區以外,將其帶回處理。
(七)海關為履行職責,可以配備武器。海關工作人員佩帶和使用武器的規則,由海關總署會同國務院公安部門制定,報國務院批准。
(八)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由海關行使的其他權力。
B. 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的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為了規范海關行政處罰,保障海關依法行使職權,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以下簡稱海關法)及其他有關法律的規定,制定本實施條例。
第二條依法不追究刑事責任的走私行為和違反海關監管規定的行為,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由海關實施行政處罰的行為的處理,適用本實施條例。
第三條海關行政處罰由發現違法行為的海關管轄,也可以由違法行為發生地海關管轄。
2個以上海關都有管轄權的案件,由最先發現違法行為的海關管轄。
管轄不明確的案件,由有關海關協商確定管轄,協商不成的,報請共同的上級海關指定管轄。
重大、復雜的案件,可以由海關總署指定管轄。
第四條海關發現的依法應當由其他行政機關處理的違法行為,應當移送有關行政機關處理;違法行為涉嫌犯罪的,應當移送海關偵查走私犯罪公安機構、地方公安機關依法辦理。
第五條依照本實施條例處以警告、罰款等行政處罰,但不沒收進出境貨物、物品、運輸工具的,不免除有關當事人依法繳納稅款、提交進出口許可證件、辦理有關海關手續的義務。
第六條抗拒、阻礙海關偵查走私犯罪公安機構依法執行職務的,由設在直屬海關、隸屬海關的海關偵查走私犯罪公安機構依照治安管理處罰的有關規定給予處罰。
抗拒、阻礙其他海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的,應當報告地方公安機關依法處理。
C. 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的第四章 對違反海關法行為的調查
對於《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第四章規定,海關發現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專依法應當由海關給予屬行政處罰的行為的,應當立案調查。海關立案後,應當全面、客觀、公正、及時地進行調查、收集證據。海關調查、收集證據,應當按照法律、行政法規及其他有關規定的要求辦理。海關調查、收集證據時,海關工作人員不得少於2人,並應當向被調查人出示證件。調查、收集的證據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海關應當保守秘密。
相關規定:《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
第三十三條海關發現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有依法應當由海關給予行政處罰的行為的,應當立案調查。
第三十四條海關立案後,應當全面、客觀、公正、及時地進行調查、收集證據。
海關調查、收集證據,應當按照法律、行政法規及其他有關規定的要求辦理。
海關調查、收集證據時,海關工作人員不得少於2人,並應當向被調查人出示證件。
調查、收集的證據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者個人隱私的,海關應當保守秘密。
D. 海關行政處罰的強制執行包括哪些方式
關於海關行政處罰的強制執行方式,《實施條例》第六十條作出相關規定:「當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的,海關可以採取下列措施 :1.到期不履行罰款的,每日按罰款數額的3%加處罰款;2.將扣留的貨物、物品、運輸工具變價抵繳,或者以當事人提供的擔保抵繳;3.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根據條例的上述規定,海關自行強制執行其處罰決定可分為「間接強制執行」和「直接強制執行」兩種方式。間接強制措施是指海關不直接採取措施使當事人履行處罰決定,而是通過其他間接手段和措施以達到強制執行的目的。《實施條例》第六十條第(一)項所規定的「按日加處罰款數額3%的罰款」就是間接強制措施的一種,本案中,某海關在鼎新公司逾期不履行處罰決定時首先採取了這種措施。間接強制措施在法律上也被稱為「執行罰」,是指海關為促使被處罰的當事人盡快履行繳納罰款義務,而採取科以新的金錢給付義務的強制執行方法。該措施使被處罰人所須繳納的罰款數額隨著其拖延履行義務期限的延長而增加,當事人因懼怕不斷增加的金錢給付義務給其帶來更大的財產損失,在通常情況下會自覺履行處罰決定。 海關行政處罰強制執行的另一種方式是直接強制,是指海關通過間接強制沒有達到目的或在緊急情況下來不及使用其他方法時,對被執行人的人身或財產直接施加強制,以促使其履行處罰決定的方法。根據《實施條例》的有關規定,海關直接強制可分為財產強制和人身強制兩種情形。其中財產強制是指在被執行人逾期不履行處罰決定時,海關依法對當事人的特定財物實施強制措施,以替代其執行處罰決定所設定的財產給付義務。如《實施條例》所規定的將當事人提供的擔保抵繳,或將扣留的貨物、物品、運輸工具變價抵繳,本案中某海關將鼎新公司交納的保證金抵繳罰款即屬於一種財產強制執行措施。除財產強制外,海關也可以通過對當事人(自然人)或其法定代表人和主要負責人(法人或其他組織)採取限制其行動自由的方式,促使其履行處罰決定。根據《實施條例》第五十九條的規定,受海關處罰的當事人應當在出境前繳清罰款或向海關提供相當於罰款數額的擔保,未繳清罰款或提供相應擔保的,當事人是自然人的,海關可以通知出境管理機關阻止其出境;當事人是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海關可以通知出境管理機關阻止其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出境。這就是行政處罰的人身強制措施,本案中,鼎新公司在逾期未繳納清罰款期間,若其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負責人要因公或因私出境,某海關如果認為有必要,可依據《實施條例》的上述規定通知有關出境管理機關阻止其出境。 需要說明的是,海關財產強制執行的財物僅限於向當事人收取的擔保及扣留的貨物、物品和運輸工具,對當事人的其餘財產,海關無權自行強制執行。
E. 海關行政處罰告知是海關應當履行的法定程序嗎
如果海關沒有事先告知而直接作出行政處罰決定,是違反法定程序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三十一條,中國海關律師網認為,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作出行政處罰決...
F.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行政處罰實施細則的第三章 違反海關監管規定的行為及處罰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貨物、物品等值以下或者應繳稅款兩倍以下的罰款:
(一)逃避海關監管,運輸、攜帶、郵寄貨物、物品進出境,但有關貨物、物品不屬於國家禁止進出境的物品、國家限制進出口或者依法應當繳納關稅的貨物、物品的;
(二)未經海關許可,擅自開拆、提取、交付、發運、調換、改裝、抵押、轉讓海關監管貨物或者海關尚未放行的進出境物品的;
(三)經營保稅貨物的運輸、儲存、加工、裝配、寄售業務,有關記錄不真實或者數量短少不能提供正當理由的;
(四)未經海關許可,將特定減稅或者免稅進口的貨物、物品移作他用的;
(五)進出境貨物的品名、數量、規格、價格、原產國別、貿易方式、消費國別、貿易國別或者其他應當申報的項目申報不實的;
(六)不按照規定期限將暫時進出口貨物復運出境或者復運進境,擅自留在境內或者境外的;
(七)不按照規定期限將過境、轉運、通運貨物運輸出境,擅自留在境內的;
(八)未經海關批准並補繳關稅,擅自轉讓進出境運輸工具的自用物料、物品的。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人民幣5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未經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機關批准,運輸工具不經設立海關的地點進出境的;
(二)在海關監管區停留的進出境運輸工具,未經海關同意擅自駛離的;
(三)進出境運輸工具從一個設立海關的地點駛往另一個設立海關的地點,尚未辦結海關手續又未經海關批准,中途改駛境外或者境內未設立海關的地點的。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人民幣3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進出境運輸工具到達或者駛離設立海關的地點,未按照規定向海關交驗有關單證或者交驗的單證不真實的;
(二)不按照規定接受海關對進出境運輸工具、貨物、物品進行檢查、查驗的;
(三)進出境運輸工具未經海關同意,擅自裝卸進出境貨物、物品或者上下進出境旅客的;
(四)進出境運輸工具未經海關同意,擅自兼營境內客貨運輸或者用於進出境運輸以外的其他用途的;
(五)進出境運輸工具未按照規定辦理海關手續,擅自改營境內運輸的;
(六)經營保稅貨物的儲存、加工、裝配、寄售業務,不按照規定辦理收存、交付、核銷手續,或者中止、延長、轉讓有關合同不按照規定向海關辦理手續的;
(七)在海關監管區以外存放海關監管貨物,未經海關同意或者不接受海關監管的;
(八)擅自開啟或者損毀海關加施於運輸工具、倉庫場所或者貨物的封志的。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人民幣2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進境運輸工具在進境以後向海關申報以前,出境運輸工具在辦結海關手續以後出境以前,不按照交通主管機關或者海關指定的路線行進的;
(二)載運海關監管貨物的進出境船舶、汽車不按照海關指定的路線行進的;
(三)進出境船舶和航空器,由於不可抗力被迫在未設立海關的地點停泊、降落,以及拋擲或者起卸貨物、物品,不向附近海關報告而無正當理由的。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責令補稅或者將有關物品退運,可以並處物品等值以下的罰款:
(一)個人攜帶、郵寄超過海關規定數量但數額較小仍屬自用的物品進出境,未向海關申報的;
(二)個人攜帶、郵寄物品進出境,向海關申報不實;或者不接受海關查驗的;
(三)經海關登記准予暫時免稅進境或者出境的物品,未按規定復帶出境或者復帶進境的;
(四)未經海關批准,過境人員將其所帶物品留在境內的。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處人民幣1000元以下的罰款:
(一)無特殊原因,未將進出境船舶、火車、航空器到達的時間、停留的地點或者更換的時間、地點事先通知海關的;
(二)擅自開啟、損毀海關加施於物品的封志的;
(三)違反海關法規,致使海關不能或者中斷對進出境運輸工具、貨物、物品實施監管的。 違反海關監管規定情節輕微,或者當事人主動交待的,可以從輕或者免予處罰。
違反海關監管規定的行為在三年以後發現的,免予處罰。
G. 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的第六章 附 則
第六十四條本實施條例下列用語的含義是:
「設立海關的地點」,指海關在港口、車站、機場、國界孔道、國際郵件互換局(交換站)等海關監管區設立的卡口,海關在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設立的卡口,以及海關在海上設立的中途監管站。
「許可證件」,指依照國家有關規定,當事人應當事先申領,並由國家有關主管部門頒發的准予進口或者出口的證明、文件。
「合法證明」,指船舶及所載人員依照國家有關規定或者依照國際運輸慣例所必須持有的證明其運輸、攜帶、收購、販賣所載貨物、物品真實、合法、有效的商業單證、運輸單證及其他有關證明、文件。
「物品」,指個人以運輸、攜帶等方式進出境的行李物品、郵寄進出境的物品,包括貨幣、金銀等。超出自用、合理數量的,視為貨物。
「自用」,指旅客或者收件人本人自用、饋贈親友而非為出售或者出租。
「合理數量」,指海關根據旅客或者收件人的情況、旅行目的和居留時間所確定的正常數量。
「貨物價值」,指進出口貨物的完稅價格、關稅、進口環節海關代征稅之和。
「物品價值」,指進出境物品的完稅價格、進口稅之和。
「應納稅款」,指進出口貨物、物品應當繳納的進出口關稅、進口環節海關代征稅之和。
「專門用於走私的運輸工具」,指專為走私而製造、改造、購買的運輸工具。
「以上」、「以下」、「以內」、「屆滿」,均包括本數在內。
第六十五條海關對外國人、無國籍人、外國企業或者其他組織給予行政處罰的,適用本實施條例。
第六十六條國家禁止或者限制進出口的貨物目錄,由國務院對外貿易主管部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貿易法》的規定辦理;國家禁止或者限制進出境的物品目錄,由海關總署公布。
第六十七條依照海關規章給予行政處罰的,應當遵守本實施條例規定的程序。
第六十八條本實施條例自2004年11月1日起施行。1993年2月17日國務院批准修訂、1993年4月1日海關總署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行政處罰實施細則》同時廢止。
H. 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的第二章 走私行為及其處罰
第七條違反海關法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逃避海關監管,偷逃應納稅款、逃避國家有關進出境的禁止性或者限制性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是走私行為:
(一)未經國務院或者國務院授權的機關批准,從未設立海關的地點運輸、攜帶國家禁止或者限制進出境的貨物、物品或者依法應當繳納稅款的貨物、物品進出境的;
(二)經過設立海關的地點,以藏匿、偽裝、瞞報、偽報或者其他方式逃避海關監管,運輸、攜帶、郵寄國家禁止或者限制進出境的貨物、物品或者依法應當繳納稅款的貨物、物品進出境的;
(三)使用偽造、變造的手冊、單證、印章、賬冊、電子數據或者以其他方式逃避海關監管,擅自將海關監管貨物、物品、進境的境外運輸工具,在境內銷售的;
(四)使用偽造、變造的手冊、單證、印章、賬冊、電子數據或者以偽報加工貿易製成品單位耗料量等方式,致使海關監管貨物、物品脫離監管的;
(五)以藏匿、偽裝、瞞報、偽報或者其他方式逃避海關監管,擅自將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等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內的海關監管貨物、物品,運出區外的;
(六)有逃避海關監管,構成走私的其他行為的。
第八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按走私行為論處:
(一)明知是走私進口的貨物、物品,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購的;
(二)在內海、領海、界河、界湖,船舶及所載人員運輸、收購、販賣國家禁止或者限制進出境的貨物、物品,或者運輸、收購、販賣依法應當繳納稅款的貨物,沒有合法證明的。
第九條有本實施條例第七條、第八條所列行為之一的,依照下列規定處罰:
(一)走私國家禁止進出口的貨物的,沒收走私貨物及違法所得,可以並處100萬元以下罰款;走私國家禁止進出境的物品的,沒收走私物品及違法所得,可以並處10萬元以下罰款;
(二)應當提交許可證件而未提交但未偷逃稅款,走私國家限制進出境的貨物、物品的,沒收走私貨物、物品及違法所得,可以並處走私貨物、物品等值以下罰款;
(三)偷逃應納稅款但未逃避許可證件管理,走私依法應當繳納稅款的貨物、物品的,沒收走私貨物、物品及違法所得,可以並處偷逃應納稅款3倍以下罰款。
專門用於走私的運輸工具或者用於掩護走私的貨物、物品,2年內3次以上用於走私的運輸工具或者用於掩護走私的貨物、物品,應當予以沒收。藏匿走私貨物、物品的特製設備、夾層、暗格,應當予以沒收或者責令拆毀。使用特製設備、夾層、暗格實施走私的,應當從重處罰。
第十條與走私人通謀為走私人提供貸款、資金、賬號、發票、證明、海關單證的,與走私人通謀為走私人提供走私貨物、物品的提取、發運、運輸、保管、郵寄或者其他方便的,以走私的共同當事人論處,沒收違法所得,並依照本實施條例第九條的規定予以處罰。
第十一條報關企業、報關人員和海關准予從事海關監管貨物的運輸、儲存、加工、裝配、寄售、展示等業務的企業,構成走私犯罪或者1年內有2次以上走私行為的,海關可以撤銷其注冊登記、取消其報關從業資格。
I.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的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是基本法,由全國人大制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行政處罰實施條例》是由國務院頒布實施的,效力不如前者,按照前者的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