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渡條例
① 什麼是引渡條例
引渡條約(Extradition)是指國家根據條約或基於其他理由把在其境內而被別國指控或判定犯罪的人,應該國的請求,移交該國審判或處罰的行為。
引渡條約(Extradition)是國家之間刑事司法協助的一種形式。比如賴昌星目前身在加拿大境內,但被我國指控有犯罪行為,我國向加拿大請求將其移交於我國進行審判。加拿大應請求移交的行為就是引渡。
引渡的法律基礎是一個主權國家對犯罪的管轄權,包括屬地,屬人和其他管轄權等。也就是說,請求引渡的國家,基於國際法上承認的依據,對該名身處他國境內罪犯享有管轄權。可以引渡的罪行在19世紀以前主要是政治犯,異教徒和逃兵。
但由於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罪刑法定和民主原則得確立使引渡的對象發生了根本改變。各國變為只引渡普通刑事犯。"政治犯不引渡"原則已經成為國際公認的習慣法則。
引渡條約是國家間引渡罪犯的依據。因為國際法上沒有賦予國家以引渡的義務,在沒有引渡條約的情況下,是否將罪犯引渡回申請國完全是被申請國自己的事情,對於賴昌星案件來說,如果中國和加拿大沒有引渡條約,那麼加拿大想引渡就引渡,不想引渡就不引渡,我國沒有絲毫辦法。
但是如果有了引渡條約就不一樣了,引渡條約一般會約定兩個或多個國家之間關於互相引渡罪犯的相關條件和其他事項.如果在條約中承諾對某個國家的罪犯進行引渡,那麼引渡就成為了國際義務,必須履行,沒有正當理由不能隨便拒絕引渡。
(1)引渡條例擴展閱讀
截至2018年2月,我國已與71個國家締結司法協助條約、資產返還和分享協定、引渡條約和打擊「三股勢力」協定共138項(116項生效)。具體如下:
1、民刑事司法協助條約19項(全部生效)
2、刑事司法協助條約41項(35項生效)
3、資產返還和分享協定1項(尚未生效)
4、民商事司法協助條約20項(18項生效)
5、引渡條約50項(37項生效)
6、打擊「三股勢力」協定7項(全部生效)
② 中華人民共和國引渡法中應當拒絕引渡的情形有哪些
根據《引渡法》第八條 外國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的引渡請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拒絕引渡: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被請求引渡人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
(二)在收到引渡請求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司法機關對於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已經作出生效判決,或者已經終止刑事訴訟程序的;
(三)因政治犯罪而請求引渡的,或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給予被請求引渡人受庇護權利的;
(四)被請求引渡人可能因其種族、宗教、國籍、性別、政治見解或者身份等方面的原因而被提起刑事訴訟或者執行刑罰,或者被請求引渡人在司法程序中可能由於上述原因受到不公正待遇的;
(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者請求國法律,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純屬軍事犯罪的;
(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者請求國法律,在收到引渡請求時,由於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或者被請求引渡人已被赦免等原因,不應當追究被請求引渡人的刑事責任的;
(七)被請求引渡人在請求國曾經遭受或者可能遭受酷刑或者其他殘忍、不人道或者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者處罰的;
(八)請求國根據缺席判決提出引渡請求的。但請求國承諾在引渡後對被請求引渡人給予在其出庭的情況下進行重新審判機會的除外。
③ 和中國沒有引渡條例的國家都有哪些
我國已和54個國家簽署引渡條約,其中37項生效。除了這54個國家外,其他國家都沒有和中國建立引渡條約。沒建立印度條約的國家有:美國、澳大利亞、德國、加拿大、比利時、瑞典等其他國家。
簽署引渡條約的54個國家包括泰國,俄羅斯,白俄羅斯,保加利亞,哈薩克,蒙古,吉爾吉斯斯坦,烏克蘭,柬埔寨,烏茲別克,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立陶宛,大韓民國,寮國,菲律賓,秘魯,突尼西亞,南非,西班牙,法國,義大利,安哥拉等。
(3)引渡條例擴展閱讀:
1、引渡條約是國與國之間有效地開展執法合作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有兩個方面的作用:
一是使兩國的執法合作,特別是對犯罪嫌疑人的追緝和移交將提供法律依據。
二是有威懾作用,如果兩個國家簽署了引渡條約,對那些企圖通過逃往其他國家來逃避法律制裁的腐敗分子就會形成震懾,他就不敢輕易的選擇外逃。
2、引渡能夠有效遏制外逃蔓延,目前的海外追逃的形式有四種:引渡、遣返、勸返、異地追訴四種途徑。
3、引渡的必須條件:請求引渡的主體是有請求權的國家而非個人;引渡的對象是犯有可引渡之罪且居留在他國。引渡方法是引渡應當根據引渡條約進行。
4、引渡的三個原則:雙方均認可的罪行;政治犯不引渡;純粹軍事性罪行不引渡。
中國日報-中意引渡條約已生效雙方將協作追逃追贓
④ 引渡的法律法規
可構成引渡理由的犯罪,一般是普通刑事犯罪,而且必須是請求引渡國家和被請求引渡的國家雙方都認為是犯罪的行為(即所謂「 相同原則」或「雙重犯罪原則」),或者是引渡條約中所規定的行為。
各國間引渡條約關於可構成引渡理由的犯罪事項的規定有不同的方式。一是列舉法,將可引渡的罪行逐一羅列;二是概括法,根據應受的懲罰規定某些標准以確定哪些是可引渡的罪行。
列舉法在19世紀和20世紀初較為流行。例如,1924 年《美國和羅馬尼亞間引渡條約》第1條, 列舉了謀殺罪、重婚罪、放火罪等共項罪名作為應予引渡的理由。可構成引渡理由的犯罪通常包括謀殺、殺人、強奸、猥褻、綁架、拐騙兒童、誘拐、淫業、重婚、人身殘害、敲詐、偽證、縱火、盜竊、搶劫、貪污、欺詐、騙錢、偽造貨幣、違反破產法、蓄意破壞財產、販運毒品或販運未遂等等。
各國在實踐中發現採用列舉法缺乏靈活性。因為國家在簽訂條約時很難精確地規定所有可引渡的罪行,如締約後發現需補充新的罪名,則須通過繁瑣的條約修改稱序解決。因此,現代則傾向於採用概括法,根據可能施加的最高或最低刑罰規定可引渡的罪行。如1953年《匈保司法協助條約》第56條,規定「 按照締約雙方法律規定的犯罪行為,判刑至少一年或更重的監禁, 為可予引渡的犯罪。」此外,還有少數條約兼采列舉法和概括法。例如, 1972年《英國與美國引渡條約》在一一列舉可引渡的罪行的同時又規定,任何其它罪行,如果根據雙方的法律都是應受懲罰的活,也是可引渡的罪行。 在確定引渡問題時,還有一點必項考慮,即政治犯不引渡原則。如果逃亡的罪犯是政治犯,即使提出請求也不予引渡。
政治犯不引渡是18世紀末期以後形成的一項國際法原則。法國《1793年憲法》第120條規定:「 法國人民對於因爭取自由而被其本國放逐的外國人給予避難所。」 這一規定建立了「 政治犯不引渡原則」 的基礎。1833年《比利時引渡法》第1條明確規定, 禁止引渡外國政治犯。這一原則逐漸得到了各國的承認。
政治犯的定義,國際法上並不明確,各國都是根據自己的利益和政策對政治犯的概念加以解釋。例如,美國傳統上把政治犯罪分為二類:第一,「 純粹」 的政治犯罪行為;第二,「 與政治有關聯的」 犯罪行為。前者是指「 目標直接指向政府,並且不具有任何普通犯罪因素的犯罪行為」 。這類犯罪包括, 叛國罪、煽動叛亂罪和間諜罪而對「 與政治有關聯的」 犯罪行為則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歐洲引渡公約》第3條規定,如果被請求國認為請求引渡的犯罪系與政治犯罪有關,則不予引渡。這就給被請求國在決定何為「 與政治犯罪有關」的犯罪方面以相當大的自由裁量權。
對於純粹軍事性罪行,一般的做法也是不予引渡。如《歐洲引渡公約》規定「 對依普通法律不構成犯罪而依軍法構成的犯罪,不得適用本公約予以引渡。」
按照國際實踐和許多引渡條約的規定,移交的罪犯在請求引渡國只能就其請求。引渡時所指控的罪名予以審判和處罰。如果一個被引渡的人在請求國就另外的罪名被審判和處罰,被請求引渡的國家是有抗議權利的。例如,《美洲國家間引渡公約》第17條規定,「 引渡一經准許,請求國保證(甲)不對該人因在請求以前所犯而未包括在請求書內的普遍罪行進行審判或判處罪刑,但有關方面表示同意者不在此限;(乙)不對該人在請求引渡以前的政治犯罪,或與政治犯罪有關的罪行進行審判或處罰;……至於是否可以將被引渡的罪犯由原來的請求國轉交給第三國,國際實踐是不一致的。1953年《匈保司法協助條約》第67條規定,「 未經被請求的締約一方的同意,被引渡的人不得被引渡至第三國」 。
⑤ 中國和哪個國家沒有引渡條例
中國和美國沒有引渡條約,但是有《中美關於刑事司法協助的協定》、 目前專,我國僅與屬21個國家簽署了引渡條約,其中生效的有19個。
中國先後與法國、西班牙、澳大利亞、義大利、葡萄牙等西方發達國家簽訂引渡條約;與美國、加拿大、法國、西班牙、葡萄牙、澳大利亞、紐西蘭、英國、比利時簽訂刑事司法協助條約。
⑥ 中國和哪些國家地區簽署了引渡條例
歐洲的只有波蘭,俄羅斯和西班牙
及東南亞各國 .除了馬來和新加坡
南美的巴西阿根廷.
澳洲的澳大專利亞和屬紐西蘭.
其它國家沒有. 但是因為國際間都有刑事司法合作,如果罪行在他國(即使未簽約的)也構成嚴重犯罪,且對方司法機關受理請求,也可遣返引渡.
即使簽有引渡條約 在對方國家未構成犯罪或不受理的案件也不得予引渡.
一般的, 毒品,走私.槍支,爆炸,暴力傷害及腐敗是世界公認的犯罪. 其它的一些小罪行都構不成國際間的引渡.
引渡不是免費的,動用國際刑警是要給錢的.
⑦ 中國與澳大利亞有引渡條例嗎
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澳大利亞引渡條約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澳大利亞(以下簡稱雙方),
希望在相互尊重主權和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締結引渡條約促進兩國在打擊犯罪方面的有效合作,
達成協議如下:
第一條引渡義務
締約一方同意根據本條約的規定,應另一方請求,將在其境內發現的為了就可引渡的犯罪進行起訴、判刑或者執行判決而被通緝的任何人引渡給另一方。
第二條可引渡的犯罪
一、為本條約目的,可引渡的犯罪是指根據提出請求時締約雙方的現行法律可判處一年或者一年以上監禁或者更重刑罰的任何罪名的犯罪。
二、如果引渡請求涉及因可引渡的犯罪被定罪並且為了執行監禁的判決而被通緝的人,只有在尚須服刑的期限至少為六個月時才應同意引渡。
三、為本條目的,在決定一項犯罪是否是違反雙方法律的犯罪時:
(一)不應考慮雙方法律是否將構成該犯罪的行為歸入同一犯罪種類或者使用同一罪名;
(二)應作為一個整體考慮被請求引渡人受到指控的行為,而不論雙方法律對犯罪的構成要件的說明是否不同;
(三)當一項犯罪涉及稅收、關稅、外匯管制或者其他財稅事項時,不應考慮被請求方法律未涉及相同的稅收、關稅、外匯管制或者財稅事項。
四、如果引渡請求涉及兩個以上的犯罪,只要至少一項犯罪是本條第一款規定的可引渡的犯罪,被請求方在不違反其國內法的情況下,可以就所有犯罪同意引渡。
五、當犯罪發生在請求方境外時,如果被請求方法律對類似情況下發生在其境外的犯罪規定了刑罰,則應同意引渡。
第三條應當拒絕引渡的理由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拒絕引渡:
(一)被請求方認為引渡請求所針對的犯罪是政治犯罪;
(二)被請求方有充分理由認為,請求引渡的目的是基於被請求引渡人的種族、性別、語言、宗教、國籍、政治見解或者個人身份而對該人進行刑事訴訟或者執行刑罰,或者該人在司法程序中的地位可能因為上述任何原因受到損害;
(三)引渡請求所針對的犯罪僅構成軍事犯罪;
(四)該人就請求引渡他的犯罪已被最終定罪、無罪釋放或者被赦免,或者已接受被請求方法律規定的處罰;
(五)根據任何一方的法律,被請求引渡人由於時效已過的原因,已經被免予追訴;
(六)根據請求方法律,被請求引渡人可能因引渡請求所針對的犯罪被判處死刑,除非請求方保證不判處死刑,或者在判處死刑的情況下不執行死刑;
(七)被請求方有充分理由認為被請求引渡人在請求方曾經遭受或者可能將會遭受酷刑或者其他殘忍、不人道或者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者處罰的;
(八)請求方根據缺席判決提出引渡請求,並且沒有保證在引渡後重新進行審理;
(九)被指控的行為在發生時不構成違反請求方法律的犯罪。
第四條可以拒絕引渡的理由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拒絕引渡:
(一)被請求方根據其國內法對引渡請求所針對的犯罪具有管轄權,並且正在對被請求引渡人就該犯罪進行刑事訴訟,或者准備提起刑事訴訟;
(二)被請求方已決定不就引渡請求所針對的犯罪起訴該人;
(三)被請求方在考慮到犯罪的嚴重性和請求方利益的情況下,認為就被請求引渡人的年齡、健康和其他個人情況而言,引渡該人不符合人道主義的考慮;
(四)該人在被引渡到請求方後將會受到特別法庭的審判;
(五)引渡請求所針對的犯罪發生在雙方境外,並且被請求方法律對類似情況下發生在其境外的犯罪未規定管轄權。
第五條國民的引渡
一、雙方均有權拒絕引渡本國國民。
二、如果被請求方以國籍為由拒絕引渡,被請求方應當根據請求方的請求,將該案件提交主管機關以便根據其國內法提起刑事訴訟。為此目的,請求方應當向被請求方提供與該案件有關的文件和證據。
第六條聯系途徑
一、為本條約的目的,雙方應當通過各自指定的機關進行聯系,但本條約另有規定的除外。
二、本條第一款所述的指定的機關,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方面是外交部,在澳大利亞方面是澳大利亞政府司法部。
第七條引渡請求及所需文件
一、引渡請求應當通過外交途徑以書面形式提交。引渡請求以及所有輔助文件應當根據第八條進行認證。
二、引渡請求應當包括或者附有:
(一)請求機關的名稱;
(二)被請求引渡人的姓名、年齡、性別、國籍、身份證件、職業、住所地或者居所地,以及其他有助於確定該人身份和可能的所在地點的資料;如有可能,有關該人外表的描述及其照片和指紋;
(三)關於引渡請求所針對的各項犯罪的說明,以及該人就上述各項犯罪而受到指控的行為的說明;
(四)有關確立該犯罪的刑事管轄權、定罪和規定就該犯罪可判處的刑罰的法律條文;
(五)有關追訴時效或者執行判決期限的法律條文。
三、除了本條第二款的規定外,
(一)旨在對被請求引渡人進行刑事訴訟的引渡請求還應當附有請求方主管機關簽發的逮捕證的副本;
(二)旨在對被請求引渡人執行刑罰的引渡請求還應當附有已經生效的法院判決書的副本和關於已經執行刑期的說明;
(三)針對已經被定罪但未被判刑的人員的引渡請求還應當附有已經生效的法院判決書的副本和准備判刑的說明。
四、引渡請求及其輔助文件應當附有被請求方文字的譯文。
五、請求方還應當提供引渡請求和輔助文件的三份復印件。
第八條認證
為本條約目的,下列文件是已經認證的文件:
(一)由請求方司法官員或者官員簽字或者證明的文件;
(二)由請求方主管機關或者官員加蓋公章的文件。
第九條補充材料
一、如果被請求方認為,為支持引渡請求而提供的材料不足以使其根據本條約同意引渡,被請求方可以要求在四十五天內或者雙方同意的更短的時間內提交補充材料。
二、如果被請求引渡人已經被逮捕或者被以其他方式限制人身自由,並且根據本條約提交的補充材料仍不足夠,或者未在指定時間內收到補充材料,對該人的羈押和其他方式的限制可予解除。但上述釋放不妨礙請求方重新提出引渡該人的請求。
三、如果根據本條第二款釋放該人,被請求方應當盡早通知請求方。
第十條引渡拘留
一、在緊急情況下,請求方可以在提出引渡請求前請求引渡拘留被請求引渡人。上述請求可以通過本條約第六條規定的途徑、國際刑事警察組織或者雙方同意的其他途徑以書面形式提出。請求可以通過包括電子方式在內的能出具書面記錄並可供被請求方核實其真實性的任何方式傳遞。
二、引渡拘留請求應當包括第七條第二款所列的材料和文件,已經備有該條第三款所列文件的說明,以及隨後將提出正式引渡請求的說明。
三、被請求方收到上述請求後,可以採取必要措施拘留被請求引渡人,並將對該請求的處理結果及時通知請求方。
四、如果被請求方未收到附有第七條所列文件的引渡請求,根據上述請求被拘留的人可以在拘留之日起四十五天後予以釋放。
五、如果後來收到引渡請求,根據本條第四款對該人的釋放不妨礙啟動對被請求引渡人的引渡程序。
第十一條數國提出的引渡請求
一、當收到包括請求方在內的兩個以上國家就同一人提出的引渡請求時,被請求方應當決定向其中的哪一國引渡該人,並應當向各請求國通知其決定。
二、在決定向哪一國引渡該人時,被請求方應當考慮所有相關情況,特別是如下情況:
(一)如果請求涉及不同犯罪,有關犯罪的相對嚴重性;
(二)每項犯罪發生的時間和地點;
(三)各項請求的日期;
(四)該人的國籍;
(五)該人通常的居住地;
(六)將該人引渡給第三國的可能性。
第十二條對引渡請求作出決定
一、被請求方應當根據其國內法規定的程序處理引渡請求,並將其決定及時通知請求方。
二、如果被請求方全部或者部分拒絕引渡請求,應當將拒絕的理由通知請求方。
三、被請求方在拒絕引渡前,應當在適當時與請求方磋商,以便為請求方提供足夠的機會表達意見和提出有關其請求的材料。
第十三條移交被引渡人
一、如果被請求方同意引渡,雙方應當商定移交該人的時間、地點和其他有關事宜。被請求方應當在其境內對於請求方便利的離境點將該人移交請求方。被請求方應當將被引渡人在移交前已經被羈押的時間告知請求方。
二、如果請求方在商定移交該人之日後的十五天內未接收被引渡人,被請求方可以立即釋放該人,並且可以拒絕請求方就同一犯罪再次提出的引渡該人的請求,但本條第三款另有規定的除外。
三、如果締約一方因為其無法控制的原因不能移交或者接走被引渡人,應當通知締約另一方。雙方應當再次商定移交該人的有關事宜,並應當適用本條第二款的規定。
第十四條移交財物
一、如果請求方提出請求,被請求方應當在其國內法允許的范圍內,扣押在其境內發現的犯罪所得、犯罪工具以及可作為證據的其他財物,並且在同意引渡的情況下,將這些財物移交請求方。
二、在同意引渡的情況下,即使因為被請求引渡人死亡、失蹤或者脫逃而無法實施引渡,本條第一款提及的財物仍應當移交。
三、移交上述財物不應損害被請求方或者任何第三方對該財物的合法權利。如果存在此種權利,請求方應當根據被請求方的請求,在訴訟終結後盡快將被移交的財物無償返還被請求方。
四、被請求方為了進行其他未決刑事訴訟程序,可以暫緩移交上述財物直至訴訟終結,或者在請求方返還的條件下臨時移交上述財物。
第十五條暫緩引渡和臨時引渡
一、如果被請求方正在對被請求引渡人就引渡請求未涉及的犯罪進行訴訟或者准備提起訴訟,或者該人正因為上述犯罪在被請求方服刑,被請求方可以在作出同意引渡的決定後,暫緩引渡該人直至訴訟終結或者服刑完畢。被請求方應當將暫緩引渡事項通知請求方。
二、如果本條第一款提及的暫緩引渡會嚴重妨礙請求方對引渡請求所針對的犯罪的起訴或者調查,被請求方可以在本國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根據雙方商定的條件,將被請求引渡人臨時引渡給請求方。請求方應當在有關程序終結後,立即將該人送還被請求方。
三、如果被請求方認為,因被同意引渡人患有嚴重疾病,將其從被請求方送往請求方會嚴重危及其生命,對該人的引渡可予推遲,直至被請求方認為這一危險已得到充分緩解。被請求方應當將暫緩引渡事項通知請求方。
第十六條特定規則
一、在不影響本條第二款的情況下,根據本條約被引渡的人不應當因其在引渡前所犯的任何犯罪而在請求方境內受到羈押、起訴或者執行刑罰,但下列犯罪除外:
(一)同意引渡的犯罪;
(二)基於與同意引渡的犯罪相同的事實,並且可判處與該犯罪相同或者更輕的刑罰的其他可引渡的犯罪;
(三)被請求方同意的任何其他可引渡的犯罪。尋求被請求方同意的請求應當附有第七條提及的、被請求方要求的文件,以及被引渡人關於該犯罪的陳述。
二、本條第一款不適用於下列情況:
(一)該人在可以自由離開的情況下,在三十天內未離開請求方領土,但是,該人由於自己無法控制的原因而未能離開請求方領土的時間不應當包括在內;
(二)該人離開後又自願返回請求方領土。
第十七條引渡給第三國
一、如果被請求方已將某人引渡至請求方,請求方不應當就該人在引渡前所實施的犯罪將其引渡給第三國,但下列情況除外:
(一)被請求方同意引渡;
(二)該人在可以自由離開的情況下,在三十天內未離開請求方領土,但是,該人由於自己無法控制的原因而未能離開請求方領土的時間不應當包括在內;
(三)該人離開後又自願返回請求方領土。
二、尋求被請求方同意的請求應當附有第七條提及的被請求方要求的文件,以及被引渡人關於該犯罪的陳述。
第十八條過境
一、一方從第三國引渡人員需經過另一方領土時,前一方應當向後一方提出同意過境的請求。如果使用航空運輸並且沒有在後一方境內降落的計劃,則無需獲得同意。
二、被請求方在不違反其基本利益或者國內法的情況下,應當同意請求方提出的過境請求。
三、在符合被請求方法律的情況下,同意該人過境可以包括同意在過境期間對該人予以羈押。
第十九條通報
請求方應當及時向被請求方通報對被引渡人進行刑事訴訟、執行刑罰或者將該人再引渡給第三國的有關情況。
第二十條費用
一、被請求方應當為因引渡請求而產生的任何訴訟程序作出所有必要安排,並且應當代表請求方利益。
二、在被請求方的引渡程序中產生的費用應當由被請求方承擔。與移交和接收被引渡人有關的交通費用和過境費用應當由請求方承擔。
第二十一條與多邊公約的關系
本條約不應當影響雙方根據任何多邊公約所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
第二十二條爭議的解決
一、根據任何一方的請求,雙方應當就本條約的解釋、適用或者實施及時進行磋商,而不論涉及一般性問題還是特定案件。
二、由於本條約的解釋、適用或者實施而產生的爭議,應當通過外交途徑協商解決。
第二十三條生效和終止
一、締約一方完成本條約生效所需的一切必要程序後,應當通過外交照會通知另一方。本條約自後一份照會發出之日起第三十天生效。
二、本條約適用於其生效後提出的任何請求,即使有關犯罪發生於本條約生效前。
三、任何一方可以隨時通過外交途徑,以書面形式通知另一方終止本條約。本條約自該通知發出之日後第一百八十天失效。本條約的終止不影響條約終止前已經開始的引渡程序。
下列簽字人經各自政府正式授權簽署本條約,以昭信守。
本條約於二○○七年九月六日在悉尼簽署,每份均用中文和英文寫成,兩種文本同等作準。
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 澳大利亞代表
楊潔篪 菲利普·拉多克
⑧ 什麼是引渡條例
引渡抄條例是指國家根據條約或基於襲其他理由把在其境內而被別國指控或判定犯罪的人,應該國的請求,移交該國審判或處罰的行為。是國家之間刑事司法協助的一種形式。比如賴昌星目前身在加拿大境內,但被我國指控有犯罪行為,我國向加拿大請求將其移交於我國進行審判。加拿大應請求移交的行為就是引渡。
⑨ 什麼叫做引渡條約
引渡條約指的是各個國家根據條約或基於其他理由把在其境內而被別國指控或判定犯罪的人,應該國的請求,移交該國審判或處罰的行為。
是國家之間刑事司法協助的一種形式。比如賴昌星目前身在加拿大境內,但被我國指控有犯罪行為,我國向加拿大請求將其移交於我國進行審判。加拿大應請求移交的行為就是引渡。
(9)引渡條例擴展閱讀:
引渡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但至18世紀末葉以前,引渡的對象主要是叛亂者、逃兵和異教徒,並且是否引渡完全由君主自由決定。
當時的引渡只不過是各國統治者維護專制統治和進行政治交易的一種工具而已。隨著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以及罪刑法定和無罪推定等刑法原則的確立,引渡的對象、程序和性質才發生了根本變化。
1833年10月1日,比利時頒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引渡法即《引渡法大綱》,英國也於1870年頒布引渡法,明確規定了嚴格的引渡程序,標志著現代引渡制度的誕生。
請求引渡的主體
請求引渡的主體,即有權請求引渡的國家,有以下三類:
1、罪犯國籍所屬的國家。根據是屬人優越權。
2、犯罪行為發生地國家。根據是屬地優越權。
3、受害國家。
根據是保護性管轄。如果有幾個國家為同一罪行同時請求引渡,被請求國如何處理?一般規則是:犯罪行為發生地國家有優先權。
如果數罪則根據被請國法律罪刑最重的犯罪行為發生地國優先;如同樣嚴重則根據請求的先後決定。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引渡條約
⑩ 引渡法是什麼意思
引渡就是一國把在該國境內而被他國指控為犯罪或已被他國判刑的人,根據有關國家的請求移交給請求國審判或處罰。
引渡是國家的主權行為。根據主權不可分割原理, 一國的主權必須由國家統一行使,任何國家的公民、內部行政單位或地方政府均無權與外國締結條約,也無權安排兩國之間的引渡事宜。因此,引渡的主體必須是國家,包括提出請求的國家和被請求的國家。
(10)引渡條例擴展閱讀:
引渡源於古埃及王國,公元前13—14世紀,西亞強國赫梯和古埃及王國連年征戰,彼此都削弱了,而西亞的亞述則逐步強盛起來。赫梯國擔心腹背受敵,便向埃及法老求和修好,埃及法老拉姆西斯2世接受了赫梯王哈圖里3世的議和條約,雙方締結了一份友好協定。
這份刻在銀板上的條約其中有一款如有人逃出埃及而進入赫梯國家,赫梯國王不準其在他的國家逗留,而應送回拉姆西斯的國家。
同時強調逃亡的埃及人的財產,妻室,兒女,奴僕也應隨本人送回埃及。古希臘時期,馬其頓王國曾召開科林斯大會,要求所有參加會議的國家保證不許隱匿反馬其頓的罪犯,違者將兵戎相見,公元5世紀,中國北部的匈奴族西遷至歐洲。
433年,匈奴王阿提拉致函東羅馬帝國皇帝,索取本族叛逃者,提奧多西2世雖否認了有匈奴罪犯逃至本國的事實,但同意簽訂引渡罪犯的條約,並按雙方祖先的習俗宣誓恪守條約,這份由拉丁文擬定的文書,可算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有關引渡罪犯的專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