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釋條例
⑴ 假釋期間違反了什麼規定會收監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
(1979年7月1日通過 1997年3月14日修訂 自1997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七節 假釋
第八十一條 【適用范圍】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執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實際執行十年以上,如果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假釋後不致再危害社會的,可以假釋。如果有特殊情況,經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執行刑期的限制。
【不得假釋規定】對累犯以及因殺人、爆炸、搶劫、強奸、綁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釋。
第八十四條 【考驗期內應遵守的規定】被宣告假釋的犯罪分子,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規,服從監督;
(二)按照監督機關的規定報告自己的活動情況;
(三)遵守監督機關關於會客的規定;
(四)離開所居住的市、縣或者遷居,應當報經監督機關批准。
第八十五條 【考驗期監督機關】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在假釋考驗期限內,由公安機關予以監督,如果沒有第八十六條規定的情形,假釋考驗期滿,就認為原判刑罰已經執行完畢,並公開予以宣告。
第八十六條 【假釋撤銷】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在假釋考驗期限內犯新罪,應當撤銷假釋,依照第七十一條的規定實行數罪並罰。
在假釋考驗期限內,發現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在判決宣告以前還有其他罪沒有判決的,應當撤銷假釋,依照第七十條的規定實行數罪並罰。
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在假釋考驗期限內,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公安部門有關假釋的監督管理規定的行為,尚未構成新的犯罪的,應當依照法定程序撤銷假釋,收監執行未執行完畢的刑罰。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假釋案件幾個問題的意見(試行)》
(法[1993]28號 1993年4月10日公布實施)
八、關於罪犯在假釋考驗期限內實施犯罪行為的處理問題
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在考驗期限內犯新罪,是指實施具有一定社會危害性,觸犯刑律,應受刑罰處罰的行為,其中包括情節輕微的犯罪行為。假釋犯在假釋考驗期限內實施犯罪行為,原裁定假釋的人民法院應依照審判監督程序,撤銷假釋,如果所犯新罪免除處罰的,收監執行自假釋之日起尚未執行完畢的刑期;如果所犯新罪須判處刑罰的,由審判新罪的人民法院在判決新罪時,將原宣告的假釋撤銷,依照刑法第七十五條的規定,決定執行的刑罰。
《中華人民共和國監獄法》
(1994年12月29日八屆人大十一次會議通過 同日公布實施)
第三十三條 人民法院裁定假釋的,監獄應當按期假釋並發給假釋證明書。
被假釋的罪犯由公安機關予以監督。被假釋的罪犯,在假釋期間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務院公安部門有關假釋的監督管理規定的行為,尚未構成新的犯罪的,公安機關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撤銷假釋的建議,人民法院應當自收到撤銷假釋建議書之日起一個月內予以審核裁定。人民法院裁定撤銷假釋的,由公安機關將罪犯送交監獄收監。
第三十四條 對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減刑、假釋條件的罪犯,不得以任何理由將其減刑、假釋。
人民檢察院認為人民法院減刑、假釋的裁定不當,應當依照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期間提出抗訴,對於人民檢察院抗訴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重新審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
(法釋[1997]6號 1997年10月29日公布實施)
第十條 刑法第八十一條第一款規定的「不致再危害社會」,是指罪犯在刑罰執行期間一貫表現好,確已具備本規定第一條第(一)項所列情形,不致違法、重新犯罪的,或者是老年、身體有殘疾(不含自傷致殘),並喪失作案能力的。
⑵ 新的假釋條例是什麼
假釋就是指對被判處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執行一定刑期之後,因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不致再危害社會,因而附條件地將其提前釋放的一種刑罰制度。
假釋的適用對象只能是被判處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但對於累犯和因殺人、爆炸、搶劫、強奸、綁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處10年以上的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釋。
《刑法》的詳細規定如下:
第七節 假 釋
第八十一條 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執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實際執行十年以上,如果認真遵守監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假釋後不致再危害社會的,可以假釋。如果有特殊情況,經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執行刑期的限制。
對累犯以及因殺人、爆炸、搶劫、強奸、綁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釋。
第八十二條 對於犯罪分子的假釋,依照本法第七十九條規定的程序進行。非經法定程序不得假釋。
第八十三條 有期徒刑的假釋考驗期限,為沒有執行完畢的刑期;無期徒刑的假釋考驗期限為十年。
假釋考驗期限,從假釋之日起計算。
第八十四條 被宣告假釋的犯罪分子,應當遵守下列規定:
(一)遵守法律、行政法規,服從監督;
(二)按照監督機關的規定報告自己的活動情況;
(三)遵守監督機關關於會客的規定;
(四)離開所居住的市、縣或者遷居,應當報經監督機關批准。
第八十五條 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在假釋考驗期限內,由公安機關予以監督,如果沒有本法第八十六條規定的情形,假釋考驗期滿,就認為原判刑罰已經執行完畢,並公開予以宣告。
第八十六條 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在假釋考驗期限內犯新罪,應當撤銷假釋,依照本法第七十一條的規定實行數罪並罰。
在假釋考驗期限內,發現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在判決宣告以前還有其他罪沒有判決的,應當撤銷假釋,依照本法第七十條的規定實行數罪並罰。
被假釋的犯罪分子,在假釋考驗期限內,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公安部門有關假釋的監督管理規定的行為,尚未構成新的犯罪的,應當依照法定程序撤銷假釋,收監執行未執行完畢的刑罰。
⑶ 中國刑法對於假釋是如何規定的
假釋,是對被判處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執行一定刑期之後,因其遵守監規,接受教育和改造,確有悔改表現,不致再危害社會,而附條件地將其予以提前釋放的制度。
適用假釋必須符合法定的條件。按照《刑法》第八十一條和最高人民法院(法釋〔2012〕2號)《關於辦理減刑、假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之規定,適用假釋必須遵守下列條件:
一、對象法定
對累犯以及因故意殺人、強奸、搶劫、綁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或者有組織的暴力性犯罪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的罪犯,不得假釋。
二、法定的實質條件
被判處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執行原判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處無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實際執行十三年以上,如果認真遵守監 規,接受教育改造,確有悔改表現,沒有再犯罪的危險的,可以假釋。
為了使假釋制度的運用有必要的靈活性,我國《刑法》第81條同時規定:如果有特殊情況,經最高人民法院核准,可以不受上述執行刑期的限制。根據有關司法解釋,「特殊情況」應包括如下情形:
(1)罪犯在服刑期間有重大發明創造或突出的立功表現;
(2)罪犯已經基本喪失活動能力,並有悔改表現,假釋後不會再危害社會;
(3)罪犯有專門技能,有關單位急需使用;
(4)罪犯家庭有特殊困難,需本人照顧,請求假釋的,在司法實踐中,須由縣級以上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提供證明。但對犯罪集團的首犯、慣犯和罪行特別嚴重的罪犯除外;
(5)為了進一步貫徹未成年人保護法,執行對未成年罪犯實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對犯罪時未成年,在刑罰執行期間確有悔改表現,不致再危害社會的;
(6)為了政治斗爭的需要,對某些具有外國國籍或不屬於大陸籍的罪犯而適用假釋;
(7)其他特殊情況。
(四)不能適用假釋的情況。
三、假釋考驗期
有期徒刑的假釋考驗期限,為沒有執行完畢的刑期;無期徒刑的假釋考驗期限為十年。
對假釋的犯罪分子,在假釋考驗期限內,依法實行社區矯正。假釋期間,又犯新罪的或者發發現還有其它犯罪沒有判決的,撤銷假釋,數罪並罰;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有關部門關於假釋的監督管理規定的行為,尚未構成新的犯罪的,應當依照法定程序撤銷假釋,收監執行未執行完畢的刑罰;沒有尚未判決的前罪和新罪,且遵守假釋規定的,假釋考驗期滿,就認為原判刑罰已經執行完畢,並公開予以宣告。
⑷ 對假釋期服刑人員的行為有什麼規定
緩刑、假釋社區服刑人員應當遵守的行為規范
(1)遵守法律、行政法規,服從司法所、公安派出所的監督管理,接受司法所工作人員、公安派出所民警的教育;
(2)在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生效後或假釋後七日內,到居住地司法所報到,並在接到司法所送達的《接受社區矯正通知書》後,按照限定期限到司法所辦理接受矯正手續;
(3)定期向司法所報告自己的活動情況(有特殊情形並經司法所同意者除外)。其中A類每月電話報到一次,每二個月當面報到一次,每六個月交一份矯正小結;B類每半個月電話報到一次,每一個半月當面報到一次,每三個月交一份矯正小結;C類每周電話報到一次,每月當面報到一次,每月交一份矯正小結;
(4)接受媒體采訪或會見親屬以外的境外人士,須提前五日內向司法所提交書面申請,經批准後方可進行;
(5)在社區矯正期間禁止出境;
(6)離開本市和所居住的區縣或者遷居,應當向司法所提交書面申請,並經公安機關批准;經批准外出後應按時返回,並在返回後次日報告司法所;
(7)有勞動能力的應當參加公益勞動,服從司法所或公益勞動委託單位的勞動安排,遵守勞動紀律。其中A類每月不少於二個小時,B類每月不少於五個小時,C類每個月不少於十個小時;
(8)參加司法所組織的學習教育活動,遵守學習教育紀律;
(9)附加剝奪政治權利的,不得行使依法被剝奪的權利;
(10)遵守其他具體的社區矯正管理、教育和公益勞動規定。
⑸ 假釋條例包括哪些內容
一、關於減刑、假釋的條件問題
1.什麼是確有悔改表現
同時具備以下四個方面情形的,應當認為是確有悔改表現,即:認罪服法;一貫遵守罪犯改造行為規范;積極參加政治、文化、技術學習;積極參加勞動,愛護公物,完成勞動任務。
對罪犯在執行期間提出申訴的,要依法保護其申訴權利。對罪犯申訴應當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不要一概認為是不認罪服法。
2.什麼是確有立功表現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認為是確有立功表現,即:揭發、檢舉監內外犯罪分子的犯罪活動,經查證屬實的;制止他犯逃跑、行凶、破壞等犯罪活動的;在生產、科研中有重大發明創造、技術革新的;在日常生產、生活中舍已救人的;在搶險救災中有突出表現的;有其他有利於國家和人民利益的突出事跡的。
對被勞改單位評為省級勞改積極分子的罪犯,可視為有立功表現。
3.什麼是「不致再危害社會」和「特殊情節」
「不致再危害社會」是指,罪犯在勞改期間一貫表現好,確已具備本條第1項所列情形,不致重新犯罪的,或者老弱病殘並喪失作案能力的。
「特殊情節」一般是指,原工作單位因重要生產、重大科研的特殊需要,請求保釋的;或者有其他特殊情況的。
二、關於死緩犯的減刑以及減刑後能否假釋的問題
死緩犯的減刑,是一種法定的特殊形式的減刑,它與刑法第七十一條規定的減刑不同。
1.死緩犯在緩期執行期間,如果確有悔改,二年期滿以後,減為無期徒刑;如果確有悔改並有立功表現,二年期滿以後,減為十五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對於不屬於抗拒改造情節惡劣、查證屬實的,二年期滿以後,經過教育,可減為無期徒刑,在執行無期徒刑期間再減刑時應從嚴控制,在減刑幅度上應適當縮短,間隔時間也應適當延長。
2.對死緩犯減為無期徒刑或者有期徒刑後,符合假釋條件的,可以適用假釋。
3.對死緩犯經過一次或幾次減刑或者減刑後假釋的,其實際執行的刑期不得少於十二年。死緩犯實際執行的刑期自死緩二年期滿第二日起計算。
三、關於無期徒刑犯減刑的問題
1.無期徒刑犯在執行期間,如果確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現的,服刑二年以後,可以減刑。為使無期徒刑犯的減刑,與死緩犯、有期徒刑長刑犯的減刑相照應,對確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現的,一般可以減為十八年以上二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對確有悔改並有立功表現的,可以減為十三年以上十八年以下有期徒刑。
2.無期徒刑犯在執行期間重新犯罪,被判處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自新罪判決確定之日起一般在二年內不予減刑;對新罪判處無期徒刑的,減刑的起始時間要適當延長。
3.刑法關於無期徒刑犯的實際執行的刑期不能少於十年的規定,應當自無期徒刑判決確定之日起計算。
四、關於有期徒刑犯的減刑期限問題
有期徒刑犯在執行期間,如果確有悔改或者立功表現的,一般一次可以減一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確有悔改並有立功表現的,一般一次可以減二年以下有期徒刑;被判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罪犯,如果悔改表現突出或者有立功表現的,一次最長可以減二年有期徒刑;如果悔改表現突出並有立功表現的,一次最長可以減三年有期徒刑。
有重大立功表現的,可以不受上述減刑期限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