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法規案例
A. 建築法規案例分析
(1)不合法。丙的行為屬於非法轉包行為,丁作為分包單位,將工程再分包給沒有資回質的農民施工隊,屬答違法分包行為。
(2)丁施工的工程質量有問題,給甲帶來了損失,乙和丁應對工程質量問題向承擔連帶責任。因為乙作為該工程的總承包單位與丁之間是總包與分包的關系,根據《合同法》與《建築法》的規定,總包單位依法將建設工程分包給其他單位的,分包單位應當按照分包合同的約定對其分包工程的質量向總承包單位負責,總承包單位與分包單位對分包的工程質量承擔連帶責任。
(3)違法分包行為為主要有:
1)總承包單位將建設工程分包給不具備相應資質條件的單位;
2)建設工程總承包合同中未約定,又未經建設單位認可,承包單位將其承包的部分建設工程交由其它單位完成的;
3)施工總承包單位將建設工程主體結構的施工分包給其它單位的;
4)分包單位將其分包的建設工程再分包的。
B. 建築法規案例題
應該承擔付款責任。
我想這是一個代理效力的問題。民法里有一條規定說專,如果當事人知屬道別人以自己的名義實施民事法律行為而不否認的,視為同意。另外如果有人沒有代理權而實施了代理行為,只要被代理人追認了,代理行為依然有效。
例子里有說到項目一直由甲實際負責,而且設計院認可甲簽字付款,這個就證明設計院實際上是認可甲的代理行為的,盡管沒有設計院的授權委託書也可以認定是代理行為。
C. 建設法規案例分析,求大神解答
本案中,原被告雙方對「房屋必須經竣工驗收合格方可交付使用」這一點並沒有異議。爭議的焦點在於:是取得了《工程竣工驗收報告》就可以交付使用了,還是必須取得《工程竣工驗收備案證》後才能交付使用;更進一步說,房屋竣工驗收合格到底誰說了算,是開發商還是建築工程質量監督機構。
事實上,建築工程竣工驗收制度在2000年初隨著國務院《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的頒布實施發生了很大變化。2000年1月10日《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頒布實施前,建設工程的竣工驗收是由建築工程質量監督機構組織實施的,驗收合格的標志是建築工程質量監督機構出具的《單位工程質量等級評定證書》,如果該證書評定的等級為合格或優良,則房屋具備交付使用的條件。在這種情況下,建築工程竣工驗收是否合格由建築工程質量監督管理機構一家說了算。《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頒布實施後,組織竣工驗收的責任(權利)落到了建設單位(即開發商)的頭上。該條例第十六條規定:建設單位收到建設工程竣工報告(建設工程竣工報告由施工單位提供——筆者注)後,應當組織設計、施工、工程監理等有關單位進行竣工驗收。建設工程經驗收合格的,方可交付使用。這條規定的組織驗收單位與以前規定的完全不同,建設單位而不是建築工程質量監督機構或其他單位,可以而且「應當」組織相關單位進行竣工驗收。這一規定實施後,在實際竣工驗收工作中,開發商的意志起了很大的主導作用,開發商取得竣工驗收報告比以前容易得多。有些人一方面對法律的這種變動不了解,另一方面在習慣上認為房屋竣工驗收是工程質量監督機構的事,只有工程質量監督機構出具的驗收合格證明才是最權威的,開發商無權組織驗收,開發商的驗收報告不可信,因此產生糾紛。
另外,《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還規定了工程竣工驗收備案制度,這也使一些人,象本案中的趙先生,對工程竣工驗收的效果產生了誤解,認為工程竣工驗收報告必須經過備案後才算有效,房屋才能交付使用。該條例第四十九條規定:建設單位應當自建設工程竣工驗收合格之日起15日內,將建設工程竣工驗收報告和規劃、公安消防、環保等部門出具的認可文件或者准許使用文件報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備案。其實,這種備案制度的作用在於對建築工程竣工驗收工作進行監督,而不是重新做一次權威的竣工驗收報告,也不是對竣工驗收報告進行批准。而且,該條例第四十九條還規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發現建設單位在竣工驗收過程中有違反國家有關建設工程管理規定行為的,責令停止使用,重新組織竣工驗收。這一規定在說明建築工程竣工驗收備案制度的作用的同時,也再一次表明了在竣工驗收合格後備案之前房屋就可以交付使用了,否則就沒有「責令停止使用」一說。
綜上所述,取得《工程竣工驗收備案證》不是房屋交付使用的前提,只要建設單位(開發商)組織了竣工驗收並且取得了合格的《工程竣工驗收報告》,就滿足了將房屋交付使用的條件。但是房屋竣工驗收合格也不是開發商一家說了算,還必須經過建築工程質量監督機構的備案,如果在備案時發現了在驗收過程中的不法行為,驗收報告就要作廢,並停止將房屋交付使用,重新組織驗收,責任單位還會受到相應的處罰。
具體到本案中,開發商在合同約定的期限內通知了趙先生辦理收屋手續,並在之前已經依法進行了竣工驗收取得了合格的《工程竣工驗收報告》,符合交付使用的條件,開發商不應承擔逾期交房的違約責任。
D. 建設法規和案例分析 招投標
您好!
A公司投訴B,法律上是不支持的。原因:
1、A、B兩公司間沒有任何合同或協議關系。
2、競版標時,權A公司報價500萬,B公司報價450萬,招標公司選中了B公司是因為選擇低價中標。
3、至於竣工結算總造價達到了510萬,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影響,如:合同不是固定總造價合同,當工程有變更項目、新增項目時,或人材機等市場單價上漲、政策或法律法規變化、工期延長等等,都會造成工程總造價的增加。
E. 建築法規的案例問題
一,建築公司以工期緊為由,在隱築工程隱蔽前沒有通知房地產開發公回司、監理工程師和答建設工程質量監督機構,就進行了下一道程序的施工的做法是錯誤的。
根據有關法規,未經隱蔽工程驗收或驗收不合格的項目,不得進入下道工序施工,也不得進行後續各階段的驗收。
隱蔽工程驗收按以下程序實施:
1.項目經理部向建設單位、監理單位提出隱蔽工程驗收申請,並提交隱蔽施工前和施工過程的所有技術資料。
2.建設單位、監理單位對隱蔽工程驗收申請和隱蔽工程的技術資料進行審驗,確認符合條件後,確定驗收小組、驗收時間及驗收安排。
3.建設單位、監理單位、項目經理部共同進行隱蔽工程驗收工作,並進行工程實施結果與實施過程圖文記錄資料的比對分析,做出隱蔽工程驗收記錄。
二,施工單位應無條件對存在質量缺陷的部位進行維修,直至達到交工標准。
如果施工單位拒絕維修,在甲方催告後仍拒絕進場維修,甲方可根據合同,直接委託第三方單位進場維修,費用由施工單位承擔。
其實吧,這個事都有責任,監理是干什麼吃的?當時沒有進行隱蔽工程驗收難道他們不知道?為什麼施工單位還能進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F. 建設法規案例分析
案例
• 原告:甲電訊公司第一被告:丙建築設計院第二被告:乙建築承包公司
• 基本案情:甲電訊公司因建辦公樓與乙建築承包公司簽訂了工程總承包合同。其後,經甲同意,乙分別與
丙建築設計院和丁建築工程公司簽訂了工程勘察設計合同和工程施工合同。勘察設計合同約定:由丙對甲的辦公樓及其附屬工程提供設計服務,並按勘察設計合同的約定交付有關的設計文件和資料。施工合同約定:由丁根據丙提供的設計圖紙進行施工,工程竣工時依據國家有關驗收規定及設計圖紙進行質量驗收。合同簽訂後,丙按時將設計文件和有關資料交付給丁,丁依據設計圖紙進行施工。工程竣工後,甲會同有關質量監督部門對工程進行驗收,發現工程存在嚴重質量問題,是由於設計不符合規范所致。原來丙未對現場進行仔細勘察即自行進行設計,導致設計不合理,給甲帶來了重大損失。丙以與甲沒有合同關系為由拒絕承擔責任,乙又以自己不是設計人為由推卸責任,甲遂以丙為被告向法院起訴。
• 法院受理後,追加乙為共同被告,判決乙與丙對工程建設質量問題承擔連帶責任。
• 分析一:本案中的法律主體及相互關系是什麼?
• 分析二:對出現的質量問題,以上法律主體將如何承擔責任? • 分析三:本案中的法律主體及相互關系是什麼?
•
1.本案中,甲是發包人,乙是總承包人,丙和丁是分包人,《建築法》第二十九條規定:「建築工程總承包單位可以將承包工程中的部分工程發包給具有相應資質條件的分包單位;但是,除總承包合同中約定的分包外,必須經建設單位認可。施工總承包的,建築工程主體結構的施工必須由總承包單位自行完成。建築工程總承包單位按照總承包合同的約定對建設單位負責;分包單位按照分包合同的約定對總承包單位負責。總承包單位和分包單位就分包工程對建設單位承擔連帶責任。禁止總承包單位將工程分包給不具備相應資質條件的單位。禁止分包單位將其承包的工程再分包。」
• 2.分析二:對出現的質量問題,以上法律主體將如何承擔責任?
• 對工程質量問題,乙作為總承包人應承擔責任,而丙和丁也應該依法分別向發包人甲承擔責任。總承包人以不是自己勘察設計和建築安裝的理由企圖不對發包人承擔責任,以及分包人以與發包人沒有合同關系為由不向發包人承擔責。
• 3.本案必須說明的是,《建築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禁止承包單位將其承包的全部建築工程轉包給他人,禁止承包單位將其承包的全部建築工程肢解以後以分包的名義分別轉包給他人。」本案中乙作為總承包人不自行施工,而將工程全部轉包他人,雖經發包人同意,但違反法律禁止性規定,其與丙和丁所簽訂的兩個分包合同均是無效合同。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依照《建築法》和《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對其進行行政處罰。
G. 建築法規案例
1、我認為合抄同有效襲 因為在合同中系當時雙方真實意思的表示 且在合同履行的過程中需要前期的准備時間 這是符合合同法相關規定的 由於合同中沒有約定或案例中沒有提及 那麼在一方無違反合同的前提下單方違約
2、建設用地使用權尚未建立 由於在准備的過程中 時間較長未來得及對土地使用權進行登記
3、首先應進行協商 縣土地管理局出於某種原因 如仍不能按照合同約定進行操作 那麼對另一方由於履行合同而做得前期准備工作所消耗的應適當予以補償 並承擔違約責任
H. 建設法規案例
案例來1 審批項目不合法被自告上法庭敗訴
案例2 違法建工程項目 最終被行政處罰
案例3 村委會違法建廠房規劃部門依法查處
案例4 違反基本建設程序 導致項目選址不當
案例5 城市規劃百年大計 近期遠景都要考慮
案例6 擅自增加建築面積 違法行為終被查處
案例7 違法就應承擔責任 不能以他人為理由
案例8 臨時建築應拆除 法律尊嚴應維護
案例9 土地收回不合法訴到法院成被告
案例10 違法審批建設項目 損失嚴重教訓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