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象災害防禦條例
Ⅰ 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與傳播辦法的內容
第一條 為了規范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與傳播,防禦和減輕氣象災害,保護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管轄的其他海域發布與傳播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必須遵守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氣象災害預警信號(以下簡稱預警信號),是指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向社會公眾發布的預警信息。
預警信號由名稱、圖標、標准和防禦指南組成,分為台風、暴雨、暴雪、寒潮、大風、沙塵暴、高溫、乾旱、雷電、冰雹、霜凍、大霧、霾、道路結冰等。
第三條 預警信號的級別依據氣象災害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緊急程度和發展態勢一般劃分為四級:Ⅳ級(一般)、Ⅲ級(較重)、Ⅱ級(嚴重)、Ⅰ級(特別嚴重),依次用藍色、黃色、橙色和紅色表示,同時以中英文標識。
本辦法根據不同種類氣象災害的特徵、預警能力等,確定不同種類氣象災害的預警信號級別。
第四條 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負責全國預警信號發布、解除與傳播的管理工作。
地方各級氣象主管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預警信號發布、解除與傳播的管理工作。
其他有關部門按照職責配合氣象主管機構做好預警信號發布與傳播的有關工作。
第五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預警信號基礎設施建設,建立暢通、有效的預警信息發布與傳播渠道,擴大預警信息覆蓋面,並組織有關部門建立氣象災害應急機制和系統。
學校、機場、港口、車站、高速公路、旅遊景點等人口密集公共場所的管理單位應當設置或者利用電子顯示裝置及其他設施傳播預警信號。
第六條 國家依法保護預警信號專用傳播設施,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侵佔、損毀或者擅自移動。
第七條 預警信號實行統一發布制度。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按照發布許可權、業務流程發布預警信號,並指明氣象災害預警的區域。發布許可權和業務流程由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另行制定。
其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向社會發布預警信號。
第八條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應當及時發布預警信號,並根據天氣變化情況,及時更新或者解除預警信號,同時通報本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防災減災機構。
當同時出現或者預報可能出現多種氣象災害時,可以按照相對應的標准同時發布多種預警信號。
第九條 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應當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固定網、移動網、網際網路、電子顯示裝置等手段及時向社會發布預警信號。在少數民族聚居區發布預警信號時除使用漢語言文字外,還應當使用當地通用的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第十條廣播、電視等媒體和固定網、移動網、網際網路等通信網路應當配合氣象主管機構及時傳播預警信號,使用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直接提供的實時預警信號,並標明發布預警信號的氣象台站的名稱和發布時間,不得更改和刪減預警信號的內容,不得拒絕傳播氣象災害預警信號,不得傳播虛假、過時的氣象災害預警信號。
第十一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在接到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提供的預警信號後,應當及時公告,向公眾廣泛傳播,並按照職責採取有效措施做好氣象災害防禦工作,避免或者減輕氣象災害。
第十二條 氣象主管機構應當組織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教育宣傳工作,編印預警信號宣傳材料,普及氣象防災減災知識,增強社會公眾的防災減災意識,提高公眾自救、互救能力。
第十三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侵佔、損毀或者擅自移動預警信號專用傳播設施的,由有關氣象主管機構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第三十五條的規定追究法律責任。
第十四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有關氣象主管機構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第三十八條的規定追究法律責任:
(一)非法向社會發布與傳播預警信號的;
(二)廣播、電視等媒體和固定網、移動網、網際網路等通信網路不使用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提供的實時預警信號的。
第十五條 氣象工作人員玩忽職守,導致預警信號的發布出現重大失誤的,對直接責任人員和主要負責人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六條 地方各級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發布預警信號,適用本辦法所附《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及防禦指南》中的各類預警信號標准。
省、自治區、直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或者規范性文件時,可以根據本行政區域內氣象災害的特點,選用或者增設本辦法規定的預警信號種類,設置不同信號標准,並經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審查同意。
第十七條 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所屬的氣象台站發布的預警信號標准由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另行制定。
第十八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Ⅱ 氣象災害防禦條例的相關圖書
書 名: 氣象災害防禦條例
作者:中國法制出版社
出版社: 中國法制出版社
出版時間版: 2010年02月
ISBN: 9787509310991
開本: 16開
定價: 3.00 元 中華人民共權和國國務院令(第570號)
氣象災害防禦條例
國務院法制辦負責人就《氣象災害防禦條例》答記者問
……
Ⅲ 根據氣象災害防禦條例氣象災害預警級別由什麼規定
同時以中英文標識,與國家的所有應急處置等級和顏色保持一致。而台風、暴雨、寒冷3種預警信號的黑色預警信號成為歷史,統一以紅色為最高等級。
中文名
氣象災害預警信號
外文名
Warning Signals for Meteorological Hazard
簡稱
預警信號、氣象預警
組成部分
名稱、圖標、級別、標准和防禦指南
分類
台風、暴雨、暴雪等
快速
導航
氣象災害預警信號含義及防禦指南
氣象災害預警信號類型及地區特點
全國各地預警管理方案總體相同;但不同的省(直轄市、自治區)對於同一或不同的預警類型也有不同的標准:當一氣象要素在某地構成了氣象災害時,在另一地卻不一定是氣象災害,這可能是預警規定的種類、時間等不同造成的。寒潮、霜凍、低溫預警標准地方差異較大。以下預警信號為我國常見預警信號及標准。預警生效時,請以氣象台發布的具體措施為准,按照電視、廣播等指示採取相應的應對措施。
除下表的預警信號之外,各地有其他不同的預警,如寒冷預警(廣東等)、雪災預警(青海等)、大雪預警與道路冰雪預警(東北地區)以及其他預警信號。沿海地區的氣象台還會發布專門用於海洋地區的海上氣象預警。具體含義應對措施及具體含義請查詢省(直轄市、自治區)氣象部門網站。
除了氣象預警信號,由於不少地區的預警發布平台在氣象台,因此氣象台還可能發布環境、地質、森林、海洋、健康等類型的預警信號。
Ⅳ 氣象災害防禦條例中的氣象災害有什麼
n 暴雨、暴雪、寒潮、大風、浮塵、高溫、乾旱、雷電、冰雹、霜凍、大霧、霾、道路結冰等。
Ⅳ 河北省氣象災害防禦條例是地方性法規嗎
《抄河北省氣象災害防禦條例》是地襲方性法規。
該法規於2013年5月30日河北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通過,該法規制定的出發點和適用范圍如下:
《河北省氣象災害防禦條例》第一條為了加強氣象災害的防禦,避免、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經濟和社會科學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氣象災害防禦條例》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河北省氣象災害防禦條例》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的氣象災害防禦活動,適用本條例。
地方性法規是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省級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的、並不得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規范性文件,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憲法》第100條規定:「省、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和它們的常務委員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地方性法規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Ⅵ 根據氣象災害防禦條例,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由什麼規定
閃冕,酸雨,覆雪,冰撥,這些都是我們可能在聽天氣預報的時候都很少聽到的氣象版名詞。除了豐富的權氣象名詞,你知道嗎,因為我國幅員遼闊,地質多樣性,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有各種地形地貌,從而也導致我們國家是世界上受自然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
就像現在的梅雨季節,南方的很多城市出現了內澇,因災受難的群眾成千上萬。每天看天氣預報,我們也發現了會有各種不同的氣象災害的預警信號,種類和級別也都根據天氣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劃分。
這些氣象預警,警示了人民群眾做好准備。當然這些預警也都是由專業的人員機構來規定的,做這項事情的就是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規定了氣象災害的種類和級別,然後和國務院有關部分按照職責分工,共同做好全國范圍內的災害防禦工作。
地級各級氣象主管機構,就按照國務院氣象主管機構的規定,按照職責的分工,一級一級做好本地區的氣象災害防禦工作。
Ⅶ 氣象災害防禦條例中所指的氣象災害有哪些
《氣象災害防禦條例》第二條第二款規定:本條例所稱氣象災害,是指台風、暴雨(雪)、寒潮、大風(沙塵暴)、低溫、高溫、乾旱、雷電、冰雹、霜凍和大霧等所造成的災害。
Ⅷ 氣象災害防禦條例的文件背景
我國自然災害多發來、頻發,是世源界上受自然災害影響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幾乎每年都發生多次重特大自然災害。今年上半年以來,已經發生了諸如新疆等地寒潮冰雪、西南旱災、玉樹地震、南方暴雨洪澇和泥石流等重特大自然災害,嚴重危害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生產生活秩序。
據民政部統計,近20年來,我國因遭受各類自然災害每年平均死亡約4300人,倒塌民房約300萬間。特別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死亡和失蹤人數達8.8萬餘人。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自然災害救助工作,近5年來,中央每年安排自然災害救助資金50多億元,專門用於受災群眾緊急轉移安置、因災倒塌民房恢復重建、冬春救助以及臨時生活救助,平均每年救助6000萬到8000萬人次。在自然災害救助工作實踐中,也遇到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主要是:災害救助准備措施不足,應急響應機制不完善,災後救助制度缺乏,救助款物監管不嚴等。這就需要通過制定自然災害救助方面的法規,規范自然災害救助工作,保障受災人員的基本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