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河道管理條例
1. 防洪法中的行洪河道概念范圍是什麼,山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辦法中行洪區的概念范圍是什麼
河道兩側堤防或河岸之間用以宣洩洪水的區域。
有些河流在河槽兩側均有較大面積的行洪區,如淮河幹流沿河共有1000多平方公里的窪地,都預定為大洪水時的行洪區。例如:黃河自孟津往下至河口800多公里長的河道,兩岸行洪區面積約有4000多平方公里,其中河槽約佔1/3,河灘佔2/3。還有不少河流下游都有大小不同的行洪區。
大洪水時,一部分洪水靠河槽排泄,另一部分靠河槽兩側的行洪區漫流排泄。天然河槽一般比較彎曲、糙率小、流速大,兩側灘地行洪區雖然糙率一般較河槽大2~3倍或更多,但流路比較順直,過洪面積大,水面坡降較陡,過洪量隨著水位的升高而增大。據黃河、淮河的實測資料,大洪水時,行洪區的排洪流量往往占河道全斷面的20~50%。
(1)山東省河道管理條例擴展閱讀
《山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辦法》
第三章 治理與防護
第八條 黃河和跨省河道、河段的規劃治導線,按照防洪法第十九條規定執行。
其他河道、河段的規劃治導線,由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本辦法第五條防洪規劃編制許可權擬定,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
第九條 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根據防洪規劃,制定河道整治、澇區治理、水庫加固、防潮堤建設、城市排澇設施建設計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
河口、海岸灘塗治理開發應當服從防洪規劃。
第十條 按照防洪規劃進行河道整治需要佔用的土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劃撥或者調劑解決。
進行河道整治新增加的可利用土地,屬國家所有,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一安排使用,優先用於移民安置和防洪工程設施的建設與管理。
第十一條 引黃取水應當採取措施,避免和減少黃河泥沙進入河道。因引、蓄黃河水造成的河道淤積,必須定期進行清淤疏浚,確保行洪暢通,所需費用由當地人民政府與引黃受益者合理承擔。
第十二條 沿海地區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海堤、河口復堤、擋潮閘和沿海防護林等防禦風暴潮工程建設與管理,制定和落實防禦風暴潮預案。
第十三條 河道、湖泊、水庫大壩等防洪工程設施的管理和保護范圍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國家和省政府的有關規定劃定。
新建、改建、擴建防洪工程設施,應當按照經批準的設計,在竣工驗收前劃定管理范圍和保護范圍。
第十四條 在河道、湖泊、水庫大壩管理范圍內禁止下列活動:
(一)建設妨礙行洪的建築物、構築物:
(二)傾倒垃圾、渣土及其他廢棄物或者沉船;
(三)在行洪區種植阻礙行洪的林木和高稈作物等;
(四)修建圍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
(五)設置攔河漁具;
(六)在堤壩及其護堤地上取土、打井、挖窖、築墳;
(七)其他嚴重危害河道、湖泊、水庫大壩安全的行為。
第十五條 在河道、湖泊、水庫大壩管理范圍內進行下列活動,必須報經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一)爆破、鑽探、打井;
(二)采砂、採石、取土、淘金;
(三)挖築魚塘、堆放物料;
(四)開墾土地、開采地下資源、進行考古發掘;
(五)在堤頂、壩體及泄洪、輸水建築物上的交通橋行駛載有易燃易爆物品的車輛、履帶式車輛、超設計荷載標準的車輛及雨雪泥濘期間行駛機動車輛。
前款規定的活動,涉及其他部門的,按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辦理。
第十六條 在防洪工程設施的保護范圍內,禁止進行危害防洪工程設施安全的爆破、打井、採石、取土等活動。
第十七條 禁止圍湖造地和佔用水庫庫容。已經圍墾或者佔用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防洪標准進行治理,有計劃地退地還湖、還庫。
禁止圍墾河道。確需圍墾的,必須進行科學論證,經省水行政主管部門確認不妨礙行洪、輸水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八條 對居住在行洪河道內的居民,當地人民政府應當有計劃地組織搬遷。
第十九條 防洪法第二十七條規定的工程建設方案,由縣級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下列許可權辦理:
(一)本辦法第五條第二款所列河道幹流、湖泊上.由省以上審批立項或者涉及市(地)邊界河道管理范圍內的建設項目,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其他項目,由市(地)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
(二)其他河道管理范圍內的建設項目,由市(地)、縣(市、區)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管理許可權審查同意,並報上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經批準的建沒項目,建設單位在開工前,應當到有管轄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辦理河道管理范圍內該工程設施建設的位置和界限審查批准手續,並按照批準的位置和界限施工。
第二十條 經批准在河道、湖泊、水庫管理范圍內佔用水域、陸域和防洪工程設施的單位和個人,必須保證防洪安全。不得損害防洪工程設施或者降低原有防洪功能。造成損害的,由責任者採取補救措施、負責修復或者承擔修復費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行洪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