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廣東省環保條例

廣東省環保條例

發布時間: 2020-12-29 04:42:54

❶ 廣東省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條例的第四章

第三十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一條第二款規定,偽造、變造或者使用偽造、變造的機動車環保檢驗合格標志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予以處罰;使用轉讓、轉借的機動車環保檢驗合格標志或者冒用其他車輛的環保檢驗合格標志的,由公安機關責令改正,沒收轉讓、轉借、冒用的機動車環保檢驗合格標志,並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二條規定,未取得環保檢驗合格標志或者未取得相應環保檢驗合格標志的機動車以及屬於限制行駛車型的機動車,在限制行駛區域或者限制行駛時間上路行駛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責令改正,並可以處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三條、第十四條規定的,由質量技術監督、工商行政管理、經濟和信息化等主管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進行處罰。
第三十三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五條規定,新建加油站未按照國家標准配套安裝油氣回收系統的,或者已建加油站未在國家標准規定的期限內完成油氣回收綜合治理設施安裝的,由縣級以上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新登記油罐車未完成油氣回收系統安裝的,或者在用油罐車未在國家標准規定的期限內完成油氣回收綜合治理設施安裝的,由縣級以上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處三千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六條規定,機動車所有人或者駕駛人擅自拆除、閑置、更改在用機動車排氣污染控制裝置,造成裝置失效使機動車排氣污染超過規定標準的,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改正,並處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八條第一款規定,未經省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委託從事機動車排氣污染定期檢測的,由縣級以上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改正,並可以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第三十六條 受委託的機動車環保檢驗機構違反本條例第十九條規定的,由縣級以上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其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改正,並可以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由省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解除其承擔機動車排氣污染定期檢測的委託關系,並向社會公告。
第三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機動車所有人逾期未進行機動車排氣污染定期檢測的,由縣級以上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處警告或者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罰款;經定期檢測污染物排放超過規定排放標準的機動車,未予維修或者維修不合格仍上路行駛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暫扣行駛證,待維修合格後立即予以發還。
第三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已實施與排氣有關的維修後待出廠的機動車經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抽檢,排氣污染物超過機動車注冊登記時國家規定的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準的,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維修機構限期整改,並可以處每車次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罰款。
第三十九條 經車輛停放地抽檢不符合注冊登記時國家規定的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准規定的機動車,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維修。未予維修的或者維修不合格仍上路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暫扣行駛證,待維修合格後立即予以發還。 經上路抽檢不符合注冊登記時國家規定的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准規定的機動車,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暫扣行駛證,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限期維修。待維修合格後立即發還行駛證。 第四十條 從事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的有關行政主管部門及其工作人員,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部門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不按照法定條件和技術規范要求,實施委託的;
(二)對擅自從事機動車排氣污染定期檢測,不予取締或者不依法予以處理的;
(三)不依照本條例規定對機動車環保檢驗機構、機動車維修機構進行監督管理,情節嚴重的;
(四)對不符合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機動車核發定期檢驗合格標志,予以注冊登記上牌,辦理相關變更登記、轉移登記手續的,或者不依法強制報廢的;
(五)對偽造、變造、轉讓、轉借機動車環保檢驗合格標志,或者使用偽造、變造、轉讓、轉借、冒用機動車環保檢驗合格標志等違法行為,不依法查處的;
(六)違反規定要求機動車的所有人、駕駛人到其指定的機構接受機動車檢測、檢驗、維修等服務的; (七)有其他不依法履行監督管理職責、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行為的。

❷ 廣東省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

一、全球10大環境問題
1、氣候變暖
2、臭氧層破壞
3、生物多樣性減少
4、酸雨蔓延
5、森林銳減
6、土地荒漠化
7、大氣污染
8、水體污染
9、海洋污染
10、固體廢物污染
二、我國環境狀況
1、大氣污染屬煤煙型污染,以塵和酸雨危害最大,污染程度在加劇。
2、酸雨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青藏高原以東地區及四川盆地。華中地區酸雨污染最重。
3、江河湖庫水域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除部分內陸河流和大型水庫外,污染成加重趨勢,工業發達城鎮附近的水域污染尤為突出。
4、七大水系(珠江、長江、黃河、淮河、海灤河、遼河、松花江)中,黃河流域、松花江、遼河流域水污染嚴重。
5、大淡水湖泊總磷、總氮污染面廣,富營養化嚴重。
6、四大海區以渤海和東海污染較重,南海較輕。
7、漁業水域生態環境惡化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並呈加重趨勢。
8、城市環境污染呈加重趨勢。
9、城市地面水污染普遍嚴重,呈惡化趨勢。絕大多數河流均受到不同程度污染。
10、全國2/3的河流和1000多萬公頃農田被污染。
三、歷年環境日主題
1974年:只有一個 地球
1975年:人類居住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資源
1977年:關注臭氧層破壞、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和濫伐
1978年:沒有破壞的發展
1979年:為了兒童和未來——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0年:新的10年,新的挑戰——沒有破壞的發展
1981年:保護地下水和人類和人類食物鏈;防止有毒化學品污染
1982年:紀念斯德哥爾摩人類環境會議10年,提高環境意識
1983年:管理和處理有害廢棄物,防止酸雨
1996年:我們的地球、家園、居住地
1997年:為了地球上的生命

❸ 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的第五章環境保護經濟政策

第五十七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大環境保護財政投入,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元化的環境保護投融資機制,鼓勵、引導社會資金投入環境保護及相關產業。
第五十八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對生態優化區域實行以鼓勵生態發展為基本導向的生態激勵型財政機制。具體實施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五十九條本省應當建立健全市場化的節能減排機制,逐步推行居民階梯式電價、水價制度,對能源消耗超過國家和地區規定的單位產品能耗(電耗)限額標準的企業和產品實行差別電價和懲罰性電價,並按照國家規定實施脫硫電價和燃煤電廠煙氣脫硝電價。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大對節能減排的投入,對符合規定條件的重大節能減排工程項目和重大節能減排技術開發、示範項目給予補助或者貸款貼息等支持。
第六十條本省逐步建立和完善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逐步實行排污指標的有償取得和有償轉讓。省和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應當對市場交易行為進行監管。排污權有償使用費應當全額上繳財政,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專項用於污染防治。
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的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六十一條本省建立和實施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制度。鼓勵和支持保險企業開發環境污染責任保險,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投保環境污染責任保險。在重點區域、重點行業依法實行強制性環境污染責任保險。
環境污染責任保險的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六十二條本省建立健全企業環境信用評價制度。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每年對污染物排放總量大、環境風險高、生態環境影響大的企業進行環境信用評價,向社會公開並向有關部門和機構通報評價結果。評價過程不得向企業收取費用。
環境信用評價結果應當作為政府采購、公共資金項目招投標、安排和撥付財政補貼專項資金、國有土地出讓、授予榮譽稱號、評優評獎、金融支持等工作的重要考量因素。對環境信用評價結果不良的企業,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加大執法監察頻次,督促其進行整改。

❹ 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的第三章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

第二十條本省依照法律規定實行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制度。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根據國務院下達的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制定本省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可以根據本省環境質量狀況和污染特徵,制定本省特徵性污染物控制因子的排放總量控制計劃,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
地級以上市、縣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按照上一級人民政府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計劃的要求,制定本行政區域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實施方案,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組織實施,並在批准後十五日內報上一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備案。
第二十一條本省依照法律規定實行排污許可管理制度。禁止未依法取得排污許可證或者違反排污許可證的要求排放污染物。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排放污染物應當符合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准和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
第二十二條排放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是環境安全的責任主體,對其排放污染物的行為以及造成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承擔責任,應當依法採取有效措施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企業事業單位對其環境保護工作負有下列責任:
(一)建立健全環境保護責任制度,明確負責人和環境保護崗位等相關工作人員的責任;
(二)建立內部環境保護工作機構或者確定環境保護工作人員;
(三)制定完善內部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和防治污染設施操作規程;
(四)保證各生產環節符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的要求;
(五)建立健全環境保護工作檔案;
(六)建立健全環境應急和環境風險防範機制,及時消除環境安全隱患;
(七)其他環境保護工作責任。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明確有關人員的環境保護責任,按照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技術規范的要求從事生產經營活動。
第二十三條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設施及其他環境保護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治污染設施及其他環境保護設施的建設,應當實施工程環境監理。具體實施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將防治污染設施的安全管理納入安全生產應急管理體系,保障其正常運行,並建立環境保護管理台賬,如實記錄防治污染設施的運行、維護、更新和污染物排放等情況及相應的主要參數。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不得擅自拆除、閑置防治污染設施。確需拆除、閑置的,應當提前十五日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書面申請,經批准後方可拆除、閑置;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自接到申請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作出決定。
因防治污染設施運行故障等原因導致污染物排放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排放標準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立即停止排放污染物,採取措施,保證污染物達到國家或者地方規定的排放標准方可排放,並及時向所在地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報告。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可以委託具有相應能力的單位運營其防治污染設施或者實施污染治理,並與受委託單位簽訂協議,明確雙方權利、義務及環境保護責任。受委託單位應當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相關技術規范的要求。
第二十四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定期向所在地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申報在正常作業條件下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濃度和方式,污染物排放設施、處理設施運行和其他防治污染的情況,不得謊報、漏報、遲報或者拒報。
建設單位應當在建設項目施工前十五日內辦理施工排污申報手續;建設項目需要試生產的,建設單位還應當在試生產前三個月內辦理試生產排污申報手續。
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濃度、方式等需要作重大改變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在變更前十五日內,向所在地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辦理變更申報手續;排放污染物因不可控制因素發生緊急重大改變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立即向所在地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報告。
重點排污單位應當向社會如實公開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稱、排放方式、排放濃度和總量、超標排放情況以及防治污染設施的建設和運行情況等環境信息。鼓勵和支持其他排污單位自願公開有關環境信息。
第二十五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按照國家和本省規定設置和管理排污口,並按照規定在排污口安裝標志牌。
禁止通過非核定的排污口排放污染物;禁止從污染物處理設施的中間工序引出並排放污染物。
第二十六條重點污染源應當安裝並正常使用污染物排放自動監控設施,不得擅自拆除、閑置、改變或者損毀。自動監控設施應當與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的監控設備聯網。
自動監控設施的管理運營單位應當保障自動監控設施的正常運行,保證自動監控數據的真實、可靠和有效,不得弄虛作假,隱瞞、偽造、篡改自動監控數據,並按規定保存原始監控記錄。自動監控數據經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審查確認真實有效的,作為環境保護監督管理的依據。
重點污染源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根據本行政區域的環境容量、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以及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排放污染物的種類、數量和濃度等因素確定,並向社會公布。
對污染物排放未實行自動監控或者自動監控未包含的污染物,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應當按照規定定期進行監測,並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報告監測情況。
第二十七條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委託污染物集中處理單位處理污染物的,應當簽訂協議,明確雙方權利、義務及環境保護責任。
污染物集中處理單位應當保障污染物集中處理設施正常運行,並建立事故應急制度;需要停止污染物集中處理設施運行的,應當提前三個月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申請並取得同意,並通知委託其進行污染物集中處理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自接到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作出決定。
污染物集中處理單位應當定期向當地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報告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交付處理的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濃度等信息並向社會公布;發現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交付處理的污染物的種類、數量、濃度發生重大變化,應當立即報告當地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接到報告後應當進行調查;發現有違法行為的,應當依法查處。
第二十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統籌規劃建設本行政區域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垃圾收集、清運和集中處理設施,並保障其正常運行。
新建、改建、擴建建設項目的污水不能並入城鎮集中處理設施以及管網的,應當單獨配套建設污水處理設施,並保障其正常運行。
第二十九條建設項目應當符合相關環境保護規劃、主體功能區規劃、環境功能區劃、生態功能區劃以及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要求。
建設項目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對存在環境風險的建設項目,其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應當包括環境風險評價的內容。對超過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或者未完成環境質量目標的地區、流域和行業,有關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暫停審批新增重點污染物或者相關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建設項目,該建設項目的審批部門不得批准其建設,建設單位不得開工建設。
第三十條本省應當加強對重點區域、重點流域、重點行業的污染控制,合理確定產業發展布局、結構和規模,嚴格控制高污染高能耗項目的建設,鼓勵和支持無污染或者輕污染產業的發展。
省人民政府應當根據環境容量、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污染狀況等因素,確定在全省或者部分區域內禁止建設和嚴格控制建設的高污染高能耗項目,並根據環境質量變化狀況適時進行調整。
城市市區內不得建設污染嚴重、影響居民生活的化工、冶金、造紙、鋼鐵等重污染工業項目;已建的應當逐步調整或者搬遷。
第三十一條本省按照循環經濟和清潔生產的要求推動工業園區建設,通過合理規劃工業布局,引導工業企業入駐工業園區,加強對印染、電鍍、危險廢物處置等重污染行業的統一規劃、統一定點管理。工業園區應當配套污水處理、固體廢物收集轉運等防治污染設施,並保障其正常運行。
新建工業企業應當按照規定入駐工業園區;未入駐工業園區的,應當配套防治污染設施,並保障其正常運行。
第三十二條環境保護等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排放重金屬和其他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重點工業企業對地下水環境影響的監管,檢查地下水污染區域內重點工業企業的污染治理狀況,評估有關工業企業及其周邊地下水環境安全隱患,對造成地下水嚴重污染的企業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停業、關閉。
進行地下勘探、采礦、工程降排水、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等可能幹擾地下含水層的活動,應當採取防護性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
第三十三條省人民政府應當劃定區域內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制定水質控制目標。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區域內地表水環境功能區和水質控制目標,採取相應措施保證功能區和交接斷面水質符合規定的目標。
第三十四條本省實行有利於保護環境的能源政策,逐步改善燃料結構,開發利用低污染、無污染的清潔能源。
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大氣污染防治的需要,劃定並公布高污染燃料禁燃區。在禁燃區內,禁止新建、擴建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設施;已有燃用煤炭、重油、渣油等高污染燃料的設施,應當在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規定的期限內停止燃用高污染燃料,改用清潔能源。
在珠江三角洲區域內,新建項目不得配套建設自備燃煤電站。本省行政區域內的燃煤燃油火電機組、燃煤電站和其他燃煤單位以及其他尚未實施清潔能源替代的燃用高污染燃料的設施,應當配套建設脫硫、脫硝和除塵等裝置或者採取其他措施,減少污染物排放量。
第三十五條生產、進口、銷售、使用含揮發性有機物的原材料和產品的,其揮發性有機物含量應當符合規定的標准,鼓勵生產、進口、銷售和使用低毒、低揮發性有機溶劑。
汽車、傢具、包裝、印刷、電子等使用塗料的行業應當使用低揮發性有機物含量塗料,記錄生產工藝、塗料用量、生產設施及污染控制設備的主要操作參數、運行情況。
石油、化工及其他生產和使用有機溶劑的企業,應當推廣泄漏檢測與修復技術,採取措施對管道、設備進行日常維護、維修,減少物料泄漏,並對已經泄漏的物料及時收集處理。
油碼頭、加油加氣站、儲油儲氣庫(區)和使用油罐車、氣罐車等單位,應當按照規定安裝油氣回收裝置並保持正常使用。
飲食服務、服裝乾洗和機動車維修等項目,應當設置油煙凈化、異味或者廢氣處理裝置等污染防治設施並保持正常使用。
第三十六條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大氣污染防治的需要,依法制定嚴於國家標準的地方機動車排放標准或者決定提前執行國家階段性機動車排放標准,並對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其他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城市制定更嚴格的機動車排氣污染防治規定。
禁止生產、銷售或者進口超過規定機動車排放標准或者國家已經明令淘汰的機動車。對未達到本行政區域現行執行的國家階段性機動車排放標准或者地方機動車排放標準的機動車,不予辦理注冊登記或者遷入手續。
在用機動車應當依法進行排氣污染定期檢測;經檢測不合格,未取得有效環保檢驗合格標志的,不得上路行駛。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大公共交通投入,鼓勵發展節能環保型機動車和新能源機動車及其配套設施,推廣使用清潔燃料。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和公交、計程車、環衛、物流等行業購置、更新車輛應當優先選購節能環保型機動車和新能源機動車。第三十七條固體廢物產生者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對固體廢物進行資源化利用或者無害化處置;不能自行利用或者處置的,應當提供給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企業利用或者處置。
危險廢物產生者必須按照國家規定處置危險廢物,不得擅自傾倒、堆放。確需臨時貯存的,必須採取符合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的防護措施,且貯存期限不得超過一年,並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報告臨時貯存的時間、地點以及採取的防護措施。
第三十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確定本地區土壤環境保護優先區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劃定優先區域隔離帶,建立並實行嚴格的土壤環境保護優先區域的保護和管理制度,並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
環境保護等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重點排放重金屬、有機污染物的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以及城鎮生活污水、垃圾、危險廢物等集中處理設施周邊土壤進行監測;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造成土壤污染的,有關人民政府或者部門應當責令其限制生產、排放或者停產,並責令進行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
農業主管部門應當開展耕地土壤環境監測和農產品質量檢測,對已被輕度污染的耕地實施分類種植指導,採取農藝調控、種植業結構調整、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等措施,保障耕地安全利用;污染嚴重且難以修復的,地方人民政府應當依法將其劃定為農產品禁止生產區域。
國土資源、城鄉建設、規劃等部門應當合理規劃受污染場地的土地用途,嚴格控制受污染場地的土地流轉;未進行場地環境調查和風險評估,未明確治理修復責任主體的,禁止進行土地流轉;經風險評估對人體健康有嚴重影響的被污染場地,未經治理修復或者治理修復不符合相關標準的,不得用於居民住宅、學校、幼兒園、醫院、養老場所等項目開發。
第三十九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主管部門應當加強重金屬污染防治,確定重點防控的重金屬污染地區、行業和企業,加強對涉鉛、鎘、汞、鉻和類金屬砷等重金屬加工企業的環境監管。
禁止在重點防控區域內新建、改建、擴建增加重金屬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
第四十條建築施工企業在施工時,應當保護施工現場周圍環境,採取措施防止粉塵、雜訊、振動、噪光等對周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建築施工企業在施工工地應當設置硬質密閉圍擋,並採取覆蓋、分段作業、擇時施工、灑水抑塵、沖洗地面和車輛等有效防塵措施。暫時不能開工的建設用地,土地使用權人應當對裸露地面進行覆蓋;超過三個月的,應當進行綠化。建築土方、建築垃圾、渣土和散裝物料應當及時清運,在工地內堆存的應當採用密閉式防塵網遮蓋。建築土方、建築垃圾、渣土和散裝物料以及灰漿等流體物料應當採用密閉方式運送或者採取其他措施防止物料遺撒;運輸車輛應當按照規定路線行駛。
第四十一條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定期排查環境安全隱患,開展環境風險評估,依法編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報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備案,並定期進行演練。
在發生或者可能發生突發環境事件或者其他危害環境的緊急狀況時,企業事業單位應當立即向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及時通報可能受到危害的單位和居民,並啟動應急預案,採取應急措施,控制、減輕污染損害,消除污染。
第四十二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依法加強環境風險控制,做好突發環境事件的應急准備、應急處置和事後恢復等工作,在應急處置過程中採取必要措施,避免或者減少對環境造成損害。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編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發生或者可能發生導致環境質量嚴重惡化、威脅公民生命財產安全等緊急情況時,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應當立即啟動應急預案,及時報告當地人民政府和上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並通報當地可能受到危害的單位和居民以及可能受到影響的鄰近地區的同級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
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為應對因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過錯造成的突發環境事件而支付的費用按照成本合理確定,由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承擔。
第四十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地實際建立大氣重污染應急預案。
在大氣受到嚴重污染,發生或者可能發生危害人體健康和安全的緊急情況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向社會發布空氣重污染的預警信息,並按照預警級別及時啟動應急預案,實施責令有關企業停產或者限產、限制或者禁止部分機動車行駛、停止工地土石方作業和建築拆除施工、停止幼兒園和學校戶外體育活動等相應的臨時應對措施。

❺ 國家針對環保頒布了哪些法律法規

環境保護法律
中華人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過境衛生檢疫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晌評價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境動植物檢疫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
地方環保條例
內蒙古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
福建省環境保護條例
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
廣西壯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
貴州省環境保護條例
海南省環境保護條例
河北省環境保護條例
河南省建設項目環境保護條例
黑龍江省環境保護條例
湖北省環境保護條例
吉林省環境保護條例
江蘇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
江西省建設項目環境保護條例
遼寧省環境保護條例
安徽省礦山地質環境保護條例
寧夏回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
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保護條例
山東省環境保護條例
陝西省環境保護條例
上海市環境保護條例
四川省環境保護條例
天津市環境保護條例
天津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取《天津市環境保護條例》的決定
西藏自治區環境保護條例
相關規章文件環境信息公開辦法
排污費徵收使用管理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口管理條例
對外貿易部關於珍貴動物出口問題的指未
關於基本建設項目和大中型劃分標準的規定
愛護樹木花草公約
公約設立幼魚保護區的決定
關於重申利用各種工業應渣不得收費的筒子
冶金工業環境管理若干規定
地方環境標准
上海市地方標准污水綜合排放標准
上海市工業廢水排放試行標准
上海市工業廢氣排放試行標准
上海市工業廢氣排放補充標准
上海市區域環境雜訊標准
北京市廢氣排放標准(試行〉
北京市水污染物排放標准(試行)
污染物排放、控制標准
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准 GB 16297-199
6污水綜合排放敗走GB 8978-1996
火電廠污染物排放標准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污染物排放、控制標准工業"三廢"排放試行標准
危險廢物見表標准一席蝕性鑒表GB5085. 1-1996
危險廢物見表標准一急性毒性鑒表Gb5085.2一1996
危險廢物見表標准一浸出毒性鑒表Gb5085.3-1996
飲食業油煙排放標准
上海垃坡焚燒污染控制標准危險廢物焚燒污染控制標准
環境質量標准
大氣環境質量標准GB 3095-82
環境空氣質量標准GB 3095一1996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
GB 3838-88農業灌溉水質標准GB 5084-92
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GB 5749-85
土壤環境質量標准GB 15618一1995
保護農作物的大區污染最高允許濃度GB 9137一一88
城市區域環境振動標准GB 10070-88
國家經濟政策
國家防治改革委關於減低小火電機組上網
電價促進小火電機組關停工作的通知
《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循環經濟的若干意見》
財政部環保總局關於環境標志產品政府購實施的意見
關於排污費收繳有關問題的通知
關於減免及緩繳排污費有關問題的通知

❻ 廣東省人大制定了哪些關於環境保護的法規

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
/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2004-9-24)

廣東省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內管理條例(2004年修正)
/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容(2004-7-29)

廣東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批准省人民政府《關於大力整治污染加強環境保護議案的辦理情況報告》的決議
/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 省人民政府(2002-1-16)

廣東省農業環境保護條例
/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1998-6-22)

廣東省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1997年修正)
/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1997-10-16)

廣州市環境保護條例
/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1997-6-20)

深圳經濟特區環境保護條例
/ 廣東省人大常委會(1994-9-16)

❼ 廣東省《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辦法

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辦法
————————————————————————————————————————————
公文易文秘資源網(www.govyi.com) 收集整理 我要投稿 列印本法規
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辦法,廣東省八屆人大常委會第169號,81901,,法律法規

[發布單位]:81901
[發布文號]:廣東省八屆人大常委會第169號
[發布日期]:1998-01-02
[生效日期]:1998-01-02
[失效日期]:0000-00-00
[發布單位]:81901

廣東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公告

(第169號)

《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辦法》已由廣東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二次會議於1997年12月1日通過,現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8年1月2日
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辦法

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環境雜訊污染防治。

第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將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工作納入環境保護規劃,並制定防治環境雜訊污染的政策和措施。根據國家聲環境質量標準的規定,劃定本轄區內各類標准適用區,建設環境雜訊達標區。
各市、縣人民政府要劃出專項經費,用於建設城市環境雜訊達標區和環境雜訊污染防治示範工程。
專項經費由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使用計劃,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由同級財政主管部門監督使用。

第四條 省、市、縣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的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公安、交通主管部門根據各自職責對交通運輸雜訊和社會生活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技術監督主管部門對工業產品、設備的標准中規定的雜訊限值實施監督管理。
鐵路、民航主管部門和港務監督、漁政監督部門根據各自職責分別對火車、航空器、船舶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工商、建設、文化等行政管理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及街道辦事

❽ 廣東省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急!!!

廣東省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第二次修正)(年7月6日廣東省第8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9次會議通過 根據1997年9月22日廣東省第8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31次會議《關於修改〈廣東省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的決定》第一次修正 根據2004年7月29日廣東省第10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12次會議《關於修改〈廣東省對外加工裝配業務條例〉等十項法規中有關行政許可條款的決定》第二次修正)

目 錄

第一章 總則
第二章 管理職責
第三章 項目設立階段環境保護管理
第四章 項目建設階段環境保護管理
第五章 區域開發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七章 附則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加強本省建設項目的環境管理,有效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保護環境資源,保障人民健康,促進社會經濟持續發展,根據國家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所有在建設過程及項目建成後產生廢水、廢氣、廢渣、粉塵、雜訊、振動、電磁波輻射、放射性物質、有毒有害物質、惡臭等影響環境質量的建設項目及其他影響自然生態環境的建設項目。
本條例所稱建設項目指新建、改建、擴建、遷建項目,技術改造項目,區域開發建設項目。主要包括:
(一)工業建設;
(二)水利工程(含江河整治)、圍海(江)造地工程;
(三)港口、碼頭、機場、鐵路(含貨場、編組站)、公路干線(含高速公路、城鎮高架路等)、電訊工程;
(四)危險物品、放射性物品、化學品倉庫;
(五)飲食業、屠宰業、旅館、娛樂場所、旅遊區;
(六)醫院、療養院、教學和科研單位實驗室(廠)、廣播電視發射設施、電影製片廠;
(七)城市污水處理廠、垃圾(廢物)處理場(廠)、城市環境整治工程;
(八)各類開發區(含工業區)、城市新區的總體建設及具體項目;
(九)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確定的其他對環境影響較大的建設項目。

第三條 凡從事本條例第二條所列項目的建設必須執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的報審制度;必須執行防治污染及其他保護環境的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下稱"三同時")的制度。
項目建成後,其污染物排放必須符合國家或地方規定的標准和環境保護有關法律、法規的要求;其綠化面積和生態保護必須達到國家或地方規定的要求。

第四條 建設項目的選擇、布局、選址必須符合環境規劃的要求,必須同時考慮擬建地區整體環境質量的保護和改善。在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及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地區內,不得建設污染環境或破壞生態的項目。

第五條 對改建、擴建和技術改造項目的建設,必須同時治理該項目原有的污染。

第六條 引進項目的建設單位必須執行我國有關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優先選擇無污染少污染的清潔生產工藝,配套設置防治污染設施。

第七條 處理、處置有毒有害廢物的項目,必須經環保部門專項審批。任何單位不得將廢物轉移給沒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單位。

第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對本轄區的環境質量負責,採取措施有效控制新的污染和生態破壞,改善環境質量。任何人不得違反環境影響報告的報審制度和"三同時"制度,批准項目的建設。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下稱環保部門)對本轄區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第二章 管理職責

第九條 環保部門對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實行分級審批管理。分級審批管理辦法由省人民政府規定。

第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按各自的職責,協同環保部門做好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管理工作。
建設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環境的項目,必須遵守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規定。其環境影響報告經環保部門批准後,項目設立審批部門方可辦理項目設立審批。

第十一條 省人民政府環保部門負責制訂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規范,對在本省承擔環境污染治理工藝設計的單位進行資質審查並核發證書。

第十二條 環保部門及其環境保護監督管理人員,必須依法對建設項目環境保護進行檢查監督,不得經營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工程。

第三章 項目設立階段環境保護管理

第十三條 在建設項目初步選址或項目建議書階段,建設單位或有關主管部門應將項目初步選址等有關情況會知環保部門,環保部門對可能造成較大環境影響的項目,應參與初步選址。項目建議書應有環境保護內容和環保部門的意見。

第十四條 建設單位必須在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階段,完成環境影響報告的報審;不設立可行性研究階段的,在項目定址或設計前完成環境影響報告的報審。環境影響報告的形式為環境影響報告書或環境影響報告表。

第十五條 環境影響報告書由建設單位委託符合資質的環境影響評價單位編制。環境影響評價的現狀監測由符合資質的環境監測站承擔。

第十六條 環保部門自接到環境影響報告書、環境影響報告表之日起,應分別在三十日、十五日內予以批復。特殊情況經負責審批的環保部門的同級人民政府同意的除外。

第十七條 對環境影響較大、公眾較為關注的項目,環保部門應征詢公眾的意見,並對合理的意見予以採納;對未採納的主要意見,應向公眾解釋。

第十八條 改變建設項目地點、使用功能、排污狀況的,須提前向環保部門重新申報環境影響報告。

第四章 項目建設階段環境保護管理

第十九條 建設項目的設計文件必須有環境保護專項內容。

第二十條 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必須對在施工(包括施工運輸)過程中產生的污水、廢氣、粉塵、廢棄物、雜訊、振動等污染及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破壞,制定相應的防治措施,在施工中保證實施,並及時修整和復原受到破壞的環境。
各市(含縣級市)人民政府應把防止建設施工污染納入城市綜合管理,制定相應的管理辦法。

第二十一條 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設施經環保部門檢查同意核發臨時排污許可證後,主體工程方可投入實物試運行。環保部門應在建設單位提出主體工程實物試運行申請後十五日內對其環境保護設施進行檢查。
環境保護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運用使用,達不到環境保護要求的,須及時向環保部門報告並改進,對環境影響較大的,應立即停止主體工程運行使用。

第二十二條 建設項目投入運行使用後,建設單位或運行使用單位須在限期內向環保部門申報環境保護設施竣工報告,經環保部門審核批准,申領排污許可證。

第五章 區域開發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

第二十三條 開發區的設立報批文件,應有環境保護內容及環保部門的意見。未經同級環保部門同意,有關部門不予辦理設立開發區的手續。

第二十四條 在開發區的總體規劃階段,開發區管理部門須按省人民政府環保部門規定的程序組織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和編制環境保護專項規劃,報審批開發區總體規劃的同級人民政府環保部門審批。環境保護專項規劃應納入總體規劃。
建設情況及環境條件變化時,應及時補充進行環境質量的調查與評價,調整環境保護專項規劃。

第二十五條 對工業區、城市新區等成片開發建設的環境保護管理,參照本條例第二十三條、第二十四條的規定執行。

第二十六條 對區域性圍海圍江造地開發、流域水電梯級開發、港口開發、江河整治、大型農業開發等其他區域開發建設,須在規劃階段由制定開發規劃的單位按本條例規定報批環境影響報告書。

第六章 法律責任

第二十七條 對違反本條例第十四條、第十八條規定,未經報審環境影響報告,擅自進行建設,或瞞報、假報建設項目有關情況致使環境影響報告失實的,由環保部門根據不同情節責令限期改正,停止施工或停止生產、運行使用,並可處以下罰款:
建設項目投資額一百萬元以下的,罰款五千元至二萬元。
建設項目投資額一百萬元至一千萬元的,罰款一萬元至五萬元。
建設項目投資額一千萬元至一億元的,罰款二萬元至十萬元。
建設項目投資額一億元以上的,罰款五萬元至二十萬元。

第二十八條 對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一款、第二十二條規定,環境保護設施未經環保部門檢查同意,擅自投入主體工程實物試運行,或項目竣工後,在限期內未向環保部門申報環境保護設施竣工報告的,由環保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或造成污染的,停止生產、運行使用,並可根據不同情節按本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額度處以罰款。

第二十九條 對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二款規定,環境保護設施沒有與主體工程同時投入運行使用或沒有達到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規定要求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不同情節,責令限期改正,停止生產、運行使用。依據國家有關防治污染的法律、法規規定的罰款幅度進行處罰。

第三十條 對違反本條例第七條規定,未經批准擅自興建處理、處置有毒有害廢物的項目的,按本條例第二十七條的規定處罰;對廢物的轉移單位由環保部門根據轉移廢物的數量與危害程度處以二萬至二十萬元的罰款。

第三十一條 對違反本條例造成環境嚴重污染或破壞後果的,根據其危害程度,由環保部門責令停止施工,停止生產、運行使用,消除危害,並可處以五萬至三十萬元的罰款,同時對直接責任人員處以所在單位罰款額度的百分之五以下的罰款。對造成重大環境事故,導致財產重大損失或人身傷亡嚴重後果的直接責任人員,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屬施工單位直接責任的,對施工單位處以上款規定的處罰。

第三十二條 各級環保部門按其審批管理的許可權執罰,罰款繳入同級人民政府財政。

第三十三條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起十五日內,向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復議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逾期不申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三十四條 環保部門違反本條例第十六條、第二十一條第一款規定,逾期未批復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未對環境保護設施進行檢查的,視同申請被同意,並承擔審核同意的責任。
各級政府負責人,環保部門與有關部門的負責人及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違反本條例規定,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應根據情節輕重給予相應的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七章 附則

第三十五條 本條例自1994年9月1日起施行,省人民政府1987年3月19日公布的《廣東省建設項目環境保護實施細則》同時廢止。

❾ 廣東省民用建築節能條例的總 則

第一條為了促進民用建築節能,加強民用建築節能管理,降低民用建築使用過程中的能源消耗,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和《民用建築節能條例》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新建(含改建、擴建)民用建築節能、既有民用建築節能改造、民用建築用能系統運行節能、可再生能源在民用建築中的應用及其相關活動。
本條例所稱民用建築,是指居住建築、國家機關辦公建築和商業、服務業、教育、衛生等其他公共建築。
本條例所稱民用建築節能,是指在保證建築使用功能和室內熱環境質量的前提下,採取節能措施,降低建築使用過程中能源消耗的活動。
第三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把民用建築節能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應當會同有關部門組織編制本行政區域的民用建築節能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建築節能規劃應當執行國家和本省的節能標准,對新建建築的節能、既有建築的節能改造、建築用能系統運行節能、可再生能源在建築中的應用等提出目標、具體安排和保障措施。
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民用建築節能工作的領導,積極培育民用建築節能服務市場,健全民用建築節能服務體系,推動民用建築節能技術的開發應用,做好民用建築節能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
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民用建築節能的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財政、經濟和信息化、稅務、城鄉規劃、環保、科技、消防等有關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配合做好民用建築節能的相關工作。
第六條省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應當制定本省地方民用建築節能標准,會同有關部門發布推廣使用民用建築節能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新產品的目錄和限制或者禁止使用能源消耗高的技術、工藝、設備、材料、產品的目錄。
省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應當制定綠色建築和綠色社區的標准,開展綠色建築和綠色社區的評價標識,推廣綠色建築。
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主管部門組織和鼓勵建築節能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產品、新材料的研發和推廣;推行建築節能示範工程制度;普及建築節能知識,提供有關建築節能的信息、技術、培訓等服務。

❿ 廣東省環境保護條例的第四章保護和改善環境

第四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本行政區域的生態調查和區域環境評估工作,劃定生態功能區,制定生態保護和建設規劃並納入環境保護規劃。江河源頭區、重要水源涵養區、水土保持的重要區域、重要海洋與漁業水域等可以劃定為生態功能保護區。
生態功能區和生態功能保護區的劃定,應當向社會公布;變更功能的,應當按照環境保護規劃編製程序報批。
禁止在生態功能保護區內采礦、採石、采砂、取土,以及進行其他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活動。
第四十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行政區域生態環境狀況,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生態保護紅線、生態控制線應當相互銜接。
在生態保護紅線區域內,實施嚴格的保護措施,禁止建設污染環境、破壞生態的項目。
第四十六條各級人民政府在城鄉建設和改造過程中,應當保護和規劃各類重要生態用地,嚴格保護江河源頭區、重要水源涵養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江河洪水調蓄區、重點濕地、農業生態保護區、水土保持重點區域和重要漁業水域、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風景名勝區等區域內的自然生態系統,防止生態環境破壞和生態功能退化。
第四十七條在依法設立的各級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重要水源地、濕地公園、重點濕地以及世界文化自然遺產等特殊保護區域,應當依據法律法規規定和相關規劃實施強制性保護,不得從事不符合主體功能區定位的各類開發活動,嚴格控制人為因素破壞自然生態和文化自然遺產原真性、完整性,在進行旅遊資源開發時應當同步建設完善污水、垃圾等收集清運設施,保護環境質量。
在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禁止從事任何生產建設活動;在緩沖區,禁止從事除經批準的教學研究活動外的旅遊和生產經營活動;在實驗區,禁止從事除必要的科學實驗、教學實習、參考觀察和符合自然保護區規劃的旅遊,以及馴化、繁殖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等活動外的其他生產建設活動。
風景名勝區應當嚴格控制人工景觀建設,保證服務設施和建設項目與自然景觀相協調,不得破壞景觀、污染環境。禁止在風景名勝區內設立各類開發區和開發房地產項目,禁止在核心景區建設賓館、招待所、培訓中心、療養院以及與風景名勝資源保護無關的其他建築物;已經建成的,應當按照風景名勝區規劃逐步遷出。
森林公園除必要的保護設施和附屬設施外,禁止從事與資源保護無關的任何生產建設活動;禁止隨意佔用、徵用、徵收和轉讓林地;禁止種植掠奪水土資源、破壞土壤結構的劣質樹種。
在地質公園以及可能對地質公園造成影響的周邊地區,禁止進行採石、取土、開礦、放牧、砍伐以及其他對保護對象有損害的活動,保護地質地貌的完整性和稀缺性。
第四十八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農業和農村環境保護協調機制,加強對農業和農村環境統一規劃和綜合治理,安排一定比例的環境保護專項資金用於農村環境保護,推廣生態農業,防止農業面源污染。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定期組織對農業灌溉水、農產品進行監測和評價。禁止使用超過農業灌溉標准和水產養殖標準的污水進行灌溉和養殖,禁止將有毒有害的污泥作為農用肥料使用。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統籌建設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完善生活垃圾收運設施,在農村集中居民點設置專門設施,集中收集、清運垃圾等固體廢物。
第四十九條除法律、法規規定的禁止養殖區域外,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主管部門可以根據當地環境承載能力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要求,劃定畜禽禁養區和限養區,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並向社會公布。
畜禽禁養區內不得從事畜禽養殖業。
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應當根據養殖規模和污染防治需要,建設相應的污染防治配套設施以及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設施並保障其正常運行;未建設污染防治配套設施、自行建設的配套設施不合格,或者未自行建設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設施又未委託他人對畜禽養殖廢棄物進行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的,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不得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第五十條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防止水源枯竭和地面沉降;禁止擅自圈圍、侵佔、填堵水面、沼澤、灘塗、窪地;禁止向農田和漁業水體排放有毒有害物質。
第五十一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保障飲用水的安全、清潔。
禁止在水庫等飲用水水源保護區設置排污口和從事采礦、採石、取土等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的活動。
畜禽養殖和水產養殖應當採取措施避免污染水體。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放養畜禽和從事網箱養殖等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的活動。
第五十二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本行政區域內自然資源開發活動的生態保護,明確治理責任,落實治理資金和治理措施。
第五十三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禁止從事非法獵捕、毒殺、採伐、採集、加工、收購、出售野生動植物等活動。
第五十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生物安全管理,對引進外來生物物種進行安全評估,加強進口檢疫工作,防止國外有害生物物種進入,並對入侵的有害生物物種採取措施,嚴防擴散。
第五十五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市容環境衛生工作,創造整潔、優美、文明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政府有關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市容環境衛生工作的監督管理。道路、廣場和其他公共場所的清掃保潔責任單位應當按照作業規范和環境衛生標准要求,定時清掃,及時保潔,防止揚塵污染。
第五十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組織對生活垃圾的分類處置、回收利用和無害化集中處理,逐步推廣廢舊商品回收利用、焚燒發電、生物處理等生活垃圾資源化利用方式,並逐步建立與本區域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相適應的投放垃圾與收運模式。
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應當按照規定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投放,減少日常生活廢棄物對環境造成的損害。分類投放的生活垃圾應當分類收集。
鼓勵和支持採用易回收利用、易處置或者易消納降解的包裝物、容器,對可回收利用的產品包裝物、容器、廢油和廢舊電池等資源進行回收利用。

熱點內容
綜藝法學院 發布:2025-05-08 20:15:59 瀏覽:616
刑法體系概念 發布:2025-05-08 20:15:47 瀏覽:239
銀行業務法規 發布:2025-05-08 20:11:45 瀏覽:297
人事主管必備法律知識 發布:2025-05-08 19:55:55 瀏覽:200
有法律責任須償還 發布:2025-05-08 19:47:05 瀏覽:824
通扎旗法院 發布:2025-05-08 19:46:08 瀏覽:8
具有法律效力員工入職承諾書 發布:2025-05-08 19:35:29 瀏覽:152
婚姻法司法解釋三上海律師 發布:2025-05-08 19:07:15 瀏覽:610
國際法的社會基礎是什麼 發布:2025-05-08 18:54:16 瀏覽:979
油罐車法院 發布:2025-05-08 18:46:55 瀏覽: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