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用水保護條例
Ⅰ 飲用水源保護區可分為哪幾個等級
按照《水污染防治法》的要求,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分為一級和二級保護區,必要時還可以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外圍劃定一定的區域作為準保護區。劃分不同級別的保護區應當按照不同的水質標准和防護要求,不同級別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將採取不同的保護管理措施。
1.按照水資源綜合規劃、水功能區劃及取水工程建設情況,確定地表水源地的具體位置。在地表飲用水源地和工業集中取水水源地設立保護區。保護區范圍應包括地表水源地的設計蓄水水域、主要匯流河道、沿岸陸域及匯水區域的耕地、林地等。
2.地表水源地主要水體應滿足《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GB3838-2002)相應標准:飲用水水源地水質應符合Ⅱ類水質以上標准;農業供水水源地應符合Ⅴ類水質以上標准;工業供水水源地應符合Ⅳ類水質以上標准。
3.批準的一級、二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應設置明確的地理界標和明顯的警示標志及防護設施。
4.在地表飲用水水源地準保護區和二級保護區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設置排污口;
(二)直接或者間接向水體排放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
(三)建設向水體或者河道排放污染物的項目;
(四)非法采礦、毀林開荒、破壞植被;
(五)使用炸葯、高殘留農葯及其他有毒物質;
(六)堆放、存儲、填埋或者向水體傾倒廢渣、垃圾、污染物;
(七)對水體造成污染的其他行為。
5.在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除進行水利工程建設和保護水源地水質安全的建設項目外,禁止任何污染水體或者可能造成水體污染的各類活動。
(1)飲用水保護條例擴展閱讀:
除了《水污染防治法》第56~63條對飲用水水源保護進行了規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作出了更為詳細的規定。
按照《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要求,飲用水地表水源各級保護區及準保護區內,禁止一切破壞水環境生態平衡的活動以及破壞水源林、護岸林、與水源保護相關植被的活動;禁止向水域傾倒工業廢渣、城市垃圾、糞便及其他廢棄物。
運輸有毒有害物質、油類、糞便的船舶和車輛一般不準進入保護區,必須進入者應事先申請並經有關部門批准、登記並設置防滲、防溢、防漏設施;禁止使用劇毒和高殘留農葯,不得濫用化肥,不得使用炸葯、毒品捕殺魚類。對飲用水地表水源各級保護區及準保護區具體規定:
一級保護區內:禁止新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禁止向水域排放污水,已設置的排污口必須拆除;不得設置與供水需要無關的碼頭,禁止停靠船舶。
禁止堆置和存放工業廢渣、城市垃圾、糞便和其他廢棄物;禁止設置油庫;禁止從事種植、放養畜禽和網箱養殖活動;禁止可能污染水源的旅遊活動和其他活動。
二級保護區內:禁止新建、改建、擴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原有排污口依法拆除或者關閉;禁止設立裝卸垃圾、糞便、油類和有毒物品的碼頭。
準保護區內:禁止新建、擴建對水體污染嚴重的建設項目;改建建設項目,不得增加排污量。
飲用水地下水源保護:對於飲用水地下水源各級保護區及準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要求,禁止利用滲坑、滲井、裂隙、溶洞等排放污水和其他有害廢棄物。
禁止利用透水層孔隙、裂隙、溶洞及廢棄礦坑儲存石油、天然氣、放射性物質、有毒有害化工原料、農葯等;實行人工回灌地下水時不得污染當地地下水源。具體規定:
一級保護區內:禁止建設與取水設施無關的建築物;禁止從事農牧業活動;禁止傾倒、堆放工業廢渣及城市垃圾、糞便和其它有害廢棄物;禁止輸送污水的渠道、管道及輸油管道通過本區;禁止建設油庫;禁止建立墓地。
二級保護區內:潛水含水層地下水水源地,禁止建設化工、電鍍、皮革、造紙、制漿、冶煉、放射性、印染、染料、煉焦、煉油及其他有嚴重污染的企業,已建成的要限期治理,轉產或搬遷;禁止設置城市垃圾、糞便和易溶、有毒有害廢棄物堆放場和轉運站,已有的上述場站要限期搬遷。
禁止利用未經凈化的污水灌溉農田,已有的污灌農田要限期改用清水灌溉;化工原料、礦物油類及有毒有害礦產品的堆放場所必須有防雨、防滲措施。承壓含水層地下水水源地,禁止承壓水和潛水的混合開采,作好潛水的止水措施。
準保護區內:禁止建設城市垃圾、糞便和易溶、有毒有害廢棄物的堆放場站,因特殊需要設立轉運站的,必須經有關部門批准,並採取防滲漏措施;當補給源為地表水體時,該地表水體水質不應低於《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Ⅲ類標准。
不得使用不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准》的污水進行灌溉,合理使用化肥;保護水源林,禁止毀林開荒,禁止非更新砍伐水源林。
Ⅱ 中國在飲用水水源保護上做了哪些措施
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飲用水源問題普遍而復雜。飲用水水源的保護和污染防治直接關繫到國民經濟的發展和人民身體健康,控制飲用水水源污染,改善飲用水水質是舉國上了普遍關心的大事。幾十年來,我國在飲用水水源保護上做了許多工作。70年代以來,各省、市、自治區陸續制定了關於飲用水水源保護的地方性法規或條例。這些法規和條例在飲用水水源保護中起到了重要作用。1984年我國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其中明確規定了保護飲用水水源的各項條款。1989年國家環保局、衛生部、建設部、水利部、地質礦產部聯合頒發《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防治管理規定》。飲用水水源的保護已經走上了法治的軌道。
各地在保護飲用水水源中對飲用水水源地的保護都有明確規定,並有具體的保護機構和保護辦法。在飲用水源地里通常還劃分為一級和二級保護區。一級保護區是以取水口為圓心、半徑100米的區域,也包括陸域。二級保護區是從一級保護區的邊緣開始,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主要指河流)。對於設置兩級保護區仍然不能滿足要求的,還可以設置準保護區,即以二級保護區的邊緣為起點,上游1000米、下游50米的區域(主要指河流)。對各級保護區實施不同的保護要求。
在準保護區里,間接或直接向水域排放的污水,必須符合國家和地方規定的廢水排放標准。當不能保證取水口的水質要求時,在該區域排放的污水也必須削減排放量。
飲用水水源地的保護可能會與局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相矛盾。例如北京市曾經考慮大力發展密雲水庫的旅遊事業,並已開始實施,經過多方面的激烈爭論,最後確定密雲水庫為水源保護區,對旅遊及水產事業作了嚴格限制,並頒布了北京市密雲水庫、懷柔水庫、京密引水渠道水源保護暫行辦法,對北京市的水源保護起了良好的作用。
要改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的水質,根本的出路在於控制和治理污染源,例如北京修建了西郊污水干線工程,把污水截住,不讓污水流入水源保護區。此外,還在水源上游修建了一批中、小型的污水處理廠,切斷污水對水源的污染,構成北京上游保護飲用水源的防線。
飲用水水源保護是大家的事情,光有一兩個部門很難做好這樣一件重要的工作,它需要大家的努力共同完成。
Ⅲ 我國依法建立飲用水制度。 A.保護制度;B.水源分區;C.水源保護區;C.分類保護
題目:我國依法建立飲用水制度? A.保護制度;B.水源分區;C.水源保護版區;C.分類保護權
答案選擇C 水源保護區
解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第三十三條規定:國家建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當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並採取措施,防止水源枯竭和水體污染,保證城鄉居民飲用水安全。
Ⅳ 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項目建設有什麼禁令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五條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新建、改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已建成的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拆除或者關閉。
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從事網箱養殖、旅遊、游泳、垂釣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的活動。
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內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1)禁止新建、改建、擴建印染、造紙、製革、電鍍、化工、冶煉、煉油、釀造、化肥、染料、農葯等生產項目或排放含國家規定的一類污染物的項目和設施;
(2)禁止設立劇毒物品的倉庫或堆棧;
(3)禁止設立污染飲用水源的工業廢物和其它廢物回收、加工場;
(4)禁止堆放、填埋、傾倒危險廢物;
(5)禁止飼養豬、牛、羊等家畜;
(6)禁止毀林開荒、毀林種果。
(7)禁止在二級保護區內新建、改建、擴建採石場、粘土、磚廠。
(4)飲用水保護條例擴展閱讀: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十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的罰款;並報經有批准權的人民政府批准,責令拆除或者關閉:
(一)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新建、改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的;
(二)在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新建、改建、擴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的;
(三)在飲用水水源準保護區內新建、擴建對水體污染嚴重的建設項目,或者改建建設項目增加排污量的。
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從事網箱養殖或者組織進行旅遊、垂釣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的活動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個人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游泳、垂釣或者從事其他可能污染飲用水水體的活動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可以處五百元以下的罰款。
在水源保護區內,對未按規定建成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或達不到飲用水源保護要求的地區,由市、區人民政府下達限期建成或完善污水處理設施的任務。在限期內環境保護部門和其它有關行政主管部門不予審批新的建設項目。
Ⅳ 二級水保護條例
飲水水源保護管理辦法 1、 已劃定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由水利部門組織設定界碑或界樁。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破壞、擅自改變保護標志和界樁。 2、在飲用水水源一、二級保護區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開山採石、采礦; (二)生產、銷售、使用含磷洗滌用品; (三)經營向水域排污的餐飲、娛樂業; (四)施用化肥,使用高濃度、高殘留農葯; (五)建設畜禽養殖場以及敞養、放養畜禽; (六)向水體排放污水; (七)排放生活垃圾,傾倒、堆放、填埋其它固體廢物; (八)毀林開荒、燒山開荒、破壞植被和非更新性砍伐水源林、護岸林等破壞水環境生態平衡的行為(必須根除森林病蟲害及因防火需要的除外); (九)其它有可能污染水體的活動。 3、 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一、二級保護區內設置排污口。已設置的排污口由區環保部門報請區人民政府依法處置。 4、 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一級保護區內新建、改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已建成的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由縣人民政府責令拆除或者關閉。5、5、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二級保護區內新建、改建、擴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由縣人民政府責令拆除或者關閉。 6、 飲用水源保護區范圍內已有的污染源,有明確治理主體的由縣環保部門責令其限期治理;沒有明確治理主體的,由縣環保部門會同相關部門制定治理規劃,報區人民政府批准後分步實施。 7、因事故和突發性事件已經或可能造成飲用水源污染的,當事人應立即切斷污染源,採取有效措施消除污染並立即報告縣環保部門,由縣環保部門協調相關部門對事件依法進行調查處理。 8、各有關監督管理部門有權對飲用水源保護范圍內的排污單位進行現場檢查,被檢查單位必須如實反映情況,提供必要的資料。檢查機關有責任為被檢查的單位保守技術秘密和業務秘密。 9、成立專門機構對全縣飲用水水源水質保護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其主要職責是: (1)貫徹實施飲用水水源污染防治有關法律、法規、規章,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做好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水污染防治工作; (2)負責組織宣傳和監督實施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和污染防治規劃和計劃; (3)負責對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水質進行監控; (4)負責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污染事故查處; (5)負責污染源監督管理。 10、 違反上述規定者,由縣水利部門責令停止破壞。
Ⅵ 一級水源保護區規定
根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一級保護區內有如下規定:
1.禁止新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
2.禁止向水域排放污水,已設置的排污口必須拆除;
3.不得設置與供水需要無關的碼頭,禁止停靠船舶;
4.禁止堆置和存放工業廢渣、城市垃圾、糞便和其他廢棄物;
5.禁止設置油庫;
6.禁止從事種植、放養畜禽和網箱養殖活動;
7.禁止可能污染水源的旅遊活動和其他活動。
(6)飲用水保護條例擴展閱讀:
水源保護區的劃定以取水點來劃分。
一級保護區:以取水點起上游1000米,下游100米的水域及其河岸兩側縱深各200米的陸域。
二級保護區:從一級保護區上界起止溯2500米及其河岸兩側縱深各200米的陸域。
準保護區:從二級保護區上界起止溯5000米的水域及其河岸兩側縱深各200米的陸域。
若水源地所在水功能區為單一功能的飲用水功能區,將飲用水功能區全部水域劃為水源保護區;
若水源地所在水功能區是以飲用為主導功能的多功能型水功能區,將取水口上游2~3km至下游100m的河道水域劃為水源保護區,但不超過水源地所在水功能區的上邊界;
河網地區和感潮河段的水源地,其下游保護區范圍可根據水流狀況適當擴大;
有堤防河道保護區寬度為河道堤防之間的區域;
無堤防河道保護區寬度為河道設防洪水位所能淹沒的陸域,未定設防洪水位的河道可按河流5年或10年一遇洪水位劃定;
如水功能區未劃及對岸,則保護區水域寬度以水功能區在河流中的邊界為准。
Ⅶ 簡述我國生活飲用水地表水源保護區的主要規定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
第三條按照不同的水質標准和防護要求分級劃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一般劃分為一級保護區和二級保護區,必要時可增設準保護區。各級保護區應有明確的地理界線。
第七條飲用水地表水源保護區包括一定的水域和陸域,其范圍應按照不同水域特點進行水質定量預測並考慮當地具體條件加以確定,保證在規劃設計的水文條件和污染負荷下,供應規劃水量時,保護區的水質能滿足相應的標准。
第八條在飲用水地表水源取水口附近劃定一定的水域和陸域作為飲用水地表水源一級保護區。一級保護區的水質標准不得低於國家規定的《GB3838—88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Ⅱ類標准,並須符合國家規定的《GB5749—85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的要求。
第九條在飲用水地表水源一級保護區外劃定一定水域和陸域作為飲用水地表水源二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的水質標准不得低於國家規定的《GB3838—88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Ⅲ類標准,應保證一級保護區的水質能滿足規定的標准。
(7)飲用水保護條例擴展閱讀:
總目錄
第一章總則
第二章飲用水地表水源保護區的劃分和防護
第三章飲用水地下水源保護區的劃分和防護
第四章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
第五章獎勵與懲罰
第六章附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和經濟建設發展,必須保護好飲用水水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特製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適用於全國所有集中式供水的飲用水地表水源和地下水源的污染防治管理。
第三條按照不同的水質標准和防護要求分級劃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一般劃分為一級保護區和二級保護區,必要時可增設準保護區。各級保護區應有明確的地理界線。
第四條飲用水水源各級保護區及準保護區均應規定明確的水質標准並限期達標。
第五條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設置和污染防治應納入當地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水污染防治規劃。跨地區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設置和污染治理應納入有關流域、區域、城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和水污染防治規劃。
第六條跨地區的河流、湖泊、水庫、輸水渠道,其上游地區不得影響下游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對水質標準的要求。
第二章飲用水地表水源保護區的劃分和防護
第七條飲用水地表水源保護區包括一定的水域和陸域,其范圍應按照不同水域特點進行水質定量預測並考慮當地具體條件加以確定,保證在規劃設計的水文條件和污染負荷下,供應規劃水量時,保護區的水質能滿足相應的標准。
第八條在飲用水地表水源取水口附近劃定一定的水域和陸域作為飲用水地表水源一級保護區。一級保護區的水質標准不得低於國家規定的《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Ⅱ類標准,並須符合國家規定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的要求。
第九條在飲用水地表水源一級保護區外劃定一定水域和陸域作為飲用水地表水源二級保護區。二級保護區的水質標准不得低於國家規定的《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Ⅲ類標准,應保證一級保護區的水質能滿足規定的標准。
第十條根據需要可在飲用水地表水源二級保護區外劃定一定的水域及陸域作為飲用水地表水源準保護區。準保護區的水質標准應保證二級保護區的水質能滿足規定的標准。
第十一條飲用水地表水源各級保護區及準保護區內均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禁止一切破壞水環境生態平衡的活動以及破壞水源林、護岸林、與水源保護相關植被的活動。
二、禁止向水域傾倒工業廢渣、城市垃圾、糞便及其它廢棄物。
三、運輸有毒有害物質、油類、糞便的船舶和車輛一般不準進入保護區,必須進入者應事先申請並經有關部門批准、登記並設置防滲、防溢、防漏設施。
四、禁止使用劇毒和高殘留農葯,不得濫用化肥,不得使用炸葯、毒品捕殺魚類。
第十二條飲用水地表水源各級保護區及準保護區內必須分別遵守下列規定:
一、一級保護區內
禁止新建、擴建與供水設施和保護水源無關的建設項目;
禁止向水域排放污水,已設置的排污口必須拆除;
不得設置與供水需要無關的碼頭,禁止停靠船舶;
禁止堆置和存放工業廢渣、城市垃圾、糞便和其他廢棄物;
禁止設置油庫;
禁止從事種植、放養畜禽和網箱養殖活動;
禁止可能污染水源的旅遊活動和其他活動。
二、二級保護區內
禁止新建、改建、擴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設項目;
原有排污口依法拆除或者關閉;
禁止設立裝卸垃圾、糞便、油類和有毒物品的碼頭。
三、準保護區內
禁止新建、擴建對水體污染嚴重的建設項目;改建建設項目,不得增加排污量。
第三章飲用水地下水源保護區的劃分和防護
第十三條飲用水地下水源保護區應根據飲用水水源地所處的地理位置、水文地質條件、供水的數量、開采方式和污染源的分布劃定。
第十四條飲用水地下水源保護區的水質均應達到國家規定的《生活飲用水衛生標准》的要求。
各級地下水源保護區的范圍應根據當地的水文地質條件確定,並保證開采規劃水量時能達到所要求的水質標准。
第十五條飲用水地下水源一級保護區位於開采井的周圍,其作用是保證集水有一定滯後時間,以防止一般病原菌的污染。直接影響開采井水質的補給區地段,必要時也可劃為一級保護區。
第十六條飲用水地下水源二級保護區位於飲用水地下水源一級保護區外,其作用是保證集水有足夠的滯後時間,以防止病原菌以外的其它污染。
第十七條飲用水地下水源準保護區位於飲用水地下水源二級保護區外的主要補給區,其作用是保護水源地的補給水源水量和水質。
第十八條飲用水地下水源各級保護區及準保護區內均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禁止利用滲坑、滲井、裂隙、溶洞等排放污水和其它有害廢棄物。
二、禁止利用透水層孔隙、裂隙、溶洞及廢棄礦坑儲存石油、天然氣、放射性物質、有毒有害化工原料、農葯等。
三、實行人工回灌地下水時不得污染當地地下水源。
第十九條飲用水地下水源各級保護區及準保護區內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一、一級保護區內
禁止建設與取水設施無關的建築物;
禁止從事農牧業活動;
禁止傾倒、堆放工業廢渣及城市垃圾、糞便和其它有害廢棄物;
禁止輸送污水的渠道、管道及輸油管道通過本區;
禁止建設油庫;
禁止建立墓地。
二、二級保護區內
(一)對於潛水含水層地下水水源地
禁止建設化工、電鍍、皮革、造紙、制漿、冶煉、放射性、印染、染料、煉焦、煉油及其它有嚴重污染的企業,已建成的要限期治理,轉產或搬遷;
禁止設置城市垃圾、糞便和易溶、有毒有害廢棄物堆放場和轉運站,已有的上述場站要限期搬遷;
禁止利用未經凈化的污水灌溉農田,已有的污灌農田要限期改用清水灌溉;
化工原料、礦物油類及有毒有害礦產品的堆放場所必須有防雨、防滲措施。
(二)對於承壓含水層地下水水源地
禁止承壓水和潛水的混合開采,作好潛水的止水措施。
三、準保護區內
禁止建設城市垃圾、糞便和易溶、有毒有害廢棄物的堆放場站,因特殊需要設立轉運站的,必須經有關部門批准,並採取防滲漏措施;
當補給源為地表水體時,該地表水體水質不應低於《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Ⅲ類標准;
不得使用不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准》的污水進行灌溉,合理使用化肥;
保護水源林,禁止毀林開荒,禁止非更新砍伐水源林。
第四章飲用水 水源保護區污染 防治的監督管理
第二十條各級人民政府的環境保護部門會同有關部門作好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污染防治工作並根據當地人民政府的要求制定和頒布地方飲用水 水源保護區污染 防治管理規定。
第二十一條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定,由有關市、縣人民政府提出劃定方案,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跨市、縣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定,由有關市、縣人民政府協商提出劃定方案,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協商不成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水行政、國土資源、衛生、建設等部門提出劃定方案,徵求同級有關部門的意見後,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批准。
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由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商有關流域管理機構劃定;協商不成的,由國務院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水行政、國土資源、衛生、建設等部門提出劃定方案,徵求國務院有關部門的意見後,報國務院批准。
國務院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保護飲用水水源的實際需要,調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范圍,確保飲用水安全。
第二十二條環境保護、水利、地質礦產、衛生、建設等部門應結合各自的職責,對飲用水 水源保護區污染 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第二十三條因突發性事故造成或可能造成飲用水水源污染時,事故責任者應立即採取措施消除污染並報告當地城市供水、衛生防疫、環境保護、水利、地質礦產等部門和本單位主管部門。由環境保護部門根據當地人民政府的要求組織有關部門調查處理,必要時經當地人民政府批准後採取強制性措施以減輕損失。
第五章獎勵與懲罰
第二十四條對執行本規定保護飲用水水源有顯著成績和貢獻的單位或個人給予表揚和獎勵。獎勵辦法由市級以上(含市級)環境保護部門制定,報經當地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第二十五條對違反本規定的單位或個人,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及其實施細則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罰。
第六章附則
第二十六條本規定由國家環境保護部門負責解釋。
第二十七條本規定自公布之日起實施。
Ⅷ 飲用水水源保護措施有哪些
《水法》第三十三條規定:國家建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省自區、直轄市內人民政府容應當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並採取措施,防止水源枯竭和水體污染,保證城鄉居民飲用水安全。 第三十四條規定: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設置排污口。 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擴大排污口,應當經過有管理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排污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進行審批。 第六十七條規定: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設置排污口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拆除、恢復原狀;逾期不拆除、不恢復原狀的,強行拆除、恢復原狀,並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 未經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審查同意,擅自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擴大排污口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依據職權,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