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衛生法規的意義

衛生法規的意義

發布時間: 2020-12-30 22:13:36

『壹』 衛生法規的臨床意義

護士人身安全得到法律保護
原文摘錄:「擾亂醫療秩序,阻礙護士依法開展執業活動,侮辱、威脅、毆打護士……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給予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護士條例》第三十三條明確規定,如有侵犯護士合法權益行為的,將承擔法律責任,由公安機關給予處罰。
護士心聲:據鄭州市中心醫院兒科護士長李金蕊介紹,護士們被侮辱的事件時有發生,甚至還有些患者或其家屬對護士進行人身攻擊。「現在好了,終於有了保障我們護士權利和義務的法規,護士人格尊嚴、人身安全可以得到保護了。」

泄露患者隱私者會丟「飯碗」
原文摘錄:護士有義務監督醫囑,如果發現患者病情危急,應當立即通知醫師;在緊急情況下為搶救垂危患者生命,應當先行實施必要的緊急救護。其中提出,要注意尊重、關心、愛護患者,保護患者的隱私。如果有違反《條例》規定,將由縣級以上衛生主管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情節嚴重的,暫停其6個月以上1年以下執業活動,甚至吊銷執業證書。
護士心聲:雖然在醫療工作者眼中,患者來治療疾病在性別上沒有差異,但是每位患者都有不願為他人所知的信息,這就屬於患者個人的隱私。尊重患者的隱私,不僅是患者個人的意願,護士們也必須遵守這份職責,如此將更加有利緩解醫患關系,使雙方關系更加融洽,也有利於患者的康復。
李金蕊說,《條例》的實施不但對護士們進行保護,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她認為以後的工作制度會更加完善,責任也會增大。

3年之內護士配備需達標
原文摘錄:醫療衛生機構配備護士的數量不得低於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規定的護士配備標准。本條例施行前,尚未達到護士配備標準的醫療衛生機構,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主管部門規定的實施步驟,自本條例施行之日起3年內達到護士配備標准。
護士心聲:「在節假日期間患者增多,護理人員明顯感到短缺,護士們普遍感覺到工作量超負荷,在精神與體力上都是一種考驗。」據李金蕊介紹,護理質量在臨床保證醫療質量和安全上起著關鍵作用,如果能夠達到國家規定的護士配備標准,那麼對護士和患者都是一個好消息,也就不會出現監護不到位等狀況。

『貳』 衛生法律法規有什麼作用

你好作用有三:1、供作醫療機構製作行為規范的依據2、可以作為醫療侵權領域具體適用的法律3、規范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療機構的管理

『叄』 學習衛生法律法規的目的意義結合醫療糾紛談談看法

合情合理、講求誠信、按照醫療規范、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執行,關鍵是要有嚴格的監督機制。有法不依、靠關系隱瞞事實等,應負法律責任,醫患關系緊張狀態才能真正解決。

『肆』 論衛生法律法規的現實指導意義

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完成撥亂反正任務之後,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為了回答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這一新的歷史課題,繼續推進我國的社會主義事業,鄧小平敏銳地抓住時代發展中的新的特徵,抓住歷史發展的新機遇,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在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勝利和挫折的歷史經驗並借鑒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興衰成敗歷史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這是適應新的歷史要求而發展起來的科學理論。經過黨的十三大、十四大特別是十五大的概括,這個理論已經成為比較系統完備的科學體系。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鄧小平理論是堅持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基本成果,抓住「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個根本問題,深刻地揭示社會主義的本質,把對社會主義的認識提高到新的科學水平。它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制定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因而它涵蓋了經濟、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軍事、外交、統一戰線、黨的建設等方面,成為我們整個事業和各項工作的指針。

由上可見,鄧小平理論是指導黨和人民在改革開放中勝利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正確理論,因而在實現這個偉大的歷史任務的過程中,都必須堅持鄧小平理論,並在新的實踐中不斷地加以豐富和發展。這就是說,鄧小平理論是涉及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性問題,就其所闡明的基本觀點和基本方針來看,它不僅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現實的指導意義,而且也是我們在實踐中創新的理論依據和理論起點,是對它的豐富和發展。現舉其要者說明之:

其一,發展了黨的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在新的歷史時期,鄧小平是毛澤東所確立的實事求是原則的最忠實的繼承者。他在1992年南方談話中說:「我讀的書並不多,就是一條,相信毛主席講的實事求是。過去我們打仗靠這個,現在搞建設、搞改革也靠這個。」他反復強調:「過去搞民主革命,要適合中國情況,走毛澤東同志開辟的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現在搞建設,也要適合中國情況,走出一條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在這里,他把實事求是作為毛澤東思想的基本原則,認為它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簡明概括。他在新時期第一次明確地把實事求是作為黨的思想路線的基本內涵,並對此作了完整的表述:一切從實際出發,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這就是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基本內容和基本要求。同時,他又指明了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的內在統一性,解放思想的目的就是使思想與實際相符合,主觀與客觀相一致,所以,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前提,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必然要求。鄧小平還把開展兩條戰線的反傾向斗爭,同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聯系起來,既要反對思想僵化的「左」的錯誤傾向,又要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的錯誤主張,使改革沿著鞏固和完善社會主義的軌道健康發展。這些說明,黨的思想路線在新時期獲得了新的發展。很顯然,實事求是是貫穿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的一根紅線,同樣是鄧小平理論的精髓和哲學基礎,這是我們必須加以堅持的根本原則。

其二,指明中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新時期,鄧小平在總結建國以來歷史經驗和改革開放以來新的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隨著對國情認識的深化,逐步作出了我國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和國情再認識的理論升華。這個理論表明,從50年代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任務基本實現,都屬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這個歷史階段,將是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勞動的農業國,逐步轉變為非農業人口佔多數、包含現代農業和現代服務業的工業化國家的歷史階段;是由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後,逐步轉變為科技教育文化比較發達的歷史階段;是由貧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較低,逐步轉變為全體人民比較富裕的歷史階段;是由地區經濟文化很不平衡,通過有先有後的發展,逐步縮小差距的歷史階段;是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較成熟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和其他方面體制的歷史階段;是廣大人民牢固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自強不息,銳意進取,艱苦奮斗,勤儉建國,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精神文明的歷史階段;是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這樣的歷史進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時間。這是一個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至於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那還需要更長得多的時間,需要幾代人、十幾代人,甚至幾十代人堅持不懈地努力奮斗。

其三,提出實現全面現代化的歷史性任務。隨著對國情認識的不斷深化,鄧小平對我國現代化的目標內涵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早在1979年他就指出:「我們要在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的同時,改革和完善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發展高度的社會主義民主和完備的社會主義法制。我們要在建設高度物質文明的同時,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發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就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現代化的內涵,把「四個現代化」擴展為全面現代化。隨後,鄧小平反復對此作了更加深入的論述,使我國社會發展的目標模式更加清晰、全面。到了黨的十三大則將我國社會發展總體目標作了更加明確的規定:「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這就在全黨全國人民面前提出了實現全面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任務。這里要特別指出,鄧小平所規劃的富強的目標,既包括國家的強盛,具有更大的國際競爭力,也包

『伍』 衛生法律制定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一、保障衛生事業發展
二、維護公民健康權益
三、規范行政管理行為
摘自《衛生法規》教材

『陸』 衛生法的作用

衛生法作為我國行政法的一個分支,其除了具有我國行政法的一般作用和功能外,還具有其自身的作用和功能。這些作用和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通過衛生立法確保國家衛生政策的有效實施和衛生事業的發展
國家政策即國策,是指國家根據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任務和總體規劃、長遠目標以及國內外形勢的要求,為實現國家對社會的政治領導和處理國內外事務,而制定的行動方針、路線和准則。我國的政策分為國家政策和共產黨的政策。
在我國,政策是國家一切活動的依據,包括立法活動。但是,政策只有以法的形式表現出來,才能憑借國家強制力來保證實施。所以,一個國家對新形勢下的一些新問題,總是先以政策的形式出現,經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的檢驗取得經驗後,再加以改進、修訂和完善,然後再通過立法的程序將其上升為國家法律。在衛生事業的建設方面,國家也是根據一定時期的國內、國際政治經濟形式的需要,經常性地制定一些調整相應衛生活動的政策,以推動衛生事業的穩定、有序、健康發展。但是,制定了政策,這才是做了初步工作,因為更大量的工作是如何保證這些政策的有效落實。一般地說,國家政策和國家法律在本質上是一致的。但政策和法律畢竟又有區別:首先,政策和法律是由國家兩個不同的部門制定的,政策是由國家行政機關制定的,法律是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其次,政策不一定對全體公民有約束力,法律則對全體社會成員都有約束力。再次,政策一般比較原則、靈活、多變,具有一般號召力;而法律則比較具體、穩定,對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具有嚴格的規定性,具有普遍約束力。
最後,政策的實施主要靠號召、宣傳、教育來落實,而法律則主要靠國家的強制力來保證實施。正是由於政策和法律的上述區別,因而只要實際需要和條件成熟,政策就會上升為國家法律。
目前,我國已經制定了一系列的有關醫療衛生、醫葯、衛生檢疫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保證了我國衛生事業運行、發展的需要。可以說,我國衛生的建立、健全和發展,也是首先依靠國家制定政策,在政策運行一段時間後、在實際需要和條件成熟時,才在政策的基礎上制定的。實際上,是國家通過衛生立法確保了國家衛生政策的有效實施和衛生事業的健康、有序、穩定發展的。
2.通過衛生立法實現衛生行政管理的有序化、科學化
衛生行政立法在衛生行政管理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它規定了衛生行政機關管理衛生、醫療、醫葯、衛生檢疫等方面的義務或職責,以及與其職責相適應的職權。以保證衛生行政管理堅持依法履行(義務)職責、行使職權,真正做到有序化、科學化。任何國家要想對衛生事業進行有效的服務與管理,就必須把國家的衛生行政管理置於牢固的法制化的基礎上,使衛生行政機關轉變職能、發揮作用。具體表現在:明確衛生行政的管理者。
國家通過衛生立法實現衛生行政管理的有序化、科學化的主要手段,是明確衛生行政的管理者,也就是說,明確了哪個部門負責哪些工作。在我國,我國的衛生方面的立法明確了衛生事業的各個方面的管理者,使之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依法履行義務(職責)、行使職權。例如,我國目前的衛生管理體制,實際上實行的是「多線並行」、「垂直領導」、「分級交叉管理」。所謂「多線並行」、「分級交叉管理」,是指我國把衛生事業的事項(衛生檢疫、醫療衛生、醫葯管理、計劃生育、職業病防治、衛生知識教育、核設施放射衛生防護等)分到多個部門管理或者共同(交叉)管理:
⑴國家把國境衛生檢疫、核設施放射衛生防護工作,交由國家衛生部統一管理。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衛生檢疫法》第二條第二款規定:「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主管全國國境衛生檢疫工作。」
⑵把行業的准入、疾病的防治、醫療衛生方面的主要工作、職業病的防治等大部分工作,交由國家衛生行政系統管理。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第四條規定:「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主管全國的醫師管理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醫師管理工作。」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護士管理辦法》等,也都有相應規定。
⑶把醫葯、葯械的管理工作,主要交由國家葯品監督管理系統管理。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第五條規定:「國務院葯品監督管理部門主管全國葯品監督管理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權范圍內負責與葯品有關的監督管理工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葯品監督管理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葯品監督管理工作。……」
⑷把計劃生育工作,主要交由國家計劃生育體系管理。如國務院頒發的《計劃生育技術服務管理條例》第四條規定:「國務院計劃生育行政部門負責全國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工作。國務院衛生行政等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權范圍內,配合計劃生育行政部門做好計劃生育技術服務工作。」
⑸把學校衛生管理、衛生知識教育工作,交由國家衛生行政、教育系統共同管理。如,《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第四條規定:「教育行政部門負責學校衛生工作的行政管理。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對學校衛生工作的監督指導。」再如:2002年8月5日,教育部和衛生部共同下發教育部、衛生部《關於舉辦高等醫學教育的若干意見》,對醫學高等教育作出了新的規定:自2002年10月31日起,停止自學考試、各類高等學校的遠程教育(廣播電視教育、函授教育、網路教育)、學歷文憑試點學校舉辦醫學類專業學歷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舉辦的醫學類專業、相關醫學類專業、葯學類專業的學歷教育,自學考試和各類高等學校遠程教育舉辦的相關醫學類專業、葯學專業的學歷教育,只能招收已取得衛生類執業資格的人員,停止招收非在職人員。
所謂「垂直領導」,是指我國的衛生事業管理,由國家衛生部全面負責,縣級以上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在自己所轄的行政區域內各負其責;縣級以上衛生行政機關受當地政府和上級衛生行政部門雙重領導,向上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和報告工作。在發生疫情或特殊時期,縣級以上衛生行政部門應當按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和上級衛生行政部門的政策,負責本轄區的衛生防疫、醫療衛生等工作,並按最新政策向上級報告。

『柒』 學習衛生法律法規的目的意義

學習法律知識的目的在於規范自身行為,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捌』 結合自身實際談《衛生法法規》的意義,800字論文

我國衛生法制建設成就與存在問題淺析

朱海波

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早在黨的十五大就確立了,在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這一治國方略被載入憲法。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全會又把依法治國、依法行政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為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任務。衛生事業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依法管理衛生事業是實現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重要內容。加強衛生法制建設,搞好衛生監督執法工作,對於改善社會公共衛生狀況,提高社會衛生水平和人民生活質量,保護生產力,促進社會經濟發展,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 建國50年以來衛生法制工作的成績回顧

建國以來,在黨和人民政府的關懷和支持下,衛生法制建設逐步完善,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的公共衛生管理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公共衛生立法和執法工作有了長足的發展。

l.1 衛生立法工作取得顯著成績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建設不斷加強,衛生立法工作步伐加快,國家先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葯品管理法》、《傳染病防治法》、《職業病防治法》、《母嬰保健法》、《執業醫師法》等多部衛生實體法。國務院先後頒布了《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等20多個衛生行政法規。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也制

定了大量的地方法規和地方規章,對促進地區衛生事業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1.2 衛生執法逐步走向規范化、制度化

衛生法制建設的逐步健全使衛生執法逐步走向規范化、制度化。隨著社會發展的需要.法制建設逐步健全。依法治國是行政管理的一項重要職能,同樣,衛生執法工作也是衛生行政部門依法管理社會衛生工作的一項重要職能。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在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的前提下,加大執法力度,堅持依法監督、依法處罰,有力地促進了法律、法規的實施。同時,衛生法制的逐步健全,也使衛生執法人員基本做到有法可依。衛生法律、法規的貫徹實施,使人民群眾的生產勞動、工作、學習、飲食及生活環境等衛生狀況得到了改善;衛生法規的施行,也大大提高了衛生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在全國范圍內,逐步建立了一支強有力的衛生執法隊伍。為了適應日益繁重的衛生執法任務,衛生部門加強了衛生監督員隊伍的建設,建立健全了各項規章制度,制訂了衛生監督員管理辦法,逐步實行衛生監督員資格考試、執法人員上崗培訓考核、在職培訓等制度,使衛生監督員隊伍逐步走向專業化、職業化。執法隊伍的整體素質和執法人員的業務水平不斷提高。

l.3 初步建立了衛生執法監督制度

為了維護法律的尊嚴和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針對衛生執法活動中存在的執法人員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執法不公等問題,加強執法監督。工作中分清責任,明確紀律,加強執法檢查,開展重大案件立案監督、調查取證監督、處罰決定審議監督和處罰執行監督等,推行執法責任制和評議考核制,加強上級衛生行政部門對下級部門和行政機關內部的監督,初步建立了衛生執法制度,進一步規范了衛生行政復議與應訴工作。全國省級衛生行政機關都成立了相應的行政復議機構。在復議和應訴中,各級衛生行政機關根據人民法院的司法建議,不斷總結執法工作的經驗和教訓,不斷提高執法質量和水平。社會的監督對提高衛生執法水平、實行執法公正.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在工作中自覺接受人大、政協及社會各界的監督。

1.4 衛生法制宣傳教育逐步深入

各級衛生行政部門結合行業自身特點和實際工作需要,採取自學、輔導、面授、專題講座等多種形式,有計劃、有步驟、分層次地開展了衛生法規和基本法律的普法培訓工作。使衛生系統廣大職工,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醫學院校學生和衛生行政執法人員對衛生法規有了較全面的了解。各級衛生行政部門都注意加強對領導幹部的法律知識培訓。通過法制宣傳教育,衛生系統廣大職工學法、守法、用法的意識不斷增強,衛生行政部門依法行政能力和衛生執法水平進一步提高,為保護人民群眾的健康,維護廣大消費者和患者的台法權益,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2 衛生法制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的對策與展望

在回顧過去已經取得成績的同時,應該看到衛生法制建設中還存在一些突出的問題,影響衛生事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實踐經驗證明: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1999年召開的九屆人大一次會議再次提出,要抓緊制定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面的重要法律,用法律規范、引導、促進和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衛生法制工作的目標是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包括衛生服務、醫療保障、衛生監督執法的衛生體系,建立起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和人民健康需求的、比較完善的衛生體系。

2.1 充分認識加強衛生法制工作的重要意義

衛生法制工作是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衛生法制工作的指導思想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五大報告提出的健全社會主義法制,依法治國,建設杜會主義法制國家的基本方略,從衛生工作的形勢和任務出發,從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求出發,從全民健康利益出發,認真履行法律賦予衛生部門的職責,加強衛生法制建設,保證各項任務的完成,保證衛生工作在法制軌道上高效率地運行,為人民健康服務,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

2.2 加快衛生監督體制改革,建立健全高效、統一的衛生行政監督執法體制

衛生監督執法的主體主要是各級衛生行政機關。只有衛生行政機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衛生行政執法主體。只有在特定的條件下,法律法規才將衛生執法權授予某一組織。長期以來,我國的衛生監督執法工作一直由衛生防疫部門承擔,存在著執法主體與執法隊伍分離、衛生監督與衛生技術服務不分,執法行為不夠規范,重公共衛生執法,輕醫政、婦幼衛生執法等弊端。應合理劃分衛生監督和衛生技術服務的職責,理順和完善衛生監督體制,依法行使衛生行政監督職責。按照依法行政,政事分開的原則,加快衛生監督體制改革,理順衛生執法體制,爭取政府編制部門列入編制,組建衛生行政執法隊伍,建立權責明確,行為規范,監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衛生行政執法體制。實行公共衛生、醫療市場、婦幼衛生等綜合監督執法工作,從源頭上解決多頭執法,重復執法,交叉執法的問題,提高衛生行政執法監督的權威性,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衛生行政執法。

2.3 加快衛生立法工作,盡快建立《衛生法》

近年來,我國先後頒布了眾多的衛生法律法規,有力促進了衛生事業的發展。但回顧衛生工作發展的歷史,尤其是去年SARS以來暴露的種種矛盾和問題來看,衛生工作缺乏總體法— 《衛生法》,因此,盡快建立《衛生法》至關重要。多年來,衛生事業在發展的同時,積累了不少矛盾和問題,其中之一是,由於缺乏必要的法律制約,政府、公眾健康義務得不到落實或落實不到位,使開展衛生工作面臨著較大困難。完善法律對做好衛生工作是一個強有力的手段。國家對加快衛生事業發展,制定了許多政策,但由於缺乏法律保證,使得許多政策在基層得不到落實。尤其是縣、鄉政府對鄉鎮衛生院衛生經費落實不到位,總體投入不足,欠帳較大,致使鄉鎮衛生院發展緩慢,有的處於癱瘓、半癱瘓狀態,房屋破舊,設備老化,拖欠職工工資。如果有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法》,諸如此類的影響衛生工作的實際問題,就可以依法得到很好的解決。

2.4 加強衛生法律法規宣傳,增強全社會衛生法制意識

貫徹落實衛生法律法規,必須通過大力宣傳,廣造輿論,來提高全社會的衛生法制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增強群眾的大衛生觀念,從而讓社會遵法、守法。為此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要在同級人民政府的領導下,人大的監督支持下,積極爭取宣傳法制等部門的配合,執法與普法並舉,把衛生法律法規的宣傳列入重點工作內容,加大衛生法律法規宣傳力度。一是向領導宣傳,積極開發領導層,增強各級領導對貫徹落實衛生法律法規重要性的認識。二是向部門宣傳。貫徹執行衛生法律法規需要有關部門齊抓共管,衛生行政部門要積極主動地向有關部門宣傳衛生法律法規.爭取部門的協調配合,更好地貫徹落實好衛生法律法規。三是向群眾宣傳,讓人民群眾和廣大從業人員掌握有關的衛生法律法規知識,了解違反這些法律法規產生的嚴重後果和應負的法律責任,教育群眾自覺抵制和檢舉、揭發制假售假、非法行醫等各種違反衛生法律法規的行為,營造良好的衛生行政執法環境。

2.5 建立健全行政執法制度,嚴格規范行政執法行為

制度是保障行政執法行為合法、公正的最有效手段,各級衛生行政執法機關只有建立健全並嚴格認真地執行行政執法制度,才能建立起行政執法的長效管理機制。一要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責任制度。把法律法規確定給執法機關的任務層層分解細化,落實到每一個執法崗位和人員,使他們明確自己的執法任務、許可權、程序和責任,從而增強行政執法的責任感和壓力感,提高依法行政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二要建立健全行政執法程序制度。衛生行政執法人員必須依據法定的方式、步驟和時限開展行政管理活動。依法應當迴避,聽取當事人陳述、申辯,組織聽證,說明理由,告知訴權的,都要做到不減少、不顛倒、不拖延。三要建立執法情況報告制度和重大行政案件備案制度。定期將執法情況和做出的重大行政處罰或重大行政強制措施決定向同級政府和人大報告。

(作者系江蘇省太湖幹部療養院科員)

『玖』 衛生法律法規的基本含義

衛生法律法規的基本原則衛生法律法規的基本原則是
衛生法律規范基礎的原則和准則,是衛生法律法規的指導思想,與其他法律部門
一樣,也具有最高原則、基本原則和一般原則。衛生法律法規的最高原則就是我
國社會主義法的最高原則即社會主義原則和人民民主原則。衛生法律法規的一
般原則,是指對衛生部門中的某一方面的法律規范具有一般指導意義的原則。如
《執業醫師法》、《傳染病防治法》、《葯品管理法》、《食品衛生法》等就
分別適用於執業醫師監督管理、傳染病防治監督管理、葯品監督管理、食品衛
生監督管理等領域的具體原則。衛生法的基本原則是指對衛生法部門所有法律
規范都具有普通指導意義的原則。下位原則不能與上位原則相抵觸。上位原則
對下位原則具有指導作用。衛生法最高原則、基本原則和一般原則共同構成衛
生法的原則體系。衛生法律法規的基本原則貫穿於各種衛生法律規范中,是調整
保護人體生命健康而發生的各種社會關系具有普通指導意義的准則,是我國長期
衛生工作的根本方針、政策在法律上的具體體現。我國衛生法律法規基本原則
主要有1.保護公民身體健康的原則健康權是指公民以其身體的生理功能的完
整性和保持持續、穩定、良好的心理狀態為內容的權利。衛生法的制定和實施
就是從保護公民身體健康合法權益出發,以維護公民身體健康為衛生法的最高宗
旨,使每個公民都依法享有改善衛生條件,獲得基本醫療保健的權利,以增進身體
健康。2.全社會參與原則這個原則是指衛生工作必須把各級政府、部門和企事
業單位及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參與進去。衛生事業在社會發展中發揮著不可
替代的特殊作用,也為社會各級政府、組織和個人所認識、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行
為。通過為全社會成員提供醫療保健和衛生防疫服務,保護社會勞動力,使勞動
者具有健康的體魄、良好心理素質和社會適應力同時通過優生優育和兒童保
健工作、提高人口質量,促進民族繁榮昌盛。3.衛生監督原則它是指政府衛生行
政部門和法律授權承擔公共衛生事務管理的組織,對管轄范圍內的社會組織和個
人貫徹執行國家衛生法律、法規、規章的情況,要予以監察督導,堅持依法辦事,
嚴格執法,同一切違法行為作斗爭,直到追究法律責任。衛生法律監督包括醫政、
葯政、防疫監督和其他有關衛生監督。4.預防為主原則它是我國衛生工作長期
的基本方針和政策的概括。加強對公民身體健康相關的產品、行為和執法人員
的監督管理,為其設置較為嚴格的市場准入制度和市場監督制度以及法律責任,
把住人口,控制過程,最大限度地保障人的生命健康。凡有可能對人體生命健康
產生影響的行為和活動,或可能引起疾病廣泛傳播的重要傳染病疫情以及影響較
大的食品中毒和職業中毒條件,衛生法規定了相應的監測、預警、報告、強制性
檢疫、強制隔離與治療、封鎖疫區等多項制度與措施,並強化了相關人員的職責
及法律責任。5.依靠科技進步的原則這是指在防病治病活動中,高度重視當今科
學技術的作用,大力開展醫學科學研究及成果推廣,藉以不斷提高醫療預防技能
和醫療器械設備的現代化。衛生部門是推進生命科學發展、管理、維護生命健
康權益的職能部門。生命科學是當今科技發展最活躍、最重要的領域之一,它不
斷給醫學發展以巨大的動力是人類對自身生命現象和疾病本質的認識不斷進入
新的階段。

『拾』 醫務人員為什麼要學習衛生法律法規

因為隨著法制社會的推進,人民群眾法律意識和維權觀念不斷增強;同內時,經濟水平的發展使容得人們對醫療服務質量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此外,在醫療服務中還存在這大量的缺陷和過失行為。各種原因使得醫療糾紛數量明顯增多,由此而引發的醫療糾紛訴訟也大幅上升。我們在工作中研究發現,醫務人員缺乏法律意識是目前醫療糾紛明顯增多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10)衛生法規的意義擴展閱讀:

隨著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的到來,以病人為中心的服務觀念已成為醫院管理的基本模式。由於文化素質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在就醫過程中對醫院整體服務,技術水平和醫護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在治療,護理上患者不再言聽計從,相反他們的參與意識和監督意識以及自我保護意識明顯增強。醫務人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服務者,而只是平等主體之間醫療服務合同關系的一方。

熱點內容
社會與法見涼山 發布:2025-05-14 18:39:32 瀏覽:844
山東省法律援助網上平台 發布:2025-05-14 18:39:27 瀏覽:450
樂平樂港法院 發布:2025-05-14 18:37:17 瀏覽:486
廣告表演者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4 18:29:30 瀏覽:743
道德經輕諾 發布:2025-05-14 18:29:27 瀏覽:506
澳門包圍立法會 發布:2025-05-14 18:23:22 瀏覽:621
法院周慶 發布:2025-05-14 18:22:31 瀏覽:615
上海政法學院咋樣 發布:2025-05-14 18:22:18 瀏覽:802
法律道德論文 發布:2025-05-14 18:20:49 瀏覽:784
條例在法律淵源上屬於 發布:2025-05-14 18:08:18 瀏覽:8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