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防污染條例

防污染條例

發布時間: 2020-12-31 00:55:59

⑴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為什麼廢除

2009年9月9日,國務院復公布了《防治船制舶污染海洋環境管理條例》,該條例自2010年3月1日起施行,並廢止了1983年12月29日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新舊兩個條例有很多差別,所體現的意義也是不盡相同。新條例實施的意義所謂與國際接軌,就是執行IMO有關的公約、決議、規則和指南等.

⑵ 防止空氣污染有哪些辦法

空氣污染治理措施
1.減少污染物的排放
①改革能源結構,採用無污染能源(如太陽能、風力、水力)和低污染能源(如天然氣、沼氣、酒精)。
②對燃料進行預處理(如燃料脫硫、煤的液化和氣化),以減少燃燒時產生污染大氣的物質。
③改進燃燒裝置和燃燒技術(如改革爐灶、採用沸騰爐燃燒等)以提高燃燒效率和降低有害氣體排放量。
④採用無污染或低污染的工業生產工藝(如不用和少用易引起污染的原料,採用閉路循環工藝等)。
⑤節約能源和開展資源綜合利用。⑥加強企業管理,減少事故性排放和逸散。⑦及時清理和妥善處置工業、生活和建築廢渣,減少地面揚塵。
2.治理排放的主要污染物
燃燒過程和工業生產過程在採取上述措施後,仍有一些污染物排入大氣,應控制其排放濃度和排放總量使之不超過該地區的環境容量。主要方法有:
①利用各種除塵器去除煙塵和各種工業粉塵。
②採用氣體吸收塔處理有害氣體(如用碳酸鈉等鹼性溶液吸收廢氣中二氧化硫;用鹼吸收法處理排煙中的氮氧化物)。
③應用其他物理的(如冷凝)、化學的(如催化轉化)、物理化學的(如分子篩、活性炭吸附、膜分離)方法回收利用廢氣中的有用物質,或使有害氣體無害化。
3.發展植物凈化
植物具有美化環境、調節氣候、截留粉塵、吸收大氣中有害氣體等功能,可以在大面積的范圍內,長時間地、連續地凈化大氣。尤其是大氣中污染物影響范圍廣、濃度比較低的情況下,植物凈化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城市和工業區有計劃地、有選擇地擴大綠地面積是大氣污染綜合防治具有長效能和多功能的措施。
4.利用環境的自凈能力
大氣環境的自凈有物理、化學作用(擴散、稀釋、氧化、還原、降水洗滌等)和生物作用。在排出的污染物總量恆定的情況下,污染物濃度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分布同氣象條件有關,認識和掌握氣象變化規律,充分利用大氣自凈能力,可以降低大氣中污染物濃度,避免或減少大氣污染危害。例如,以不同地區、不同高度的大氣層的空氣動力學和熱力學的變化規律為依據,可以合理地確定不同地區的煙囪高度,使經煙囪排放的大氣污染物能在大氣中迅速地擴散稀釋。

⑶ 浙江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條例的條例

第一條 為防治固體廢物污染環境,合理利用資源,保障人體健康,維護生態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及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內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及其監督管理,適用本條例。
固體廢物污染海洋環境的防治和放射性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不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的固體廢物,是指在生產、生活和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喪失原有利用價值或者雖未喪失利用價值但被拋棄或者放棄的固態、半固態和置於容器中的氣態的物品、物質以及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納入固體廢物管理的物品、物質。
第三條 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實行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量和危害性、充分合理利用固體廢物和無害化處置固體廢物的原則,促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發展。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的領導,將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推廣和支持開展清潔生產,增加對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的資金投入,鼓勵多渠道投資,促進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產業化發展。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有利於固體廢物綜合利用活動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鼓勵和支持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促進固體廢物的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組織編制城鄉建設、土地利用、區域開發、產業發展等規劃,應當統籌考慮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量和危害性、促進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置。
第五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和完善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將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納入環境保護年度目標管理,並作為政府主要負責人政績考核的重要內容。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的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依法委託其所屬的固體廢物管理機構負責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監督管理的具體工作。
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的監督管理工作。
第七條 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建立健全固體廢物污染環境監測制度和環境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並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建立監測網路。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固體廢物排放數量、污染情況及處置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定期發布固體廢物的種類、產生量、處置狀況等信息,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查詢系統,為公眾查詢和獲取有關信息提供方便和服務。
第八條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應當建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舉報制度,對舉報的問題及時調查處理,並將處理結果告知舉報人;對舉報屬實,為查處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重大違法行為提供主要線索或者證據的舉報人,應當按照有關規定予以獎勵。
新聞媒體單位應當加強對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的宣傳和輿論監督。 第九條 產生工業固體廢物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採取符合清潔生產要求的生產工藝和技術,減少固體廢物產生量,降低或者消除固體廢物對環境的危害。
產生工業固體廢物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建立工業固體廢物種類、產生量、流向、貯存、處置等資料檔案,並按年度向所在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登記。申報登記內容發生重大改變的,應當在發生改變之日起十日內向原登記機關申報。
第十條 生產、銷售列入國家強制回收目錄的產品和包裝物的企業,應當在產品報廢和包裝物使用後按照國家規定進行回收。
企事業單位應當對其產生的可以利用的工業固體廢物加以利用。無條件自行利用的,可以由有條件的單位加以利用;對暫時不利用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建設貯存設施,安全分類存放;對不能利用的,應當按照環境保護的有關規定自行處置或者委託依法設立的固體廢物處置單位處置。
第十一條 禁止進口列入國家禁止進口目錄的固體廢物。進口列入國家限制進口目錄及自動許可進口目錄的固體廢物,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進口固體廢物利用活動的監督檢查。
利用進口固體廢物的單位,應當對其利用過程中產生的廢物的種類、數量、流向,向所在地縣(市、區)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登記;不能利用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置。
列入國家限制進口目錄的固體廢物,進口後未按照規定的要求和標准進行拆解和利用的,不得買賣或者轉讓。具體管理辦法由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制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二條 鼓勵對農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物進行綜合利用,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農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規劃,並對農業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給予政策和財政支持。
第十三條 從事畜禽規模養殖,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收集、貯存、利用或者處置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糞便等廢棄物,防止污染環境。
畜禽養殖相對集中地區,當地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地實際制定畜禽糞便污染環境防治規劃,指導從事畜禽規模養殖的單位和個人利用沼氣、製造有機復合肥等技術處理養殖過程中產生的畜禽糞便。
畜禽規模養殖標准由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省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確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四條 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病死畜禽處理的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統籌規劃、組織建設病死畜禽集中處置設施。病死畜禽應當按照國家規定的標准和方法進行處置。
染疫畜禽和為防止疫病傳播在一定區域內捕殺的畜禽處理費用,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承擔。
第十五條 對工業企業、城市污水處理廠、水產養殖產生的污泥以及河道淤泥,產生者或者依法負有管理責任的單位,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處理,防止污染環境。
第十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土壤污染防治規劃,組織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對污染嚴重且難以修復的耕地依法進行功能調整。
工業企業、垃圾填埋場所、農業生產單位等應當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污染土壤。
第十七條 污染土壤實行環境風險評估和修復制度。
對污染企業搬遷後的原址和其他可能受污染的土地進行開發利用的,土地的開發利用者應當事先委託有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的單位對該地塊土壤進行環境影響評價;對被污染土壤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進行清理和處置,達到環境保護要求後方可開發、利用。
被污染土壤的清理和處置費用,由造成污染的單位和個人承擔;無明確責任人或者責任人喪失責任能力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承擔。
可能受污染並需要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土地的范圍以及認定污染土壤的標准,由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省國土資源、農業、建設部門確定。
第十八條 填埋過危險廢物的場地不得隨意開發利用,確需開發利用的,應當通過環境保護、國土資源、農業、規劃等部門組織的論證後,方可進行適宜的非農業開發和利用。
第十九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有效措施,鼓勵研究和開發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可降解、可重復利用的餐具和包裝物。
禁止生產、銷售和經營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以及省經濟貿易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確定並公布的其他不可降解的一次性塑料製品及其復合製品。
從事廢塑料、廢布料回收利用經營活動的單位和個人,在回收利用過程中應當採取措施防止污染環境。
第二十條 固體廢物處置實行污染者付費原則。
產生固體廢物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國家有關環境保護的規定和技術規范處置固體廢物,無能力自行處置的,應當委託依法設立的固體廢物處置單位處置,並支付處置費用;無能力自行處置又不依法委託處置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指定有關單位代為處置,處置費用由產生固體廢物的單位和個人承擔。
處置費用的標准,由設區的市價格行政主管部門會同環境保護等有關部門制定;其中生活垃圾處置費用的標准,可以由縣(市)價格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
法律、法規對處置費用標准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二十一條 固體廢物的處置設施,應當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和技術標准。
新建、擴建、改建工程的單位自行處置固體廢物的,其污染防治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委託固體廢物集中處置單位處置的,應當自行建設貯存設施。
第二十二條 發展和改革、經濟貿易、規劃、建設、國土資源等有關部門和處置設施所在地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各自職責做好固體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建設項目的規劃布點、立項審批、項目用地等保障工作。
固體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建設,應當符合環境保護規劃和國家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的規定。已建成的固體廢物處置設施不符合國家有關規定和固體廢物污染控制技術標準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責令其限期整改。
第二十三條 有關行政執法部門收繳的假冒偽劣物品需要銷毀的,應當採取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方式進行處理,禁止露天焚燒、擅自填埋;其中屬於危險廢物和有害廢物的,應當交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指定的單位統一集中處置。
收繳的假冒偽劣物品的處置費用由有關責任人承擔;責任人不明確或者喪失責任能力的,由同級人民政府承擔。 第二十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城鄉生活垃圾治理規劃,增加生活垃圾處置設施建設資金投入,統籌建設城鄉生活垃圾收集、貯存、運輸、處置設施,實現城鄉生活垃圾處置設施共建共享。
禁止建設工藝落後、設備簡陋、不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生活垃圾處理設施。
第二十五條 對生活垃圾應當及時清運,分類收集和運輸,並積極開展合理利用和實施無害化處置。
第二十六條 清掃、收集、運輸、處置城市生活垃圾,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國務院《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第二十七條 農村生活垃圾的清掃、收集、運輸和處置實行村收集、鄉鎮中轉、縣(市、區)處置的原則。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統籌規劃並組織建設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設施、垃圾集中存放點和垃圾中轉站。
不具備集中處置條件的偏遠山區、海島的農村,經縣級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可以就地無害化處理生活垃圾。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和鄉鎮人民政府應當對農村生活垃圾的清掃、收集、運輸和處置費用給予財政補助和支持。
第二十八條 從事城市新區開發、舊區改建和住宅小區開發建設的單位,以及機場、碼頭、車站、港口、公園、商場等公共設施、場所的經營管理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環境衛生的規定,配套建設或者配備生活垃圾收集設施。
從事交通運輸經營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收集處理運輸活動中產生的生活垃圾。 第二十九條 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國家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場所建設規劃的要求,組織編制全省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場所建設規劃,經省發展和改革行政主管部門銜接、平衡,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場所建設規劃的要求,組織建設危險廢物集中處置設施。
第三十條 禁止隨意傾倒、堆放、拋撒危險廢物。
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非法侵佔、毀損危險廢物的貯存、處置場所和設施。
危險廢物填埋場運營管理單位應當建立危險廢物填埋的永久性檔案,填埋過的場地應當建立識別標志,並將填埋情況向環境保護、國土資源、建設部門備案。
第三十一條 產生危險廢物的單位應當依法申報登記,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製定危險廢物管理計劃,報所在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從事收集、貯存、利用、處置危險廢物經營活動的單位,應當依法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領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
禁止無經營許可證或者超越經營許可證核定的范圍從事危險廢物收集、貯存、利用和處置活動。
第三十二條 收集、貯存、處置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的申領條件,按照國務院《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管理辦法》的規定執行。
從事利用危險廢物經營活動的單位,應當符合下列條件,並向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領經營許可證:
(一)有兩名以上環境工程專業或者相關專業中級以上職稱的技術人員;
(二)有符合國家或者地方環境保護標准和安全要求的包裝工具,中轉和臨時存放設施、設備以及經驗收合格的貯存設施、設備;
(三)有與利用的危險廢物類別相適應的利用技術和工藝;
(四)有保證危險廢物利用安全的規章制度、污染防治措施和事故應急救援措施;
(五)對危險廢物利用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物有合理的處置方案或者措施。
法律、行政法規對利用危險廢物申領經營許可證的條件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十三條 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和處置危險廢物的單位,應當對本單位從事危險廢物收集、貯存、運輸、利用和處置活動的工作人員和管理人員,進行相關法律和專業技術、安全防護以及緊急處理等知識的培訓。
第三十四條 轉移危險廢物的,應當向有批准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交下列材料:
(一)擬轉移危險廢物的名稱、種類、特性、形態、包裝方式、數量、轉移時間、主要危險廢物成分等基本情況;
(二)運輸單位具有運輸危險貨物資格的證明材料;
(三)接受單位具有利用和處置危險廢物資格及同意接受的證明材料;
(四)危險廢物利用和處置方案。
在設區的市行政區域內轉移危險廢物的,由所在地設區的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在省內跨設區的市轉移危險廢物的,由移出地設區的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商經接受地設區的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後批准;跨省轉移危險廢物的,由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商經接受地的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後批准。
設區的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轉移危險廢物的,應當及時將有關批准文件報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阻撓危險廢物依法跨區域轉移、利用和處置。
第三十五條 一年內需要多次轉移危險廢物的單位,應當於每年12月31日前向有批准權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次年危險廢物轉移年度計劃。危險廢物轉移年度計劃經批准後,每次按計劃轉移危險廢物時可不再審批。
危險廢物轉移年度計劃應當包括擬轉移危險廢物的種類、特性、數量、運輸單位、接受單位、利用和處置方案、轉移時間和次數等內容。
轉移危險廢物應當嚴格按照批準的轉移年度計劃執行。轉移的危險廢物數量超過年度計劃,或者轉移的危險廢物種類、接受單位與批準的年度計劃不一致的,應當另行提出轉移申請。
第三十六條 經批准轉移危險廢物的,轉移時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填寫危險廢物轉移聯單。
危險廢物的運輸應當遵守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
危險廢物的接受單位應當按照國家關於該類危險廢物利用、處置的標准和方式利用、處置危險廢物,危險廢物移出地和接受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危險廢物轉移、利用和處置活動的監管。
第三十七條 醫療廢物的收集、運送、貯存、處置應當嚴格按照法律、法規和規章的有關規定執行,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醫療衛生機構醫療廢物管理工作的監督。
環境保護、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照法定職權對醫療廢物收集、運送、貯存、處置活動實施監督管理,並定期對醫療廢物處置設施的環境污染防治和衛生學效果進行檢測、評價。
禁止銷售或者回收利用醫療廢物。
第三十八條 醫療廢物實行集中處置原則。
不具備醫療廢物集中處置條件的偏遠山區、海島的農村,醫療衛生機構應當按照縣級衛生、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自行就地處置醫療廢物。自行處置醫療廢物的,應當嚴格執行法律、法規規定的標准和要求。
衛生、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醫療廢物處置活動的監督和管理。
第三十九條 無明確責任人或者責任人已不具備責任能力的危險廢物,由所在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指定單位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和標准進行處置,所需費用由所在地人民政府承擔。
第四十條 產生、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危險廢物的單位,應當制定意外事故防範措施和應急預案,並報所在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因發生意外事故或者其他突發性事件,造成危險廢物嚴重污染環境的單位,應當立即採取防範措施,啟動應急預案,消除或者減輕對環境的污染危害,及時通報可能受到污染危害的單位和居(村)民,並向所在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報告,接受調查處理。
第四十一條 在發生危險廢物嚴重污染環境、威脅居民生命財產安全,或者有證據證明危險廢物污染事故可能發生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的監督管理部門,必須立即向本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行政主管部門報告,並立即趕赴現場採取臨時控制措施,進行調查處理。
所在地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及時向當地居(村)民公告,並組織有關部門採取有效措施,根據需要疏散人員,控制現場,責令停止導致或者可能導致進一步污染環境的作業活動,消除危害。
第四十二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對涉嫌違法收集、貯存、運輸、利用、處置危險廢物的設備、場所、交通工具、物品予以暫扣、查封:
(一)不當場暫扣、查封,將可能造成證據滅失或者非法轉移的;
(二)造成環境污染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污染的。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採取暫扣、查封措施,應當經本部門負責人批准,並出具暫扣、查封清單,交當事人簽字。當事人不在場或者拒絕簽字的,執法人員應當在暫扣、查封清單上註明情況。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採取措施防止危險廢物污染環境或者造成其他損害。
第四十三條 暫扣、查封的期限不得超過三十日;情況復雜,且解除暫扣、查封將造成環境污染或者可能造成重大污染的,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人批准,可延長三十日。
暫扣、查封期限屆滿或者經調查核實沒有違法行為的,採取暫扣、查封措施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解除暫扣、查封。
對暫扣的設備、交通工具和物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妥善保管,不得使用或者損毀;造成損毀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第四十四條 從事利用和處置未列入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但含有毒有害物質,或者在利用和處置過程中必然產生有毒有害物質的有害廢物經營活動的,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有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貯存、利用和處置設施、設備及技術、工藝;
(二)有兩名以上相關的專業技術人員;
(三)有保證有害廢物安全利用和處置的規章制度、污染防治措施和事故應急措施;
(四)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條件。
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省有關部門制定並公布有害廢物名錄,規定統一的有害廢物鑒別標准和鑒別方法。
有害廢物的處置應當按照有關無害化處理的標准和要求處置。 第四十五條 產生電子廢物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依法承擔電子廢物污染防治的責任。
電子廢物實行分類收集、集中拆解、利用和處置。
本條例所稱電子廢物,是指廢棄的電子電器產品、電子電氣設備及其廢棄零部件、元器件,以及國家規定為電子廢物的其他廢棄物品。
第四十六條 從事電子廢物收集、拆解、利用和處置經營活動的單位應當建立電子廢物經營情況登記制度,如實記載電子廢物的數量、來源、流向等情況。
第四十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地實際,統籌規劃,逐步建立布局合理、交售方便、收購有序的電子廢物回收網路。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
第四十八條 從事拆解、利用電子廢物經營活動的,應當符合下列條件:
(一)具有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貯存、拆解場所和拆解工具、設施;
(二)有一定從事拆解、利用電子廢物的技術人員;
(三)對拆解、利用過程中產生的固體廢物,有符合環境保護要求的處置條件和措施;
(四)有保證安全拆解和利用的規章制度、污染防治措施和事故應急措施。
不符合前款規定條件的,不得從事電子廢物拆解、利用經營活動。
拆解、利用電子廢物應當遵守國家和省有關環境保護的規定。
拆解、利用的電子廢物或者在拆解、利用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屬於危險廢物的,按照法律、法規關於利用、處置危險廢物的規定執行;拆解、利用的電子廢物或者在拆解、利用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屬於有害廢物的,按照本條例關於利用、處置有害廢物的規定執行。 第四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已有行政處罰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五十條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工作的監督管理部門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本級人民政府或者上級人民政府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所在單位或者有關主管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不依法作出許可決定或者辦理批准文件的;
(二)發現違法行為或者接到對違法行為的舉報後不予查處的;
(三)違法實施行政處罰的;
(四)違反本條例第七條規定,未建立環境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導致環境突發事件未能及時妥善處理的;
(五)違反本條例第十四條規定,對病死畜禽處理未盡應有的監督管理職責造成疫情傳播等後果的;
(六)違反本條例第四十一條規定,不按照規定報告或者不依法採取必要措施,致使事故擴大或者延誤事故處理的;
(七)對依法取得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或者經批准利用、處置有害廢物的單位,不履行監督管理職責的;
(八)不依法履行監督管理職責的其他行為。
第五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改正,沒收違法所得,處以罰款:
(一)違反本條例第十一條第三款規定,買賣或者轉讓進口固體廢物的;
(二)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七條第三款規定,回收利用醫療廢物的;
(三)違反本條例第四十四條規定,不具備規定的條件從事利用和處置有害廢物經營活動的;
(四)違反本條例第四十八條規定,不具備規定的條件從事拆解、利用電子廢物經營活動的。
有前款第一項行為的,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有前款第二項、第三項行為的,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有前款第四項行為的,處五萬元以下罰款。
第五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未對被污染土壤進行清理和處置,或者清理、處置後不符合環境保護要求而開發利用土地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五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第五十三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九條第二款規定,生產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或者其他一次性塑料製品及其復合製品的,由經濟貿易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生產,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銷售、經營使用不可降解的一次性餐具或者其他一次性塑料製品及其復合製品的,由工商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沒收塑料及其復合製品,處三萬元以下罰款。
違反第十九條第三款規定,回收利用廢塑料、廢布料過程中造成環境污染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處二萬元以下罰款。
第五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條規定,不承擔依法應當承擔的處置費用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處代為處置費用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罰款。
第五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八條第一款規定,公共設施、場所的經營管理單位不配套建設或者配備生活垃圾收集設施的,由環境衛生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三萬元以下罰款。
第五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條規定,隨意傾倒、堆放、拋撒危險廢物,非法侵佔、毀損危險廢物的貯存、處置場所和設施,或者填埋場運營管理單位未建立填埋的永久性檔案、識別標志並報備案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改正,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第五十七條 因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造成嚴重人身傷害,無法確定責任人或者責任人喪失責任能力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給予適當補償。 第五十八條 液態廢物的污染防治適用本條例;但是,排入水體的廢水的污染防治適用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五十九條 本條例自2006年6月1日起施行。

⑷ 為什麼要制定大氣污染防治條例

或者採取其他來油煙凈化措施,使油煙達自標排放,並防止對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環境造成污染。
禁止在居民住宅樓:http、改建、擴建產生油煙.gepresearch1、目前開餐飲店均需要去當地環保局申請環保資格。

2、符合如下條款才可以申請:
排放油煙的餐飲服務業經營者應當安裝油煙凈化設施並保持正常使用://www、未配套設立專用煙道的商住綜合樓以及商住綜合樓內與居住層相鄰的商業樓層內新建、異味、廢氣的餐飲服務項目。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在當地人民政府禁止的區域內露天燒烤食品或者為露天燒烤食品提供場地。
參考文獻

⑸ 我國防止污染的法律制度和措施有哪些

我國是一個海洋大國,在我國擁有主權的3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中,現已鑒定的海洋生物多達12萬種①。而且我國擁有18000公里的海岸線和廣闊無垠的灘塗,構成了我國的廣闊藍色牧場。海洋豐富了人們的食品結構,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為經濟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隨著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海洋環境也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海洋污染。造成海洋污染的因素有陸源污染物、海洋傾廢、海岸工程、船舶污染等,而在這幾種因素中,陸源污染物是造成海洋污染最主要的原因,陸源污染物佔到了海洋污染物的近80%②。所以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意義重大。
一、陸源污染物的概述
(一)陸源污染物的定義
1982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第四章規定了防止陸源污染物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損害。但是,對陸源污染物的定義未作解釋;1990年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第二條指出,陸源是指從陸地向海域排放污染物,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場所、設施等。陸源污染物是指由前款陸源排放的污染物;1999年12月修改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也未對陸源污染物的定義進行界定。
(二)陸源污染物的種類
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規定了陸源污染物的種類主要有:強放射性廢水、病原體廢水、富營養物質、含熱廢水、沿海農葯、岸灘廢物;1990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規定的種類有:高度和中度放射性物質、病原體廢物、富營養物質、含熱廢水、沿海農葯及器具、岸灘廢物、油酸鹼毒物質;1999年12月修改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規定的種類范圍要廣於上述二者:高度中度低度放射性物質、病原體廢物、富營養物質、含熱廢水、沿海農田林場使用的農葯及生長調節劑、油酸鹼毒物質、過境轉移危險廢物、通過大氣層傳播的廢物。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發現陸源污染物的種類隨著新法律法規的制定和修改在不斷地擴大。1999年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作為海洋環境保護的基本法,與作為行政法規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對陸源污染物的種類和范圍的規定並不完全吻合,這就造成了上下位法律文件的相互脫節,對法律法規的執行造成了影響。
二、我國的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的法律制度
(一)我國的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的法律制度發展過程
1.防止陸源污染物的法律制度的起步階段。從1972年至1982年,是我國海洋環境保護立法的起步階段,也是我們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的開始。1972年,聯合國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的人類環境大會,標志著環境問題已經開始列入世界各國發展的日程。我國政府十分重視海洋環境的保護工作,國務院1974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沿海水域污染暫行規定》,1979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2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至此,我國第一部海洋環境保護綜合性法律誕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第四章明確把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制度寫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是我國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法律制度的開端。
2.防止陸源污染物的法律制度的形成階段。從1982年至1992年,是我國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法律制度形成階段。1982年8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的頒布,標志著中國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工作開始進入法制化軌道,帶動了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立法的全面開展。為了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更好地貫徹施行,國務院在這一時期相繼頒布了多個相關行政法規,1983年12月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1984年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1985年5月國務院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治海岸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1990年6月國務院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治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治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等多個相關行政法規的先後頒布,標志著我國的海洋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框架已經形成,我國的海洋環境保護有了法律的保證。而我國的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法律制度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的一章規定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治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的頒布標志著我國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法律制度在立法上跨進了一大步,我國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法律制度已初步形成。
3.防止陸源污染物的法律制度的發展階段。1992年6月,聯合國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了環境和發展首腦會議,會議通過聯合國可持續發展《21世紀議程》。我國根據聯合國可持續發展《21世紀議程》於1994年3月25日頒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即《中國21世紀人口、環境與發展》,對我國防止陸源污染物的制度做出了規劃。1996年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修改草案。1999年12月25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修改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2002年10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這些立法是在《21世紀議程》的指導思想下產生的,這幾部法律法規的實施,直接有效從源頭上控制了污染物的排放,減輕了陸源污染物對海洋的壓力。《保護海洋環境免受陸源污染全球行動綱領》執行情況政府間審查會議於2006年10月16~20日在北京舉行,重點討論2002~2006年時期內在國際、區域和國家各級執行《保護海洋環境免受陸源污染全球行動綱領》方面所取得的進展。且我國制定了《保護海洋環境免受陸源污染國家行動計劃》,其基本思路、編制原則、行動分期和行動目標對我國今後的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指出了一條道路,使我國的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制度得到進一步完善。
(二)我國防止陸源污染物法律制度的不足
首先,《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作為唯一一部專門針對防止陸源污染物制定的行政法規已經實施了17年之久,在17年當中我國經濟和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本法規一直都未經過修改,其落後於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情形非常明顯。
其次,我國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的制度未從宏觀把握。修改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原則性規定國家建立實施重點海域排污總量控制及加強入海河流的管理使入海河流水質良好,而《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對此隻字未提,絲毫不涉及宏觀治污(雖然後者制定時間早,但是下位法並未根據上位法進行修改)。造成海洋污染的主要因素是沿海城市工業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以及入海河流攜帶污染物,如果不能把海域和流域從宏觀上進行控制是根本不可能做好防止陸源污染物工作的。而宏觀治污又恰恰是我國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所欠缺的。
三、完善我國的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制度
(一)修改法律法規或者重新制定法律法規
上面提到《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已經頒布實施17年之久,已經落後於經濟和社會發展,修改或者重新制定勢在必行。在立法過程中,應注意兩個層面,其一是制定適用全國的普通法律法規,其二是要制定適用於特別方面的特殊法律法規。像問題嚴重的渤海,我們可以制定專門的法律文件,在防治污染上可以借鑒日本的成功經驗。
增強現有的環境要素的相關立法與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的制度融合。直接制定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的法律,並不是意味著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的責任由這一部或幾部專門法律法規承擔,其他的防止污染的法律法規仍應進行完善,與專門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的法律法規做好銜接。
經濟的發展促成新型村鎮的產生,而法律對新型村鎮的排污並未規定,屬法律空白。而新的村鎮對河流的污染不容忽視,應盡快立法。
(二)宏觀控制海域和流域污染物總量
入海河流攜帶污染物污染海洋是重要原因,所以應當加強對入海河流的污染防治。《水法》規定了在國家確定的重點河流建立流域管理委員會,言外之意對未被國家確定為重點河流的河流不用建立流域管理委員會。在目前我國環境狀況下,本人認為此規定值得商榷。雖然我國已經建立了流域管理委員會,但是其地位和職能模糊不清,不利於發揮其真正作用,所以要盡快明確其法律地位和職能。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把某條河流作為一個生態環境進行研究③,測量,進而進行總體控制。同樣,對於一塊海域,其容納污染物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只有從整體上考慮,才能最大限度的控制污染物。目前,我們對流域管理委員會和海域管理機構的研究正在深入,針對流域和海域的生態特點,早日賦予流域管理委員會和海域管理機構職能,打破污染防治的行政區域限制,是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的可行之路。
(三)環境權與排污權的平衡
公民享有環境權④,企業和個人享有排污權⑤,而排污權和環境權是一對矛盾——享有排污權意味著損害環境權,享有環境權又意味著排斥排污權,二者何者為先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本人認為,在我國目前的環境狀況下,綜合我國發展形勢和國家政策,今後我們應以環境權為先。即在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二者之間,應適當的傾向於生態環境。
(四)加大環境監測力度,嚴懲違法行為
此處的環境監測是廣義的環境監測。防止陸源污染物污染海洋環境是個非常復雜的課題,它既需要我們在直接防止上下功夫,更需要其他方式的幫助,如在內陸需要環保行政部門嚴格執行環境標准,嚴格執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充分有效的處理城市污水等措施,才能減少排入海洋的污染物總量,而上述措施又有賴於其他法律法規的認真執行。所以此處的環境監測應該從源頭開始,環環相扣,監測污染物從產生到入海的整個過程。
注釋:
①國家海洋局《中國海洋21世紀議程》
②國家海洋局《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2007年上半年
③曹明德、黎作恆《<黃河法>立法芻議》,《法學評論》2005年第1期
④呂忠梅《論公民環境權》載《法學研究》1995年第6期
⑤排污權(又稱「環境使用權」:是環境利用人依法對環境容量資源佔有、使用和收益的權利。)徐祥民、田其雲《環境權——環境法學的基礎研究》北大出版社2004年版217頁
(作者單位:中國海洋大學法政學院)

⑹ 防止海洋污染的辦法有哪些

自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以來,隨著各國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海洋受到了來自各方面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壞,日益嚴重的污染給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後果。據不完全統計,1999年我國共發生較大漁業污染損害事故947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5億元;2000年發生較大漁業污染損害事故1120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5.6億元。海洋漁業污染損害事故據不完全統計,1999年我國共發生較大突發性海洋漁業污染損害事故104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2.7億元,其中特大漁業污染損害事故(經濟損失在1000萬元以上)3起,重大漁業污染損害事故(經濟損失在100萬元以上)12起。2000年共發生較大漁業污染損害事故120餘起,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約3億元,其中特大漁業污染損害事故4起,重大漁業污染損害事故11起。日益嚴重的污染給生態環境帶來了極為不利的後果,這一問題引起了有關國際組織及各國的政府的極大關注。為防止、控制和減少污染,在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的努力下,國際社會先後制定了一系列公約,它們對防止、控制和減少污染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雖然,沿海各國政府及國際組織,針對本國實際情況制訂了相應的法律,國際社會也針對世界海洋污染制訂了一系列的國際公約,但是,海洋環境污染的形勢還是非常嚴重。造成污染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如,空氣污染、躁音污染、淡水污染等。本文只就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對策作一探討。
一、造成污染的原因
1、船舶造成的污染
何謂船舶造成的污染,是指因船舶操縱、海上事故及經由船舶進行海上傾倒致使各類有害物質進入海洋,海洋生態系統平衡遭到破壞。船舶造成污染的特徵:(1)經由船舶將各類污染物質引入海洋。(2)污染物質進入海洋是由於人為因素而不是自然因素,也就是說污染行為在主觀上表現為人的故意或過失。(如:洗艙污水、機艙污水未經處理排入海洋)(3)污染物進入海洋後,造成或可能造成海洋生態系統的破壞。
船舶造成的污染主要表現為:(1)船舶操作污染源,這種污染的產生主要是船舶工作人員的故意或過失造成的。如:有的船舶工作人員故意的將含有有害物質的洗艙污水排入海洋,船舶機艙工作人員故意將含有污油的機艙污水未經處理排入海洋,還有的由於工作責任心不強錯開伐門將燃油排入海洋。(2)海上事故污染源,船舶由於發生海上事故,如:船舶碰撞、擱淺、觸礁等事故使各種污染物質,主要是燃油外溢、油艙由於事故破裂造成的滲漏對海洋造成的污染。(3)船舶傾倒污染源;這種污染源的產生,主要表現在,經由船舶故意的將陸地工廠生產所產生的生產廢料、生活垃圾、清理被污染的航道河道所產生的帶有污染物質的污泥污水,傾倒入海洋。所以說船舶污染是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之一。
2、海洋石油開發對海洋造成的污染
我國海域石油蘊藏量十分豐富,目前多數開發者集中在近海海域勘探開發。隨著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的飛速發展,有的鑽井船和採油平台,人為的將大量的廢棄物和含油污水不斷地排入海洋,因此,海洋石油開發也是目前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之一。在不同的程度上對我國近海海域的自然環境造成了一定的影響。海洋石油開發對海洋造成污染主要表現在;(1)生活廢棄物、生產(工作)廢棄物和含油污水排入海洋。(2)意外漏油、溢油、井噴等事故的發生。(3)人為過程中和自然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和含油污水流入海洋中。石油進入海水中,對海洋生物的危害是非常嚴重的,石油進入海水後,使海水中大量的溶解氧被石油吸收,油膜覆蓋於水面,使海水與大氣隔離,造成海水缺氧,導致海洋生物死亡。對幼魚和魚卵的危害是很大的,在石油污染的海水中孵化出來的幼魚魚體扭曲並且無生命力,油膜和油塊能粘住大量的魚卵和幼魚使其死亡。油污使經濟魚類、貝類等海產品產生油臭味,成年魚類、貝類長期生活在被污染的海水中其體內蓄積了某些有害物質,當進入市場被人食用後危害人類健康。
3、工廠對海洋的污染
隨著我國的改革開放政策的不斷深入人心,有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跨越,沿海居民對灘塗養殖利用面積正逐年擴大。從養魚、養蝦、養蟹、到養殖比前述更有經濟價值、更珍奇的水生動植物。這些養殖業的發展,帶動了水產市場的繁榮,豐富了人民群眾的飲食生活,提高了飲食水平。增加了養殖戶的經濟收入,給一部分人創造就業機會。可是,近幾年來,在我國沿海時常發生海水赤潮等海水變質現象。那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除氣侯因素外,再就是人為因素所造成的。除前面所述的兩種原因以外,還有一種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陸地工廠對海洋的污染。陸地工廠對海洋的污染主要表現在,(1)與海相通的河流兩岸的造紙廠、化工廠等利用河道排放污水而流入海洋。(2)含有污染物質的工業垃圾、生活垃圾傾倒河岸或河道,隨河水或漲落潮流入海洋。如,2001年天津海事法院受理的河北省樂亭縣19家養殖戶狀告河北省遷安市書畫紙業有限公司等五單位灘塗污染損害賠償糾紛一案,就是典型的陸地工廠利用通海河道排污造成海洋污染的案例。本案19位原告都是在河北省樂亭縣王灘鎮小河子(灤河)入海口兩岸對蝦和灘塗貝類養殖區從事日本對蝦和青蛤養殖。灤河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和唐山市境內,從承德流經唐山地區的遷西、遷安、灤縣、灤南、樂亭,於樂亭縣姜各庄入海。灤河在灤縣響螳分流,進入樂亭中部的支流最終流入小河子,在王灘鎮新海庄入海,在小河子入海口兩岸有上萬畝蝦池及灘塗貝類養殖區。2001年4月下旬至5月中旬,因灤河上游排放污水造成在小河子入海口兩岸部分漁業水域污染而引起養殖對蝦和灘塗貝類死亡事故。事故造成小河子入海口兩岸受污染水域的養殖面積共計7056.15畝,其中對蝦養殖水面面積6561.15畝,灘塗貝類養殖面積495畝。5月30日調查人員對小河子閘養殖區的對蝦和灘塗貝類死亡現場進行調查,結果發現67.96%的青蛤死亡,日本對蝦的平均死亡率為51%。造成本次事故的原因系唐山市灤河沿岸工礦企業向灤河排放未經達標處理的污水所致。
二、防治、保護海洋污染的對策
海洋的污染是由多種因素造成的,是一個長期積累,逐漸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因此只抓單項治理是不能真正解決海洋污染問題的。眾所周知,我國從1979年以來相繼制訂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海洋環境保護法》、《水污染防治法》、《防治船舶污染海域管理條例》、《海洋傾廢管理條例》、《港口的水域保護條例》等專門涉及到環境保護及防止海洋污染,水污染的法律法規。1996年10月29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鄉鎮企業法》對鄉鎮企業從事生產經營過程中,為防止污染,在鄉鎮企業的注冊登記、生產項目、防污設施等,均作了明確規定,「鄉鎮企業必須遵守有關環境的法律、法規,按照國家產業政策,在當地人民政府的統一指導下,採取措施,積極發展無污染、少污染和低資源消耗的企業,切實防治環境和生態的破壞,保護和改善環境。」
「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制定和實施鄉鎮企業環境保護規劃,提高鄉鎮企業防治污染的能力。」
「鄉鎮企業建設對環境有影響的項目,必須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
「鄉鎮企業建設項目中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合格後,該建設項目方可投入生產或者使用。」
「鄉鎮企業不得採用或者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的嚴重污染環境的生產工藝和設備;不得生產和經營國家命令禁止的嚴重污染環境的產品;排放污染物超過國家或者地方規定標准,嚴重污染環境的,必須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依法關閉、停產或者轉產。」
隨著環境的逐漸惡化,各種災難以不同形式逼近大眾生活,引起了公眾及政府的極大關注。為了遏制環境的繼續惡化,政府制定了嚴格的法律、法規。公眾自行組織的以環保為主題的各種活動也掀起了高潮。
從我國現階段的海洋污染現象看,主要污染並不是老百姓造成的。究其原因,大部分的工農業污染和生態環境的破壞都是不同層次的管理者因為各種原因先後造成的。對於老百姓來說,衡量一個城市的環境好與壞,往往只注意該城市的表面衛生情況,街道是否整潔,市場是否繁榮,一般不會去研究表面環境好的城市,她的污水處理是否符合國家標准,是否對周邊的環境造成了污染。以大連市為例,去過大連的人都會說,大連的環境真好,可又有誰會去研究她是否對周邊環境造成的污染。當你分析了大連環境統計數字後就可以看出海洋污染的產生源了,大連市環渤海的入海排污口的數量達66處,佔全國主要入海排污口的30.4%。這只是對大連一個城市的數據統計,而環渤海地區有三省一市,大部分的城市污水或直接排入海洋或排入與海相通的河流,所以說我國的內海—渤海的污染主要來之陸地是有根據的。無論是船舶對海洋的污染,還是陸地對海洋的污染。其結果都是對人類、海洋生物、海洋植物乃至整個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因此,我認為:(1)加強執法力度,真正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加強對政府環保職能部門的執法監督,克服地方保護主義,要求地方各級政府必須將環保工作提到日事日程上來。(2)加強對船舶及鑽井、採油平台的防污管理,首先應對船舶及鑽井、採油平台所有人的管理者,必須進行防污教育,增強防污意識,提高除污救災技能。作業者必須按照國家的法律法規去做。使污水處理設備始終處於良好工作狀態,嚴把除污化學試劑的質量關,嚴禁使用有毒的化學試劑除污。(3)各地漁政部門、港監防污部門應對本轄區內的水域的污染狀況,污染源、地理環境、水文狀況、生物資源狀況等必須了解清楚,根據所了解的情況作出防污規劃,當好政府的參謀,一旦發生污染事故可根據所了解的情況以最快的速度制定出最好的減災方案。
總之,環境保護的責任是重大的,它關繫到子孫後代,故,要求每個人都應作到了解環保、支持環保,提高全民對環保的防範意識,行成全民關心環保。讓我們攜起手來與一切影響環保的人和事作斗爭吧

⑺ 江西省環境污染防治條例的第三章水污染防治

第二十三條防治水污染應當按照流域或者區域統一規劃。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幹流和鄱陽湖的水污染防治規劃以及全省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由省環保部門會同水利、國土資源等部門和有關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編制,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批準的江河、湖泊的流域水污染防治規劃和全省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組織制定本行政區域的水污染防治規劃和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並納入本行政區域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
第二十四條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東江源頭和鄱陽湖設立生態功能保護區,保護和改善水生態環境。生態功能保護區的具體范圍由省發展改革部門會同環保、水利、林業、農業、國土資源等部門劃定,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有關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在生態功能保護區的邊界設立明確的地理界標和明顯的警示標志。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擅自改變、損壞生態功能保護區標志。
第二十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科學劃定和調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定,由有關市、縣(區)人民政府提出劃定方案,報省人民政府批准;跨市、縣(區)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劃定,由有關市、縣(區)人民政府協商提出劃定方案,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協商不成的,由省環保部門會同水利、國土資源、衛生、建設等部門提出劃定方案,徵求同級有關部門的意見後,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據保護飲用水水源的實際需要,調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范圍,確保飲用水安全。
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的邊界設立明確的地理界標和明顯的警示標志。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擅自改變、損壞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標志。
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禁止設置排污口。
第二十六條省環保部門應當會同水利、國土資源等部門按照科學規劃、合理布局的原則,組織建立全省水環境監測網路,對水質狀況進行監測、評價。
第二十七條長江九江段、鄱陽湖、贛江、撫河、信江、饒河、修河幹流及其沿岸地表水環境風險安全距離范圍內,禁止新建、改建、擴建醫葯、化工、農葯、電鍍、製革、印染、造紙、礦山采選、冶煉、焦化等嚴重污染水環境的項目。地表水環境風險安全距離,由環境影響評價機構按照國家行業標准和技術規范,在環境影響評價文件中科學合理地確定,並經負責審批的環保部門確認。
前款規定范圍內已建的上述項目,應當制定規劃,逐步改造、外遷或者關閉。
第二十八條向水體排放污染物的排污單位,應當依法設置排污口。
禁止私設暗管或者採取其他規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
第二十九條興建地下工程設施或者進行地下勘測、探礦、采礦等活動,應當採取防護性措施,防止地下水污染。
人工回灌補給地下水,不得惡化地下水質。
禁止利用滲井、滲坑、裂隙和溶洞排放、傾倒含有毒污染物的廢水、含病原體的污水和其他廢棄物。
禁止利用無防滲漏措施的溝渠、坑塘等輸送或者存貯含有毒污染物的廢水、含病原體的污水和其他廢棄物。
第三十條城鎮污水應當集中處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通過財政預算和其他渠道籌集資金,統籌安排建設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提高本行政區域城鎮污水的收集率和處理率。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組織建設、城鄉規劃、發展改革、環保、水利、國土資源等部門編制本行政區域的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規劃。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建設規劃,組織建設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並加強對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運營的監督管理。
已建成的城鎮污水集中處理設施,應當加強配套管網的建設,確保正常運營和達標排放。
第三十一條工業園區、開發區應當配套建設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及其配套管網,並保證污水達標排放。
第三十二條市、縣(區)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城區湖泊的保護,湖泊水質低於國家《地表水環境質量標准》中水質Ⅳ類標準的,應當及時組織清淤、換水。
禁止向城區湖泊排放各類污染物。
第三十三條在市政排水管網收集范圍內,飲食、車輛清洗等服務業,其污水排放設施應當與市政排水管網相連接。
第三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科學規劃農業產業布局,合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完善農業基礎設施;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引導農民科學施肥;推廣病蟲草害綜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準施葯等技術,引導農民使用生物農葯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葯;推廣田間合理灌排,引導農民發展節水農業,防止水體污染。
第三十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合理劃定畜禽、水產養殖區,加強畜禽、水產養殖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
畜禽養殖場、養殖小區應當配套建設廢棄物無害化處理設施,保證污水達標排放,推進畜禽糞便等廢棄物的資源化利用。
禁止在一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從事網箱、圍欄養殖;禁止向庫區及其支流水體投放化肥和動物性飼料作為水產養殖飼料。

⑻ 《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規定了些啥

畜禽養殖禁養區劃定由環保部門負責。

近年來,畜牧業生產加快發展,對保障城專鄉居民「菜籃子」屬產品有效供給,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養殖總量不斷上升,環境承載壓力增大,畜禽養殖污染問題日益凸顯。為統籌推進畜牧業生產發展與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對禁養區劃定提出了明確要求。經商環保部,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積極配合做好禁養區劃定工作
各級畜牧獸醫行政主管部門要積極配合環保部門,結合當地畜牧業發展實際和畜產品供給需要,對禁養區劃定方案提出合理建議,防止因禁養區的不當劃定對畜牧業生產造成嚴重沖擊,努力確保畜產品市場有效供給,處理好畜牧業生產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二、及時了解並報送禁養區劃定情況
各級畜牧獸醫行政主管部門要主動加強與環保部門溝通配合,及時了解掌握本地區畜禽禁養區劃定進展情況。8月31日前,各省級畜牧獸醫行政主管部門要將目前已完成禁養區劃定的縣(區、市)的禁養區面積、涉及的畜禽養殖場數量和養殖規模等情況匯總後報送農業部畜牧業司。

⑼ 浙江省大氣污染防治條例的第五章 防治廢氣、塵和惡臭污染

第三十一條 排污單位向大氣排放粉塵或者含有毒有害物質的廢氣、粉塵的,必須依法採取有效的除塵措施或者凈化處理,不得超過規定的標准排放。
向大氣排放惡臭氣體的化工、醫葯等排污單位,必須採取措施防止周圍居民區受到污染。
第三十二條 在學校、醫院、幼兒園、敬老院、居民居住區等人口集中區域和其他需要特殊保護的區域內,禁止下列行為:(一)焚燒瀝青、油氈、橡膠、塑料、皮革、垃圾等產生有毒有害煙塵和惡臭氣體的物質;
(二)生產甲殼素、骨膠、骨粉、魚粉;
(三)從事屠宰、畜禽養殖及生物發酵等經營活動。
在人口集中區域、機場周圍、交通干線附近以及當地人民政府劃定的區域,禁止露天焚燒秸稈、落葉等產生煙塵污染的物質。
第三十三條 蠶桑氟污染的防治,按照省人民政府的規定執行。
第三十四條 建造廢棄物焚燒爐必須統一規劃,合理選址,並按照國家規定的標准進行建設,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合格後,方可投入使用。
廢棄物焚燒爐應當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運行,防止產生二次污染,所排放的大氣污染物不得超過規定的排放標准。
第三十五條 貯存、堆放煤炭、煤矸石、煤渣、煤灰、砂石、灰土等易產生揚塵的物料的,應當採取圍擋、遮蓋等防治揚塵污染的措施。
建設施工場地應當採取圍擋、遮蓋等防治揚塵污染的措施;施工車輛進出施工場地,應當採取噴淋或者沖洗等措施。
裝卸、運輸可能產生揚塵的貨物的車輛,應當配備專用密閉裝置或者其他防塵措施,並嚴格按照操作規程進行裝卸、運輸作業,防止產生揚塵污染。
在道路、廣場和其他公共場所進行清掃保潔作業,應當符合規范,採取防治揚塵污染的措施。
第三十六條 城市飲食服務業經營者必須採取措施,防止油煙對附近居民的居住環境造成污染,排放油煙、煙塵不得超過規定的標准。
城市市區范圍的居民住宅樓或者商住樓內,不得新建產生油煙污染的飲食服務經營場所,規劃作為飲食服務用房的除外。
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飲食服務業經營場所油煙、煙塵排放狀況的監督檢查。

⑽ 養鵝有污染和禁止養的條例嗎

有的,規模養鵝需要滿足《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條例》。

有以下要求需要遵守:

第十八條將畜禽糞便、污水、沼渣、沼液等用作肥料的,應當與土地的消納能力相適應,並採取有效措施,消除可能引起傳染病的微生物,防止污染環境和傳播疫病。

第十九條從事畜禽養殖活動和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活動,應當及時對畜禽糞便、畜禽屍體、污水等進行收集、貯存、清運,防止惡臭和畜禽養殖廢棄物滲出、泄漏。

第二十條向環境排放經過處理的畜禽養殖廢棄物,應當符合國家和地方規定的污染物排放標准和總量控制指標。畜禽養殖廢棄物未經處理,不得直接向環境排放。

第二十一條染疫畜禽以及染疫畜禽排泄物、染疫畜禽產品、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屍體等病害畜禽養殖廢棄物,應當按照有關法律、法規和國務院農牧主管部門的規定,進行深埋、化制、焚燒等無害化處理,不得隨意處置。

(10)防污染條例擴展閱讀:

養鵝散養先將育雛舍清理干凈,鋪上墊草進行第一次消毒,到進雛鵝前一天再用百毒殺消毒液噴灑消毒.剛出殼的鵝溫度是第一關,要根據氣候環境的變化;

仔細的調節溫度,3d內要保持在28~32℃之間,以後每周要下降2~3℃,要保持在25~28℃,溫暖季節也可以在地面舍飼加墊料自溫育雛,定時飼喂5~6次/d,3周後可以自由採食堆飼,自由飲水。

肉鵝也是食草禽類,有著天然的野性昂頭鳴叫,放養還會趕著啄人,所以育肥期要加籬笆圍欄圈養,限制自由活動和鳴叫消耗營養。圈養育肥的圍欄要高於100cm,飼料和飲水槽放在圍欄的外面,鵝可以伸出頭來採食和飲水;

飼喂方法喂3~4次/d,晚上9~10時加喂1次,飼料的搭配要添加的富含碳水化合物的穀物、玉米,米糠、豆餅等種類,適當添加一些塊莖飼料,使其消化吸收的快;

同時要填加青草如苜蓿,苦鹼菜,小葉串香草或小麥草,促使大腸及盲腸有益菌快速增值,撕裂發酵粗纖維,增多B族維生素的量,長膘長肉增得快。

熱點內容
規范化法律援助中心 發布:2025-05-15 05:39:52 瀏覽:75
民法典的特色 發布:2025-05-15 05:39:51 瀏覽:263
領先司法解釋 發布:2025-05-15 05:38:22 瀏覽:550
公司職務法律部門 發布:2025-05-15 05:37:46 瀏覽:691
冒名簽訂合同當事人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5 05:29:58 瀏覽:78
勞動法合同法基本內容 發布:2025-05-15 05:25:13 瀏覽:684
法官庭審套路 發布:2025-05-15 05:23:55 瀏覽:595
道德經機 發布:2025-05-15 05:18:20 瀏覽:321
司法協助執行 發布:2025-05-15 05:16:57 瀏覽:618
江蘇交通管理條例 發布:2025-05-15 05:16:57 瀏覽: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