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
① 對貫徹實施《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的建議
今年8月17日,國務院以第559號令頒布了《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決定於10月1日正式實施。《條例》是《環境影響評價法》(以下簡稱《環評法》)的一項重要配套法規。《條例》的貫徹實施,將進一步推進環境影響評價制度,進而對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發揮重要作用。
一、《條例》頒布實施意義深遠
《環評法》頒布確立了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法律地位,是一個從源頭預防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法律武器。而《條例》頒布實施,將會使規劃環評更加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標志著我國環境立法的重大進展,環境保護參與綜合決策進入了新階段。
規劃是良好發展開端的「控制閘」,發展必須規劃先行。規劃環評是環評發展與完善的必然結果,規劃環評是與經濟社會發展聯系最為緊密的一項重要環境管理制度。2003年9月1日實施的《環評法》,初步確立了我國的規劃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在《環評法》實施過程中,注重分析規劃中對資源環境的需求,逐步推進由過去單純的建設項目環保指標控制向區域性的資源承載能力和生態環境容量分析與控制轉變;由單一的環境影響分析評價向系統化、綜合性的環境影響和社會經濟影響分析評價轉變;由過去靜態的分析評價向動態的分析評價轉變,使管理理念有重大轉變,思想認識有新的提高,環境保護工作有重大改觀。但由於相關制度、配套法規滯後,保障措施跟不上,影響了規劃環評工作健康發展。
當前,環境保護問題已成為影響和制約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關鍵問題,也是一個各方利益博弈的焦點。受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影響,國內外形勢復雜多變,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也受到很大影響。在我國為應對金融危機而實施的擴內需、保增長、調結構的一攬子計劃中,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節能減排的環評工作空前繁重,環境保護壓力日益增大。
《條例》作為《環評法》的配套法規,進一步完善了我國的環評制度,細化了規劃環評的具體要求,增強了規劃環評的可操作性,將會在規范和促進規劃環評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為我國全面開展規劃環評工作提供了新的發展契機。貫徹落實好《條例》,對於開發資源和保護環境,保障和促進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將發揮重要的積極作用,意義重大。
二、實施《條例》中,應著力解決當前影響規劃環評的主要問題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過幾十年的奮斗,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舉世矚目。但也存在經濟結構不合理,發展方式粗放等深層次問題。一些行業、地方唯經濟發展至上,甚至唯GDP,其GDP的增長往往是以消耗資源和污染環境為代價,存在環境政策實施的「軟」效力缺陷。近年來,國家積極推進環評工作,雖然取得了階段性進展,但還面臨著一些深層次問題的制約,又缺乏一些可操作的具體制度安排。《條例》的頒布與實施,為解決影響規劃環評的深層次的問題及建立一些具體的制度提供了契機,也為進一步完善《環評法》提供更多有益的新經驗。
在《條例》實施中,首先要解決當前影響規劃環評的主要問題:
(1)在《條例》實施中,完善規劃環評體系。目前,由於規劃體系不規范就會直接影響到評價體系不完善。在規劃體系中存在缺乏規范管理,規劃類型繁多、層次復雜,內容交疊較多等諸多問題,進而影響評價機制定位不準確、定性評價重視不足、指標體系不完善、實用性不強等問題。只有完善了規劃體系,才能完善規劃環評體系。在《條例》實施過程中,形成「倒退」機制,有利於健全完善規劃體系。
(2)按照《條例》要求,明確規劃環評主體。目前,規劃環評主體界定不清,促進科學發展的制度支撐不夠。規劃環評審查主體多元,部分主管部門不僅負責規劃的審批,還組織規劃環評審查,加上各部門對規劃環評實施的范圍、程序、經費、深度等問題爭論較多,多頭管理、又「封閉運作」常使規劃環評流於形式。
(3)按照《條例》要求,解決規劃環評技術支撐問題。目前,規劃環評技術支撐不夠,造成規劃環評缺乏時效性。規劃體系的不規范和技術方法體系尚未成熟,不能適應規劃發展的需要。一是評估成果不夠全面。由於規劃類型不同、層次不同,僅依靠目前規范標准開展工作,規劃環評難以把握不同規劃的評估重點。二是採用的方法和標准過於僵化,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還很不完善,在實踐中難以進行定量預測和分析,影響規劃及規劃環評的質量。三是規劃內容與規劃環評之間的關系協調不夠。
(4)在《條例》實施中,建立完善配套法規和實施細則。目前,缺乏配套法規和實施細則,戰略環評難以有效推進。盡管在《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試行)》中提出了規劃環評的早期介入原則和工作程序的要求,但因缺乏具體的規劃流程,操作性不強,因此,無法體現規劃環評作為戰略環評的重要意義,從而在實際操作中造成了許多問題。
(5)在《條例》實施中,加強理論研究,提供理論支撐。目前,規劃環評的理論基礎還不充實,尤其規劃環評與資源環境承載力關系研究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論基礎。作為規劃和規劃環評的基礎工作,資源環境承載力的理論研究還比較膚淺,指標體系和評價方法還很不完善,影響規劃和規劃環評的質量。
(6)在《條例》實施中,建立開放的,公眾廣泛參與的制度。目前,公眾參與效率不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仍流於形式,隨意性大,公眾利益在規劃中尚未得以充分體現,公眾享受規劃項目成果不到位,應有監督作用未能充分發揮。目前,我國相當一部分規劃管理還存在較為明顯的封閉運行現象,其編制、審批、實施主要在管理部門內部進行,公眾介入程度低,透明度不高,公眾意見對規劃管理決策的科學性和約束力體現不夠,導致規劃編制與規劃環評脫節的現象。
三、實施《條例》,逐步形成保護環境的長效機制
1.加強資源環境承載力理論研究,建立保護環境的長效機制
環境作為一種生產要素,它具有對經濟社會活動的承載能力。環境本身也是資源,在資源環境運動變化中,二者是耦合關系。自然資源和自然環境相互影響,互為一體。統籌保障發展與保護資源,關鍵和前提是資源環境承載力。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不僅是規劃環評的一項基礎性工作,也是國土資源行政管理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堅持把資源環境承載力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前提,把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作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中的一項重要管理措施,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前提,優化、調整生產力布局和空間結構,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構建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要建立和完善真正意義上的長效機制,首先,規劃要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其次,把規劃環評作為規劃制定的基礎工作之一,所有規劃都應先過「環境關」,把規劃環評作為規劃本身的重要組成部分,「環境規劃」應是規劃的題中應有之意,而不是像現在對規劃僅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2.用規劃環評推進綠色GDP建設,探索建立健全GDP核算體系
從一定意義上講,規劃環評與綠色GDP強調的都是節約資源、保護環境,推動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規劃環評注重分析規劃中對環境資源的需求,有助於優化經濟布局,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是推進綠色經濟的重要引擎。GDP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成果的綜合性指標,也是判斷宏觀經濟形勢的最重要指標之一,GDP的這類功能是必需肯定的。但GDP與所有統計指標一樣,不是萬能的,都有局限性。
目前,我國核算GDP,主要是生產法+部分行業的收入法。盡管基本符合我國國情,但存有嚴重缺陷。就目前方法核算出的GDP,許多重要方面它並不反映或反映的不全面。比如,GDP雖然扣除了生產過程中的中間投入,但這些被扣除的中間投入不涉及生態環境成本,生態環境的惡化未直接影響到GDP。同時,許多社會、民生、質量、安全的問題,在GDP中也沒有被反映出來。因此,急需建立綠色GDP核算體系,改變原有的GDP核算方法,探索將發展過程中的資源消耗、環境損失和環境效益納入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體系,建立和維護人與自然相對平衡的關系。通過開展規劃環評,改革GDP核算方法,推動綠色GDP建設,建立保護環境的長效機制,為調整結構,轉變增長方式作出貢獻。
3.完善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實現戰略環評與規劃環評、項目環評有序開展,相互促進,優化提高
當前存在著戰略環評「軟」,規劃環評、項目環評「硬」的現象,甚至出現了宏觀規劃和微觀項目在審批層次上的「倒掛」現象,削弱了戰略環評對重大決策的影響力。從理論上講,戰略環評是對環評進行科學的定位、定性和定向,規劃環評是實現戰略環評的計劃、步驟,而項目環評是具體的項目操作,三者構成一個完整的環境影響評價層級和管理體系。然而現實中,戰略環評往往滯後於規劃環評、項目環評,制約了戰略環評對規劃的指導作用。環評的層次「倒掛」首先源於戰略、規劃、項目的層次「倒掛」。發展要有戰略,戰略環評是衡量發展戰略的重要標尺,應盡快轉變思路,超前(或同步)進行戰略環評研究,使戰略環評成為戰略本身的組成部分,最大限度地實現環境影響評價從微觀到宏觀的拓展、從戰術到戰略的拓展、從單因子到系統的拓展,以有效發揮戰略的導向和約束機製作用。
四、借鑒規劃環評的實踐和經驗,做好國土規劃工作
在研究國土規劃制定過程中,應統籌協調區域內突出的關鍵性資源環境制約,既要尊重經濟規律,又要考慮生態規律,要根據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積極探索建立資源消耗、環境損失和環境效益的綜合評價體系,充分考慮經濟、社會、生態環境協調發展問題,科學協調整個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承載力和環境容量之間的關系,為建立規劃分區及制定相應政策創造必要的條件。構建包括土地、水、礦產(能源)、生物、氣象、地理、地質等諸多資源環境承載力構成要素在內的綜合分析和科學評價機制,建立一個能夠統領各類空間規劃的綜合性規劃,以承載力定發展,以承載力保發展,實現「以需定供」思維向「以供定需」理念的轉變。
國土規劃應借鑒環評經驗,在編制規劃時,應確立規劃環評的前置地位。第一步在規劃編制的初期介入,較早的介入規劃決策過程;第二步在對資源環境承載力評價基礎上,將環評列為國土規劃具體內容,運用環境影響評價理論,對國土規劃實施產生的環境影響進行分析預測和科學評價,以確定不同區域不同的發展速度、不同的經濟規模以及產業結構變化趨勢和空間開發格局等,才能使國土規劃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作用。
五、以《條例》為准則,做好《全國地質勘查規劃》、《全國礦產資源規劃》規劃環評工作
規劃環評作為服務於規劃管理決策的手段,是規劃管理的行政行為之一,應當作為規劃管理體系的重要環節。《全國地質勘查規劃》和《全國礦產資源規劃》的頒布實施,將在提高我國資源保障能力,增強服務功能,加強地質環境(災害防治)的管理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地質勘查規劃、礦產資源規劃與其規劃環評應是一個有機統一的整體,規劃環評應作為地質勘查、礦產資源開發中必不可少的步驟。規劃環評應盡可能在地質勘查、礦產資源開發規劃編制初期介入,使環境資源因素在地質勘查規劃、礦產資源規劃編制中得到充分考慮,而且應把規劃環評作為規劃審批的前置條件,地質勘查和礦產開發之前應首先要開展規劃環評,然後再項目環評的程序,完善規劃環評和項目環評的聯動制約機制。
《全國地質勘查規劃》和《全國礦產資源規劃》已經頒布實施,建議開展地質勘查規劃、礦產資源規劃環評的工作方法和指標體系研究;開展地質勘查和礦產資源開發規劃環評試點工作,從實踐中取得有益經驗,全面推進規劃環評工作。
六、加強礦山環境規劃管理,大力推進礦產資源開發利用規劃環評
規劃作為做好礦山環境保護管理工作的一項基礎性工作,是搞好礦山環境工作的第一步,礦山環境保護和治理應以規劃為龍頭。在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過程中,各地不斷探索,開拓創新,積累經驗,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進入到一個嶄新階段。以廣西為例,廣西把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作為一項重要長效管理機制,不斷強化礦產資源開發規劃環評的實效性,把保障資源開發區域的生態服務功能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資源開發中始終把環境保護放在重要位置,按照保護優先、開發有序的原則,做好資源開發規劃和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有效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通過制定科學的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科學、有序地開展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不管是新建、改建、擴建礦山都要嚴格執行開發利用規劃制度、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制度和地質環境恢復治理規劃制度,礦山的開采、保護與治理均按規劃執行,編制了《廣西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分為近期(2006—2010年)和遠期(2011—2015年)目標,並在實踐中創造了蘋果鋁土礦地質環境恢復、平樂錳礦區及武鳴板蘇錳礦、藤縣及蒼梧縣鈦鐵礦礦山環境恢復治理的三種模式,積極開展重點區域重點治理,採取以財政投資為主,企業投資為輔的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資機制,逐步解決過去遺留的礦山環境問題,新上項目按新機制運行,使環境管理走上可持續發展軌道,為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服務。
(原載《國土資源部咨詢研究中心專家建議》2009年9月15日作者與張興合作撰文)
②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中「規劃編制機關」是指誰
就是編制這個規劃的責任主體單位,直接點理解就是出錢的單位。
③ 為什麼規劃環評條例醞釀討論了好久才出台
為規劃環評提供了一些依據。例如環渤海經濟圈、曹妃甸、濱海新區等這些區域的新型內工業化基地、環境容的承載能力怎麼樣,做了一個調研報告,我們還完成了北部灣等地,它的海域的承載力。還有成都和重慶的成渝經濟區,還有海峽西岸的經濟區,還有以鄂爾多斯為經濟區的黃河中上游資源富集區等五大環評調研報告,到底它的環境承載力、資源承載力的調研報告,同時還有一系列的產業報告。鋼鐵、石化等一系列專業的產業報告。還設立了一系列的戰略環評和規劃環評的試點。
與此同時,我們還就這些點推行了一系列的綠色信貸、綠色保險、綠色證券、綠色稅收、生態補償、排污權交易、綠色貿易等一系列的環境積極政策,我們認為對這些未來的規劃環評賦予相關的經濟政策,和我們工程有什麼關系呢?就是今後將打破行政區劃,根據不同區域的不同的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總量容量制定不同的發展目標,根據不同的發展目標制定不同的考核評價體系,再根據這些評價考核體系,建立不同的經濟政策,支撐今天的環境友好型工程項目。實際上就是處理這樣一個環境關系。
④ 環境影響評價法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的關系與區別是什麼
個人理解,環評法和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主要區別有四點:1、性質不同內,效力不同。環評法容是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作出的,屬於法律層面。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辦法是由國務院作出的,屬行政法規。法律效力大於行政法規,如發生沖突,法律優先執行。2、意義不同,目的不同。環評法意義在於重在預測,預防污染,促進協調發展,重在預判。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主旨是保障環評的實施,防治建設項目的實施帶來的環境污染和破壞,重在執行。3、范圍不同,內容不同。環評法所說的環評含規劃環評、建設項目環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則指針對建設項目,無規劃環評的執行要求。4、時段不同,側重點不同。環評法要求的環評發生在項目建設前,主要講為什麼要環評、怎麼環評、誰來寫環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要求的內容可以是項目建設前、中、後期,誰審批、如何審批、審批期限、如何公示等,以及環評中提及的措施如何執行、誰來實施,它涵蓋環評、審批、三同時等。總之,環評法是基礎法律,明確基本方向。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是落實環評法要求,保障法律實施而編制的具體辦法。
⑤ 環評新規定
對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是由《環境保護法》規定的,目的是對可能專影響環境的項目進行評價,屬保護和改善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眾健康,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法》第十九條編制有關開發利用規劃,建設對環境有影響的項目,應當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開發利用規劃,不得組織實施;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建設項目,不得開工建設。
⑥ 規劃環評五年後一定要做跟蹤評價,這個規定在哪個文件有
環境保護部《關於加強產業園區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有關工作的通知》(環發〔版2011〕14號)第五條:「實施五權年以上的產業園區規劃,規劃編制部門應組織開展環境影響的跟蹤評價,編制規劃的跟蹤環境影響報告書,由相應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審核。」
⑦ 我國現有哪些法規 條例涉及生態環境保護
法規條例如下:
環境行政處罰辦法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
排污費徵收工作稽查辦法
全國污染源普查條例
國家突發環境事件應急預案
黃河水量調度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
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實施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條例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
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
核電廠核事故應急管理條例
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徵收管理條例
不知你要不要「法律」,我也找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節約能源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放射性污染防治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清潔生產促進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域使用管理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1998年修正) · 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1996年修正) · 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1998年修正)
差不多了
⑧ 結合《環境影響評價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討論開發區應否作為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
開發區應該做規劃環評吧,怎麼會作為建設項目環評?規劃環評是國家法定的環評類型之一,當然要做
⑨ 環境影響評價法律、法規、技術規范、導則都有哪些!越全面越好!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 1.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2009-08-17】2.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分級審批規定(2009修訂)【2009-01-16】3.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2008-08-15】4.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2006-02-14】5.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程序規定【2005-11-23】6.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行為准則與廉政規定【2005-11-23】7.國家環境保護總局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程序規定【2005-11-23】8.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管理辦法【2005-08-15】9.環境影響評價工程師職業資格登記管理暫行辦法【2005-02-23】10.專項規劃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查辦法【2003-10-08】11.環境影響評價審查專家庫管理辦法【2003-08-20】12.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影響評價法【2002-10-28】13.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分級審批規定[失效]【2002-07-19】14.交通部關於發布《內河航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規范》的通知【2001-09-05】15.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格證書管理辦法[失效]【1999-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