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消費者法規

消費者法規

發布時間: 2021-01-02 00:28:07

A. 有關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法律有哪些

有關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法律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合同法》、《物權法》、《民法通則》、《侵權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等。

(1)消費者法規擴展閱讀

廣義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泛指調整在保護消費者權益的過程中,各種法律規范的總稱。主要包括:

關於產品質量方面的立法:《產品質量法》《進出口檢驗法》《國家標准管理辦法》《行業標准管理辦法》《企業標准管理辦法》《產品質量管理條例》等。

關於安全保障方面的立法:《食品管理法》《食品安全法》《葯品管理法》《化妝標識品管理規定》有關公平交易的法律:《計量法》《價格法》等。

消費者與經營者,國家與消費者,國家與經營者,其他社會組織與經營者、消費者之間的關系。

消費者一般是指為了生活需要而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的個人或單位;

1、消費者的消費行為類型: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

2、消費行為的目的:滿足生活消費的需要;

3、經營者一般是指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人;

4、經營者包括法人、其他經濟組織、自然人;

5、農民購買使用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的生產資料參照本法。

B. 消費者維權的相關法律。

能證明的。按三包規定。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

(第十一號)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已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八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於1993年10月31日通過,現予公布,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1993年10月31日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經濟秩序,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法保護;本法未作規定的,受其他有關法律、法規保護。

第三條
經營者為消費者提供其生產、銷售的商品或者提供服務,應當遵守本法;本法未作出規定的,應當遵守其他有關法律、法規。

第四條
經營者與消費者進行交易,應當遵循自願、平等、公平、誠實信用的原則。

第五條 國家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國家採取措施,保障消費者依法行使權利,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第六條 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國家鼓勵、支持一切組織和個人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社會監督。

大眾傳播媒介應當做好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宣傳,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進行輿論監督。

第二章 消費者的權利

第七條
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人身、財產安全不受損害的權利。

消費者有權要求經營者提供的商品和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

第八條
消費者享有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

消費者有權根據商品或者服務的不同情況,要求經營者提供商品的價格、產地、生產者、用途、性能、規格、等級、主要成份、生產日期、有效期限、檢驗合格證明、使用方法說明書、售後服務,或者服務的內容、規格、費用等有關情況。

第九條 消費者享有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

消費者有權自主選擇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經營者,自主選擇商品品種或者服務方式,自主決定購買或者不購買任何一種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項服務。

消費者在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時,有權進行比較、鑒別和挑選。

第十條 消費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權利。

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有權獲得質量保障、價格合理、計量正確等公平交易條件,有權拒絕經營者的強制交易行為。

第十一條
消費者因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受到人身、財產損害的,享有依法獲得賠償的權利。

第十二條
消費者享有依法成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社會團體的權利。

第十三條
消費者享有獲得有關消費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知識的權利。

消費者應當努力掌握所需商品或者服務的知識和使用技能,正確使用商品,提高自我保護意識。

第十四條
消費者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享有其人格尊嚴、民族風俗習慣得到尊重的權利。

第十五條
消費者享有對商品和服務以及保護消費者權益工作進行監督的權利。

消費者有權檢舉、控告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和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保護消費者權益工作中的違法失職行為,有權對保護消費者權益工作提出批評、建議。

第三章 經營者的義務

第十六條
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履行義務。

經營者和消費者有約定的,應當按照約定履行義務,但雙方的約定不得違背法律、法規的規定。

第十七條
經營者應當聽取消費者對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意見,接受消費者的監督。

第十八條
經營者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符合保障人身、財產安全的要求。對可能危及人身、財產安全的商品和服務,應當向消費者作出真實的說明和明確的警示,並說明和標明正確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方法以及防止危害發生的方法。

經營者發現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存在嚴重缺陷,即使正確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仍然可能對人身、財產安全造成危害的,應當立即向有關行政部門報告和告知消費者,並採取防止危害發生的措施。

第十九條
經營者應當向消費者提供有關商品或者服務的真實信息,不得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

經營者對消費者就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和使用方法等問題提出的詢問,應當作為真實、明確的答復。

商店提供商品應當明碼標價。

第二十條 經營者應當標明其真實名稱和標記。

租賃他人櫃台或者場地的經營者,應當標明其真實名稱和標記。

第二十一條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或者商業慣例向消費者出具購貨憑證或者服務單據;消費者索要購貨憑證或者服務單據的,經營者必須出具。

第二十二條
經營者應當保證在正常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情況下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應當具有的質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但消費者在購買該商品或者接受該服務前已經知道其存在瑕疵的除外。

經營者以廣告、產品說明、實物樣品或者其他方式表明商品或者服務的質量狀況的,應當保證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的實際質量與表明的質量狀況相符。

第二十三條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按照國家規定或者與消費者的約定,承擔包修、包換、包退或者其他責任的,應當按照國家規定或者約定履行,不得故意拖延或者無理拒絕。

第二十四條
經營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或者減輕、免除其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

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

第二十五條
經營者不得對消費者進行侮辱、誹謗,不得搜查消費者的身體及其攜帶的物品,不得侵犯消費者的人身自由。

第四章 國家對消費者合法權益的保護

第二十六條
國家制定有關消費者權益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時,應聽取消費者的意見和要求。

第二十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領導,組織、協調、督促有關行政部門做好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工作。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監督,預防危害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行為的發生,及時制止危害消費者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

第二十八條
各級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和其他有關行政部門應當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採取措施,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有關行政部門應當聽取消費者及其社會團體對經營者交易行為、商品和服務質量問題的意見,及時調查處理。

第二十九條
有關國家機關應當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懲處經營者在提供商品和服務中侵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違法犯罪行為。

第三十條
人民法院應當採取措施,方便消費者提起訴訟。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起訴條件的消費者權益爭議,必須受理,及時審理。

C. 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1、憲法。憲法保護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限制,人格尊嚴不受侵犯。
2、《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版》
3、《中權華人民共和國產品質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商品檢驗法》以及國務院發布的國家標准管理辦法、行業標准管理辦法、企業標准管理辦法和產品質量認證管理條例等。
4、《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和《化妝品衛生監督條例》等。
5、《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計量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制止牟取暴利的暫行規定,餐飲、修理業價格行為規則》,《進口計量器具監督管理辦法》等。
6、《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

D.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了哪幾類法律責任

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在以往法律、法規規定的基礎上,參考其他國家立法、司法經驗,明確規定消費者有以下權利:
(1)知情權。是指消費者所享有的知悉其購買、使用的商品或者接受的服務的真實情況的權利。消費者有權知悉的情況具體包括商品的價格、產地、生產者、用途、性能、規格、等級、主要成份、生產日期、有效期限、檢驗合格證明、使用方法說明書、售後服務,或者服務的內容、規格、費用等。
(2)自由選擇權。即消費者自主選擇商品或者服務的權利。包括兩方面含義:一是對商品的品種、服務方式及其提供者應有充分選擇的餘地;二是對於選擇商品服務及其提供者應有自由決定的權利而不受強制。實際生活中,損害消費者自由選擇權的現象主要是「官商」習氣、商品搭售和強買強賣等。
(3)安全權。即消費者享有在購買、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務時,人身、財產安全不受損害的權利。實踐生活中的毒酒事件,劣質葯品和化妝品事件,電器、壓力容器、玩具、鞭炮焰火、機動車等因漏電、燃燒、爆炸、失靈等原因致人損害案件,是侵害消費者安全權的典型事例。
(4)公平交易權。是指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時,有權獲得質量保障、價格合理、計量准確等公平交易條件,有權拒絕經營者的強制交易。①關於商品和服務的質量,消費者有權要求其符合國家規定的標准或者與生產經營者約定的標准,不致因質量低劣而妨礙消費。如果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不符合規定的質量要求,消費者有權要求修理、更換、退貨、降價等。②關於商品和服務的價格,消費者有權要求生產經營者執行國家的價格政策、法規或按質論價,商品價格或服務費用合理,不因亂漲價或亂收費而受到經濟利益損失。③關於商品和服務的計量,消費者有權要求生產經營者計量准確、足量,不致因短尺少秤而遭受經濟利益損害。生產經營者更應自覺守法,遵守職業道德,不在計量上弄虛作假。對於工廠包裝的產品,消費者有權要求其註明凈重量或容量,並與實際相符;交易時計量的商品,消費者有權查明度量、衡器是否准確,有權看秤、復秤,對不足分量者有權要求退貨或退回多收的價款。
(5)求償權。是指消費者團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受到人身、財產損害時有要求經營者依法予以賠償的權利。消費者行使求償權的方法,可以是向責任者直接提出損失賠償請求,也可以是向管理機關、仲裁機關、司法機關提出損失賠償請求。
(6)參與和監督的權利。即消費者有對商品和服務以及保護消費者權益工作進行監督的權利。特別是消費者有權參與國家消費政策和相關立法的制定,並對其實施加以監督。其內容包括:①對於國家有關部門執行政策法規不力,或者在日常工作中不注意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消費者有權提出質詢、批評或建議;②對於生產經營者從事有損消費者利益的行為,消費者有權要求國家有關機關依法查處心消費者的利益受到損害時,有權通過報刊。電台、電視台等大眾傳播媒介進行聲援,對有關的生產經營者和國家機關的違法失職行為予以「曝光」和批評。
(7)接受消費教育的權利。即消費者「有獲得有關消費和消費者權益保護方面的知識的權利。」首先要求國家制訂消費教育、宣傳的基本政策、方針和方法,通過長期的實施,使大多數民眾能夠成為比較聰明的消費者,能夠掌握基本的消費知識和法律知識;其次,消費者有權在接受義務教育的過程中獲得有關消費者保護的基本教育,為終身成為有知識的消費者奠定基礎。
(8)建立消費者組織的權利。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有權要求國家建立代表消費者利益的職能機構江是有權建立自己的組織,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E. 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相關法律有哪些

保護消費者權益的相關法律如下:

1、《消費者權益保護法》

2、《合同內法》

3、《勞動合同法》

4、《物權法》

5、《民法通容則》

6、《侵權法》

7、《產品質量法》

8、《專利法》

9、《著作權法》

10、《憲法》

拓展資料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了消費者享有以下九種權利:

一、安全權。即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時人身財產不得受侵害;

二、知情權。即消費者享有知悉所購買商品或服務真實情況的權利;

三、自主選擇權。即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時有自主選擇的權利,不受他人脅迫;

四、公平交易權。即消費者在質量、價格、計量交易條件等方面享有與所有消費者、經營者同等的權利;

五、求償權。即消費者的權益受到損害時有獲得賠償的權利;

六、結社權。即消費者有成立維護自身權利的組織,也就是當前的消費者協會;

七、受教育權。即消費者有獲得消費者權益方面知識的權利;

八、受尊重權。即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時人格尊嚴、民族習慣等受到尊重的權利;

九、監督權。即消費者有對商品、服務、經營者、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消費者維權方面進行監督的權利。

F. 關於消費者維權的法律法規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民法通則》、《合同法》、《產品質量法》、《食品安全法》(第96條「假一賠十」條款)等。

G. 消費者權益法法律法規

國家新三包規定,即《部分商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
第十一條 在三包有效期內,回修理兩次,仍不答能正常使用的產品,憑修理者提供的修理記錄和證明,由銷售者負責為消費者免費調換同型號同規格的產品或者按本規定第十三條的規定退貨,然後依法向生產者、供貨者追償或者按購銷合同辦理。
第十三條 在三包有效期內,符合換貨條件的,銷售者因無同型號同規格產品,消費者不願調換其他型號、規格產品而要求退貨的,銷售者應當予以退貨;有同型號同規格產品,消費者不願調換而要求退貨的,銷售者應當予以退貨,對已使用過的商品按本規定收取折舊費。折舊費計算自開具發票之日起至退貨之日止,其中應當扣除修理佔用和待修的時間。

H. 法律上消費者定義

關於消費者的概念,在各國法律中,以及一國各部門法中不盡相同。按不同的確認標准,大體分為三種:

1、以經濟領域為主要標准:

認為凡是在消費領域中,為生產或生活目的消耗物質資料的人,不論是自然人還是法人,不論是生活消費還是生產消費,也不論是生活資料類消費者還是生產資料消費者, 都屬於消費者之列。

2、以消費目的為主要標准:

認為消費者僅指因非商業性目的而購買商品、使用商品的人。所謂非商業性目的就是僅限於購買者自己的消費,而不是用於轉賣或營業。

如中國福建省《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條例》規定:消費者是「有償獲得商品和接受服務用於生活需要的社會成員」,江蘇省《保護消費者權益條例》把消費者定義為「有償獲得商品和服務用於生活需要的單位和個人」。顯然,這種定義並未明確排除法人等社會組織。

3、以自然人為主要標准:

這種劃分不以或不惟一以消費目的為標准,而特別強調消費者的自然人屬性。

如美國的《布萊克法律詞典》認為,「消費者是那些購買、使用、持有、處理產品或服務的個人」。1978年國際標准化組織消費者政策委員會在日內瓦召開的第一屆年會上,將「消費者」定義為「為個人目的購買或使用商品和服務的個體成員」。

關於商品的消費,即購買和使用商品,既包括消費者購買商品用於自身的消費,也包括購買商品供他人使用或使用他人購買的商品。

關於服務的消費,不僅包括自己付費自己接受服務,而且也包括他人付費自己接受服務。不論是商品的消費還是服務的消費,只要其有償獲得的商品和接受的服務是用於生活消費,就屬於消費者。

因此你所問的問題答案,應該是你和你的朋友都是消費者。

(8)消費者法規擴展閱讀

消費者范疇

1、消費者應當是公民為生活目的而進行的消費,如果消費的目的是用於生產,則不屬於消費者范疇;

2、消費者應當是商品或服務的受用者;

3、消費的客體既包括商品,也包括服務;

4、消費者主要是指個人消費。但是也有例外,如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並沒有明確規定,消費者是指消費者個人,實質上就是即包括了消費者個人,也包括了單位或集體,只要是用於生活消費的,都屬於消費者范疇。

熱點內容
以下屬於法律效力的范圍的是 發布:2025-05-18 04:24:18 瀏覽:767
執行法律知識包括什麼 發布:2025-05-18 04:21:33 瀏覽:135
山東計劃生育條例罰款 發布:2025-05-18 04:14:57 瀏覽:877
法律服務采購河南 發布:2025-05-18 04:10:37 瀏覽:956
富寧縣律師 發布:2025-05-18 03:56:57 瀏覽:608
人身侮辱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8 03:56:52 瀏覽:714
教育局貫徹勞動合同法情況匯報 發布:2025-05-18 03:35:02 瀏覽:844
法律碩士對英語的要求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916
公司合夥人之間的法律協議有效嗎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208
抵押司法拍賣 發布:2025-05-18 03:25:11 瀏覽: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