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法規
⑴ 中國關於記者有哪些法律
有兩個直接的行政規章:
《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2009年修訂) (2009-10-14)
《報刊記者站管理辦法版》權(2009年修訂) (2009-10-14)
有三個也有些關系:
期刊出版管理規定
報紙出版管理規定
內部資料性出版物管理辦法
⑵ 關於拒絕記者采訪,我國法律有哪些相關規定1.如果記者向國家機關人員采訪其私事,國家機關人員有無權
在法律上來說,任何人都有權利拒絕接收記者采訪,不管他是不是公務員,不管他有版沒有干傷天害理的事權情,這是他的人身自由,說大點這是人權。極少數地方性條文裡面,會要求公務員接受新聞媒體對職務行為、公共事件的采訪,這是為了通過媒體發出自己的聲音。實際上拒絕接收采訪是一種愚蠢的應對輿論的手段,所以聰明的單位都會要求幹部、職工不要躲避采訪,而是要引導輿論。我以前當都市報記者的時候,最喜歡碰到拒絕接受采訪的對象了,因為這樣我可以馬上回家寫稿,一句「對方拒絕接受采訪」把你給總結掉,是你自己放棄解釋的機會。
另外,如果你認為媒體的新聞報道侵犯了你的隱私,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如果你覺得對你造成了嚴重傷害,可以報警。
⑶ 有關記者的法律法規
記者的采訪活動受《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准則》規范。
《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准則專》 第三條 堅持新屬聞真實性原則。要把真實作為新聞的生命,堅持深入調查研究,報道做到真實、准確、全面、客觀。
1.要通過合法途徑和方式獲取新聞素材,新聞采訪要出示有效的新聞記者證。認真核實新聞信息來源,確保新聞要素及情節准確;
你所說的情況有悖於《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准則》,不僅可以不接受采訪,還可向記者所在單位和機關的宣傳部、新聞出版局(署)或記者協會舉報。
⑷ 記者采訪法律規定
還要看具體情況,如果你是干非法的那麼拍攝就不違法,要是你沒違法或者不是公眾人物那就有可能侵犯你的肖像權和隱私權
⑸ 記者采訪及拍照時沒有表明身份,就將新聞發布違法嗎有什麼法律規定
1.記者行為復不違法,記者沒有制主動出示記者證的義務
2.如果記者的報道失實,侵犯了你朋友的人各利益等合法權益,可以起訴
3。建議先聯系記者本人,如果協商不成向該記者所在報社投訴。投訴無果,只能起訴
注意:打官司永遠都是下下策,是最後的救濟途徑。為了自己身心健康,私下解決最好
⑹ 南方周末記者柴會群屢屢涉及不實新聞報道是不是違法行為,有沒有法律法規對其懲處
還記得之前在微博看到過,很有意思,復制過來大家看看,記者混淆視聽的能力
(一) 記者:醫生,你說感冒會死人嗎? 醫生津津樂道:有可能的。感冒往往是很多危重病的早期表現,多是由於病毒感染所致。而所感染的病毒有嗜心肌的,也有嗜神經的。確實有可能因為病毒感染導致病毒性心肌炎繼而發生死亡的。 新聞第二天見報《造謠者何止度娘?庸醫蓄意散布恐慌稱:感冒只有死路一條》(八)
記者:醫生,你說感冒會死人嗎?
醫生徹底被逼瘋了。
新聞第二天登報《人在做,天在看!醫療圈內黑幕重重,醫生不堪良心譴責精神失常》
⑺ 中華人民共和國記者法
沒有相關記者的法律法規,但有相關的記者管理條例。
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
為進一步加強新聞記者隊伍建設和加強社會監管,加快新聞記者證管理規范化、法制化建設步伐,新聞出版總署對2005年制定的《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進行了第一次修訂,新的《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已經2009年7月10日新聞出版總署第2次署務會議通過並公布,自2009年10月15日起正式施行。
2013年10月初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布《關於開展新聞采編人員崗位培訓的通知》,決定在2014年全國統一換發新版新聞記者證之前,對全國新聞單位的采編人員開展崗位培訓和考核。
(7)記者法規擴展閱讀:
記者管控辦法總則:
第一條 為規范新聞記者證的管理,保障新聞記者的正常采訪活動,維護新聞記者和社會公眾的合法權益,根據有關法規和國務院決定,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適用於新聞記者證的申領、核發、使用和管理。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新聞采編活動,須持有新聞出版總署核發的新聞記者證。
第三條 新聞記者證是新聞記者職務身份的有效證明,是境內新聞記者從事新聞采編活動的唯一合法證件,由新聞出版總署依法統一印製並核發。
第四條 本辦法所稱新聞記者,是指新聞機構編制內或者經正式聘用,專職從事新聞采編崗位工作,並持有新聞記者證的采編人員。
第五條 新聞記者持新聞記者證依法從事新聞采訪活動受法律保護。各級人民政府及其職能部門、工作人員應為合法的新聞采訪活動提供必要的便利和保障。
第六條 新聞記者證由新聞出版總署統一編號,並簽印新聞出版總署印章、新聞記者證核發專用章、新聞記者證年度核驗標簽和本新聞機構(或者主辦單位)鋼印方為有效。
其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製作、仿製、發放、銷售新聞記者證,不得製作、發放、銷售專供采訪使用的其他證件。
⑻ 法律是否對規定了新聞記者的采訪權
法律對新聞記者的采訪權是有所規定的。
1、首先,采訪權要受到來自國家公權法律,如回有關國家安全的法答律、保密法律、訴訟法律的限制。比如法定的不公開審理的刑民事案件,就不能對庭審活動進行采訪。
2、其次,采訪權要受到民事私權法律的限制,民事主體依法享有的一些權利在一定情況下可以約束、限制采訪權,如名譽權、隱私權和寧居權等。
⑼ 媒體只出示了記者證 我能拒絕他的拍攝和采訪嗎如果拒絕 要依據那條法律法規呢謝謝!!
新聞記者證與采訪權
從事新聞采編工作,需要有身份證明。年3月1日起施行《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第二條規定:全國新聞機構使用統一樣式的記者證,證件名稱為「新聞記者證」。符合持證的條件是什麼?「管理辦法」第十一條規定:(1)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新聞工作者職業道德;(2)具備大學專科以上學歷和經國務院有關部門認定的新聞采編從業資格;(3)在新聞機構編制內從事新聞采編工作的人員,或者經新聞機構正式聘用,從事新聞采編工作且連續聘用時間已達一年以上的非編制內人員。第十三條還規定,新聞采編人員從事采訪工作必須持有新聞記者證,並應在新聞采訪中主動向采訪對象出示。新聞記者從事新聞采訪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綜上所述,「新聞記者證」可以表述為:它是我國新聞機構的新聞采編人員從事新聞采訪活動使用的有效工作身份證件,由新聞出版總署統一印製並核發。這意味著,「記者證」是從事新聞工作的一個合法憑證。此外,《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的頒布、實施,對「記者證」的確認,也是新聞職業化的一個表現。由此可見,新聞出版總署統一核發記者證,等於賦予了持證的新聞記者以相應的權利———「新聞采訪權」。從這個角度說,不管是三年前因無「證」到沈陽采訪而被扣留的央視記者,還是今年年初被打致死的蘭成長,盡管其各自的遭遇深受同情,畢竟還有一點有苦難言的味道。
新聞采訪權的涵義,學界比較主流的有三種:「信息搜集說」、「自主調查研究說」與「知情權與表達自由說」。學者傑文津認為:「以上三種觀點的後兩種,在內容和邏輯上都有其不可忽略的弊漏:『自主調查研究說』雖然指出了新聞記者能夠對某一個事件有一定自己調查的自由,但卻是完全站在『新聞黨性』原則的立場上來表述。『知情權與表達自由說』能夠結合西方先進的權利保護思想,以系統論來理解采訪、編輯、報道的內在聯系是非常有益的思路。但是筆者認為,采訪權本身有其概念范疇,該說容易導致這一范疇的隨意擴大。基於此,筆者認為應當採信『信息搜集說』一論作為對采訪權內涵的貼切解釋。」②因此,我們不妨將新聞采訪權的涵義理解為:新聞采訪權是指新聞工作者採集新聞素材、獲取新聞信息的權利。
新聞采訪權是不是持證記者的專利?
新聞采訪權是否持證記者的專利?如果對這個問題做出肯定的回答,上述兩起事件的結果,也就有了某種必然性。但這樣一來,無異於剝奪了聘用記者、實習記者以及特約記者的新聞采訪權。
這些類型的「記者」能不能申辦新聞記者證的問題,到目前為止,可以查閱的明文規定只有《新聞記者證管理辦法》。其第十一條規定:「
經新聞機構正式聘用從事新聞采編工作且連續聘用時間已達一年以上的非編制內人員可以申辦記者證。」第十二條:「新聞機構以外的工作人員,包括為新聞單位提供稿件或節目的通訊員、特約撰稿人、特約記者,專職或兼職為新聞機構采編新聞稿件的其他人員不發新聞記者證。」
依照這些規定,那麼那些進入媒體從事新聞采編不足一年,或者雖然工作滿一年,卻尚未具有相應資格的新聞從業人員擁有新聞采訪權嗎?
事實上,即便是中央級媒體,其聘用的采編人員中,也未必全部擁有記者證。作為彌補措施,新聞單位大多採用本單位印製的工作證或采訪證件。如蘭成長隨身攜帶的「新聞工作證」上,蓋有記者站的鋼印,就可以證明其身份。
新聞媒體每年都要接納新聞或其他專業學生前來實習,媒體也不可能給實習生申辦統一的新聞記者證,只能辦理標識有「實習記者」字樣的證件,以方便他們進行新聞采訪活動。此外,根據采訪需要,不少媒體還不定期臨時聘請特約記者。假如被采訪單位都以聘用記者(實習記者、特約記者)沒有記者證為由,拒絕采訪,甚至動粗,新聞單位該如何應對呢?
在新聞實踐中,不管是新聞單位的正式聘用人員還是實習記者、特約記者,都承擔著新聞工作賦予他們的職務責任。對他們而言,新聞記者證或新聞單位出具的有關證件、介紹信,意味著什麼?中國人民大學的馬少華副教授給出的回答是:「前者表達的是國家認可的職業資格;後者表達的是新聞單位為此承擔的責任,新聞單位對他們的信任,並由此為他們向被采訪者爭取信任。」③依照目前的新聞體制,「聘用記者」、「特約記者」以及「實習記者」,新聞單位無法為其申辦正式的記者證,但只要有新聞單位頒發的相關證件或證明,理應也有新聞采訪的權利。當然,這種「采訪權」常是臨時的,有效時間較短。它是新聞單位采訪權利的一種延伸,新聞單位相應地承擔這些非正式記者采訪活動所帶來的法律後果。
新聞媒體承擔著向公眾傳遞信息、使公眾了解事實真相的特殊職責,從憲法中公民言論自由權利延伸出的新聞自由,實際上肯定了新聞工作者正常采訪的權利。這里的「新聞工作者」應該是一個廣義的概念,既包括擁有「記者證」的記者,也應該包括那些聘用、特約和實習記者。可見新聞采訪權並非持證記者的專利,上述兩起事件中,沒有「記者證」就沒有新聞采訪權的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新聞采訪權固然是記者展開工作的首要權利,就蘭成長被暴打致死事件而言,假設蘭成長不以記者的身份,而是以一個普通公民的身份,並且不存在任何訛詐嫌疑的話,能不能到那家煤礦采訪呢?
普通公民就某一事件或問題,向有關部門或單位了解情況,就是我們通常所謂的「知情權」,它離不開知情訴求者主動的了解、調查。從這個意義上說,這種知情權也可說是一種采訪權。近年來,不少市民在街頭用攝像機攝錄許多現場新聞,提供給新聞單位;個人用博客在網上採集信息,傳播信息,也都不失為一種采訪的權利。但是這種了解、調查與現場攝制,和專業的「新聞采訪權」有區別,也是沒有疑義的。
蘭成長倘以普通公民的身份當然也可以去那家煤礦了解情況,但其實際效果如何,恐怕難以與記者的采訪相提並論。社會之所以需要專業的記者來承擔這項工作,其原因就在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