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教育法規定教師的義務

教育法規定教師的義務

發布時間: 2021-01-02 04:30:39

『壹』 義務教育法規定老師和學生有哪些義務

·教師道德義務確立可以減少教育活動中的沖突,有利於教育任務的完成。

· 教師道德義務確立有利於教師在工作中進行道德上的「綜合判斷」。

·教師道德義務確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義務意識。

· 教師道德義務確立有益於培養高尚的「師格」。

義務是倫理學中最重要的范疇之一。馬克思曾經指出:「作為確定的人,現實的人,你就有規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務。至於你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那是無所謂的」。所以不管人們承認與否,在社會關系中生活的每一個人都必然要承擔一定的責任或義務。教師在自己的生活領域既要對社會、對他人承擔一定的一般道德義務,也要承擔起教師的職業角色所要承擔的職業道德義務。教師職業道德義務的核心內容就是要落實或踐行教育公正與教育仁慈。教師的義務從一定意義上說構成了教育倫理規范的基本內容。理解教師的義務是理解教師倫理的關鍵之一。

1993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規定,「教師應當履行下列義務:(一)遵守憲法、法律和職業道德,為人師表;(二)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遵守規章制度,執行學校的教學計劃,履行教師聘約,完成教育教學工作任務;(三)對學生進行憲法所確定的基本原則和愛國主義、民族團結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學技術教育,組織、帶領學生開展有益的社會活動;(四)關心、愛護學生,尊重學生人格,促進學生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五)制止有害於學生的行為或者其他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批評和抵制有害於學生健康成長的現象;(六)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和教育教學業務水平。」

法律的基礎是道德,在上述六條教師的法律義務中,無一不浸透道德義務的意味。那麼如何理解具體的教師職業道德義務呢?本文嘗試分為三個部分予以說明。

一、教師的勞動自由與道德義務

1,對教師勞動自由的理解

教師的勞動自由是教師職業的特性和意義所在,也是教師勞動創造性的保證。所以勞動自由對教師的職業生活意義重大。但正是因為教師在勞動過程中自由處理問題的空間很大,故能否自覺履行自己的道德義務,就直接關繫到教育事業的健康發展;同時教師在勞動中的自由是以履行教育義務為前提的,沒有教育義務就沒有教育自由,所以教師的勞動自由與道德義務關系緊密。

教師的勞動是自由的,但在自由的勞動抉擇中教師往往會遇到這樣幾種沖突情境:首先是個人利益、愛好與道德義務之間的矛盾;其次是不同道德義務之間的矛盾(有不同的教育義務之間的矛盾,也有一般道德義務與教育道德義務之間的沖突);第三是在一些教育技術處理過程中出現的「虛假沖突」(比如「嚴格要求」與「熱愛學生」之間的矛盾)。在這些矛盾中,除了第三類矛盾主要靠教育能力的提高去解決之外,前兩類矛盾都需要教師直接通過提高對自己的職業道德義務的認識去解決。

表面上看,道德義務是自由的反面。包爾生說,「就其起源上說,義務本質上是否定的:『你勿』是風俗、法律、義務開初用來反對讓自己的沖動走過頭的那些人的公式。」但是恩格斯說:「自由不在於幻想中擺脫自然規律而獨立,而在於認識這些規律,從而能夠有計劃地使自然規律為一定的目的服務」。黑格爾也指出:「在義務中個人毋寧說是獲得了解放」,「義務所限制的並不是自由,而只是自由的抽象,即不自由。義務就是達到本質、獲得肯定的自由」。 即使是包爾生本人也認為,我們應當「把義務與愛好之間的沖突視作例外」,因為「義務或道德律的命令是一些表現了一個集體的真正意志的性質和方向的公式」。

所以義務是真實自由的前提。在教育工作中教師履行自己的道德義務同樣是職業自由獲得的重要前提。

2.教師道德義務確立的重要性

教師道德義務確立(即教師認識、履行自己的道德義務)的重要性可以從以下幾個主要方面加以說明:

首先,教師道德義務確立可以減少教育活動中的沖突,有利於教育任務的完成。

由於種種原因,教師在工作中可能只根據自己的「自然願望」辦事,譬如在備課、講課、組織學生活動、協調關系解決工作中的問題等方面盡量少投入精力,這樣就會形成與教育事業、學生發展的要求相違背的「沖突情勢」。這種情勢如不能正確地加以解決,不僅會影響教育工作任務的完成,也會使教師本人處於一種緊張的人際關系和內心壓力之中,教師就會失去教育上的「自由」。從主觀上解決這一情勢沖突的根本方法只能是教師深刻體認自己的教育使命,嚴格承擔起教育道德義務。

我國著名化學家盧嘉錫30年代在廈門中學做數學教師時,曾經遇到一個學生拿難題 (一本國外數學雜志上的懸賞題)「問」自己的事情。盧嘉錫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找到問題和答案(即這本雜志)後,心平氣和地對學生說:「只有狀元學生,沒有狀元先生。我現在雖然在教你們,但還有許多東西自己也不懂,要進一步學習。」學生大為感動。

盧嘉錫先生之所以能夠「化干戈為玉帛」,靠的就是對師德義務的嚴格踐行。

其次,教師道德義務確立有利於教師在工作中進行道德上的「綜合判斷」。

教師在自己的教育過程中常常會遇到義務沖突的情況。有不同的教育義務之間的矛盾,也有一般道德義務與教育道德義務之間的沖突。比如教師可能遇到家庭道德義務與教育義務之間的矛盾,也有可能遇到尊重學生、保守學生的「秘密」和與家長、同事進行適當溝通以採取恰當的實際措施幫助解決學生之間的矛盾,等等。在義務沖突明顯的情境中,只有對職業使命和道德義務有較為深切和全面理解的教師,才能把握大局,進行道德「綜合判斷」,正確地、恰當地履行教育義務。

再次,教師道德義務確立有利於培養學生的義務意識。

約翰·羅爾斯在談到履行幫助他人義務的重要性時說:「這個原則的主要價值與其說要根據我們實際接受的幫助來衡量,倒不如說要根據我們對其他人善良意向的信任感和一旦我們需要他們就會提供幫助的知識來衡量。」除非是一個腐敗透頂、行將就木的社會,否則義務的踐行都是社會和個人存在的前提。教育的使命之一就在於向教育對象展示義務履行的必要。實際上教師對自己義務的嚴格履行對學生的最大影響也不僅僅在於對學生的直接幫助,而是通過自己對道德義務的履行,讓學生確立道德上的信心以及自覺履行自己的道德義務的責任感,做一個道德上負責的人。

最後,教師道德義務確立有益於培養高尚的「師格」。

康德曾經認為,純粹出於自然愛好而偶然性地履行的義務不具有道德價值。只有出於道德義務心而且克服了「自然愛好」(或非道德沖動)的行為才具有真正的道德價值。這是因為只有面臨和經歷過道德沖突考驗的義務和品質才是靠得住的,教師在履行道德義務時往往會遇到考驗道德意志的情境。而每一次道德意志的考驗都會提升教師的道德水平。蘇霍姆林斯基說:「恪守義務可以使人變得更高尚。」[8]因此,教師道德義務的真正確立反過來有益於教師的道德動機的增強,水平的提高,形成高尚的「師格」。

二、教師道德義務的形態

教師道德義務形態的討論一方面是要理解形態本身,二是要依據形態的研究,討論如何履行教師的道德義務。

具體的師德義務很多,1997年8月7日修訂通過的我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就規定教師應當履行依法執教、愛崗敬業、熱愛學生、嚴謹治學、團結協作、尊重家長、廉潔從教、為人師表等八個方面的職業道德義務。更為具體地討論道德義務,實際上就會指向教師的日常工作要求——例如按時上課。認真批改作業、正確評價學生、與同事、家長交流與合作等等。但是這樣談教師的道德義務容易顯得瑣碎,我們不妨轉換為義務形態的分析。我們認為,教師道德義務的形態可以做以下幾種分析:

1. 一般道德義務與教育道德義務

教師的義務包括「一般道德義務」和「教育道德義務」兩個方面。兩者的區別主要是前者存在於教育行業道德體系之中。

我們知道,教師首先是普通道德生活的主體,所以他有在日常生活中遵守諾言、償還債務、扶貧濟困等一般道德義務,同時教師作為一個特定職業生活的主體又有屬於教育工作本身的一些職業道德要求,如誨人不倦、團結協作、為人師表等教育道德義務。如前所述,教師工作的特性之一即教師本身是教育的中介或工具,也就是教師通過自己的榜樣去教育自己的學生,這一勞動特點決定了教師必須正確面對上述兩類義務,首先,教師必須比一般人更嚴格地履行一般道德義務,只有這樣,他才能成為真正的道德榜樣,成為真正的教育主體;其次,教師更應當嚴格地履行職業道德義務,努力完成教育任務本身。

2.顯見義務(prima facie ty)和實際義務(actual ty) 將道德義務明確區分為「顯見義務」(或當然責任)和「實際義務」(或絕對義務、實際責任)的是英國現代倫理學家羅斯(Sir.William David Ross)爵士」。所謂「顯見義務」是指我們日常生活中能夠看到的普遍的常識性的(理所當然的)義務,例如忠誠、賠償、感恩、公正、仁慈、自我實現和勿作惡的義務等等,而所謂「實際義務」則表現著我們義務的全部本性,代表著實際趨向我們的義務,實際義務是道德「綜合判斷」的結果。顯見義務雖然是理所當然的義務,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它可能僅僅是一種「義務假象」。比如遵守諾言就是一種顯見義務,在實際生活中我們可能因為道德上的原因不遵守諾言,所以只有實際義務才是真實和絕對的義務。

在教師的工作中我們常常會面臨非常復雜的道德境況,一個真正懂得教育義務的教師應當具有道德「綜合判斷」的能力,只能具體而非抽象地履行自己的職業道德義務。

三、教師道德義務的踐行

教師道德義務的踐行在義務形態分析中實際上已有涉及,我們這里集中討論與義務踐行關系密切的道德責任承擔和義務感的培養的問題。

現代德國倫理學家石里克指出,人的「自由」有兩種,一種是「意志自由」,一種是「行動自由」。「道德所關心的只是後者,這種自由一般說來無疑是為人類所特有的。」「一個人的行動如果不是被迫的,他就是自由的。」因此,如果沒有一種外來的強制施加到某人身上的話,「這個人就會被認為是完全自由的,並且要對自己的行為負責。」〔1 1〕而道德主體的行為不管屬於什麼性質,只要主體處於自由狀態,就有一個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的問題。

教師在實施教育行為時,從積極的角度看問題,就應當從事業的意義角度考慮自己的行為,自覺履行教師的義務;從消極的角度看問題,則應當意識到自己負有的與教育義務履行與否相關的道德責任。

責任與義務是一個近義詞,但又非同一概念。就指人應當實施的行為而言,兩者意義相同。但責任與義務不同的是,責任還包括對該行為的結果的承擔責任的意味--而這一點正是狹義的責任概念的內涵。當然,我們現在所談的道德責任主要是指對道德行為後果負責意義上的狹義的責任。葉聖陶先生說得好:「教師得先肯負責,才能談到循循善誘,師生合作。」[12]所以,教師的責任意識,對道德責任的承擔等對教育義務的踐行意義重大。

1, 道德責任的承擔

石里克指出,「對責任的感覺是假定了像是我自己的慾望驅使我那樣自由地行動。如果因為有了這種感覺,我就情願因行為有過錯而受到責備,或進行自責,並因此承認我可以按另外一種樣子行動,那麼這就表明其他的行為也是同意志律相容的——當然也就承認有其他動機了。」而有了這樣一個心理過程,就「有了使自己改善的動機」。〔13〕因此,教師對自己的道德責任的承擔,對教育工作和教師道德水平的提升都有重要的意義。

道德責任的承擔意義重大,但並不是所有教育上的消極後果都要教師去承擔。除了上述石里克所論述的主體處於道德選擇的自由狀態(即「行動自由」)這一條件之外,教師應當承擔的責任還應當有以下幾種基本的限定:第一,某一義務是社會和教育事業、教育機構已經提出明確要求的。這一條件是說不能無限地對教師提出承擔道德責任的過高要求。第二,客觀環境已經為這一義務的履行提供了起碼條件的。比如在沒有實驗條件的貧困地區的學校,教師就不能承擔起嚴格的實驗課的責任。第三,教師具有與履行該義務相關的教育行為能力。小學教師不應當因為回答不了大學課程的內容而慚愧;特定的教師也不能在短期內對學生的後進現狀承擔完全的責任。

但是在具備上述三項條件之後,教師就應當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在教育工作中,無論是直接的道德責任——沒有履行教師應當履行的教育義務,或是間接的道德責任——例如教育性能有限而導致的教育效果不佳。後者實際上可以轉化為直接的道德責任。因為雖然教育技能的提高需要假以時日等條件存在,但一個有嚴格師德意識的教師應盡可能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教師在履行教育義務的活動申,最主要、最基本的道德責任是正反兩個方面。正面:教書育人;反面:「不要誤人子弟」。教師應當對此有清醒的認識。

2.義務感的培養

石里克指出:「比起一個人怎樣才被認為是該負責任的這個問題來,還有一個更為重要得多的問題,那就是他自己怎樣才會感到自己是該負責任的。」[14]所以討論教師的道德責任問題的重點也應當是責任感或義務感的培養。韓愈說:「行而宜之之謂義」。朱熹說:「義之為義,只是一個宜字」。兩人的教導實際上至少有兩種意味,一是「應該」,二是「適宜」。教師既應該在教育中做師德上應該做的事情,還應當努力採取適宜的方式做這一事情,因此教師道德義務的履行不僅與師德建設本身有關,而且也與教師的教育藝術密切聯系。

從道德修養的角度看問題,教師要養成良好的道德義務感至少要做以下幾項主觀上的努力:

第1, 努力培養自己的道德義務認知水平。

大凡對教育義務踐行徹底的教育家,都會有較高的對道德義務的認知水平。蘇聯教育倫理學家契爾那葛卓娃指出:「教育道德的知識是教師對於教育道德要求的全面了解,是教師的一種能力。」[15]

道德認知的對象不僅僅是對道德義務的認知,而且還包括對義務踐行的實踐情境和服務對象的認知。

教育社會學的研究表明,教師的權威有兩類,一類是「制度權威」,來源於社會認可,基本上是一個常數;一類是「實際權威」,來自於學生的認可,因教師的職業能力不同而不同,影響教師實際權威的因素有K(了解、尊重學生)、I(信任學生,處事公正)E(知識淵博、教學經驗豐富)、D(和藹可親、關心學生)、B(紀律嚴明,對學生要求嚴格)等幾個因素。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前三個因素對教師權威的影響逐漸上升,後兩類因素的作用逐漸遞減。[16]因此教師義務的認知應當包括依據學生的發展階段確定履行義務的合適方式。

第2, 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事業意識水平

要對教育道德義務有較高的義務認知水平,一個重要的條件是有較高的教育事業意識水平。教育義務感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於全體的價值結構中。當教師有較強的教育事業意識時,教師就會很自然地將教育道德義務視為理所當然的事情,並嚴格執行,而當教師對教育事業本身毫無熱情時,任何道德義務的認知和教育都不可能達到增強教育道德義務感的預期目標。

第3, 實現教育義務意識向教育良心的轉化。

教育義務意識還只是一種道德認知為主的道德意識,僅僅有道德認知,義務感還處於較低的水平。要有真正和有效的義務感,道德義務主體還必須實現教育義務意識向教育良心的轉化。因此「更高一級的教育道德意識乃是教師本人的遵循教師道德要求的願望,是形成他的意志、成為他個人興趣的內容的需要。當教育道德的規范成為個人的要求和份內事,成為他的願望和興趣時,那麼他們就會調動起他的思想、情感和意志,按這些規范去做。教育道德的要求將成為他本人的穩固的品質……」〔17〕實現教育道德義務意識向教育良心的轉化的實質,就是要達成真正的教師道德義務踐行上的主體自由!

『貳』 義務教育法中教師培訓有什麼規定

只有一句「……應當均衡配置本行政區域內學校師資力量,組織校長、俯耿碘際鄢宦碉為冬力教師的培訓和流動,加強對薄弱學校的建設。」
樓上那是義務教育法里的嗎?
查了一下,那是實施條例里的。

『叄』 《教育法》規定學校的基本權利和義務是什麼

第四章


第二十八條
教師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應當為人師表,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
全社會應當尊重教師。
第二十九條
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當平等對待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充分發展。
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得歧視學生,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不得侵犯學生合法權益。
第三十條
教師應當取得國家規定的教師資格。
國家建立統一的義務教育教師職務制度。教師職務分為初級職務、中級職務和高級職務。
第三十一條
各級人民政府保障教師工資福利和社會保險待遇,改善教師工作和生活條件;完善農村教師工資經費保障機制。
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於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
特殊教育教師享有特殊崗位補助津貼。在民族地區和邊遠貧困地區工作的教師享有艱苦貧困地區補助津貼。
第三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教師培養工作,採取措施發展教師教育。
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均衡配置本行政區域內學校師資力量,組織校長、教師的培訓和流動,加強對薄弱學校的建設。
第三十三條
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鼓勵和支持城市學校教師和高等學校畢業生到農村地區、民族地區從事義務教育工作。
國家鼓勵高等學校畢業生以志願者的方式到農村地區、民族地區缺乏教師的學校任教。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依法認定其教師資格,其任教時間計入工齡。
下面可以看該法全文:
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1.asp?id=163284

『肆』 教育法對教師義務原則規定為:「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和( )」

教育法對教師義務原則規定為:「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和(
應當為人師表,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全社會應當尊重教師)」

『伍』 教育法規定的我國教師的權利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第四章 教 師

第二十八條 教師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應當為人師表,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

全社會應當尊重教師。

第二十九條 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當平等對待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充分發展。

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得歧視學生,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不得侵犯學生合法權益。

第三十條 教師應當取得國家規定的教師資格。

國家建立統一的義務教育教師職務制度。教師職務分為初級職務、中級職務和高級職務。

第三十一條 各級人民政府保障教師工資福利和社會保險待遇,改善教師工作和生活條件;完善農村教師工資經費保障機制。

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於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

特殊教育教師享有特殊崗位補助津貼。在民族地區和邊遠貧困地區工作的教師享有艱苦貧困地區補助津貼。

第三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教師培養工作,採取措施發展教師教育。

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均衡配置本行政區域內學校師資力量,組織校長、教師的培訓和流動,加強對薄弱學校的建設。

第三十三條 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鼓勵和支持城市學校教師和高等學校畢業生到農村地區、民族地區從事義務教育工作。

國家鼓勵高等學校畢業生以志願者的方式到農村地區、民族地區缺乏教師的學校任教。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依法認定其教師資格,其任教時間計入工齡。

『陸』 依據《教育法》、《教師法》的規定,我國教師享有哪些權利

一、教師的權利
教師的權利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教師作為公民所享有的各種權利;二是作為教師所享有的權利,這部分權利與教師的職業特點相聯系,是教師職業特定的權利。這兩部分權利既有聯系,又有區別。教師作為公民享有的權利,有一部分體現在教師的職業中,然而,也有一部分是教師職業所獨具的,與其它公民的權利不同。結合教師的職業特點,教師的權利包括以下6項:
(一)教育教學權
《教師法》第7條第1款規定:教師有權「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改革和實驗。」這是教師最基本權利,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非法剝奪在聘教師從事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改革和實驗這一基本權利。其基本含義包括(1)教師可依據其所在學校計劃,教學工作量等具體要求結合自身的教學特點自主地組織課堂教學。(2)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確定其教學內容和進度,並不斷完善教學內容。(3)針對不同的教育對象在教育教學的形式方法具體內容等方面進行改革、實驗。
有一點需要說明,對不具備教師資格的人員,不得享有這項權利;對具有教師資格,尚未受聘或已辭聘的人員,這一權利的行使便處在停頓的狀態,一旦受聘擔任教師工作時,其權利的行使才恢復正常狀態。合法的解聘或待聘不等於侵犯教師的這一權利。教師在行使這一基本權利時應保證履行相應的義務和職責。
(二)科研學術活動權
《教師法》第7條第2款規定教師享有「從事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參加專業的學術團體,在學術活動中發表意見的權利」。這是教師作為專業技術人員的一項基本權利。教師的科研學術活動權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1.教師可以自己確定科研課題和科研方法。
2.教師有權自己決定是否參加學術團體。
3.教師在學術活動中有權發表自己的觀點,並決定是否出版論文著作。但應注意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應按教學大綱或教學基本要求進行講授,不應任意發表與講授內容無關且有損受教育者身心健康發展的個人看法。
4.教師的科研學術活動最好圍繞提高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進行。
(三)管理學生權
《教師法》第7條第3款規定教師有權「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評定學生的品行和學生成績。這是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相適應的基本權利。教師有權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和特點,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的學習,並在學生的特長、就業,升學方面給予指導。教師有權對學生的品德學習、社會活動、勞動文體活動,師生及同學關系等方面的表現作出公正的評價。教師有權利嚴格要求學生,對好的行為進行表揚,對不良行為提出批評。並根據學生的個性指導學生的發展方向」。
教師要指導好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教師首先要轉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樹立現代教育觀、樹立正確的學生觀、質量觀,由應試教育轉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正確指導學生發展方向,因材施教促進學生健康發展,培養德智體美勞各方面的素質和才能。
教師應該認真行使管理學生權,加強對學生各方面的管理,做到關心愛護與嚴格要求相結合,幫助學生健康成長。天津市鐵路工程學校優秀教師宋廣堯老師善於把嚴格教育與體諒關心學生結合起來值得我們學習。有一天,他所帶的班上有學生打了別的同學,他陪他們一起去醫院治療,為了教育這個打人的學生,宋老師對他進行了嚴肅的批評教育,打人的學生對自己的錯誤有了認識,借了錢付了醫葯費表示願意接受處分。事後宋老師看到學生能知錯能改,並體諒他支付醫葯費的困難,便對這個學生說:「你打人的錯誤是嚴重的,我平時對你們教育也不夠,也有很大的責任,你父母把你交給我,我應該對你負責,因此醫葯費由我承擔。」於是替那個學生還了錢。宋老師對學生嚴慈相濟的教育深深地打動了那個學生的心,他主動把這件事告訴了父母,他的父母趕到學校配合老師對他進行教育。從此該學生不但克服自己身上的壞習氣,還能主動關心和愛護同學。嚴格要求學生是由學生思想品德等形成的。
發展過程的特點決定的,學生的內部思想矛盾斗爭是思想品德形成與發展,學生進步的動力。但學生思想品德的內部斗爭是離不開教育影響這個外部條件的。教師的嚴格要求是促進學生內部思想斗爭的重要條件。教師不能代替學生的思想斗爭,卻可以自覺運用思想矛盾斗爭的規律,從學生現有的發展水平出發,提出嚴格合理的要求、啟發、引導,加速學生思想矛盾斗爭。無數的教育實踐表明,只有嚴格要求,才能更好地培養出人才來。但嚴格要求不是越嚴越好,更不是冷冰冰的嚴厲。華東師大二附中萬琳老師的經驗是:「一分嚴格之中摻上九分感情之蜜,才能成為甘露」。只有甘露才能滋潤禾苗茁壯成長。
(四)獲取報酬待遇權
《教師法》第7條第4款規定「教師享有按時獲取工資報酬,享受國家規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的帶薪休息」的權利,這是憲法規定的公民享有的勞動權利和勞動者有休息的權利的具體化,其基本含義包括:(1)教師有權要求所在學校及其主管部門根據教育法律,教師聘用合同的規定,按時足額,支付工資報酬。(2)教師有權享受國家規定的福利待遇。工資報酬包括哪些內容:它包括基礎工資,職務工資,課時報酬,獎金及津貼,班主任津貼及其他各種津貼在內的工資收人。福利待遇一般包括醫療、住房、退休等方面享有的待遇和優惠。我國一些地方規定教師待遇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嘗試提供了一定的實際經驗。如上海市規定: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高於本市國家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的10%。又如福建省規定:在「八五」期間,爭取使全體教師的工資高於當地全民所有制職工的平均收入,居國民經濟12個行業的中等偏上水平。
不少國家也採取了類似方式規定教師的工資待遇,而且對教師待遇規定趨向於超過其他行業具有的同等條件者的工資。日本規定:中小學教師的工資待遇必須高於普通公務員的工資標准,現在日本中小學教師一般高於同學歷工令的其他職業人員的15%以上。不過,我們應當看到發達國家給教師較高的工資待遇並在法律中予以確定,也不是一步到位,也都經歷了一段發展過程。日本從戰後到70年代初,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一直低於企業職工的平均工資。優秀教師外流現象嚴重,教師隊伍出現危機,為此日本政府制定《關於國立,公立義務教育諸學校教職員工資的特別措施法》實行《教師增薪三年計劃》以法律形式保證執行,使教師職業成為受人羨慕的職業。
(五)參與民主管理權
《教師法》第7條第5款規定教師「享有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通過教職工代表大會或其他形式參與學校民主管理」稱為「教師的民主管理權」。
教師參與學校管理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聽取校長工作報告,討論學校年度工作計劃,發展規劃,學校改革方案,教職員工隊伍建設等重大問題,並提出意見和建議。
2.討論通過崗位責任制方案,教職工獎懲管理辦法以及其他教職工有關的基本規章制度,由校長頒布施行。
3.討論並決定教職工的住房分配,教工福利費管理使用原則和辦法以及其他有關教職工的集體福利事項。
4.對學校各級幹部實行民主監督,對幹部進行評議,表揚和批評,必要時向上級教育行政部門建議予以嘉獎,晉升或處分,免職。
教師在參與學校管理時要注意民主集中制原則,同時學校與教育行政部門負責人不得壓制教師的批評和意見。
(六)進修培訓權
《教師法》第7條第6款規定教師享有「參加進修或者其他方式培訓的權利」。
教師的這一權利同時也是政府和學校的義務,政府和學校應採取措施落實教師這一權利。目前我國中小學校教師中還有相當的比例沒有達到法定的學歷標准,廣大農村中小學教師總體素質偏低的問題更為突出。因此這條規定十分必要。各級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校長做好教師的進修培訓工作,教育行政部門要積極承擔這一培訓任務。對未達到的合格學歷的教師,要加強培訓,這種培訓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補足必備的基礎知識和能力達到合格學歷,這是一種基礎性的培訓。而對廣大具有合格學歷的教師來說重點放在崗位培訓和更新知識,提高水平上,即我們說的繼續教育。隨著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繼續教育已成為現代教育體系
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對於提高廣大教師的素質,更好地履行教書育人的職責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科技的迅速發展,使教師必須不斷地拓寬知識,提高教育教學能力。作為一個教師來講要充分利用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領導提供的條件認真參加進修,積極參加培訓。
在享有進修培訓權利時我們感到教師應樹立新的觀念以適應21世紀教育事業的發展。
1.終身教育觀:歐洲經濟發展組織(OECD)明確地提出這種觀念一教師需要在整個職業生涯中接受終身教育。
2.樹立以學校為中心的進修觀念。
國際上曾就此問題召開過多次討論會議。這個進修觀念協調進修人員與教師合作共同研討學校面臨的問題,要從整體上提高解決學校實際問題的能力,提高培訓進修的實效,在重視針對學校實際問題進行研討的同時又肯定了由校外專家學者指導進修方式的有效價值。

『柒』 教育法對教師義務原則規定為:「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和( )」

教育法對教師義務原則規定為:「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和( 應當為人師表,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全社會應當尊重教師)」

『捌』 依據《教育法》、《教師法》的規定,我國教師享有哪些權利

依據《教育法》、《教師法》的規定,我國教師享有的權利有:
1.進行教育教學活動,開展教育教學改革和實驗。這是教師最基本的權利,是教師這一職業所特有的活動內容。教育教學活動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它包括課程、教材教法、考試和評價、課外活動、思想教育、勞動教育、校園文化、學校與家庭配合教育等方面。
2.從事科學研究、學術交流,參加專業的學術團體,在學術活動中充分發表意見。這是教師作為專業技術人員的一種基本權利。教師在完成規定的教育教學任務的前提下,可以從事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著書立說、進行學術交流、參加學術團體等。但這種充分發表意見的權利,其行使必須限定在學術研究活動中,而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則應遵循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核定的教學大綱的要求,不能任意發表個人意見。
3.指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評定學生的品行和學業成績。此項權利體現了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主導地位。在教育教學活動中,教師有權根據學生的身心狀況和特點,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學習、升學、就業等方面給予指導。教師通過考試、考查及其他方式對學生學業成績的客觀評定以及對學生的品行、能力等方面作出評價的權利,不受任何組織和個人的非法干涉。
4.按時獲取工資報酬,享受國家規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期的帶薪休假。教師職業的特點,在於專業性較強,而且腦力和體力消耗較大,因此教師不僅享有作為勞動者所享有的獲取工資報酬的權利,而且還享有國家規定的教師的福利待遇,其中包括寒暑假期間的帶薪休假的權利。
5.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通過教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其他形式,參與學校的民主管理。這是一項教師參與教育管理的民主權利。賦予教師這一民主權利,有利於調動教師對教育工作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利於對學校、教育行政部門的工作進行監督,及時發現問題,改進工作,使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主導地位得以體現,更有效地實現教育教學的目的。
6.參加進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訓。保障教師的培訓權,對於教師更新知識、調整知識結構、提高業務水平是非常必要的。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應當採取多種方式,為教師參加進修和培訓創造條件,切實保障教師所享有的這一權利,以適應教師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需要。

『玖』 新《義務教育法》規定的教師的基本權利與義務

第四章 教 師
第二十八條 教師享有法律規定的權利,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應當為人師表,忠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
全社會應當尊重教師。
第二十九條 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應當平等對待學生,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充分發展。
教師應當尊重學生的人格,不得歧視學生,不得對學生實施體罰、變相體罰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嚴的行為,不得侵犯學生合法權益。
第三十條 教師應當取得國家規定的教師資格。
國家建立統一的義務教育教師職務制度。教師職務分為初級職務、中級職務和高級職務。
第三十一條 各級人民政府保障教師工資福利和社會保險待遇,改善教師工作和生活條件;完善農村教師工資經費保障機制。
教師的平均工資水平應當不低於當地公務員的平均工資水平。
特殊教育教師享有特殊崗位補助津貼。在民族地區和邊遠貧困地區工作的教師享有艱苦貧困地區補助津貼。
第三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教師培養工作,採取措施發展教師教育。
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應當均衡配置本行政區域內學校師資力量,組織校長、教師的培訓和流動,加強對薄弱學校的建設。
第三十三條 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鼓勵和支持城市學校教師和高等學校畢業生到農村地區、民族地區從事義務教育工作。
國家鼓勵高等學校畢業生以志願者的方式到農村地區、民族地區缺乏教師的學校任教。縣級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依法認定其教師資格,其任教時間計入工齡。
下面可以看該法全文:
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1.asp?id=163284

熱點內容
以下屬於法律效力的范圍的是 發布:2025-05-18 04:24:18 瀏覽:767
執行法律知識包括什麼 發布:2025-05-18 04:21:33 瀏覽:135
山東計劃生育條例罰款 發布:2025-05-18 04:14:57 瀏覽:877
法律服務采購河南 發布:2025-05-18 04:10:37 瀏覽:956
富寧縣律師 發布:2025-05-18 03:56:57 瀏覽:608
人身侮辱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18 03:56:52 瀏覽:714
教育局貫徹勞動合同法情況匯報 發布:2025-05-18 03:35:02 瀏覽:844
法律碩士對英語的要求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916
公司合夥人之間的法律協議有效嗎 發布:2025-05-18 03:34:22 瀏覽:208
抵押司法拍賣 發布:2025-05-18 03:25:11 瀏覽: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