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水務管理條例
A. 廣州市水務管理條例的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四十八條 水務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上一級行政主管部門或者監察機關責令改正並通報批評;情節嚴重或者造成嚴重後果的,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責任人員,由其任免機關或者監察機關按照管理許可權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反本條例第五條規定,不依法建立水務日常巡查制度的;
(二)違反本條例第七條規定,不依法設置並公開全市統一的險情報告和投訴、舉報電話或者對報告、投訴、舉報不依法處理、答復的;
(三)違反本條例第十三條規定,不依法對取水計量設施的使用和運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的;
(四)違反本條例第十四條規定,不依法對水功能區的水質狀況進行監測或者不依法暫停審批環境影響評價文件的;
(五)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五條、第二十九條、第三十八條規定,不依法實施行政許可的;
(六)違反本條例第四十四條規定,不依法制定暴雨應急搶險預案和中心城區內澇搶險工作預案的;
(七)違反本條例第四十五條規定,不依法建立暴雨預警聯動機制或者不依法發布暴雨預警的;
(八)違反本條例第四十六條規定,不依法及時對易澇區域的排水設施和中心城區的主要公共排水設施進行檢查或者不依法及時啟動並組織實施內澇搶險工作預案的;
(九)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貪污賄賂等其他違法行為。
第四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一條規定,在地下水禁止開采區開采地下水的,由水務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開采,並處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限期拆除或者封閉其取水工程或者設施。
第五十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三條規定,未安裝或者破壞、擅自拆除取水計量設施的,由水務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按照日最大取水能力計算的取水量和水資源費徵收標准計征水資源費,並處五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取水許可證。
計量設施不合格或者運行不正常的,由水務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更換或者修復;逾期不更換或者不修復的,按照日最大取水能力計算的取水量和水資源費徵收標准計征水資源費,可以處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取水許可證。
第五十一條 違反本條例第十五條規定,隨意或者採取私設暗管等規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污水和廢水的,由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進行查處。
違反本條例第十五條規定,將不符合國家和地方標準的污水和廢水排入公共污水管網的,由水務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並處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第五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六條規定,建設單位不按規定興建替代水域工程或者採取功能補救措施的,由水務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第五十三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七條規定,擅自拆除和轉移水工程及其有關設施或者改變水工程及其有關設施的調度和運行方案的,由水務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採取補救措施,並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
第五十四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四條規定,建設單位擅自抬高地面標高的,由城鄉規劃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改正,可以處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
第五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九條第三款規定,建設單位在公共排水設施驗收合格後十五日內不將排水設施竣工圖紙報送排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的,由排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款。
違反本條例第三十九條第三款規定,將未驗收或者驗收不合格的公共排水設施投入使用,或者不組織返修、重建驗收不合格的公共排水設施的,由排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並處工程合同價款百分之二以上百分之四以下罰款。
第五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第四十條規定,施工單位不按規定時間報送備案公共排水設施保護方案的,由排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二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罰款;施工單位隱瞞有關情況、提供虛假備案材料的,由排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報送備案或者限期提供真實材料,給予警告,並處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
第五十七條 違反本條例第四十一條規定,損害排水設施的,由排水行政主管部門予以警告並責令停止違法行為,對未造成設施實際損壞的,可以處五千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罰款;造成設施損壞的,應當依法修復或者賠償,可以處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罰款;構成治安違法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予以處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違反本條例第四十一條規定,向排水設施傾倒建築廢棄物的,由城市管理綜合執法機關依照本市關於建築廢棄物管理的有關規定進行查處。
第五十八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佔用河道、河涌、湖泊、山塘、水庫水域修建危害防洪、供水、水資源保護、水力發電、灌溉等的建築物、構築物或者進行房地產以及其他商業開發建設活動的,由水務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水務行政主管部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的有關規定進行查處。
第五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三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未經水務行政主管部門對其工程建設方案審查同意或者未按照審查批準的位置、界限,在河道、河涌、湖泊、山塘、水庫管理范圍內從事工程設施建設活動的,由水務行政主管部門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的有關規定進行查處。
第六十條 違反本條例第四十七條規定,有關建築物、構築物的所有人或者實際使用人不履行防汛抗洪義務,嚴重影響防洪,構成治安違法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予以處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B. 廣州市水務管理條例的第一章
總 則 市水務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市行政區域內水務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組織實施本條例。
區、縣級市水務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規定的許可權,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水務的統一管理工作。
國土資源、城鄉規劃、城鄉建設、環境保護、城市管理、價格、氣象、農業(海洋漁業)、質量技術監督、港口等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協同做好水務管理相關工作。 市水務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市有關行政管理部門編制市水資源綜合規劃,報市人民政府批准,並報省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區、縣級市水務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同級有關行政管理部門,依據市水資源綜合規劃,編制本行政區域水資源綜合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並報市水務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市水務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按照以下規定組織編制市水資源專業規劃:
(一)市防洪排澇、灌溉、供水、排水、抗旱、節約用水、水功能區劃、景觀水系、水文測驗、水土保持、河道采砂等專業規劃,由市水務行政主管部門編制,徵求市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意見後,報市人民政府批准;
(二)市地下水普查勘探和動態監測規劃,由市水務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市國土資源行政管理部門編制,徵求市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意見後,報市人民政府批准;
(三)市漁業以及水產養殖、水上旅遊、水污染防治、航運等專業規劃,由市農業(海洋漁業)、旅遊、環境保護、港口等有關行政管理部門編制,徵求市水務行政主管部門以及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意見後,報市人民政府批准。
區、縣級市水務行政主管部門以及有關行政管理部門應當依據市水資源專業規劃和本區、縣級市的管理需要,編制本行政區域水資源專業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 市水務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市水資源綜合規劃及本市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制定市水量分配方案,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市水務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批準的市水量分配方案和年度預測來水量以及用水需求,制定市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調度計劃,實施年度用水總量控制和水量統一調度。
區、縣級市水務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市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調度計劃以及本行政區域的用水需求,制定本行政區域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調度計劃。 市水務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市國土資源行政管理部門依法劃定地下水限制開采區和禁止開采區,並提出取水總量控制目標和水源替代方案,報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地下水限制開采區的年度取水計劃以及取水許可總量,不得超過其取水總量控制目標。
在地下水禁止開采區,除消防、抗旱、施工安全等應急取水外,禁止開采地下水;已經批准取水的,應當限期封閉水井。 市水務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市國土資源行政管理部門,根據本市地熱水、礦泉水儲藏情況,確定年度地熱水、礦泉水開采區域和開采限量。
取用地熱水、礦泉水的單位和個人,應當依法取得水務行政主管部門核發的取水許可證,憑取水許可證向國土資源行政管理部門申請辦理采礦許可證,並按照水務行政主管部門確定的開采限量開采。 經批准取水的單位和個人應當安裝經法定計量檢定機構檢定合格的取水計量設施,保證其正常運行,並按照規定填報取用水報表。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破壞或者擅自拆除、更換取水計量設施。
水務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取水計量設施的使用和運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發現問題的,應當及時依法處理。 水務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水功能區對水質的要求和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核定該水域的納污能力,向同級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提出該水域的限制排污總量意見。
水務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水功能區的水質狀況進行監測,發現重點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控制指標或者水功能區水質達不到水域使用功能要求的,應當及時報告同級人民政府採取治理措施,並向同級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通報。對超過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的地區,環境保護行政管理部門應當暫停審批新增重點水污染物排放總量的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在本市行政區域內,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隨意排放污水和廢水。
在公共污水管網覆蓋區域,企業事業單位、個體工商戶和個人應當將符合國家和地方標準的污水和廢水排入公共污水管網;在公共污水管網未覆蓋區域,企業事業單位和個體工商戶應當自建污水處理設施或者自建污水管網接駁公共污水管網。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採取私設暗管等規避監管的方式向河道、河涌、湖泊、山塘、水庫、灌溉渠等水體排放污水和廢水。 水務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雨水、再生水開發利用的研究,採用先進技術,加強雨水和污水處理後的利用及配套設施建設,逐步提高雨水和污水的再生利用率。
鼓勵下列情形使用雨水、再生水:
(一)城市綠化、道路清掃和公廁沖水等市政用水;
(二)冷卻、洗滌等工業生產用水;
(三)觀賞性景觀、濕地等環境用水;
(四)建築施工、車輛沖洗等用水。
C. 廣州市水務管理條例的第三章
工程管理
第十七條 本市行政區域內的河道、河涌,除由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和省水行政主管部門管理的外,按照以下規定實行分級管理:
(一)本市行政區域內的白坭河、珠江幹流廣州河段,由市水務行政主管部門按照省人民政府賦予的許可權管理;
(二)流溪河、新街河幹流,由市水務行政主管部門管理;
(三)區、縣級市之間分界的河道、河涌,由市水務行政主管部門管理;
(四)上述(一)、(二)、(三)項以外的其他河道、河涌,依照屬地原則由所屬區、縣級市水務行政主管部門管理。
河道、河涌的名錄和管理主體由市水務行政主管部門向社會公布。
第十八條 越秀區、荔灣區、海珠區、天河區、白雲區、黃埔區內河涌的管理范圍,由市水務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劃定,報市人民政府批准。
河道和前款規定以外的河涌的管理范圍,由本條例第十七條規定的管理該河道、河涌的水務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行政管理部門劃定,報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九條 河道、河涌的管理范圍按照以下原則劃定:
(一)有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圍為兩岸堤防之間的水域、沙洲、灘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區,兩岸堤防及護堤地;無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圍根據歷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設計洪水位確定;
(二)河涌的管理范圍為藍線劃定的范圍。未劃定藍線的河涌,其管理范圍為兩岸堤防背水坡腳以外六米之間的全部區域;無堤防的河涌,其管理范圍根據歷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設計洪水位確定。
水務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對劃定的河道、河涌管理范圍進行勘界,設立界樁,並向社會公告。
第二十條 珠江幹流廣州河段、流溪河幹流、白坭河幹流、增江、新街河堤防和捍衛重要城鎮或者五萬畝以上農田的堤防,其管理范圍為內、外坡堤腳每側外延三十米;捍衛一萬畝至五萬畝農田的堤防,其管理范圍為內、外坡堤腳每側外延二十至三十米;無明顯背水坡腳的堤防,其管理范圍為堤身結構外延三十米。
第二十一條 河道、河涌的整治與建設,應當服從相關水務規劃,符合國家和地方規定的防洪排澇標准、通航標准、水污染防治標准和其他技術要求,維護堤防安全,保持河勢穩定和行洪、航運通暢,兼顧堤岸景觀美化。
第二十二條 禁止下列佔用河道、河涌、湖泊、山塘、水庫水域的行為:
(一)修建危害防洪、供水、水資源保護、水力發電、灌溉等的建築物、構築物;
(二)進行房地產以及其他商業開發建設活動。
第二十三條 在河道、河涌、湖泊、山塘、水庫管理范圍內修建水利開發、水害防治、河道整治等各類工程和跨河、穿河、穿堤、臨河的橋梁、碼頭、道路、渡口、管道、纜線等建築物和設施以及進行航道疏浚、港池整治等工程項目,建設單位應當將工程建設方案報送水務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後,方可按照國家規定的基本建設程序向有關部門辦理報批手續。
前款規定的建設項目需要覆蓋、改道或者縮窄河道、河涌的,工程建設方案由市水務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後,建設單位方可按照國家規定的基本建設程序向有關部門辦理報批手續。
港口行政管理部門在審批河道範圍內碼頭建設項目時,應當要求建設單位提供水務行政主管部門對工程建設方案的審查同意意見。
審批在河道、河涌、湖泊、山塘、水庫管理范圍內的建設項目應當遵循嚴格控制、保護生態、占補平衡的原則。
第二十四條 建設單位申請工程建設方案審查的,應當向水務行政主管部門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請書;
(二)建設項目所依據的文件;
(三)建設項目涉及防洪部分的初步方案;
(四)建設項目防洪評價報告;
(五)建設項目佔用河道、河涌、湖泊、山塘、水庫管理范圍內水域和土地情況的說明。
建設項目佔用水域的,還應當提交替代水域工程或者功能補救措施方案。
第二十五條 水務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受理工程建設方案審查申請之日起二十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查,作出是否准予許可的決定。
符合下列條件的,方可作出准予許可的決定:
(一)符合江河流域綜合規劃和有關的國土及區域發展規劃;
(二)符合防洪標准和有關技術要求,措施適當,不妨礙行洪、不降低河道泄洪能力;
(三)對河勢穩定、水流形態、水質、沖淤變化無不利影響;
(四)不影響水庫大壩、堤防、護岸和其他水工程安全;
(五)不妨礙防汛搶險;
(六)不影響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七)需要佔用水域的建設項目,其替代水域工程或者功能補救措施方案合理可行;
(八)符合法律、法規的其他有關規定。
不符合前款規定條件的,不得作出准予許可的決定,並向申請人書面說明理由。
第二十六條 市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水域占補平衡制度,確保本市的基本水面率符合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
經依法批准佔用水域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應當根據被佔用水域的面積、水量和功能,興建替代水域工程或者採取功能補救措施。替代水域工程或者功能補救措施方案,應當納入工程建設方案;興建替代水域工程或者採取功能補救措施的費用,應當列入建設項目工程概算。
建設項目佔用水域以及興建替代水域工程、採取功能補救措施的具體管理辦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二十七條 未經水務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拆除和轉移水工程及其有關設施,不得改變水工程及其有關設施的調度和運行方案。
第二十八條 單位和個人申請拆除和轉移水工程及其有關設施的,應當向水務行政主管部門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請書;
(二)拆除和轉移水工程及其有關設施的依據和理由;
(三)對水工程運行管理、水質影響的說明和擬採取的補救措施。
第二十九條 水務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在受理拆除、轉移水工程及其有關設施申請之日起二十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查,作出是否准予許可的決定。
符合下列條件的,方可作出准予許可的決定:
(一)符合江河流域綜合規劃和有關的國土及區域發展規劃;
(二)符合防洪標准和有關技術要求,不妨礙行洪、不降低河道泄洪能力;
(三)對河勢穩定、水流形態、水質、沖淤變化無不利影響;
(四)不影響水庫大壩、堤防、護岸和其他水工程安全;
(五)不妨礙防汛搶險;
(六)不影響第三人的合法權益;
(七)符合法律、法規的其他有關規定。
不符合前款規定條件的,不得作出准予許可的決定,並向申請人書面說明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