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刑法規定的無責任能力婦女

刑法規定的無責任能力婦女

發布時間: 2021-01-03 03:45:35

㈠ 相對無刑事責任能力什麼意思,完全無責任能力包括幾種

相對無刑事責任能力也稱相對有刑事責任能力,指行為人僅限於對刑法所明文規定的某些嚴專重犯罪具有刑事責任屬能力,而對未明確限定的其他危害行為無刑事責任能力的情況。
我國刑法中相對無刑事責任能力人即為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僅在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完全無責任能力或無責任能力,指行為人沒有刑法意義上的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
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人包括兩類:一類是不滿14周歲的人;一類是行為時因精神病而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人。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

㈡ 無責任能力狀態的實施的過失犯罪是否負責

精神病人刑事責任能力
一、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刑法第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定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由此可以看出:第一,精神病人應否負刑事責任,關鍵在於行為時是否具有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第二,行為時是否有辨認或者控制能力,既不能根據行為人的供述來確定,也不能憑辦案人員的主觀判斷來確定,而是必須經過法定的鑒定程序予以確認;第三,對因不具有刑事責任能力不負刑事責任的精神病人,並不是一概放任不管,而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必要時也可以由政府強制醫療。
二、完全有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刑法第18條第2款規定:「間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間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時候,具有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力,因此,應當對自己的犯罪行為負刑事責任。
三、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
刑法第十八條第三款規定:「尚未完全喪失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是介於前兩種精神病人之間的一部分精神病人。與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精神病人相比,這種人並未完全喪失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因此,不能象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精神病人那樣,完全不負刑事責任。但是這種人作為精神病人,其刑事責任能力畢竟又有所減弱,因此,我國刑法規定對這種人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㈢ 我國刑法對刑事責任能力有哪些規定

所謂刑事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構成犯罪並承擔刑事責任所必須具備的刑法意義上的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由此可知,刑事責任能力包括辨認自己行為的能力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所謂辨認能力,是指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在刑法上的意義、性質、作用、後果的分辨認識能力,也就是他們能不能認識到自己的行為為刑法所禁止、譴責和制裁。所謂控制能力,是指行為人具備決定自己是否以行為觸犯刑法的能力。一般說來,影響和決定人的刑事責任能力程度的,有兩個方面的因素:一是人的知識和智力成熟程度,二是精神即人的大腦功能正常與否的狀況。前者主要受到人幼年向成年成長的年齡因素的制約,後者則受到人是否患精神疾病及精神疾病的種類、程度和特點的影響。此外,重要器官生理功能的喪失對刑事責任能力的程度也會有一定的影響。

根據人的年齡、精神狀況、生理功能狀況等因素,我國《刑法》對刑事責任能力規定為四類,

一是完全刑事責任能力,即年滿18周歲、精神和生理功能健全、且智力與知識發展正常的人,和在未發病期間的間歇性的精神病人;

二是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即沒有《刑法》意義上的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人,亦即不滿14周歲的人和因精神病而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人;

三是相對無刑事責任能力,即對《刑法》明文規定的某些嚴重犯罪具有刑事責任能力,而對未明確限定的其他危害行為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人,亦即僅指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

四是限制刑事責任能力,即因年齡、精神狀況、生理功能缺陷等原因,而使行為人實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為時,雖然具有責任能力,但其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較完全責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減弱或降低的情況。

㈣ 刑法和民法中行為能力和責任能力的具體年齡是多少

一、《刑法》中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為16周歲;
二、《民法》中的完全行為能力為18周歲內。
容1、《民法》:
第十一條:十八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可以獨立
進行民事活動,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十六周歲以上不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以自己的勞動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的,視
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
第十二條:十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進行與他的年
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活動;其他民事活動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徵得他的
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動。
2、《刑法》:
第十七條: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㈤ 當事人刑事責任能力的劃分

刑事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構成犯罪和承擔刑事責任所必備的刑法意義上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簡言之,刑事責任能力就是行為人辨認和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
(一)完全刑事責任能力
簡稱刑事責任能力或責任能力。其概念和內容在各國刑事立法中一般未予規定,而是由刑法理論和司法實踐結合刑法中關於責任能力和限定責任能力的規定來加以明確和確認的。從外延看,凡不屬刑法規定的無責任能力人及限定責任能力的人,皆屬完全刑事責任能力人。例如:在我國刑法看來,凡年滿18周歲、精神和生理功能健全而智力與知識發展正常的人,都是完全刑事責任能力人。完全責任能力人實施了犯罪行為的,應當依法負全部的刑事責任,不能因其責任能力因素而不負刑事責任或者減輕刑事責任。
(二)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
簡稱完全無責任能力或無責任能力。指行為人沒有刑法意義上的辯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根據現代刑事立法的規定,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人一般指兩類人,一是未達責任年齡的幼年人;二是因為精神疾病而沒有刑法所要求的辨認或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人。例如:按照我國刑法典第17條、第18條的規定,完全無責任能力人,為不滿14周歲的人和行為時因精神疾病而不能辯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人。
(三)相對無刑事責任能力
也可稱為相對有刑事責任能力。是指行為人僅限於對刑法所明確限定的某些嚴重犯罪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情況。從設立這一責任能力層次的立法例看,這種相對無責任能力人都是已超過完全無責任能力的年齡但又未達到成年的一定年齡段的未成年人,例如我國刑法典第17條第2款規定的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
(四)減輕刑事責任能力
又稱限定刑事責任能力、限制刑事責任能力、部分刑事責任能力。是完全刑事責任能力和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中間狀態,指因年齡、精神狀況、生理功能缺陷等原因,而使行為人實施刑法所禁止的危害行為時,雖然具有責任能力,但其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較完全責任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減弱、降低的情況。
我國刑法明文規定的限制責任能力人是有四種情況:(1)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未成年人因其年齡因素的影響而不具備完全的刑事責任能力;(2)又聾又啞的人;(3)盲人;(4)尚未完全喪失辯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

㈥ 刑法規定限制刑事責任能力的人包括哪些

我國刑法規定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有三種:一、未成年人(主要是年滿14周歲的)。二、未完全喪失辨認與控制能力的精神病人。三、又聾又啞的人或盲人

㈦ 刑法對刑事責任年齡和刑事責任能力是怎樣規定的

已滿十六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回意殺人、故答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因不滿十六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養。

㈧ 什麼是刑法中的限定責任能力

刑法中的責任能力(年齡)分為完全刑事責任能力(年齡)、限定刑事責任能力(年齡)和無刑事責任能力(年齡)。
其中,無刑事責任能力指未滿14周歲的人和不能辨認自己的狀況的精神病人;限定刑事責任能力則指14-16周歲的人和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完全刑事責任能力則指其他的。
就是說刑事責任能力的劃分是根據年齡和精神狀況來進行的。其中,有個「16周歲」,而不是18周歲。

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的規定:
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
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
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

也就是說這個年齡段的人非完刑事責任能力,不是對所有的刑事犯罪承擔責任.而只是具備對上述八種嚴重刑事犯罪承擔刑事責任的能力.
在量刑方面,如果是未滿14歲的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正在發病狀態,免除處罰,如果是不在發病狀態,聾啞人盲人,則減輕處罰。
確認一個人屬於限制刑事責任能力要由精神病鑒定部門根據其作案時的精神狀況加以鑒定。

另外,如laweditor 所說,
1、已滿14周歲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2、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鑒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責令他的家屬或者監護人嚴加看管和醫療;在必要的時候,由政府強制醫療。
3、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4、又聾又啞的人或者盲人犯罪,可以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㈨ 依據我國刑法規定,下列人員中屬於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人是( )

首先、如果這單抄選題,那麼A一定是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人,這個是絕對正確的。
其次、如果是多選,那麼就是AD,我國目前大多的觀點是不承認病理性醉酒的,也有學者提出原因自由學說的觀點,認為如果是病理性醉酒的人為了犯罪在明知自己有病理性醉酒的情況下,故意製造了自己發病的原因,即飲酒,那麼就是要承擔刑事責任的,否則為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人。

這個看你出題的人持什麼觀點了,不過個人還是保持和大多數人的觀點一邊,不承認病理性醉酒。

㈩ 詢問限制責任能力人在刑法中有何規定

我國刑法中沒有規定詢問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該如何處理,但是在刑事訴訟法中有所規定。
簡言之,詢問限制刑事責任能力人的,如果是未成年人,在詢問時應當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到場,如果被詢問人是女性,同時應有女工作人員在場。
詢問的如果是聾啞人,應當安排翻譯人員在場,其他的沒有特殊規定。

刑事訴訟法
第二百六十九條
對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應當嚴格限制適用逮捕措施。人民檢察院審查批准逮捕和人民法院決定逮捕,應當訊問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聽取辯護律師的意見。
對被拘留、逮捕和執行刑罰的未成年人與成年人應當分別關押、分別管理、分別教育。
第二百七十條
對於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在訊問和審判的時候,應當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代理人到場。無法通知、法定代理人不能到場或者法定代理人是共犯的,也可以通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其他成年親屬,所在學校、單位、居住地基層組織或者未成年人保護組織的代表到場,並將有關情況記錄在案。到場的法定代理人可以代為行使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訴訟權利。
到場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員認為辦案人員在訊問、審判中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可以提出意見。訊問筆錄、法庭筆錄應當交給到場的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人員閱讀或者向他宣讀。
訊問女性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應當有女工作人員在場。
審判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最後陳述後,其法定代理人可以進行補充陳述。

《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
第一百八十二條:
訊問未成年的犯罪嫌疑人,應當針對未成年人的身心特點,採取不同於成年人的方式;除有礙偵查或者無法通知的情形外,應當通知其家長、監護人或者教師到場;訊問可以在公安機關進行,也可以到未成年人的住所、單位、學校或者其他適當的地點進行。
訊問聾、啞犯罪嫌疑人,應當有通曉聾、啞手勢的人參加,並在訊問筆錄上註明犯罪嫌疑人的聾、啞情況,以及翻譯人的姓名、工作單位和職業。
訊問不通曉當地語言文字的犯罪嫌疑人,應當配備翻譯人員。

熱點內容
贛州律師咨詢電話 發布:2025-07-16 10:41:16 瀏覽:222
基層法律服務所強化業務 發布:2025-07-16 10:25:12 瀏覽:136
行政法具有統一完整的法典 發布:2025-07-16 10:16:35 瀏覽:1000
律師行業好嗎 發布:2025-07-16 10:04:13 瀏覽:447
底薪2040按勞動法怎麼算 發布:2025-07-16 10:03:56 瀏覽:180
勞動法中年休假 發布:2025-07-16 10:02:28 瀏覽:821
中山公共法律服務產品目錄庫 發布:2025-07-16 10:01:05 瀏覽:519
租賃意向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7-16 09:59:35 瀏覽:667
勞動合同法知識點培訓目標 發布:2025-07-16 09:53:47 瀏覽:421
借款協議有一方簽字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7-16 09:53:36 瀏覽: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