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簡析反壟斷法規制的壟斷行為

簡析反壟斷法規制的壟斷行為

發布時間: 2021-01-04 05:08:04

⑴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哪些

(一)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
(二)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四)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

⑵ 我國反壟斷法對經營者集中的規制採用行為主義規制還是結構主義

行為主義。

第二十條 經營者集中是指下列情形:
(一)經營者合並;
(二內)經營者通過取得股權或容者資產的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
(三)經營者通過合同等方式取得對其他經營者的控制權或者能夠對其他經營者施加決定性影響。

⑶ 各國反壟斷法所規制的壟斷行為主要有

企業兼並(橫向與縱向)、掠奪性定價,轉售價格維持等。可以參考所有的產業組織教材均可以看到相關內容。

⑷ 我國反壟斷法規定的壟斷行為有哪些

我國法律所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
(一)壟斷協議;
(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三)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四)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

⑸ 壟斷行為是目前各國反壟斷法的規定重點.對嗎匿名

答:市場支配地位本身不違法,只有濫用這種地位才違法。《反壟斷法》回第十七條第一款第(一)項至答第(六)項規定了六種具體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即以不公平的高價銷售商品或者以不公平的低價購買商品、以低於成本的價格銷售商品、拒絕交易、限定交易、搭售或者附加不合理交易條件、差別待遇,該款第(七)項規定了兜底條款,由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其他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 根據國務院反壟斷職責分工,國家工商總局負責除《反壟斷法》第十七條第一款第(一)項和第(二)項所列的與價格有關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以外的其他各項所列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執法工作。為增強《反壟斷法》有關規定的操作性,《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禁止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的規定》對拒絕交易的方式、限定交易的方式、搭售或者附加不合理交易條件的具體表現、差別待遇行為的表現形式等,分別設立單獨條款作了細化規定。

⑹ 我國《反壟斷法》中規定的壟斷行為有哪些

《中華人民共復和國反壟斷法》制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經濟活動中的壟斷行為,適用本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壟斷行為,對境內市場競爭產生排除、限制影響的,適用本法。

第三條本法規定的壟斷行為包括:

1、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

2、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3、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

(6)簡析反壟斷法規制的壟斷行為擴展閱讀

第十三條禁止具有競爭關系的經營者達成下列壟斷協議:

1、固定或者變更商品價格;

2、限制商品的生產數量或者銷售數量;

3、分割銷售市場或者原材料采購市場;

4、限制購買新技術、新設備或者限制開發新技術、新產品;

5、聯合抵制交易;

6、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認定的其他壟斷協議。

⑺ 反壟斷法規定的農業企業具體包括哪些種子公司是否屬於農業企業,不受反壟斷法規制

一、關於反壟斷法的適用范圍 中國反壟斷法平等地適用於市場主體即經營者。任何經營者,無論是國有企業還是民營企業,無論是內資企業還是外資企業,在經濟活動中都要遵守反壟斷法的規定;對違反規定,實施壟斷行為的,都要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關於國有公司與反壟斷法適用問題,我想引用一位專家的觀點:中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發展不平衡的社會主義大國,需要有強有力的國有經濟。特別是在涉及國計民生和國家安全的關鍵領域,國有經濟應當佔有控制地位、發揮主導作用。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國家有效實施宏觀調控,保證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保證人民分享發展成果,也才能保證國家有力量應對各種風險,保證經濟安全和人民安居樂業。但是,中國反壟斷法沒有把國有公司排除在反壟斷法適用之外,國有公司不能從事反壟斷法禁止的壟斷行為。 參照國際通行做法,中國反壟斷法不直接規制壟斷狀態,而規制壟斷行為。按照反壟斷法第三條的規定,壟斷行為有三類,一是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二是經營者濫用市場支配地位;三是具有或者可能具有排除、限制競爭效果的經營者集中。同時,中國反壟斷法將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予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納入本法調整范圍。 中國反壟斷法既適用於在中國境內發生的壟斷行為,也適用在中國境外發生的對中國境內市場競爭產生排除、限制影響的壟斷行為,具有域外效力。
二、關於壟斷協議 中國反壟斷法對橫向壟斷協議和縱向壟斷協議分別做出了禁止規定。對行業協會組織本行業經營者實施壟斷協議做出了禁止性規定。根據中國實際情況,規定了壟斷協議的豁免條件。我們關注到,競爭者之間達成的關於固定價格、限制產量、劃分市場以及串通招投標等壟斷協議,被稱為核心卡特爾,核心卡特爾是世界很多國家反壟斷執法機構嚴厲打擊的對象。核心卡特爾也很難滿足中國反壟斷法第13條關於壟斷協議的豁免條件所規定的「不會嚴重限制相關市場的競爭」及「能夠使消費者分享由此產生的利益」這兩個條件,是經營者經營行為的禁區。
三、關於濫用市場支配地位 中國反壟斷法不反對經營者具有市場支配地位,但嚴格禁止其濫用市場支配地位實施排除、限制競爭,損害消費者利益的壟斷行為。反壟斷法列舉了壟斷價格、掠奪性定價、拒絕交易、強制交易、搭售、差別待遇等典型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為了增加反壟斷法的操作性,反壟斷法規定了認定經營者其有市場支配地位應當依據的因素和市場支配地位推定製度。我們關注到,不管對於新成立的還是成熟的反壟斷執法機構,無論是市場支配地位的界定,還是濫用行為的分析,都是反壟斷執法中極具挑戰性的領域,在執法中需要很多的經濟分析。
四、關於經營者集中 經營者集中,一方面有利於形成規模經濟,從而提高經濟效率和企業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又可能產生或者加強市場支配地位,導致排除或限制競爭。因此各國反壟斷法都對經營者集中實行必要的控制。中國反壟斷法鼓勵經營者通過依法實施集中等方式做大做強,同時依法規制經營者集中行為,規定經營者集中達到國務院規定的申報標準的,應當事先向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申報,未申報的不得實施集中。 中國反壟斷法未直接規定經營者集中的申報標准,而授權由國務院規定。目前,國務院有關部門正在抓緊研究經營者集中的申報標准等問題。我們從其他國家的法律規定和自身的執法實踐中認識到,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的指標應當客觀、明了、可量化,如以資產額、銷售額以及集中的交易額等為指標規定申報標准,使得經營者和反壟斷執法機構能夠清楚地判斷出其擬進行的集中行為是否需要申報。同時,我們關注到,各國反壟斷法都是根據本國經濟的發展階段、發展水平、市場競爭狀況等情況並結合一定時期的產業政策,確定各自的申報標准,具體的標准差別很大。中國現階段經濟發展中的一個主要問題是,產業集中度不高,許多企業達不到規模經濟要求,競爭力不高。從中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中國反壟斷法對經營者集中的規定,既要有利於企業通過依法兼並做大做強、發展規模經濟,提高產業集中度,增強競爭能力,又要防止經營者過度集中形成壟斷。因此,經營者集中的具體申報標准要合理、適度。
五、關於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 針對中國市場經濟中存在的行政機關及公共組織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市場競爭的行政性壟斷的具體表現及其危害,中國反壟斷法第五章對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行為進行了專門規定,列舉了強制交易、地區封鎖(包括限制商品在地區間流通、阻礙外地經營者參加本地招投標活動、以不公平方式設定市場准入等)、強制經營者從事壟斷行為等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行為,比較全面地涵蓋了我國目前存在的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的主要表現形式。同時,反壟斷法還專門針對含有限制競爭內容的抽象行政行為作了專門規定,要求「行政機關不得濫用行政權力,制定含有排除、限制競爭內容的規定」。 反壟斷法對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的禁止規定,明確表明國家堅決反對和制止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堅定不移地推進全國統一、公平競爭、規范有序的市場體系建立的決心。需要強調的是,不能將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為調控經濟生活或者對經濟活動進行的正常管理而採取的措施作為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行為來處理。從根本上解決濫用行政權力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的問題,必須靠改革,靠發展,靠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採取綜合治理的辦法,並通過各方面長期不懈的努力。

⑻ 簡述反壟斷法規制的行為是反競爭的行為。

我國反壟斷法的立來法目的主源要體現在三個方面:制止壟斷;維護競爭;保護利益。
1、制止壟斷:壟斷乃中性,干預宜適度反壟斷是一種不斷地被錘煉和不斷地被重新定義的政策:它來源於在政治上和經濟上對市場制度的信仰,也來源於關於競爭性的市場並不一定是自我維持和自我糾錯的假設。
2、維護競爭:競爭是多元和多變的,對競爭的保護宜全面而靈活維護競爭可以說是反壟斷法的初衷,但維護什麼樣的競爭卻成了反壟斷法永恆的主題。
3、保護利益:效率是前提,非效率是保障,二者之間宜平衡經濟利益既是推動競爭的原動力,也是一切競爭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

⑼ 反壟斷法對經濟壟斷行為的規制

我國行政性壟斷的表現
1 地區壟斷。即區域性市場壁壘。地區壟斷從狹隘的地方保護主義出發, 採用各種不合理手段製造障礙, 限制地區間經濟貿易往來, 割裂地區間的資源聯系, 損害市場統一與公平競爭。其具體表現方式是: (1) 限定單位和個人只能經營、購買、使用本地商品或者只能接受本地經營者的服務, 限制轄區內外地商品的銷售, 或者要求其銷售外地商品時必須搭售本地產品, 或者就銷售外地產品的范圍與數量做出限制。(2) 在道路、車站、港口、航空港或者本行政區域線邊界設置關卡, 阻礙外地商品進入本地或者本地商品運出。(3) 對外地商品或者服務設定歧視性收費項目、規定歧視性價格, 或者實行歧視性收費標准。(4) 對外地商品或者服務採取與本地同類商品或者服務不同的技術要求、檢驗標准; 對外地商品或者服務採取重復檢查、重復認證等歧視性技術措施; 對外地產品和服務不合理地提高產品質量檢驗或衛生檢查標准, 限制外地商品或者服務進入本地市場。(5) 採取專門針對外地商品或者服務的專營、專賣、審批、許可等手段, 實行歧視性待遇, 限制外地商品或者服務進入本地市場。(6) 通過設定歧視性資質要求、評審標准或者不依法發布信息等方式限制或者排斥外地經營者參加本地的招投標活動。(7) 以採取同本地經營者不平等的待遇方式, 限制或者排斥外地經營者在本地投資或者設立分支機構; 對外地經營者在本地投資或者設立分支機構實行歧視性待遇, 侵害其合法權益。(8) 運用價格手段, 對外地產品提高進價、壓低銷價, 提高批發價、降低零售價等, 使經營者無利可圖, 只好放棄該地市場。(9) 制定實行地區封鎖或者含有地區封鎖內容的規定, 如政府明文規定本地經營者不得銷售外地商品, 當地職能部門限制本地產品、技術外流等等。
2 部門壟斷。指行業管理者為了保護本行業的利益違法運用行政權力限制競爭的行為。各部門利用自身行政職權和特定優勢, 控制市場、獨占經營, 剝奪了非本部門、本行業的市場主體的公平競爭機會, 損害公平競爭的行為。具體表現方式是: 第一, 部門的行政管理機關下設服務公司, 變相開辦經濟實體, 利用手中的審批權、物資權、信貸權、稅收優惠條件、價格優惠等, 參與同行業的不平等競爭。
第二, 為保護本部門、本行業企業的經濟利益, 封鎖市場, 限制行業、部門外其他經營者的正常經營活動。第三, 限定客戶和消費者只能購買本部門、本行業下屬或掛靠企業生產或經營的商品。第四, 限定客戶和消費者購買本部門、本行業關系戶的商品。
否則, 即利用手中職權對經營者進行刁難。第五, 限定客戶和消費者接受指定單位的有償服務。如某市旅遊局規定, 凡到該市旅遊的, 只能到其指定的旅遊「定點賓館」就餐住宿, 否則拒絕提供有關服務等。
3 行政性強制行為。政府不適當干預企業的經營自主權, 強制企業購買、出售某種產品或與其他企業合並等違反市場競爭原則的行為, 如以拒絕給予行政許可等方式強制他人購買其指定的商品。同時還有政府縱容下的卡特爾行為。
行政性壟斷與反壟斷法的關系及解決途徑
(一) 行政性壟斷與反壟斷法的關系
上述對我國經濟領域行政性壟斷的分析, 看出我國經濟領域行政性壟斷的產生和存在有著復雜的歷史因素和國情因素, 其解決之道不能急於求成, 企圖用一部《反壟斷法》就一勞永逸地解決的思路是行不通的。換句話說, 我國經濟領域的行政性壟斷不能全部納入《反壟斷法》進行規制。主要原因是:
1 反經濟性壟斷才是反壟斷法的主要任務。從各發達國家反壟斷法產生的歷史背景看, 反壟斷法只是在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經濟壟斷產生並泛濫以後才出現的。因此, 發達國家反壟斷法所規制的僅僅是原有法律無法對其進行控制的經濟壟斷。而對於那些行政性壟斷即行政權力濫用所造成的壟斷, 從其生成的歷史時間順序看, 其產生和存在要先於經濟力濫用所造成的壟斷, 但前者的存在卻始終沒有導致反壟斷法的產生。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為行政性壟斷自有相應的法律對其進行規制, 而反壟斷法不需要也不能予以全部規制。
2實踐證明單純靠法律不能很好解決行政性壟斷。目前, 我國現行有效的與控制政府型壟斷有關的法律文件至少在二十件以上, 既有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法律, 也有國務院發布的行政法規, 還有國務院各部委以及地方政府頒布的行政規章, 其中主要的是《反不正當競爭法》。如該法第七條、第三十條就是針對行政性壟斷, 保障自由競爭的實現。
十多年來的實施效果證明, 總體上說並不能令人滿意, 甚至有縱容政府型壟斷之嫌。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僅以第三十條規定來看, 工商行政管理部門雖然是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監督檢查部門, 但它無權對政府型壟斷行為進行處理和制裁, 有權處理和制裁政府型壟斷的機關是同級機關或上級機關, 而且其處理結果也只是責令改正, 情節嚴重的也不過是對其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
3 經濟領域的行政性壟斷必須結合實際逐步解決並另闢蹊徑。中國競爭性領域的行政性壟斷已經取消, 基礎領域的反壟斷改革有了良好的開端, 取得可喜的進展, 如電信改革、民航改革等等。對行政性壟斷的改革是對政府部門的職能和權力和利益的改革, 矛盾和困難很多, 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時, 行政性壟斷領域具有許多特點和復雜性, 如一定或相當程度的自然壟斷性、一定和相當程度的公益性、某些領域的國家安全性、全局性。操之過急, 可能會危害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 損害群眾的權益, 激發各種矛盾和糾紛, 甚至造成社會的不安定。
(二) 我國經濟領域行政性壟斷的解決途徑
即將出台的《反壟斷法》不能也不會成為我國經濟領域行政性壟斷一攬子解決的法寶, 因此行政性壟斷還會存在下去。但其存在對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和廣大消費者權益產生的危害, 使行政性壟斷退出歷史舞台成為必然的選擇。改革才是解決我國經濟領域行政性壟斷的唯一途徑, 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 實行政企分開, 行政部門完全退出壟斷。當前, 我國的一些政府或其部門既是行政機關同時又擁有國有資產的所有、管理和經營的職能。要打破行政性壟斷, 必須改革這種政企不分的體制, 把國有資產所有、管理和經營的職能從政府部門完全分離出來, 由企業獨立自主經營。
2 實施產權多元化, 國有資本逐步退出壟斷。產權多元化的前提是資本投入多元化。要通過單項立法, 使國有資本逐步退出壟斷, 允許非國有資本進行投資。如私人投資建設機場, 外國資本進入通信設備製造業, 合資組建航空公司, 採取BO T 方式興建高速公路, 允許外資進入鐵路建設和鐵路貨運業等。
3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把目前行政性壟斷中政府直接經營的企業, 按照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關於產權清晰、責權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要求, 逐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使其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主體, 逐步實現經營由行政化向市場化的轉變。
4 以單項立法的方式, 建立規范的法律體系。
經濟發達國家在政府型壟斷行業的政府管制是在先立法後改革的原則下進行的。如美國早在20 世紀70 年代, 對鐵路運輸業實行了以放鬆管制為主要特徵的政府管制體制改革, 分別在1976 年和1980 年頒布了《鐵路復興與管理改革法》和《斯塔格斯鐵路法》。日本在1986 年1 月通過了《國有鐵路改革法》後, 在1987 年將國有鐵路分割組成7 個客、貨運股份公司。英國政府在電信、煤氣、自來水和電力行業實行重大政府管制體制改革時, 分別頒布了《電信法》、《電力法》、《鐵路法》、《煤氣法》和《自來水法》等法律, 使政府管制體制改革具有了明確的法律依據和實施程序, 也使改革取得了好的效果。這種單項立法、逐步打破壟斷的做法不失為我國的一種模式選擇。

⑽ 請分別舉例說明不正當競爭行為和壟斷行為在我國是怎樣進行法律規制

例如禁止競爭企業私自訂立商品價格或達成同盟

熱點內容
論述合同法主要內容 發布:2025-05-22 02:21:56 瀏覽:848
初級會計中經濟法知識點 發布:2025-05-22 02:21:48 瀏覽:811
道德與道理的作文 發布:2025-05-22 02:21:47 瀏覽:761
快遞條例正式實施 發布:2025-05-22 02:18:15 瀏覽:284
合肥律師咨詢收費標准 發布:2025-05-22 02:14:24 瀏覽:164
人民法治雜志社級別 發布:2025-05-22 01:29:58 瀏覽:99
行政法規法律部門嗎 發布:2025-05-22 01:16:10 瀏覽:291
經濟法教材練習答案 發布:2025-05-22 01:14:42 瀏覽:460
證據法和訴訟法的關系 發布:2025-05-22 01:13:15 瀏覽:917
現代行政法基本理論章劍生 發布:2025-05-22 01:13:11 瀏覽: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