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藏族自治條例

藏族自治條例

發布時間: 2021-01-05 06:56:38

『壹』 民族政策有哪些

民族政策是指國家和政黨為調節民族關系,處理民族問題而採取的相關措施、規定等的總和。
從世界范圍來看,民族政策的實質和作用有積極和消極之分,前者如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民族發展政策;後者如種族隔離、種族歧視政策等。
從內容來看,有政策原則和政策措施之分。民族政策原則一般是指在民族工作的全局中必須遵循的大政方針,如我國實行的民族平等團結和民族區域自治政策等;具體的民族政策措施,通常是對涉及民族問題的某一方面而做出的具體的規定。
我們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實際上是有關少數民族的政策。它是黨和政府根據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結合我國多民族的基本國情和民族問題長期存在的客觀實際制定的,其本質是促進各民族平等團結、發展進步和共同繁榮,是我們正確認識和處理民族問題的重要行為准則,是我國政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編輯本段]中國的民族政策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
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
[編輯本段]民族政策的具體原則

一、堅持民族平等團結
在中國,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不論人口多少,經濟社會發展程度高低,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異同,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具有同等的地位,在國家社會生活的一切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權利,履行相同的義務,反對一切形式的民族壓迫和民族歧視。民族團結是指各民族在社會生活和交往中平等相待、友好相處、互相尊重、互相幫助。民族平等是民族團結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民族平等,就不會實現民族團結;民族團結則是民族平等的必然結果,是促進各民族真正平等的保障。
民族平等和民族團結作為我國解決民族問題的政策,在中國的憲法和有關法律中得到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各民族一律平等。國家保障各少數民族的合法權利和利益,維護和發展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互助關系。禁止對任何民族的歧視和壓迫」。
二、民族區域自治

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政府解決民族問題採取的一項基本政策,也是中國的一項重要政治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一樣,同為我國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的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使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內部事務。
民族區域自治是與中國的國家利益和各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保障了少數民族在政治上的平等地位和平等權利,極大地滿足了各少數民族積極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願望。根據民族區域自治的原則,一個民族可以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區內單獨建立一個自治地方,也可以根據它分布的情況在全國其他地方建立不同行政單位的多個民族自治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既 保障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自治權利,又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有利於把國家的方針、政策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有利於把國家的發展和少數民族的發展結合起來,發揮各方面的優勢。
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如下兩個顯著的特色:一是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國不可分離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都是中央政府領導下的一級地方政權,都必須服從中央集中統一的領導。上級國家機關在制定各項政策和計劃、進行國家經濟文化建設時,必須充分考慮各民族自治地方的具體情況和需要,動員各方面的力量予以幫 助和支持。二是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不只是單純的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而是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的結合,是政治因素和經濟因素的結合。在中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既要有利於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利民族團結,又要有利於實行自治的民族的發展和進步,有利於國家的建設。
截至目前,中國有民族自治地方155個,其中自治區5個、自治州30個、自治縣(旗)120個。
三、發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國家盡一切努力,促進各民族的共同發展和共同繁榮。國家根據民族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和採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幫助、扶持民族地區發展經濟,並動員和組織漢族發達地區支援民族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中,有十三條規定了上級國家機關幫助民族自治地方發展的義務。國家在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時,有計劃地在少數民族地區安排一些重點工程,調整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結構,發展多種產業,提高綜合經濟實力。特別是隨著近年來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發展,國家加大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投資力度,加快了少數民族地區對外開放的步伐,使少數民族地區的經濟發展呈現新的活力。
近年來,為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的發展,國家還採取了以下三項措施:
一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西部是少數民族的主要聚居區,有40多個民族,人口佔全國少數民族人口的7l%;全國155個民族自治地方中,有5個自治區,27個自治州,84個自治縣(旗)在西部,佔西部地區總面積的86.4%。雲南、貴州、青海三個多民族省也在西部;湖南的湘西土家族自治州、湖北的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及吉林的延邊朝鮮族自治州雖不在西部,但也享受西部大開發優惠政策的待遇。因此,西部大開發就是民族地區大開發,就是加快民族地區發展。
二是開展「興邊富民行動」。這一行動是國家民委落實中央提出的西部大開發的戰略,加快邊境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舉措。實施的范圍包括分布在我國2.1萬公里陸地邊界線上的135個縣(旗、市)。主要內容有三個方面:一是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大力培育縣城經濟增長機制和增強自我發展能力;三是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截至2002年底,全國「興邊富民行動」實際投入資金已達150億元,興建興邊富民項目數萬個,2100多萬人受益。
三是重點扶持22個人口較少民族的發展。人口較少民族指人口在10萬人以下的民族,全國有22個,總人口不足60萬人。由於歷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這22個民族發育程度比較低。今後10年內,國家計劃每年投入5億元幫助發展,共50個億。
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
大力培養少數民族幹部,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解決民族問題的關鍵。中國共產黨和中國政府歷來十分重視少數民族幹部的培養,把少數民族幹部隊伍的狀況看作是衡量一個民族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根據不同歷史時期的實際情況,黨和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一是根據民族工作以及社會發展的需要,通過各級各類院校培訓學習,全面提高少數民族幹部素質。二是注重實踐鍛煉,各地、各部門有計劃地開展幹部交流、崗位輪換,選派少數民族幹部到中央、國家機關和經濟相對發達地區掛職鍛煉,培養了大批少數民族幹部,促進了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三是在堅持德才兼備原則的前提下,同等條件優先選拔和使用少數民族幹部,使少數民族幹部在各級黨委、政府、人大和政協等領導班子中佔有適當比例。
五、發展少數民族科教文衛等事業

在發展少數民族教育事業方面,國家堅持從少數民族的特點和民族地區的實際出發,積極支持和幫助少數民族發展教育事業。如賦予和尊重少數民族自治地方自主發展民族教育的權利,重視民族語文教學和雙語教學,加強少數民族師資隊伍建設,在經費上給予特殊照顧,積極開展內地省市對少數民族地區教育的對口支援等。
在發展少數民族科技事業方面,國家採取了許多特殊措施,如:重點培養、培訓少數民族科技人員,在普通高等院校有計劃地招收少數民族學生或舉辦民族班;幫助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引進人才和先進技術設備,改造傳統產業和傳統產品,扶植提高傳統科技,提高經濟效益等。
對少數民族地區的衛生事業,國家有關政策強調,要加強少數民族地區衛生隊伍的建設,切實做好防病治病和婦幼衛生工作,大力扶持發展民族醫葯事業等。
在繁榮少數民族文化政策方面,國家扶持和幫助少數民族發展文化事業,組建民族文化藝術團體,培養少數民族文藝人才,繁榮民族文藝創作。
六、使用和發展少數民族語言文字
中國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和權利。《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語言文字的自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公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第十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保障本地方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第二十一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職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同時使用幾種通用的語言文字執行職務的,可以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語言文字為主。」第三十七條規定:「招收少數民族學生為主的學校(班級)和其他教育機構, 有條件的應當採用少數民族文字的課本,並用少數民族語言講課。」「各級人民政府要在財政方面扶持少數民族文字的教材和出版物的編譯和出版工作。」第四十七條規定:「保障各民族公民都有使用本民族浯言文字進行訴訟的權利。」
七、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中國各少數民族都有自己的風俗習慣,表現在服飾、飲食、居住、婚姻、禮儀、喪葬等多方面。國家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少數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權利。在社會生活的各方面,政府對少數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風俗習慣的權利加以保護。第一,尊重少數民族的飲食習慣。第二,尊重和照顧少數民族年節習慣。第三,尊重少數民族婚姻習慣。第四,尊重少數民族喪葬習俗。第五,在大眾傳播媒介中,防止侵犯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的事情發生。第六,尊重少數民族改革自己風俗習慣的自由。
八、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自由
中國是一個有著多種宗教的國家,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等。中國少數民族群眾大多有宗教信仰,有的民族群眾性的信仰某種宗教,如藏族群眾信仰藏傳佛教。有一些民族信仰同一種宗教,如我國有10個民族信仰伊斯蘭教。我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在中國,宗教信仰自由,即每個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這種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種宗教的自由;在一種宗教裡面,有信仰這個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個教派的自由;有過去不信教現在信教的自由,也有過去信教現在不信教的自由。目前,中國有清真寺3萬座。在西藏,有藏傳佛教各類宗教活動場所1700多處。
中華人民共利國成立以來的實踐證明,中國的民族政策是成功的,走出了一條符合自己國情的解決民族問題和實現各民族共同發展、共同繁榮的的正確道路。中國政府相信,隨著國家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中國各民族必將得到更快、更好的發展,中國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的關系必將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

『貳』 分析西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正確性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是在黨和國家的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這種制度把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政治因素與經濟因素有機結合起來,體現了國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數民族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精神,體現了國家堅持實行各民族平等、團結和共同繁榮的原則,既有利於人民群眾當家作主,又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是完全適合我國國情的解決民族問題的基本制度,是我們黨和各族人民的一個偉大創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對發揮各族人民當家作主的積極性,發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對鞏固國家的統一,促進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都起到了巨大作用。

在西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們黨順應西藏社會發展進步的內在要求和西藏人民的根本利益,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基本原理與西藏民族問題實際相結合而提出的治藏方略的成功實踐,是西藏社會歷史發展進步的必然要求和西藏人民的自覺選擇。在舊西藏,廣大勞動人民群眾連最起碼的生存權都沒有,更不用說當家作主了。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黑暗歷史,實現了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人民民主,為西藏人民在祖國大家庭里掌握自己的命運帶來了希望。1951 年5月23日,西藏獲得和平解放,使西藏擺脫了帝國主義勢力的侵略及其政治、經濟羈絆,維護了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實現了藏族與全國各民族的平等、團結以及西藏內部的團結,為西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奠定了基礎。1959 年實行民主改革,廢除了最黑暗、最殘酷、最野蠻的封建農奴制度,百萬農奴翻身得解放,成為國家和西藏地方的主人,為實行民族區域自治掃清了道路。1965 年9月,西藏自治區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拉薩召開,宣告了西藏自治區的成立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西藏的全面建立,標志著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全面貫徹實施。1984 年5月頒布實施的民族區域自治法,是實施憲法規定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它將少數民族自治地方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自治權利及與中央政府的關系做了系統的法律規定,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法律化。它的頒布實施,為西藏人民充分行使自治權利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對促進我區經濟社會發展,維護國家統一,加強民族團結,保持社會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西藏人民堅持走社會主義道路,依據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等有關法律規定,充分享有政治上的自治權、經濟社會發展上的自主權和宗教信仰上的自由權,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創造了在封建農奴制廢墟上建設社會主義新西藏的奇跡,譜寫了從黑暗走向光明、從落後走向進步、從貧窮走向富裕、從專制走向民主、從封閉走向開放的輝煌篇章。

(一)西藏人民在政治上享有充分的自治權,把自治權力緊握在自己手中。在封建農奴制社會,「西藏政教合一制度已像油盡的燈光一樣走向沒落。」廣大人民群眾連基本的人身自由都沒有,更不要說享有政治權利,他們只是會說話的工具。這個最落後的社會制度,嚴重束縛和阻礙藏民族的發展進步。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後,西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打碎封建農奴制的枷鎖,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以主人翁的姿態積極參與管理國家事務,自主管理區內事務,努力建設美好家園,實現了跨越千年的夢想。

一是西藏人民依法享有平等參與管理國家事務的權利,同時享有自主管理本地區和本民族事務的自治權利。西藏人民依法享有當家作主的民主權力,積極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參加選舉全國和自治區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並通過人大代表參與管理國家和地方事務。在選舉出的人大代表中,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代表所佔的比例,在自治區和地市兩級達80%以上,在縣、鄉(鎮)兩級達90%以上。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幹部成為我區幹部的主體,充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據統計,自治區成立以來,先後6任(含現任在內)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和7任(含現任在內)自治區主席均為藏族公民。自政協西藏自治區委員會成立以來,共5任自治區政協主席均為藏族公民。目前,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在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主任、副主任中佔87.5%;在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委員中佔69.23%;在自治區主席、副主席中佔57%;在自治區政協常委和委員中分別佔90.42%和89.4%。藏族和其他少數民族公民占自治區、地(市)、縣三級國家機關組成人員的77.97%。從過去沒有絲毫人身自由的農奴到今天國家和社會的主人,他們代表人民行使地方自治的權力,有力地促進西藏經濟和社會事業發展,共同建設團結、富裕、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西藏。

二是西藏地方自治機關充分行使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自治權。根據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和西藏自治區人民政府是在西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自治機關,西藏自治區的自治機關依法行使省級地方國家機關的職權,同時依法行使自治權,根據本地方的實際情況,貫徹執行國家的法律、政策。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既享有其他省級行政區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權力,又享有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權力。同時,對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適合西藏自治區實際情況的,自治區可以報經上級國家機關批准,變通執行或者停止執行。據統計,1965年以來,自治區人大及其常委會共制定了240多件地方性法規和單行條例,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方面,為維護西藏人民的權益,促進西藏各項事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認真履行監督職責,促進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保證了國家機關協調高效運轉,維護了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

(二)西藏人民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上享有充分的自主權,進入了歷史上發展的最好時期。在封建農奴制社會,西藏經濟凋敝,萬戶蕭疏,民不聊生。自20世紀60年代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後,特別是經歷「一個轉折點,兩個里程碑」的光輝實踐,西藏自治區在國家的正確領導和大力支持下,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上充分行使法律賦予的自主權利,制定了一系列適合西藏實際情況的政策措施,使西藏的經濟快速發展,文化日益繁榮,社會詳和進步,人民安居樂業,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機。到2005年,全區生產總值增加到250.6億元,連續5年保持12%以上的增長速度,高於同期全國平均水平;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達到12億元。「十五」末,西藏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進入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關鍵時期。現代工業從無到有,建立起多個門類、富有西藏地方特色的現代工業體系。現代商業、旅遊、郵電、飲食服務、文化娛樂等新興產業迅猛發展。舊西藏沒有一條公路,如今已形成以國道和14條省道為主幹的公路運輸網路,公路通車里程達到4.13 萬多公里。舉世矚目的青藏鐵路已於7月1日正式通車運營,西藏結束了沒有鐵路的歷史。堅持現代化建設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西藏是我國環境保護狀況最好的地區。通過自治區成立40多年來的不懈努力和奮斗,西藏的經濟實力明顯增強,進入了歷史上發展的最好時期。

(三)西藏人民享有繼承發展傳統文化和信仰宗教的自由權,崇尚科學文明、追求社會進步的精神引領時代風尚。在封建農奴制社會,廣大人民群眾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利,西藏的傳統文化處於自我封閉和萎縮的狀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後,西藏人民充分行使自主管理本地區文化事業的自治權利,西藏的社會和文化發展跨入了嶄新的時代。藏語文得到廣泛的學習、使用和發展,自治區頒布實施了《西藏自治區學習、使用和發展藏語文的規定》,將學習、使用和發展藏語文納入法制化軌道,並切實落實到教學、廣播、電視、新聞出版等工作和活動中。人民群眾的風俗習慣與宗教信仰自由得到尊重和保護,各種宗教活動正常進行,信教群眾的信教自由得到充分尊重。文化藝術得到全面繼承和發展,人民教育事業實現歷史性跨越,新聞出版和廣播影視事業發展迅速。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的指導地位,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鞏固。堅持破立結合,按照「揚棄」方針,「治亂」、「治愚」,大力推進文化建設,積極促進發展進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繁榮發展極大地豐富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全社會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顯著提高,社會文明不斷提升。

(四)西藏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廣大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得到極大提高。在封建農奴制社會,廣大農奴一無所有,一貧如洗,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他們「能帶走的只是自己的身影,能留下的只是自己的腳印」。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後,西藏人民在祖國大家庭中過著幸福、美滿、祥和的生活。西藏人均生產總值從1951年的114元,增長到2005年的9098元。西藏人口由1951年的100餘萬人,增加到現在的270餘萬人,人均壽命從35.5歲提高到現在的67歲。教育、科技、文化、衛生事業加快發展,全區人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不斷提高。舊西藏沒有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學校,適齡兒童入學率不到2%,青壯年文盲率高達95%。而全區現有各類學校1011所,在校學生48萬餘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4.67%,文盲率下降到22%。每千人病床和衛生技術人員高於全國平均水平,人民的健康保障顯著提高。廣播電視人口覆蓋率分別達到84.87%和8597%。全區各地扎實開展農牧民「安居工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穩步推進。廣大人民群眾共享著改革發展的成果,正在向小康社會邁進。

『叄』 甘孜州建州節到底是哪一天

11月24日為甘孜州建州節。

根據《甘孜藏族自治州自治條例》第九章 附則第六十七內條的規定容:每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是建州紀念日,全州放假一天。第六十八條 本條例報請四川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1950年西康省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於1950年11月24日在康定正式成立。2015年,經國務院批准,同意撤銷康定縣,設立縣級康定市,以原康定縣的行政區域為康定市的行政區域。康定市人民政府駐爐城鎮茶馬路1號,康定市由甘孜藏族自治州管轄。

(3)藏族自治條例擴展閱讀:

相關歷史:

1、西康和平解放後,解放軍第二十六軍一八六師於1950年3月24日勝利進駐康定城。

2、經過籌備協商,充分准備,西康省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於1950年11月24日在康定正式成立(這是建國後成立的第一個地區級的民族區域自治政權,後改為州),桑吉悅希(天寶)任主席。會議通過《西康省藏族自治區人民政府的工作任務》和《關於加強團結的決議》。

『肆』 西藏自治區成立於1965年,迄今為止,自治區人大已制定了近200個具有民族區域自治特點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


『伍』 民族區域自治權包括什麼

自治地方根據《民族區域自治法》行使各種自治權利。

1、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2、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指示,有不適合自治地方實際情況的,自治機關報經該上級國家機關批准,可以變通執行或者停止執行。

3、自治機關在執行職務時,可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

4、自行培養各級幹部、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等專業人才。

5、經國務院批准,可以組織本地方維護社會治安的公安部隊。

6、自主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經濟建設事業;制定本地方的經濟建設方針、政策和計劃。

7、合理調整生產關系,改革經濟管理體制。

8、對可以由本地方開發的自然資源,優先合理開發使用。

9、自主安排本地方基本建設項目,管理隸屬於本地方的企業、事業單位。

10、經國務院批准,可以開辟對外貿易口岸,開放邊境貿易,在外匯留成等方面享受國家優待。

11、自主安排地方財政收支,確定各項開支標准。

12、實行減稅或免稅。

13、決定本地方教育規則、學校設置、辦學形式、教學內容、教學用語和招生辦法。

14、自主發展民族教育和民族文化事業,發展現代醫葯和民族傳統醫葯,開展民族體育活動等。

15、企業、事業單位要優先招收少數民族人員。

(5)藏族自治條例擴展閱讀:

民族區域自治的優越性:

1、民族區域自治,是中國這樣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解決民族問題、處理民族關系的正確選擇。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是在國家統一領導下的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國家不可分離的部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都必須服從中央的領導。

2、在經歷了1951年和平解放和1959年民主改革後,西藏於1965年成立自治區,正式建立起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西藏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實現了統一和自治相結合、民族因素和區域因素相結合。

這一制度既繼承歷史傳統,又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意義;既符合國家和西藏地方的歷史傳統,又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

3、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又是中國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社會主義制度下,一切權力屬於人民,國家保障廣大人民的民主權利。

各自治地方在國家生活中享有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自治權利,在自治地方有管理本地區事務的權利,這是社會主義民主在民族地區的具體體現。

『陸』 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條例是好久頒布的

甘孜藏族自治州民族團結進步條例,2016年1月15日甘孜藏族自治州第十一屆人民代表大內會第五次容會議通過,2016年6月1日四川省第十二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批准。自2016年8月1日起施行。

『柒』 國家對西藏的政策

西藏自治區總人口219萬多人,其中藏族佔95%。西藏地方的社會經濟、歷史和地理條件在中國具有很大的特殊性。西藏自治區在中央人民政府的領導下,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享有充分的自治權利。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簽訂的《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第三條明確規定:「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民族政策,在中央人民政府統一領導下,西藏人民有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權利。」1956年,經國務院批准,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這個委員會是一個具有政權性質的協商辦事機構。基本職責是,組織實施西藏的民主改革,為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創造必要的條件。1965年9月,西藏自治區正式成立。標志著憲法賦予西藏人民的民族區域自治權利和其他民主權利已經開始實現。

國家賦予的地方性立法權。根據中國的法律規定,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可以根據當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截止1991年,西藏已頒布了60件單行條例、地方性法規和法律性決議、決定。內容涉及政權建設、社會經濟發展、婚姻、教育、語言文字、司法、自然資源和環境保護等方面。這些條例和法規的頒行,對西藏人民各項民主權利的實現,對地方社會經濟、文化事業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保障藏族人民使用和發展本民族語言文字自由的權利。根據中國法律關於「各民族都有使用和發展自己的語言文字的自由」的規定,西藏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於1987年通過了《學習、使用和發展藏語文的若干規定》(試行),確定了在西藏自治區、藏漢語文並重,以藏語文為主的原則,並成立了藏語文工作指導委員會。自治區人民政府於1988年10月頒布了該規定的實施細則。

管理和自由安排本地經濟建設的權利。黨和中央和國務院歷來十分關心西藏的經濟社會發展,從80年代以來,在西藏實行了一系列優惠政策:為農牧區休養生息,免徵農業稅,取消農畜土特產品計劃收購和反派購;實行關稅輕稅政策;增加財政補貼;實行優惠貸款利率。

依照國家法律,自主地保護、開發和利用本地自然資源的權利。西藏有豐富的資源,森林面積達600萬公頃以上,已發現的礦藏70餘種。西藏自治區先後頒布了《森林保護條例》、《礦產資源保護條例》、《野生動物保護條例》等,並於1990年成立了自治區環境保護委員會。西藏已建立珠穆朗瑪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區等7個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5000平方公里。各種森林、植被和野生動物得到了有效保護。
有進行對外貿易活動的自治權。1985年7月,自治區人民政府負責人在西藏四屆人大二次會議上宣布了西藏開展對外經貿活動的一系列優惠政策。為了促進西藏對外經貿活動的開展,中央政府採取了特殊的政策,規定西藏地區進出口商品稅率低於全國統一稅率,所得外匯收入金額留成。1990年藏自治區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已達2.45億元。

根據本地實際情況貫徹執行國家法律和政策,制定和實施特殊政策和措施的權利。西藏實行的特殊政策主要有:

『捌』 法律規定了民族自治地方哪些自治權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除了可以行使和它同級的一般國家機關的職權之外,還可以行使自治權。其主要內容如下:
(1)行使立法權利。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生效,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
(2)擁有對國家有關法律的變通執行權利。對於那些不適合民族自治地方實際情況的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指示等,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可以結合當地的實際,上報上級國家機關批准,變通執行或者停止執行。
(3)使用本民族語言文字的權利。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職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同時使用幾種通用的語言文字執行職務的,可以以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語言文字為主。
(4)培養幹部的權利。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根據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採取各種措施從當地民族中大量培養各級幹部、各種科學技術、經營管理等專業人才和技術工人,並且要注意在少數民族婦女中培養各級幹部和各種專業技術人才。
(5)組建公安部隊的權利。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依照國家的軍事制度和當地的實際需要,經國務院批准,可以組織本地方維護社會治安的公安部隊。
(6)自主發展經濟的權利。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國家的指導下,自主地安排和管理地方性的經濟建設事業;根據本地方的特點和需要,制定經濟建設的方針、政策和計劃;合理地調整生產關系,改革經濟管理體制;確定本地方內草場和森林的所有權和使用權,等等。
(7)進行貿易活動的權利。民族自治地方依照國家規定,可以開展對外經濟貿易活動,經國務院批准,可以開辟對外貿易口岸;與外國接壤的民族自治地方經國務院批准,開展邊境貿易。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對外經濟貿易活動中,在有些方面享受國家的優待。
(8)管理財政的權利。凡是依照國家財政體制屬於民族自治地方的財政收入,都應當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自主地安排使用。國家在財政上對民族自治地方給予照顧性安排,過去曾經規定:財政收入多於支出的,定額上繳,上繳數額可以一定幾年不變,增收部分自主安排;收入不敷支出的,由上級財政機關補助;在財政預算支出方面,民族自治地方設立的機動資金、預備費在預算中所佔比例高於一般地區;在執行財政預算過程中,自行安排使用收入的超收和支出的結余資金等,現在雖已有變化,但仍體現優惠性;在執行國家稅法的時候,對屬於地方財政收入的某些需要從稅收上加以照顧和鼓勵的,可以實行減稅或者免稅。

(9)自主發展文化教育的權利。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可以自主地發展民族教育,掃除文盲,舉辦各類學校,決定本地方的教育規劃、學校的設置、學制、辦學形式、教學內容、教學用語和招生辦法;可以為少數民族牧區和經濟困難、居住分散的少數民族山區,設立寄宿為主和助學金為主的公辦民族小學和民族中學。同時,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應該自主地發展具有民族形式和民族特點的文化藝術,積極推進本地方的科學、衛生、體育等事業的發展。此外,民族自治地方可以同其他地方,包括國外,開展教育、科學技術、文化藝術、衛生、體育等方面的交流和協作。

熱點內容
道德經講解知乎 發布:2025-05-24 09:03:09 瀏覽:570
村委會蓋章有無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24 08:55:57 瀏覽:824
修訂前民事訴訟法 發布:2025-05-24 08:55:54 瀏覽:988
教職工法律知識演講稿 發布:2025-05-24 08:43:53 瀏覽:480
金水法院趙偉 發布:2025-05-24 08:40:37 瀏覽:744
長沙市望城法律援助中心電話號碼 發布:2025-05-24 08:19:39 瀏覽:878
肖國平律師 發布:2025-05-24 08:19:36 瀏覽:191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法碩士 發布:2025-05-24 08:16:56 瀏覽:224
常州婚姻法咨詢 發布:2025-05-24 08:16:47 瀏覽:98
省法院齊鳴 發布:2025-05-24 08:10:36 瀏覽: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