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空拋物相關法律法規
① 高空拋物的其他規定
高樓拋擲物、墜物致人損害責任
高樓拋擲物、墜物致人損害是指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侵權行為。
一、高樓拋擲物、墜物致人損害責任的特點:
1.因高樓中拋擲和墜落的物致人損害: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造成他人損害;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
2.物品是從高樓中拋擲或墜落而導致他人損害。
3.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
4.歸責原則上的特殊性:主要採取公平責任原則,例外情況下採取過錯推定責任原則。
二、高樓拋擲物、墜物致人損害責任的歸責原則:補償責任(一般不適用精神損害賠償)。
三、高樓拋擲物、墜物致人損害的責任主體: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推定加害人)。
1.責任主體是建築物的使用人:是指在侵權行為發生時建築物的實際使用人(建築物所有人、承租人、借用人、其他使用建築物的人);
2.責任主體是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
3.責任主體是無法舉證排除自己是侵權人的建築物使用人。
四、高樓拋擲物、墜物致人損害責任的免責事由:
1.能夠證明自己不是加害人免責;
2.能夠確定具體侵權人的,其他人免責。
拋擲物致人損害案件中,有可能成為加害人的當事人需要證明以下事項就可以免責:
①發生損害時,自己並不在建築物中;
②證明自己根本沒有佔有造成損害發生之物;
③證明自己所處的位置客觀上不具有造成拋擲物致人損害的可能性。
② 民事訴訟中高空拋物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有關禁止高空拋物最新法律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內委員會第十二次會容議於2009年12月26日通過,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根據該法第八十七條的規定,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造成他人損害,如果能確定具體責任人的,由責任人承擔賠償責任;如果不能確定具體責任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
《侵權責任法》
第八十七條 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
③ 關於高空墜物的法律規定
一、關於高空墜物法律規定有哪些?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七十四條規定
遺失、拋棄高度危險物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所有人承擔侵權責任。所有人將高度危險物交由他人管理的,由管理人承擔侵權責任;所有人有過錯的,與管理人承擔連帶責任。
從事高空、高壓、地下挖掘活動或者使用高速軌道運輸工具造成他人損害的,經營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能夠證明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或者不可抗力造成的,不承擔責任。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失的,可以減輕經營者的責任。
1.
高空拋物侵權行為與共同危險行為
共同危險行為,又稱准共同侵權行為。《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4條前段規定,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並造成損害後果,不能確定實際侵害行為人的,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130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
據此,共同危險行為是指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或者財產安全的行為並造成損害後果,不能確定實際侵害行為人的情況。
在共同危險行為中,行為人都實施了行為,但無法辨別究竟是誰的行為造成了受害人的損失,因此屬於因果關系的推定問題。
而在高空拋物侵權責任中,一般情況下只有一個人實施了侵權行為,但這個人混雜在一定范圍(比如,整個建築物)的人群中,不知道究竟是誰實施了侵權行為。因此,高空拋物侵權是行為的推定,而不是因果關系的推定。
由於上述區別,高空拋物侵權行為不能等同於共同危險行為的處理。
2.
高空拋物侵權行為與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致人損害侵權行為
將高空拋物侵權行為當作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致人損害侵權行為來處理,是一些法院處理高空拋物侵權行為時的基本思路。
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致人損害侵權行為,是指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的侵權行為。《民法通則》第126條規定,此種情形下,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
二、(3)高空拋物相關法律法規擴展閱讀:
高空拋物侵權行為與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致人損害侵權行為有如下不同:
高空拋物侵權行為所直接指向的是加害人的行為,即加害人從高空拋擲物品的行為;而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致人損害侵權行為所直接指向的是加害人所有或者管理的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
盡管《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16條將《民法通則》第126條的適用范圍擴展到道路、橋梁、隧道等人工建造的構築物(第16條第1款第1項),堆放物品滾落、滑落或者堆放物倒塌(第16條第1款第2項),樹木傾倒、折斷或者果實墜落(第16條第1款第3項)等情形,但從第126條文義中明確規定責任主體為「所有人或者管理人」的角度,尚不能將第126條擴張解釋到可以涵蓋加害人從高空拋擲物品的行為。
《法國民法典》第1384條第1款規定,任何人不僅對因自己的行為造成的損害負賠償責任,而且對應由其負責之人的行為或由其照管之物造成的損害負賠償責任。《法國民法典》這種關於一般侵權行為的三分法,被後世立法及學說所繼受。
高空墜物違反了我國相關法律的規定,高樓中拋擲和墜落的物可能會致人受傷,損害他人的身體健康,侵害他人利益,最重要的是這屬於社會的不文明現象,我們一定要避免這類不文明現象的出現,既為了自己的安全也是為了他人的安全著想,更是遵守法律法規的行為。
延伸閱讀:
高空墜物傷人的賠償標準是怎麼樣的?
高空墜物歸責原則是怎樣的
高空墜物責任怎麼認定
④ 關於高空拋物中的明確的法律規定和司法解釋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拋物人明確的高空拋物案件,由拋物人承擔相應的損害賠償版責任;拋物人不明確的高空權拋物案件,如果物業公司沒有盡到管理義務,應當承擔相應的責任,比如沒有張貼禁止高空拋物的通知及醒目標識;拋物人不明確,但可以確定一個具體范圍的,則所有可能實施拋物行為的人應當共同承擔被害人的損失。
窨井是用在排水管道的轉彎,分支,跌落,等處,以便於檢查,疏通用的井,學名叫檢查井。同理,埋設在地下的電訊電纜檢查井,電力電纜檢查井,也叫窨井。窨井也就是地下室的意思。
⑤ 關於高空拋物中的明確的法律規定和司法解釋
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七十四條規定
遺失、拋棄高度危險物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所內有人承擔侵權責任容。所有人將高度危險物交由他人管理的,由管理人承擔侵權責任;所有人有過錯的,與管理人承擔連帶責任。
從事高空、高壓、地下挖掘活動或者使用高速軌道運輸工具造成他人損害的,經營者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但能夠證明損害是因受害人故意或者不可抗力造成的,不承擔責任。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失的,可以減輕經營者的責任。
窨井是指港澳及廣州市稱為沙井,是城市地下管線中轉、控制的地下空間。其地面出入口稱沙井口或者窨井。窨井通常被窨井蓋覆蓋。
(5)高空拋物相關法律法規擴展閱讀:
高樓拋擲物、墜物致人損害責任的特點:
1.因高樓中拋擲和墜落的物致人損害: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造成他人損害;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
2.物品是從高樓中拋擲或墜落而導致他人損害。
3.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
4.歸責原則上的特殊性:主要採取公平責任原則,例外情況下採取過錯推定責任原則。
⑥ 禁止高空拋物最新法律
有關禁止高來空拋物最新自法律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二次會議於2009年12月26日通過,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根據該法第八十七條的規定,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造成他人損害,如果能確定具體責任人的,由責任人承擔賠償責任;如果不能確定具體責任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
《侵權責任法》
第八十七條 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
⑦ 高空拋物犯法嗎
違法。
高空拋物是一種特殊的侵權責任,包括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和從建築物上墜落物品兩種行為,一般情況下很難確定具體是由誰造成的,或者確認是誰拋棄的物品。法律為了保護受害人,對高空拋物致人損害的責任承擔做了規定。
1、承擔責任的主體
(1)侵權行為發生時建築物的實際使用人,包括建築物所有人、承租人、借用人、其他使用建築物的人;
(2)高空拋物行為的實施人;
(3)無法舉證排除自己是侵權人的建築物使用人。
2、賠償的計算
高空拋物致人損害的賠償金一般不包括精神損害賠償,適用補償原則,實際發生多少損失,則獲得多少賠償。受害人不能因損失而得到額外收益。
3、高樓拋擲致人損害責任的免責事由
(1)能夠證明自己不是加害人免責;
(2)能夠確定具體侵權人的,其他人免責。
4、如何證明自己不是加害人
(1)發生損害時,自己並不在建築物中;
(2)證明自己根本沒有佔有造成損害發生之物;
(3)證明自己所處的位置客觀上不具有造成拋擲物致人損害的可能性。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87條規定,從建築物中拋擲物品或者從建築物上墜落的物品造成他人損害,難以確定具體侵權人的,除能夠證明自己不是侵權人的外,由可能加害的建築物使用人給予補償。
(7)高空拋物相關法律法規擴展閱讀:
案例
2014年11月20日下午,武漢市漢陽區世紀龍城小區11棟樓,一塊從天而降的水泥塊砸中樓下剛出生44天的嬰兒欣怡的頭部,造成嬰兒7級傷殘,留下了腦萎縮、肢體偏癱、顱骨缺損等嚴重的後遺症。
由於無法找到肇事者,今年7月,嬰兒的父母將11棟樓上128戶居民告上了法庭,11月10日,湖北武漢市漢陽區法院對該案作出一審判決,判決80名涉案樓棟的業主補償原告共39.5萬元。
在本案審判員提供的34頁的判決書上,被告信息就佔了一半以上。這些被告人都是涉案樓棟——武漢市漢陽區世紀龍城小區11棟樓2單元的業主。他們中有的持有一戶,有的持有多戶,按照一戶補償4079.94的原則,共補償原告39.5萬余元。
對於需要平攤這39.5萬元補償款,大部分住戶的態度比較激動。面對住戶們的反應,欣怡爸爸表示最後還是尊重法律判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