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病條例
㈠ 湖北省動物防疫條例的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動物防疫管理,預防、控制和撲滅動物疫病,促進養殖業發展,保護人體健康,維護公共衛生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動物防疫及其監督管理活動。
本條例所稱動物,是指家畜家禽和人工飼養、合法捕獲的其他動物。
進出境動物、動物產品的檢疫,依照國家相關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執行。
第三條 對動物疫病實行預防為主的方針,堅持免疫為主、綜合防控、突出重點、全程監管、確保安全。
第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動物防疫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及年度計劃,制定並組織實施動物疫病防治規劃,建立完善動物防疫體系,實行目標管理責任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動物防疫基礎工作,完善基層動物防疫組織及隊伍建設,指導、幫助其開展動物防疫工作。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根據動物疫病防控需要,建立健全動物疫病防控公共服務體系,配備動物防疫公益性服務人員,開展動物防疫工作。
社區、村(居)民委員會應當協助當地人民政府開展動物防疫工作,督促、引導村(居)民依法履行動物防疫義務。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撲滅、監測、可追溯體系建設,動物衛生監督管理,動物和動物產品違禁物監測,基層防疫隊伍培訓等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預算。
省人民政府組織制定和落實基層動物防疫人才引進、培養及生活待遇保障等制度,對長期在基層服務的動物防疫人員在聘用及職稱評審、晉升中予以政策傾斜;每年安排資金用於鄉、鎮、村動物防疫人員的實用技術培訓。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獸醫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動物防疫工作,組織實施動物疫病防控、檢疫監督、突發重大疫情應急管理以及基層防疫隊伍培訓等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相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動物防疫工作。
縣級人民政府獸醫行政主管部門依法派駐鄉鎮或者特定區域的獸醫工作機構,在規定的職責范圍內做好動物防疫監督管理工作。
第七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動物衛生監督機構依法具體負責動物、動物產品的檢疫,動物產品安全和獸葯等投入品監管以及其他有關動物防疫的監督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承擔動物疫病的監測、檢測、診斷、流行病學調查、疫情報告以及其他預防、控制、培訓等相關技術工作。
第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鼓勵、支持動物防疫技術與產品的研究、開發,推廣先進適用的科學研究成果,重點支持高新技術的應用研究,提高動物疫病防治的科學技術水平。
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各新聞媒體應當加強動物防疫知識和法律法規的宣傳,提高社會公眾的動物防疫意識,增強動物疫病防控能力。
對在動物防疫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
㈡ 吉林省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管理條例的第五章 動物和動物產品的檢疫
第三十一條 動物衛生監督機構依據法律法規和有關規定對動物、動物產品實施檢疫。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的官方獸醫依法具體實施對動物、動物產品的檢疫,出具檢疫證明,加施檢疫標志。
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可以根據檢疫工作需要,指定獸醫專業人員協助官方獸醫實施動物檢疫。
第三十二條 屠宰、出售或者運輸動物以及出售或者運輸動物產品前,貨主應當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向當地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申報檢疫,取得動物檢疫證明。
動物衛生監督機構接到檢疫申報後,應當及時指派官方獸醫到現場或者指定地點,對動物、動物產品實施檢疫;檢疫合格的,由具體實施檢疫的官方獸醫出具檢疫證明、加施檢疫標志並對檢疫結論負責。
第三十三條 縣級動物衛生監督機構依法向屠宰場(廠、點)派駐(出)官方獸醫實施檢疫。
屠宰場(廠、點)應當提供與屠宰規模相適應的官方獸醫駐場檢疫室和檢疫操作台等設施設備。
進入屠宰場(廠、點)的動物應當附有動物檢疫證明,並佩戴有農業部規定的畜禽標識。
屠宰場(廠、點)不得屠宰未經檢疫或者檢疫不合格的動物。
官方獸醫應當查驗進場動物附具的動物檢疫證明和佩戴的畜禽標識,檢查待宰動物健康狀況,對疑似染疫的動物進行隔離觀察。
官方獸醫應當按照農業部規定,在動物屠宰過程中實施全流程同步檢疫和必要的實驗室疫病檢測。
出場(廠、點)的動物產品應當經官方獸醫檢疫合格,加施檢疫標志,並附有動物檢疫證明。
第三十四條 進入市場進行交易的動物應當附有檢疫證明,佩戴畜禽標識,動物產品應當附有檢疫證明和檢疫標志。
經檢疫合格分割包裝的動物產品,內、外包裝上應當有省級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監制的檢疫標志。
市場管理部門應當對進入市場銷售的動物、動物產品查驗,對無檢疫證明、檢疫標志或者證物不符的,禁止銷售,並依據有關規定處理。
第三十五條 從省外引進乳用、種用動物及其精液、胚胎、種蛋的,在引進前應當到輸入地省動物衛生監督機構辦理審批手續,經輸出地動物衛生監督機構按照國家規定進行檢疫,取得檢疫證明後,方可引進。
從省外引進的乳用、種用動物到達目的地後,貨主應當持審批手續和動物檢疫證明向當地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報驗,並按照有關規定進行隔離觀察。
第三十六條 輸入到無疫區內的動物、動物產品,貨主應當按照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的規定向當地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申報檢疫,經檢疫合格的,方可進入。
通過公路從省外輸入動物、動物產品的,貨主或者承運人應當向輸入地省人民政府設置在指定通道的公路動物衛生監督檢查站報驗;通過水路、航空、鐵路從省外輸入動物、動物產品的,應當向當地動物衛生監督機構或者派駐機構報驗。
接受報驗的動物衛生監督機構應當及時查驗,並將查驗情況進行登記。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接收未經指定道口檢查並取得道口檢查簽章的動物、動物產品。
第三十七條 經檢疫不合格的動物、動物產品,貨主應當在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監督下按照有關規定處理,並做好記錄備查。處理費用由貨主承擔。
㈢ 吉林省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管理條例的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加強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的建設管理,預防、控制和撲滅規定動物疫病,促進養殖業發展,保護人體健康,維護公共衛生安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動物防疫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省行政區域建設無規定動物疫病區。
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動物飼養、經營、屠宰、運輸和動物產品生產、加工、經營、運輸、貯藏以及參與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管理相關活動的單位或者個人,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 本條例所稱動物,是指家畜家禽和人工飼養、合法捕獲的其他動物。
本條例所稱動物產品,是指動物的肉、生皮、原毛、絨、臟器、脂、血液、精液、卵、胚胎、骨、蹄、頭、角、筋以及可能傳播動物疫病的奶、蛋等。
本條例所稱規定動物疫病,是指國家和省規定重點控制或者消滅的口蹄疫、豬瘟、高致病性禽流感、新城疫、炭疽、布魯氏菌病、結核病、狂犬病等一、二、三類疫病。
本條例所稱動物防疫,是指動物疫病的預防、控制、撲滅和動物、動物產品的檢疫。
本條例所稱無規定動物疫病區(以下簡稱無疫區),是指具有天然屏障或者採取人工措施,在一定期限內沒有發生國家規定的一種或者幾種動物疫病,並經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驗收合格的區域。
第四條 無疫區建設管理實行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統一規劃、依法治理的原則。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對無疫區建設管理工作的統一領導,加強基層動物防疫隊伍建設,建立健全動物防疫體系,制定並組織實施動物疫病防治規劃。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組織群眾協助做好本轄區的規定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工作。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畜牧獸醫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無疫區的建設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無疫區建設管理的相關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的動物衛生監督機構,負責動物、動物產品的檢疫工作和其他有關動物防疫的監督管理執法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設立的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負責規定動物疫病的監測、檢測、診斷、流行病學調查、疫情報告以及其他預防、控制和撲滅工作。
鄉鎮畜牧獸醫站負責本轄區的規定動物疫病預防和畜牧獸醫技術推廣工作,並組織村級動物防疫人員和養殖企業獸醫人員做好動物免疫接種、疫情監測和報告工作。
第七條 各級人民政府支持和鼓勵動物防疫的科學研究工作,推廣先進適用的科學研究成果,普及動物防疫科學知識,提高動物疫病防治的科學技術水平。
第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對在無疫區建設管理和動物防疫工作中做出顯著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或者獎勵。
㈣ 什麼是疫情報告制度
(1)國家對動物疫情實行統一管理
《動物防疫法》第十九條規定:「國務院畜牧獸醫行政管理部門統一管理並公布全國動物疫情,也可以根據要求授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畜牧獸醫行政管理部門公布本行政區域內的動物疫情」。
除了法定的疫情公布機關之外,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向社會公布動物疫情。
(2)動物疫情報告制度
《動物防疫法》第二十條規定:「任何單位或者個人發現患有疫病或者疑似疫病動物,都應當及時向當地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報告,動物防疫監督機構應當迅速採取措施,並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上報。」「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瞞報、謊報、阻礙他人報告動物疫情。」
《重大動物疫情應急條例》第十六條規定:「從事動物隔離、疫情監測、疫病研究與診療、檢驗檢疫以及動物飼養、屠宰加工、運輸、經營等活動的有關單位和個人,發現動物出現群體發病或者死亡的,應當立即向所在地的縣(市)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報告。」
(3)動物疫情報告的具體做法
建立動物疫情報告制度:了解疫情,掌握疫情,是控制、撲滅動物疫病的首要條件。尤其是重大動物疫情的報告,是有關決策機關掌握重大動物疫情發生、發展信息的重要渠道,是決策機關准確地把握事件動態,及時、正確地進行決策,及時採取預防控制措施的重要前提。
①疫情報告主體(報告義務人)
a.飼養、經營動物及動物產品的單位和個人;
b.動物疫病診療單位和個人;
c.動物防疫監督機構;
d.獸醫科研、教學單位。
②動物疫情的分類報告制度
發現一類動物疫病或發現二、三類動物疫病呈暴發流行時,必須立即報告。對於當地新發現的動物疫病或發現納入國家撲滅計劃的動物疫病,也必須立即報告。
對於二、三類動物疫病,在發現後按規定的限期內報告,一般分為月報、季報、半年報和年報等。
③動物疫情報告程序
a.動物疫情報告義務人發現患有疫病或疑似疫病的動物,立即報告當地動物防疫監督機構。
b.動物防疫監督機構立即報告當地畜牧獸醫行政管理部門。
c.當地畜牧獸醫行政管理部門立即組織人員深入疫區、調查疫源、確認疫病並按有關規定將疫情等情況逐級上報國務院畜牧獸醫行政管理部門,同時抄送各級動物防疫監督機構。
④重大動物疫情報告實行屬地管理原則
因為各級地方人民政府及其獸醫主管部門在重大動物疫情的防治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承擔著主要責任,他們應當在第一時間里全面了解本轄區內重大動物疫病的發病情況。因此,各類疫情報告主體不論其級別多高,都必須按規定向當地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報告動物疫情。
㈤ 山東省動物防疫條例的第四章 動物疫病的控制和撲滅
縣級以上畜牧獸醫管理部門和動物防疫監督機構應當加強對動物疫病的監測、分析,及時發現、控制和撲滅已出現的動物疫病或者疫情。
省畜牧獸醫管理部門應當根據國家公布的動物疫情狀況和本省動物疫病防治及發生狀況制定動物疫病控制、撲滅計劃,並對重大動物疫病制定應急控制預案,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實施。 任何單位或者個人發現動物疫病或者疑似動物疫病發生時,應當立即向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報告。
動物防疫監督機構接到疫情報告後,應當立即派員到現場進行檢查、診斷;確定發生疫病時,應當迅速採取控制、撲滅措施,並及時逐級上報。 發生國家規定的一類動物疫病和重大動物疫病時,縣級以上畜牧獸醫管理部門應當立即派人到現場,劃定疫點、疫區及受威脅區,及時報請同級人民政府發布封鎖令,對疫點、疫區實行封鎖,並通報毗鄰地區和有關部門、單位。
疫區范圍涉及兩個以上行政區域的,由其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決定或者由各有關行政區域的上一級人民政府共同決定對疫區實行封鎖。
封鎖令應當包括封鎖的范圍、對象和採取的措施等內容。 對封鎖的疫點,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立即組織畜牧獸醫、公安、衛生等有關部門和單位採取下列措施:
(一)在疫點出入口設立明顯標志,配備消毒設施和消毒葯品,並根據撲滅動物疫病的需要對出入疫點的人員、運輸工具及其它物品採取消毒和其它限制性措施;
(二)禁止染疫、疑似染疫及易感染的動物、動物產品和病死動物流出疫點,禁止非疫點的動物進入疫點;
(三)對染疫、疑似染疫及易感染的同群動物進行撲殺;
(四)在動物防疫監督工作人員的監督指導下,對疫點內撲殺的動物和病死動物進行銷毀,對動物排泄物、墊料、受污染物品進行無害化處理,對動物運載工具、圈舍、場地進行嚴格消毒。 對封鎖的疫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立即組織畜牧獸醫、公安、衛生等有關部門和單位採取下列措施:
(一)對疑似染疫的動物和死因不明的動物屍體進行隔離檢查,經確診為染疫或者染疫病死的,依照本條例第二十六條的規定進行處理;
(二)對易感染的動物進行檢疫和緊急免疫接種;
(三)對飼養的易感染動物進行圈養或者指定地點放養,對役用動物限制在疫區內使用;
(四)禁止與疫病有關的動物及其產品的進出、交易;
(五)在出入疫區的交通要道設立防疫消毒站,並根據撲滅動物疫病的需要對出入人員、運輸工具及其他物品進行消毒。 動物、動物產品在運輸、加工、出售過程中發現染疫的,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必須立即採取下列措施:
(一)對染疫動物、動物產品予以隔離;
(二)查明疫病種類和病源地;
(三)查明染疫動物、動物產品的流出情況,並通知運輸沿途和加工、出售場所以及其它可能染疫的區域、站點的動物防疫監督機構進行檢查或者其它緊急處理;
(四)迅速報告當地人民政府和上級有關部門,並由出現疫病的當地人民政府根據疫病的不同種類採取本條例第二十六條或者第三十二條規定的相應措施。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經營或者違法利用下列動物、動物產品:
(一)封鎖疫區內與所發生動物疫病有關的;
(二)疫區內易感染的;
(三)未經依法檢疫或者經檢疫不合格的;
(四)染疫的;
(五)病死或死因不明的;
(六)其他不符合國家有關動物防疫規定的。 縣級以上畜牧獸醫管理部門和動物防疫監督機構在動物防疫工作中不得從事任何經營性活動;其工作人員和派駐有關單位的工作人員,不得在其他生產經營單位兼職或者接受與工作有關的任何饋贈。
派駐有關單位的工作人員應當定期輪換。 從事動物診療活動的,必須具備相應的專業技術人員及診療儀器、設施等條件,經縣級以上畜牧獸醫管理部門審核驗收合格取得動物診療許可證後方可從業。從業過程中,應當接受動物防疫監督機構的監督、指導,並履行相關的防疫義務。
患有人畜共患傳染病的人員,不得從事動物診療活動以及動物飼養、經營活動和動物產品生產、經營活動。
㈥ 吉林省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管理條例的第二章 無規定動物疫病區建設
第九條 省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編制全省無疫區建設規劃。
市(州)、專縣(市屬、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全省無疫區建設規劃,編制本行政區域的無疫區建設規劃,報省人民政府備案。
第十條 無疫區建設應當按照國家《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管理技術規范》規定的標准組織實施。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畜牧獸醫管理機構、動物衛生監督機構和動物疫病預防控制機構,建立與無疫區建設管理和運行相適應的獸醫系統實驗室、人工屏障等基礎設施以及動物防疫、監督隊伍。
第十一條 省人民政府根據無疫區建設需要,規定過境和進入無疫區的動物、動物產品的指定通道,在指定通道上建立動物衛生監督檢查站,依法執行監督檢查任務。
指定通道和動物衛生監督檢查站的設置地點,由省人民政府畜牧獸醫主管部門會同省人民政府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提出,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後,由省人民政府發布。
進入無疫區內的主要道口及飼養、交易集中區應當設立警示標志。
第十二條 省人民政府應當有計劃地組織建設全省引進動物的隔離場所,其建設標准應當符合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