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強制條例
1. 國家強制性標准和推薦性標準的區別
樓主您好:強制性標準是國家通過法律的形式明確要求對於一些標准所規回定的技術內容和要求必答須執行,不允許以任何理由或方式加以違反、變更,這樣的標准稱之為強制性標准,包括強制性的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和 地方標准。對違反強制性標準的,國家將依法追究當事人法律責任。
推薦性標準是指國家鼓勵自願採用的具有指導作用而又不宜強制執行的標准,即標准所規定的技術內容和要求具有普遍的指導作用,允許使用單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靈活加以選用。
望採納!
條例和法規是有區別的。
3. 國家標准都是強制性的嗎
國家標准中的條文大部分都是強制性的,但其中也有建議性的和指導性的。不是全部是強制性的。
4. 國家有強制性的拆遷規定嗎
《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第十七條第十七條: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裁決規定的搬遷期限內未搬遷的,由房屋所在地的市、縣人民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強制拆遷,或者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拆遷。實施強制拆遷前,拆遷人應當就被拆除房屋的有關事項,向公證機關辦理證據保全。建設部《城市房屋拆遷行政裁決工作規程》第十七條:被拆遷人或者房屋承租人在裁決規定的搬遷期限內未搬遷的,由市、縣人民政府責成有關部門行政強制拆遷,或者由房屋拆遷管理部門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拆遷。 需要說明的是,《拆遷條例》與《物權法》明顯嚴重抵觸,按照法理《拆遷條例》關於行政裁決及強制拆遷的規定,應不能再適用。法理分析如下: 根據《物權法》第四十二條和修改後的《房地產管理法》第六條之規定,城市房屋拆遷顯然已被法律納入國家徵收范疇。所謂徵收是指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國家通過公權力強制性地將非國有資產征歸國有的行為。因此,徵收是一種國家公權力行為,徵收的主體只能是國家機關,也只有國家機關才可以行使徵收權。這就意味著《物權法》生效後,我國的城市房屋拆遷將由國家通過行政權力以徵收的方式來實現,拆遷程序的啟動以政府作出徵收決定而開始,並由政府組織實施拆遷,在徵收過程中產生的是徵收人(政府)與被徵收人兩種基本主體之間的行政徵收補償法律關系,並將被徵收房屋收歸國有後拆除。而在國務院《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設定的拆遷制度模式下,城市房屋拆遷法律關系有三種基本主體,即拆遷管理部門(政府)、拆遷人(開發商或建設單位)和被拆遷人,拆遷程序的啟動是以拆遷人向拆遷管理部門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後方可開始,並由拆遷人自行或委託他人組織實施拆遷。在這種模式下拆遷活動是在兩種法律關系中進行的,第一種是拆遷民事法律關系,在拆遷民事法律關系中,拆遷補償活動是拆遷人與被拆遷人在平等協商的過程中完成的,拆遷人與被拆遷人是一對平等民事主體。拆遷人在拆遷過程中體現的是私權利主體的利益,不完全代表國家公共利益,任何私權利主體都有可能通過申請取得《房屋拆遷許可證》而成為拆遷人,並通過拆遷補償將被拆遷房屋收買歸己後拆除。而在徵收模式下,徵收人(政府)代表國家直接實施徵收拆遷,並且是為了公共利益而實施徵收(公共利益的范圍,目前國內立法尚未作出明確界定)。第二種是拆遷行政法律關系,在拆遷行政法律關系當中,拆遷管理部門與拆遷當事人(拆遷人和被拆遷人)之間是管理與被管理的外部行政法律關系,拆遷管理部門在拆遷活動中充當著管理者和裁判者的角色,不允許以運動員(拆遷人)的身份參與拆遷實施活動,與被拆遷人不發生補償安置的利益關系,也不存在將被拆遷房屋收歸國有的問題。而在徵收模式下,徵收是一種行政行為,直接是以政府行政手段將非國有資產征歸國有來實現拆遷的,徵收人(政府)與被徵收人體現的是行政徵收的補償安置法律關系,而不是管理與被管理的行政法律關系,因此,在徵收過程中政府直接是拆遷工作的實施者,不存在外部行政管理對象。 通過以上法律關系的對比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在國務院《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設定的拆遷行為模式下,拆遷人雖然取得了政府核發《房屋拆遷許可證》,但其拆遷行為不代表國家,被拆遷的房屋也不是由政府征歸國有,而是由私權利主體收買歸己後拆除,政府在拆遷過程中不是拆遷補償利益關系的主體,拆遷行為也不完全體現公共利益,所以國務院《城市房屋拆遷管理條例》設定的拆遷行為模式不是國家徵收行為,而是民事權利主體之間特殊的不動產交易行為。因此,在《物權法》生效後這種平等主體之間的交易,理應由交易雙方自由協商,政府無權干涉。也就是說開發商要在業主的土地上搞開發建設,只能在土地二級市場交易中向土地使用權人(業主)購買,是一種自由交易。如果是政府為了公共利益建設,需要利用業主的房地產才能啟動徵收程序。但是現行的《拆遷條例》將徵收行為與一般的民間交易行為不加區別,不論是商品房建設還是政府公益建設,均以行政許可的方式,許可所謂的拆遷人實施拆遷,政府充當裁判員的角色,並以行政裁決的強制力迫使被拆遷人搬遷。這種不倫不類的做法,無論在是法
5. 國家標準是推薦標准還是強制標准
國家標准分強制性國來家標准和源推薦性國家標准。《中華人民共和國標准化法》中規定:
「對保障人身健康和生命財產安全、國家安全、生態環境安全以及滿足經濟社會管理基本需要的技術要求,應當制定強制性國家標准。」
「對滿足基礎通用、與強制性國家標准配套、對各有關行業起引領作用等需要的技術要求,可以制定推薦性國家標准。」
國標委《國家標准管理辦法》中規定:「強制性國家標準的代號為「GB」,推薦性國家標準的代號為「GB/T」。」
6. 國家強制標准可以不執行嗎
國家標准不都是強制性的,只有強制標准具有強制性。
回《標准化法》第七條規答定:國家標准、行業標准分為強制標准和推薦性標准。保障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標准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強制執行的標準是強制標准,其他標準是推薦性標准。
7. 國家強制性標準是什麼
在一定范圍內通抄過法律、行政法規等強制性手段加以實施的標准。具有法律屬性。強制性標准一經頒布,必須貫徹執行。否則對造成惡劣後果和重大損失的單位和個人,要受到經濟制裁或承擔法律責任。 強制性標准主要是對有些涉及安全、衛生方面的進出口商品規定了限制性的檢驗標准,以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的安全。凡根據強制性標准檢驗評定的不合格出口商品,即使符合外貿合同約定的質量條款,或國外受貨人有願購證明,也不準放行出口。根據強制性標准檢驗評定不合格的進口商品也不準進口,經檢驗出證後供有關單位辦理退貨、索賠。
8. 國家強制執行的規范條文包括哪些
第二百零九條 執行工作由執行員進行。
採取強制執行措施時,執行員應當出示證件。執行完畢後,應當將執行情況製作筆錄,由在場的有關人員簽名或者蓋章。
基層人民法院、中級人民法院根據需要,可以設立執行機構。執行機構的職責由最高人民法院規定。
第二百一十條 被執行人或者被執行的財產在外地的,可以委託當地人民法院代為執行,受委託人民法院收到委託函件後,必須在十五日內開始執行,不得拒絕。執行完畢後,應當將執行結果及時函復委託人民法院;在三十日內如果還未執行完畢,也應當將執行情況函告委託人民法院。
受委託人民法院自收到委託函件之日起十五日內不執行的,委託人民法院可以請求受委託人民法院的上級人民法院指令受委託人民法院執行。
第二百一十一條 在執行中,雙方當事人自行和解達成協議的,執行員應當將協議內容記入筆錄,由雙方當事人簽名或者蓋章。
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和解協議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對方當事人的申請,恢復對原失效法律文書的執行。
第二百一十二條 在執行中,被執行人向人民法院提供擔保,並經申請執行人同意的,人民法院可以決定暫緩執行及暫緩執行的期限,被執行人逾期仍不履行的,人民法院有權執行被執行人的擔保財產或者擔保人的財產。
第二百一十三條 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死亡的,以其遺產償還債務,作為被執行人的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終止的,由其權利義務承受人履行義務。
第二百一十四條 執行完畢後,據以執行的判決、裁定和其他法律文書確有錯誤,被人民法院撤銷的,對已被執行的財產,人民法院應當作出裁定,責令取得財產的人返還;拒不返還的,強制執行。
第二百一十五條 人民法院製作的調解書的執行,適用本編的規定。
9. 國家法有強制結扎的條例嗎
沒有強制結扎的規定及條例。
相關的法律法規有: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 :
第十九條 實行計劃生育,以避孕為主。
國家創造條件,保障公民知情選擇安全、有效、適宜的避孕節育措施。實施避孕節育手術,應當保證受術者的安全。
第二十條 育齡夫妻應當自覺落實計劃生育避孕節育措施,接受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指導。預防和減少非意願妊娠。
這一條表述得很明確:你有自主選擇避孕方式的權利!
就是說不上環也不結扎都是你的權利,但你必須避孕。絕對不允許生第二胎。你可以用避孕套,避孕葯,還可以既吃避孕葯又用避孕套!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人口與計劃生育法釋義》(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
第二十條 育齡夫妻應當自覺落實計劃生育避孕節育措施,接受計劃生育技術服務指導。 預防和減少非意願妊娠。
【釋義】 對於已生育過子女的夫妻,通常選擇長效避孕節育措施更為經濟、方便。
對於育齡群眾來說,自覺落實避孕節育措施,就是在計劃生育技術服務人員指導下【自主、自願】並負責任的選擇和採取避孕節育措施
目前,我國有許多避孕方法可供育齡夫妻選擇,有適合婦女使用的口服避孕葯、外用避孕膜 、宮內節育器、輸卵管阻斷術;有適用於男子的避孕套、輸精管結扎術等。
就是說,國家計生法的「知情選擇」允許群眾自主選擇避孕節育措施!給計生辦的權利只是「指導」,而不是強制!長效避孕措施已經寫明了只是「經濟、方便」而不是強制!
所以,如果有要求強制上環或者強制結扎的規定,那麼那種規定是違反國家法律的,是無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