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賠償法規定倆年請求時效
『壹』 國家賠償時效期限如何規定
賠償請求抄人請求國家賠償的襲時效為兩年,自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時的行為被依法確認為違法之日起計算,但被羈押期間不計算在內。 另外,賠償請求人在賠償請求時效的最後六個月內,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賠償請求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國家賠償法的請求時效有別於行政訴訟的起訴時效。行政訴訟的起訴時效是三個月,國家賠償法的請求時效為兩年,系違法之日起計算。亦即在違法行為發生後兩年之內受害人應當向違法機關申請賠償,超過兩年為超過請求時限,放棄主張權利。兩年之內受害人向違法機關申請賠償而該機關不作為的,對不作為提起訴訟的起訴時效是三個月,向法院提起國家賠償訴訟可以出具兩年之內受害人向違法機關申請賠償的證據,如快件發票或者掛號件發票等。
『貳』 根據我國國家賠償法的規定,賠償請求人請求國家賠償的時效為( )年,自其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國家機關及其
賠償請求人請求國家賠償的時效為2年,自國家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時的行為被依法確認為違法之日起計算,但被限制人身自由期間不計算在內,即賠償請求人在加害行為被確認為違法之日起兩年之內,有權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賠償請求,即使在這兩年之內的最後一天,提出賠償請求,也是在賠償時效之內。
『叄』 國家賠償兩個時效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賠償請求人直接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賠償請求的,應當在《國家賠償法》規定的賠償請求時效內提出。賠償請求人請求國家賠償的時效為2年,自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時的行為被依法確認為違法之日起計算。2年的國家賠償請求時效計算,還有以下兩種特殊情況應當注意:第一、受害人被羈押的,由於受害人喪失了人身自由,無法自主、充分地行使賠償請求權,被羈押期間不計算在賠償請求時效之內。第二、在賠償請求時效的最後六個月內發生的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致使賠償請求人不能行使請求權的,賠償請求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不可抗力等原因消除之日起,賠償請求時效期間繼續計算。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包括自然災害,如地震、水災等,也包括意外事故,如戰爭的發生。
『肆』 國家賠償法的時效規定是怎樣的
您好,
1.賠償請求人向公安機關提出行政賠償的,應當先向負有賠償義務的公安機關提出,也可以在申請行政復議時一並提出。負有賠償義務的公安機關應當在收到申請之日起2個月內依法給予賠償。逾期不予賠償或者賠償請求人對賠償數額有異議的,賠償請求人可以自期間屆滿之日起3個月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2.賠償請求人向公安機關提出刑事賠償請求的,按受理程序辦理。經依法確認有刑事賠償范圍情形的,負有賠償義務的公安機關應當在收到申請之日起2個月內給予賠償。
3.公安機關受理刑事賠償復議時,應當在收到申請之日起2個月內作出決定。對復議決定有異議,賠償請求人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之日起30日內或者自復議期間屆滿之日起30日內,向復議機關所在地的同級人民法院賠償委員會申請作出賠償決定。
4.賠償請求人請求國家賠償的時效為兩年,自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時的行為被依法確認為違法之日起計算,但被羈押期間不計算在內。
『伍』 國家賠償有沒有時效,如果超過了時效怎麼辦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第三十九條規定:賠償請求人請求國家賠償的時效為兩年內,自容其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時的行為侵犯其人身權、財產權之日起計算,但被羈押等限制人身自由期間不計算在內。在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時一並提出賠償請求的,適用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有關時效的規定。賠償請求人在賠償請求時效的最後六個月內,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賠償請求時效期間繼續計算。
某人不構成窩藏罪,必須經過法院判決才能構成犯罪。
如果期間沒有要求賠償的證據,已經超過賠償時效。
『陸』 國家賠償法時效期限總結包括哪些
您好,
一、賠償請求人請求國家賠償有無時間限制
時效,指一定的事實狀態經過一定的時間,將產生一定的法律效果的制度。此項制度「利用人類趨利避害的本能,通過設定對權利或義務主體有利或不利的法律效果,鞭策、督促權利或義務主體盡快地行使權利、履行義務」。
(一)時效有取得時效和消滅時效兩種。
1、取得時效一般指取得領土佔有權或財產所有權的時效。
2、消滅時效,亦稱訴訟時效,指權利所有人不行使權利的事實持續一定時間後,該權利歸於滅失的制度。
我國《民法通則》規定:「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2年,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我國《國家賠償法》規定的時效即為消滅時效。
《國家賠償法》第32條第1款規定:「賠償請求人請求國家賠償的時效為兩年,自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時的行為被依法確認為違法之日起計算,但被羈押期間不計算在內。」其他國家的國家賠償法也均規定有類似的時效。這樣規定有利於穩定社會關系,有利於國家機關開展工作,從而有利於合理合法地保障賠償請求人的權益。如果等到國家行政侵權或司法侵權事實所造成的社會關系具有一定的穩定性質,再行使請求權,可能造成社會關系的再度混亂,也不利於有關機關調查取證,盡快解決問題。
「時效為兩年」,即從某年某月某日至第三年的該月該日。如從2003年7月1日至2005年7月1日;「時效為兩年」的起算時間,既不從受害人受侵害之日開始計算,也不從受害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之日起計算,而是從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時的行為被依法確認為違法之日起計算,但受害人在確認後仍被羈押的期間不計算在內;「時效為兩年」,是指受害人必須在兩年內向賠償義務機關提出賠償請求,一旦提出了請求,進入協商先行程序、復議程序後,即按協商先行程序、復議程序的法定期限進行,不需要再考慮兩年時效;「時效為兩年」,超過兩年才提起請求怎麼辦?《國家賠償法》及相關司法解釋目前均無規定。
對於超過兩年時效提出國家賠償請求者,可參考最高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明確規定:賠償請求人超過請求國家賠償時效提出請求的,賠償義務機關應予受理。受理後查明無中止、中斷、延長事由的,駁回其請求。
二、請求賠償時效的中止
時效的中止,指在時效期間之中,因出現某種法定事由而暫時停止時效期間的進行,已經經過的期間仍然有效,待該事由消滅後,時效繼續進行。
我國《國家賠償法》第32條第2款規定:「賠償請求人在賠償請求時效的最後6個月內,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不能行使請求權的,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賠償請求時效期間繼續計算。」這一規定與《民法通則》的規定完全一致。其要點有三:
(一)必須在賠償請求時效的最後6個月內,即只有時效期間已經過1年6個月之後,出現法定中止事由,才能形成時效中止。
(二)在賠償請求時效的最後6個月內出現的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必須達到使賠償請求人不能行使請求權的程度。
不可抗力,一般指地震、水災、火山爆發等自然災害。在當時條件下,請求人無法預測、抗拒、控制和避免。其他障礙,指請求人突發疾病、意外傷害等造成神志不清至不能行使請求權之程度。
(三)造成時效中止的原因消除之日,時效期間應繼續計算,中止前的1年6個月仍應計算在內。
與時效的中止相關聯的,還有時效的中斷和時效的延長兩種情況。時效的中斷,指時效期間進行中,因出現某種法定事由致使以前經過的時效期間無效,該事由消失後,時效期間重新起算。該法定事由有提起訴訟、當事人一方提出要求或者同意履行義務。這些法定事由與國家賠償中的事由不甚一致,因之國家賠償法未規定時效的中斷。但時效的延長則與此不同。時效的延長,是指請求權人在時效期間未行使請求權,也無法定時效中止事由,但經審查認為其不行使請求權有正當理由,根據具體情況對時效期限予以適當延長。
『柒』 《國家賠償法》 規定賠償請求人請求國家賠償的時效為幾年
①賠償復請求人請求國家賠償的制時效為二年;②自國家機關及 其工作人員行使職權時的行為被依法確認為違法之日起計算;③賠償 請求人在賠償請求時效的最後六個月內,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障礙不 能行使請求權的,時效中止。從中止時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賠償請 求時效期間繼續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