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失誤賠償條例
Ⅰ 工作失誤造成損失 數額巨大 無力賠償
員工承擔賠償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
員工在執行工作務中,
除了違法解除合同,
違反合同約定的保密義務或競業限制,
並造成損失之外,
其他的損失一律不賠.
犯錯員工應受公司內部規章制度和紀律的處罰.
Ⅱ 請問勞動法有規定由於工作失誤給公司造成怎麼賠償
沒有具體規定,需要用人單位提供損失情況證據。
Ⅲ 因工作失誤造成損失,辭職要賠償嗎
產品包裝對運抄輸而言比較重要,不同的包裝及包裝上標識對運輸及注意程度有不同的要求。
你用另外包裝將設備發送到廠家致設備嚴重受損,顯然存在過錯,除非此包裝與原包裝對運輸有相同或更高的要求。若是後者情形,應由運輸公司承擔此損失,
作為IT公司的職員,你的行為是職務行為,在客戶弄丟包裝的情況下,你應向公司徵求一下意見,若公司同意你的行為,則出現上述損失應由公司承擔。除非你有故意或重大過失,公司賠償損失後可向你追償。
由此,若你沒有故意或重大過失,上述損失應由公司承擔。至於你在工作中存在過錯,對於損失應按公司內部規定解決。
Ⅳ 員工工作上失誤給公司造成損失,要賠償嗎
員工在工作中給公司造成損失需要賠償。
勞動者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按照專勞屬動合同、單位制度、法規規章應當承擔相應責任的,單位可以起訴求償。即用人單位可以和勞動者在勞動合同中約定或在規章制度規定因勞動者原因給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賠償事項,但約定的賠償責任不能免除自己的法定責任。
在確定勞動者應當承擔具體的賠償責任後,如勞動者有能力一次性支付用人的損失,可以一次性賠償;如沒有賠償能力,用人單位可以從勞動者應得的公司予以扣除,但需符合兩個標准:不超過工資的20%,且扣除後剩餘工資不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按月扣除適用的前提是勞動關系繼續存續,如確定勞動者賠償責任後,雙方勞動關系已經終止或解除,在目前勞動者流動性比較頻繁的背景下,用人單位可以從勞動者離職時應得的全部工資及補償金中扣除勞動者應賠償的金額。對於不足部分,用人單位對勞動者享有債權,勞動者還應以其所有的其他財產繼續賠償損失的差額部分。
Ⅳ 工作失職造成的財產損失,員工需要全部賠償嗎,應該賠償多少,
工作失職造成的財產損失,勞動者應賠償的數額要依據雙方勞動合同的約定,根據過錯的大小、損害的程度,參照勞動者的工資收入水平確定。
若雙方簽訂的勞動合同書中並無關於就勞動者因工作失誤造成的損失承擔賠償責任進行明確約定,則不需要進行賠償。
依據《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
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勞動者在履行職務行為中失職給用人單位造成的財產損失,勞動者是否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應當綜合考慮勞動關系的特殊性和勞動者的過錯程度予以確定。
(5)工作失誤賠償條例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第十條: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
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
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五十條:工資應當以貨幣形式按月支付給勞動者本人。不得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的工資。
《工資支付暫行規定》第十六條: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百分之二十。
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Ⅵ 試用期工作失誤造成損失,我需要賠償嗎
需要賠償的,給公司造成經濟損失的,需要從工資扣除進行賠償,勞動法中沒有規定, 扣除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
根據《工資支付暫行規定》規定:
第十五條 用人單位不得剋扣勞動者工資。有下列情況之一的,用人單位可以代扣勞動者工資:
(一)用人單位代扣代繳的個人所得稅;
(二)用人單位代扣代繳的應由勞動者個人負擔的各項社會保險費用;
(三)法院判決、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撫養費、贍養費;
(四)法律、法規規定可以從勞動者工資中扣除的其他費用。
第十六條 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
(6)工作失誤賠償條例擴展閱讀:
勞動仲裁:職工過錯造成損失被扣全月工資違法
勞動仲裁:全部扣發違法
許洪是泗洪縣某旅遊用品公司質量檢查員,月工資約3000元。今年4月,他因工作疏忽,致使公司一批質量不合格產品投入市場,給公司造成一定經濟損失並帶來負面影響。
對此,公司於5月13日對他作出扣發當月工資的處理決定。他認為公司剋扣其全部工資不合法,向江蘇省勞動人事爭議調解服務平台提出了調解申請,要求補發工資3000元。
爭議焦點:職工給企業造成經濟損失,企業是否有權扣發當月全部工資?
調解結果:用人單位補發勞動者工資2400元
調解專家邵瑋接到調解申請後,立即約見了用人單位。用人單位表示,他們公司的規章制度上寫明,因勞動者過錯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有權扣除勞動者全部工資予以沖抵。許洪給單位造成十餘萬元的經濟損失,單位只扣除他當月工資,算是合情合理。
對此,調解專家告知用人單位,雖然因勞動者工作嚴重失職,給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單位有權依據雙方約定或規章制度要求勞動者賠償經濟損失,但必須依法進行。
《江蘇省工資支付條例》第十二條規定,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以及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的規定,需要從工資中扣除賠償費的,扣除當月工資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應發工資的20%,且不得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
單位規章制度中扣除勞動者全部工資的規定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規定,應屬無效條款。這就是說,企業的扣款要合情合理,在扣款以後還要保證員工的基本生活。
通過調解,公司同意補發許洪2015年5月份工資2400元。
Ⅶ 工作中失誤的賠償問題
如果勞動者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勞動者應該承擔賠償責任,但扣款比例應該符合《工資支付暫行規定》十六條規定。
根據《工資支付暫行規定》
第十六條
因勞動者本人原因給用人單位造成經濟損失的,用人單位可按照勞動合同的約定要求其賠償經濟損失。經濟損失的賠償,可從勞動者本人的工資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過勞動者當月工資的20%。若扣除後的剩餘工資部分低於當地月最低工資標准,則按最低工資標准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