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貴州省宗教規章制度

貴州省宗教規章制度

發布時間: 2021-01-07 09:12:38

Ⅰ 貴州民族風俗

貴州省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在這片土地上居住著3200多萬勤勞質朴的各族人民,其中苗、布依、侗、彝、仡佬、土家、水、回、壯、瑤等少數民族人口佔全省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貴州又是夜郎過國所在地,歷史上夜郎古族有著與巴蜀、大理、滇國、南越的西南諸古族齊名的久遠而輝煌的歷史。這里有奇特的民族節日,醉人的酒文化,悅目的蠟染、刺綉,動聽的銅鼓、蘆笙,粗獷的苗、侗舞蹈,奧秘的攤戲、跳神,如痴如醉的跳月、浪哨......說不盡的獨特的風土人情,處處反映著這片土地上各民族的民風的悍勇、粗獷、慷慨、誠實、熱情、古樸,使人發現一種人間和大自然的親密無間的契合,領略到一種充滿原始生命力的鄉土情調。貴州是山美水美人更美的民俗旅遊勝地。登上這片紅土高原,可以愉快地漫遊黔省的山山水水,領略那質朴的民風人情而流連忘。
貴州是苗族人口最多的省份,全國的苗族有60%住在貴州省。苗族在省內分布面積最廣,幾乎所有縣、市都有苗族聚居的村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集中的地區。此外,黔南、黔西南自治州和松桃、威寧自治縣也有一定數量的苗族人口分布。
苗族的族源十分古老,因分布地域不同而各自稱[蒙]、[模]、[毛]、[髦]、[雄]等。
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族支。過去沒有文字,1949年後新創造了苗文。
苗族喜聚族而居,形成大小不同的村寨。村寨多依山建築,有的靠近河溪的山腳,有的在山腰,有的則靠近山頂。住房以木結構為主,多數為兩層。少數為三層。在山腰上的多為吊腳樓式。
苗族服飾差異較大。一般來說,男子畜發包頭巾,身穿無領、大袖、寬褲腳服裝,腰帶束身,冬天纏裹腿。婦女頭頂束髻,包頭巾,戴手釧、耳環和項圈,穿裙子。大多數裙子為百褶裙,因居住地區不同,裙子的長短不一,顏色以青、藍二色為主,也有其它顏色的。上衣開襟,一般不用扣,多以花帶束腰。
苗族崇拜祖先,信鬼神,也有信其它宗教的。主要節日有:苗年、吃新節、四月八、蘆笙節、端午、龍船節等。
布依族
布依族是少數民族人數在貴州僅次於苗族的又一主要民族,全國的布依族絕大部分聚居在貴州,以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較集中,也有聚居在安順地區、銅仁地區、遵義市、畢節地區、六盤水市和貴陽市等地。
布依族先民是古越人的一支,後稱"僚人",元明時期稱"仲苗"、"青仲"或"仲家"。從史籍稱布依族先民為"爿羊 牁僚"分析,布依族作為 並畔夜郎文化的主體民族之一。布依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於駐藏語系 侗 語族 傣語支,沒有文字,1949年後創造了布依文。
布依族多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單家獨戶很少見。他們喜住樓房,房子一般為三層。底層飼養牲畜,堆放農具、雜物;二層住人,三層儲存糧食等。有的地區也居住吊腳樓式的房子。 布依族服飾,男性式樣簡單,與漢族大致相同;女性則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大多數穿褲,也有穿裙的。喜歡蠟染、領、肩、襟、袖、衣擺都鑲有花邊。地區不同,服飾也各異。包頭帕,緊圍腰,婦女喜歡銀飾等。
布依族信 神,尤崇 祖先。也有信外教的。節日很多,有六月六、三月三、四月八、 新節、趕乾洞等。
侗 族
源於古百越族系,秦漢時由百越西甌中的一支自長江支流沅水向西南邊 於今貴州、湖南、廣西三省區毗鄰地區,分布在貴州的黎平、從江、榕江、天柱、錦屏、三穗、鎮遠、劍河、玉屏一帶。
侗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 侗語族侗水語支。侗族無文字,通用漢文,1949年後創立了拉丁字母拼音的侗文。現在還是多以漢語為交際工具。
侗族多依山傍水而居,溪流上建有橋梁,以"風雨橋"(花橋)最為出色。村寨有寶塔式的"鼓樓",是侗族地區別具物色的建築。凡是有鼓樓和風雨橋的地方就是侗族聚居地。侗族的住房一般是木結構的外廊式桿欄樓房,樓上住人,樓下圈牲畜。居住在平壩的人多住樓下,牲畜另圈。
侗族的服飾男女有別。男裝和漢裝無異婦女也因地區不同而各有異。農村裡,婦女穿青色百褶裙;打綁腿。有的地方穿鉤 。冬春穿右衽無領衣,夏秋改著開襟衣,視胸襟。頭盤 ,包青布大包頭,喜銀器。
侗族崇拜祖先,供奉"祖母""薩歲"女神。主要節目有過侗年,吃新節等。

水 族
水族源與布依族、侗族相同,都是古越人的分支,和侗族一道幾經回徙,現居黔、湘、桂邊境一帶,在貴州主要生活在苗嶺以南、都柳江上游,人口有322000餘人。三都是全國唯一的水族自治縣,其餘散居在荔波、獨山、都勻、榕江、從江等縣市。
水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有一種叫"水畫"的古老文字,為鬼師占卜之用,老百姓不認識,也不使用。普通通用漢文。
水族多聚族而居,同村寨的成員大多有血緣關系。水族服飾,無論男女都喜穿青、藍色服裝。婦女穿無領封襟半長衫,身大袖寬,下空長褲,系青布圍腰,托肩和褲腿均鑲有花邊,穿翹鼻子綉花鞋。節日佩戴耳環、頸圈、手鐲等。男子包頭,服裝和漢族相似。
水族信鬼神,而且鬼神名目繁多。節日主要是"端節"和"卯節"。

彝 族
史稱"倮羅",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是古羌人的分支。貴州的彝族人口約707400餘人,主要分布在西部的威寧、赫章、畢節、大方、黔西、納雍、織金、金沙及六盤水等縣市。
彝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彝語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彝文在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
彝族服飾,男子穿黑色窄袖余斜襟上衣和多褶闊腳長褲。婦女通常頭上纏包頭,用圍腰和腰帶。 彝族信鬼神,崇拜祖先。主要節日有火把節、豐收節、祭山節等 。

早在2000多年前,土家族先民就在湘西及貴州一帶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單一的民族,並和漢族及其他少數民族雜居生活。貴州的土家族分布在印江、沿河兩縣。
土家族土家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絕大多數講漢語。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通用漢文。
土家族多依山傍水而居,房前屋後喜植果木花草。每個自然村寨多為同姓同宗,一戶人家居住一棟房子。房屋有吊腳樓式,也有一般平房式樓房,式樣不一。
土家族的服飾男女有別,婦女穿左襟大褂,滾花邊,衣長而肥,袖大而短,無領,身著圍腰,褲腳鑲花邊,腳穿尖尖花鞋,喜包白色頭帕,戴銀飾。男子穿有領大襟衣,右衽,青年人喜歡對襟短衣,排扣很多,青布褲子,白布褲腰,褲腳短,頭包白帕或花帕。 土家族崇拜祖先,也信鬼神。主要節日有過年、四月八、端午、六月六、重陽等。
仡佬族
貴州省歷史最悠久的土著民族,多數居住在本省,自稱為貴州"本地人"。人口約5萬多人,散居在黔西南和黔北等地。
仡佬族有自己的語言,屬漢藏語系。很多人都會說漢語、苗語、布依族等。沒有文字,通用漢文。
仡佬族的服飾與漢族及鄰近的少數民族大體相同。主要節日有春節、吃新節、清明節、中秋節、六月六等。


其他族
其餘瑤族、回族、壯族等在貴州居住地都很分散。瑤族散居在黔南的荔波、獨山和黔東南的黎平、從江、榕江。回族貴州則集中在威寧一帶。壯族主要散居在貴州與廣西接壤處。

Ⅱ 黔靈山的開發歷史和宗教地位

黔靈山在明代以前,「因其生於邊鄙,埋沒於荒煙寒雨中」,還只是荊蠻之地,尚未開發。自明洪武至永樂年間(1375--1414)鎮遠侯顧成游登並發現聖泉之後,山中景點始見於史籍,其秀麗奇詭的自然風光才漸為世人所知,陸續有人邁出了探尋的腳步。其中以明石阡知府祁頤、貴州市政使范理、貴州主事鍾震、貴陽舉人越英、文學家楊慎、鎮守貴州太監楊金、貴州提學副使萬士和、旅行家徐霞客等為著名。但直到清初仍然是「荒煙野樹,人跡罕至,固虎豹之宅,而狐狸之居也。」直到康熙十一年(1672)佛教臨濟正宗第三十三代傳人赤松和尚於山中創建弘福寺,名其山為黔靈山後,這座處於黔中萬山叢中的獨秀靈山才令人矚目,前未游歷山水、銷影遁跡、弘法傳道的先賢往哲、騷人墨客、高僧名釋、達官貴人不絕於途,很快便使黔靈山成為熱鬧非凡、遠近馳名的旅遊勝地和佛教名山。此後,黔靈山旅遊勝地之名益發響亮,數百年不衰。不僅冠於黔南,且足與滇之西山,蜀之青城相泊仲。黔靈山的開發,旅遊業的興旺,在很大程度上得助於黔靈山的佛教。 佛教在唐代從黔北傳入黔中,至元末,佛教影響已遍及全黔。黔靈山到明代已開始受到佛教影響。之後,盡管黔靈山飽嘗動盪,歷盡滄桑,但佛教一直是黔靈山的主要活動者,直到清末亦是如此,就是到了民國中期,黔靈山仍然是落發僧徒的世界。數百年來逐漸形成的這種狀況,決定了佛教徒成為黔靈山開發者的地位,也決定了他們成為黔靈山旅遊業發展與繁榮的主要力量。
1、佛教徒是黔靈山的旅遊者
歷代黔靈山的僧徒,大都或是見黔靈山風景秀麗,足以息心,便於禪定,或是愛其靈異和幽勝才來黔靈山棲居的。因此他們來黔靈山後,在授徒弘法之餘,常常與文人雅士、隱士這民悠遊山水,撫弄泉石。
2、佛教徒是黔靈山景點的開辟者
黔靈山風景優美,秀甲全黔,名景勝區達幾十處,遍布山南山北,山上山下。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其中許多風景名勝卻因懸崖險峻,路阻行難,有虎豹狐蛇而終年埋沒深山,人跡罕至。這種雖有眾多幽勝而無人觀賞游覽的狀況,一直到佛教徒來黔靈山後才有了較大改觀。直到赤松發現後,方才聲名大振,詩人名流紛至沓來。後來清石阡知府劉世恩將它列為「黔靈八景」之一。不僅如此,佛教徒們為了創造一個良好的弘法環境,不惜花費大量的時間、精力和財力拓寺擴廟,整場飭林,這樣大量的寺廟輔助設施,亦即人文景觀便應運而生。如月亮池井,坐落弘福寺旁,系赤松開鑿,井為正方形,長寬各4米,深3米,長年清泉不斷,冬溫夏涼,可供數百人飲用。如寶塔群,建於寺旁之昆戶峰半月穴中,有塔20餘座。黔靈山歷代住持高僧圓寂後,其骨即葬於塔中,各世嗣法門人暨合山兩序僧眾均把立碑銘。山中游歷時的駐足之地、流連之所、乃至歇息之處,後來也都成為遊人憑吊和迫蹤之點。比如,至今仍為遊人尋蹤訪跡、頂禮膛拜的著名古景--古佛洞。引人注目的是,僧徒們為了美化山間的景色以吸引遊人,亦為了保護黔靈山的生態環境,在山上山下大力植樹造林,廣種花木。乾隆五年,弘福寺第三代住持參之和尚率寺僧廣植竹木杉松數萬株。乾隆五十二年,第四代住持惺慧在山上調鶴馴鹿,廣植名花樹木,並向官府呈請嚴禁人牛踐踏山林,為此地方官府特在黔靈山立「護法碑」,以後歷代寺僧均不斷在山植構造林,廣育名花。在數百年培育保養下,全山古木幽深,綠蔭蔽天,鬱郁蒼蒼,覆蓋面積達十餘里。樹種以松、杉為主,其次為楓香、青杠,更有珍稀樹種如半楓荷、香樟、紫薇、桂樹等,尤以紅豆樹為罕見,有相思鳥常棲息其間。可見歷代佛教僧徒們在黔靈山種植的這片森林,不僅為山觀增勝,而且對於山中的氣候調節、生態平衡均有裨益。
3、佛教徒是黔靈山遊客的熱情服務者
自從赤松和尚開辟黔靈山以來,他們當中有的是赴任路過,順便觀光,有的是慕名而來,專程探訪;有的是在貴陽、安順任上,就近游歷;有的是仕途失意,來山尋求解脫,還有的則是出於對佛教的頂禮膜拜,而踏上佛教名山的。雖然他們登山的目的不盡相同,駐足時間有長有短,但都受到過黔靈山僧眾熱情的歡迎和竭誠的服務。不僅如此,佛教徒還以黔靈山主人的身份,從衣、食、住、行、游諸方面為遊客提供盡可能周全的服務。如貴陽曹惟誠進士登山後,弘福寺第二代住持瞿脈和尚辟房供其小憩,備茶飯供其享用。
4、佛教徒是黔靈山的熱情宣傳者
黔靈山的佛教徒在居山弘法和游歷山水的過程中,為黔靈山優美的自然風光所吸引,並因此而深深愛上了黔靈山。為了充分表達內心對黔靈山山水的鍾情與愛慕,他們往往不惜筆墨,放歌山水,記敘游蹤,敷陳掌故,抒發精懷,熱情贊美和謳歌黔靈山。這些名人雅士的詩文、書刻都對黔靈山風物人情、山川勝跡進行了美妙、生動、形象的記敘和描繪,從而大大提高了黔靈山的知名度,同時為遊人提供了游歷觀山的新內容,極大地推動了黔靈山旅遊業的發展。

熱點內容
廣西壯族自治區司法廳 發布:2025-05-29 04:22:33 瀏覽:192
會計語言規則中法律效力最高的是 發布:2025-05-29 04:22:33 瀏覽:47
公司內部法律知識培訓方案 發布:2025-05-29 04:16:55 瀏覽:177
河口區司法局 發布:2025-05-29 04:16:51 瀏覽:808
大潤發導購處罰條例 發布:2025-05-29 03:59:45 瀏覽:497
新設公司法律審核 發布:2025-05-29 03:55:24 瀏覽:654
惠東增光法院 發布:2025-05-29 03:51:42 瀏覽:161
最高人民法院的證據規則 發布:2025-05-29 03:51:35 瀏覽:819
議論政治要負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9 03:44:32 瀏覽:810
賓縣律師 發布:2025-05-29 03:38:53 瀏覽: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