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綠化條例
㈠ 園林綠化適用的法律法規
園林綠化國家法律法規
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綠化版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第權100號令;
1992年8月1日起施行。
2、《城市綠線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令第112號;
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
3、《國務院對確需保留的行政審批項目設定行政許可後的決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412號,
自2004年7月1日起施行
㈡ 江蘇取消了園林資質嗎
江蘇省招標辦關於在招投標活動中停止使用城市園林綠化企業資質的緊急版通知
(蘇建招函權[2017]4號)
根據《國務院關於修改和廢止部分行政法規的規定》(國務院令第676號)中關於刪除《城市綠化條例》第十六條「城市綠化工程的施工,應當委託持有相應資格證書的單位承擔。」的規定,現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1、自國務院令第676號發布之日起,招標人對擬發包的園林綠化工程,不得設置投標人具有園林綠化承包資質的資格條件。施工企業持有園林綠化經營范圍的有效的企業營業執照即可參加投標。
2、為保證工程質量,已取消資質的園林綠化工程投標發包時,資格條件中除工程主要管理人員、技術人員和誠信行為等外,可以設置與園林綠化工程相適應的企業類似業績要求。類似業績通過面積、造價等量化指標體現的,一般可設置不超過招標工程相應指標的70%。
3、城市園林綠化企業資質取消後,各地招投標企業誠信庫中取消園林綠化企業資質及有效期的限制。
江蘇省建設工程招投標辦公室
2017年3月29日
㈢ 《城市綠化條例》是哪一年開始實施的
1992年5月20日國務院第104次常務會議通過國務院第100號令發布
1992年8月1日起施行
㈣ 江蘇省環境保護條例的內容
第一條 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本省經濟和社會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以及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本條例適用於在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一切單位和個人。
第三條 環境保護必須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控制源頭、綜合治理和誰污染誰治理、誰開發誰保護的原則。
第四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堅持經濟建設、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的方針,強化環境監督管理,對當地環境質量負責。
第五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必須把環境保護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和年度計劃,參與綜合平衡,將有關的污染防治費用納入政府預算,並制定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
第六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其主要職責是:
(一)貫徹實施有關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並對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二)擬定本地區環境保護規劃和計劃,參與經濟發展中長期規劃、國土規劃、區域開發規劃以及城市總體規劃的制定或者審核;
(三)統一監督管理本行政區域內環境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
(四)負責管理環境監測和環境監理工作,定期公布環境質量狀況;
(五)組織協調本行政區域環境科學研究和環境保護宣傳教育工作,推廣國內外環境保護的先進經驗和先進技術,開展國際間環境保護的合作和交流;
(六)調查處理環境污染、破壞事故以及糾紛,並按照規定許可權審理環境行政復議案件;
(七)環境保護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
各級計劃、經濟、城建、規劃、公安、工商行政、衛生、土地、礦產、灘塗、農業、林業、漁業、水利、交通、鐵道、民航及海洋、港務監督、漁政漁港監督等管理部門和軍隊環境保護部門,要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涉及本部門的環境污染防治和資源保護實施監督管理。
第七條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不得向社會轉嫁污染,謀取自身的經濟利益。對於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有權進行檢舉和控告。
對在保護和改善環境工作中作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給予表彰和獎勵。 第八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綜合經濟部門,應當根據國家和本省的環境保護規劃和計劃,調整影響環境質量的不合理的布局、產業結構、產品結構。
各行業主管部門負責擬定本系統的環境保護規劃和計劃,管理本系統的環境保護工作,對所屬單位的環境保護進行檢查考核,重視和加強環境保護科學的研究,開發推廣環境保護實用技術。
教育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把環境保護教育列入規劃和計劃。文化、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部門應當重視和加強對環境保護的宣傳和輿論監督。
第九條 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環境監測機構應當推行標准化建設,按照國家和本省有關規定開展環境監測工作,其監測數據應當作為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依法管理環境的依據。
環境污染和破壞事故監測數據以及環境糾紛監測數據的爭議,由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環境監測機構負責技術仲裁。
第十條 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和充實環境監理機構。環境監理機構必須依法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單位或者個人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現場監督檢查。
鄉鎮企業發達的地區、有條件的鄉鎮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設立環境監理站(所)。
第十一條 新建、改建、擴建、遷建和技術改造等可能對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的項目,必須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本省有關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的規定。
凡對環境有影響以及對環境質量要求較高的建設項目必須實行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制度,做到先評價後建設。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的建設項目和未按照規定進行環境影響評價的建設項目,規劃、計劃、土地、銀行、工商行政等部門不得辦理有關手續,設計部門不得先行設計。
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的單位,必須持證開展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遵守國家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發布的環境影響評價技術規范,按照物價部門批準的評價收費標准收費,並對評價結論負責,接受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檢查、監督和考核。
第十二條 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省標准部門對國家環境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擬定地方環境標准,對國家環境標准中已作規定的項目可以擬定嚴於國家標準的地方環境標准,地方環境標准報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後施行,並報國家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參與制定環境保護產品質量標准。 第十三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國家和地方環境標准和本省環境保護規劃的要求,劃定本行政區域內的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水以及大氣環境質量控制區、城市環境雜訊標准適用區和農業環境保護綜合整治區、基本農田保護區以及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
第十四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單位,對國家規定用於環境保護的資金,應當予以落實並合理安排使用,不得截留或者挪作他用;應當積極開辟新的資金渠道,增加對環境保護的投入,提高環境保護投資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逐步建立環境污染治理基金制度,並提高使用
效率。
第十五條 在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劃定的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以及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內,不得建設污染環境的工業生產設施;建設其他設施,其污染物排放不得超過規定的排放標准。已建成的設施,其污染物排放超過國家規定排放標準的,應當限期治理。
第十六條 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自然資源,維護生態良性循環。從事開發利用自然資源造成環境破壞的單位應當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繳納生態環境綜合整治費。
第十七條 合理使用和保護耕地,提高農田地力,採用合理的排灌和耕作措施,防止土壤貧瘠化、鹽漬化。
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防止水源枯竭和地面沉降;禁止圍湖造田和擅自圈圍、侵佔、填堵水面、沼澤、灘塗、窪地;禁止向農田和漁業水體排放有害廢水。
綜合利用農業廢棄物,推廣沼氣,開展農作物和其他植物病蟲害的綜合防治,改善農業生態環境。
第十八條 農葯生產、貯運、經銷、使用,必須符合國家的有關規定;禁止經營、使用和進口國家規定禁止使用和撤銷登記的農葯;合理使用化肥、農用薄膜、植物生長激素等物質,防止對農業環境和農產品造成污染和損害。
第十九條 禁止在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園林、農田、果園、茶場、漁業水體等區域以及其他需要特別保護的區域,堆放、棄置和處理廢渣、尾礦、油料、垃圾、含病原體污染物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質;確需堆放、棄置和處理的,必須經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
其他有關部門批准。
第二十條 對可以利用工業廢水、城市污水、垃圾以及其他廢棄物進行灌溉、施肥、投餌和改土的,應當對有關水體、土壤以及農產品進行定期監測,防止土壤、水體和農產品污染。
嚴格控制向蠶桑生產區域排放含氟氣體或者其他有害氣體和粉塵。
第二十一條 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非法獵捕、毒殺、採伐、加工、收購、出售國家和本省保護的野生動植物及其產品。
第二十二條 省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向省人民政府申報國家級和省級自然保護區,監督引起生態環境變化的重大經濟活動,會同有關部門制訂本省生態環境考核指標和考核辦法。對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的管理,依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進行。
第二十三條 重點保護長江江蘇段、太湖、洪澤湖、■(音同隔)湖、陽澄湖等水域的水環境,綜合整治運河江蘇段、太湖、淮沂水系和里下河等水系的污染。
各級水利部門應當加強對水資源的統一規劃和管理,在建設水利工程和進行調水、蓄水、排水時,應當首先滿足城鄉居民生活用水,統籌兼顧農業、工業用水,維護下游水環境的自凈能力,防止水環境的污染和破壞。
第二十四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必須嚴格保護飲用水源,劃定飲用水源保護區,嚴禁在飲用水源保護區內建設有污染的項目、設置排污口或從事養殖業。已建成的必須限期轉產、搬遷或者關閉。
第二十五條 在城市規劃中應當包括有關環境保護的規劃、目標和任務的內容;在城鄉建設中必須加強園林、綠化和風景區的建設。
第二十六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當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有計劃地建設煙塵控制區、環境雜訊達標區,健全城市排水管網,建設城市污水處理廠,開展固體廢棄物的綜合利用和無害化處理,加強集中供熱、燃氣等市政公用配套設施的建設和管理,實行環境區域綜合
治理。
開發區和工業小區的建設,必須實行統一規劃,合理布局,污染集中控制。 第二十七條 產生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執行排放污染物申報登記管理的有關規定,向所在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登記,並採取有效措施,防止在生產建設或者其他活動中產生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油煙、惡臭氣體、放射性物質以及雜訊、振動、電磁波輻射
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
第二十八條 新建工業企業和現有工業企業技術改造,應當採用能源物耗小、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清潔生產工藝,並對廢棄物進行綜合利用或者無害化處理。
第二十九條 凡對環境有影響的建設項目,必須按照國家和本省的有關規定執行防治污染以及其他公害的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否則不準投產。嚴禁以試生產為由排放污染物。
第三十條 已建成的防治污染設施必須正常運轉,不得擅自拆除或者閑置。需要拆除或者閑置的,應當提前一個月向所在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申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接到申報後,應當在一個月內予以批復,逾期未批復的,視為同意。
第三十一條 造成嚴重環境污染的企業事業單位,特別是造紙、化工、印染、製革、軋綱、水泥、煉油、磷肥等企業,應當限期治理。難以治理的,責令其關、停、並、轉。
限期治理決定,按照管理許可權由相應的人民政府作出。
被責令限期治理的企業事業單位應當定期向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治理進度,並如期完成治理任務。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及時將檢查和驗收的情況向同級人民政府報告。
第三十二條 根據本省環境質量狀況以及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逐步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根據本轄區和相鄰地區環境質量的要求確定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目標以及控制措施,報經上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凡污染物排放總量超過控制目標,造成鄰近地區環境污染加劇或者環境功能下降的,應當向鄰近地區支付補償費。
實行排放污染物總量控制的排污單位必須執行排污許可證制度,其排污總量不得超過規定的限額。
第三十三條 向環境排放污染物的單位和個體經營者,應當繳納排污費;向環境排放污染物超過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應當繳納超標准排污費,並負責治理。
排污費、超標准排污費,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徵收,地方財政專項管理,主要用於治理污染。
第三十四條 從國外、境外引進技術和設備,必須遵守國家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有關規定。
禁止將列入國家控制名錄中的有毒、有害廢物從國外、境外轉移到本省處理、處置,防止污染轉移。
對於因特殊需要須進口廢物作為原料、能源或者進行再利用的,必須按照國家規定程序進行申請、登記、審批、報驗。
第三十五條 有害廢物的收集、運輸、綜合利用、處理、處置必須報當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對有害廢物的運輸轉移執行轉移報告單制度;有害廢物處理、處置設施的選址,應當符合國家和本省的有關規定。
禁止將排放的有毒、有害物質或者產生嚴重污染的設備轉移給沒有污染防治能力的單位和個人生產或者使用。
禁止為謀取自身經濟效益接受有毒、有害的物質和產生嚴重污染的設備。
嚴禁未經處理和許可向環境棄置、排放有害廢物,嚴禁將有害廢物和一般廢物混合收集、運輸、處理、處置。
第三十六條 產生放射性廢物的單位,必須嚴格管理放射性廢物,並按照有關規定將放射性廢物交由省放射性廢物管理機構集中收貯,不得自行處置。
第三十七條 產生雜訊的單位和個人,必須採取防治措施,將雜訊控制在國家規定的環境雜訊排放標准以內。禁止在市區使用大功率廣播喇叭和廣播宣傳車;禁止在商業活動中採用高大聲響的辦法招徠顧客;禁止夜間從事雜訊超標的建築施工作業。
第三十八條 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必須向同級人民政府和上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及時報告本轄區內發生的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事故。
跨行政區的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的防治以及處理工作,由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協商解決,或者由上級人民政府協調解決,作出決定。 第三十九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依照法律、法規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可以根據不同情節,給予警告或者處以罰款。
(一)違反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的;
(二)環境影響評價結論錯誤並造成損失的;
(三)拒絕現場檢查或者被檢查時弄虛作假的;
(四)拒報或者謊報有關污染物排放申報登記事項的;
(五)不按照規定繳納排污費或者超標准排污費的;
(六)引進不符合環境保護規定要求的技術、設備和有毒、有害廢物的;
(七)不執行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的;
(八)轉移和接受產生嚴重污染生產設備的;
(九)興辦嚴重污染環境的生產項目的;
(十)不執行限制雜訊作業時間規定的;
(十一)長期以試生產為由排放污染物的;
(十二)無證或者不按照排污許可證的規定排放污染物的;
(十三)擅自收集、運輸、處理、排放有毒、有害廢物或者放射性廢物以及放射源的;
(十四)違反本條例的其他行為。
第四十條 建設項目的防治污染設施沒有建成或者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要求,擅自投入生產或者使用的,由批准該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停止生產或者使用,可以並處罰款。
第四十一條 未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同意,擅自拆除或者閑置防治污染的設施,污染物排放超過規定的排放標準的,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重新安裝使用,並處以罰款。
第四十二條 對違反有關規定,造成環境污染事故的企業事業單位,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法律、法規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後果處以罰款;情節嚴重的,對有關責任人員由所在單位或者政府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第四十三條 對經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排污單位和個體經營者,除依照國家規定加收超標准排污費外,可以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後果處以罰款,或者責令停業、關閉。
前款規定的罰款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決定;責令停業、關閉,由作出限期治理決定的人民政府決定;責令中央直接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停業、關閉,須報國務院批准。
第四十四條 縣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決定處以一萬元以下的罰款,超過一萬元的,須經上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設區的市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決定五萬元以下的罰款,超過五萬元的,須報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省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決定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超過二十萬元的,報省人民政府批准。
其他依照法律、法規規定行使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的罰款許可權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第四十五條 本條例規定的罰沒收入全部上繳國庫。對單位的罰沒款,一律從其自有資金中支付,不得列入成本。
第四十六條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作出處罰決定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復議決定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逾期不申
請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行政處罰決定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四十七條 造成土地、森林、水、礦產、漁業、野生動植物等自然資源破壞的,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承擔法律責任。
第四十八條 造成重大污染事故,導致公私財產重大損失或人身傷亡等嚴重後果,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九條 環境保護監督管理人員以及與環境保護有關部門的管理人員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索賄受賄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條 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條例制定實施辦法。
第五十一條 本條例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附: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江蘇省環境保護條例》的決定
(1997年7月31日江蘇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通過1997年7月31日公布施行)
決定
江蘇省第八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九次會議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和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具體情況,決定對《江蘇省環境保護條例》作如下修改:
一、將第十條第一款修改為:「縣級以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和充實環境監理機構。環境監理機構必須依法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單位或者個人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現場監督檢查。」
二、將第三十一條第二款修改為:「限期治理決定,按照管理許可權由相應的人民政府作出。」
三、將第三十八條第二款修改為:「跨行政區的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的防治以及處理工作,由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協商解決,或者由上級人民政府協調解決,作出決定。」
四、將第四十三條修改為:「對經限期治理逾期未完成治理任務的排污單位和個體經營者,除依照國家規定加收超標准排污費外,可以根據所造成的危害後果處以罰款,或者責令停業、關閉。
「前款規定的罰款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決定;責令停業、關閉,由作出限期治理決定的人民政府決定;責令中央直接管轄的企業事業單位停業、關閉,須報國務院批准。」
五、將第四十五條修改為:「本條例規定的罰沒收入全部上繳國庫。對單位的罰沒款,一律從其自有資金中支付,不得列入成本。」
本決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
1997年7月31日
㈤ 關於破壞綠化帶的法律條文
城市綠化條例
第二十條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損壞城市樹木花草和綠化設施。
第二十六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單位責令停止侵害,可以並處罰款;造成損失的,應當負賠償責任;應當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的,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的有關規定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損壞城市樹木花草的
(二)擅自修剪或者砍伐城市樹木的
(三)砍伐、擅自遷移古樹名木或者因養護不善致使古樹名木受到損傷或者死亡的
(四)損壞城市綠化設施的
第二十七條未經同意擅自佔用城市綠化用地的,由城市人民政府城市綠化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退還、恢復原狀,可以並處罰款;造成損失的,應當負賠償責任。
(5)江蘇綠化條例擴展閱讀:
當事人對行政處罰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罰決定通知之日起15日內,向作出處罰決定機關的上一級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復議決定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當事人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不申請復議或者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㈥ 城市綠化條例的城市綠化條例
(1992年6月2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100號發布根據2011年1月8日《國務院關於廢回止和修改部分行政法答規的決定》修訂) 第三十三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依照本條例制定實施辦法。第三十四條本條例自1992年8月1日起施行。
㈦ 江蘇省省級園林城市考核細則
一、指導思想 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強城市生態環境建設,創造良好人居環境,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為中心,按照政府組織、群眾參與、統一規劃、因地制宜、以人為本、講求實效的原則,建成總量適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樣、景觀優美的城市綠化體系,弘揚城市文化,優化城市生態,提高城市品位,促進人和自然相和諧,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相協調。 二、申報程序 具備《江蘇省園林城市評選標准》規定條件的省轄市、縣級市和縣城鎮,可以按規定申報江蘇省園林城市。在每年6月份前,由申報城市提出申請,經省轄市人民政府審核後報省人民政府,並抄送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 三、申報材料 申報材料應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 (一)城市人民政府關於創建省級園林城市情況的報告。 (二)城市基本概況、城市環境及其建設保護情況。 (三)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及其評審意見和批准文件。 (四)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城市「綠線」管理實施情況。 (五)城市各類綠地建設與養護管理情況。 (六)城市園林綠化行業管理綜合情況。包括園林綠化法規建設及執法管理,園林綠化工程設計與施工管理,資金籌措與投入,機構設置與隊伍建設,行業改革與體制創新,園林綠化科研成果等。 (七)園林式單位、園林式居住區創建以及全民義務植樹的情況。 (八)風景名勝區管理及風景名勝資源保護情況。 (九)城市特色風貌、古典園林、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情況。 四、考核驗收 根據申報城市提出的申請,由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牽頭組織對申報城市進行城市園林綠化現狀進行遙感測定,核實城市綠化有關指標,並對申報城市的創建工作進行初步驗收,再組織省有關部門和專家組進行現場考核驗收,提出審核意見報省政府。 五、命名管理 對符合《江蘇省園林城市評選標准》的城市,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命名為「江蘇省園林城市」。 對獲得「江蘇省園林城市」稱號的城市,由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每5年復查一次。復查不合格的,限期整改。經整改仍不合格的,報請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其「江蘇省園林城市」稱號。 六、工作要求 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是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創建園林城市是一項系統工程,應該加強領導,明確目標,落實措施,穩步實施,積極推進創建活動。 (一)科學規劃,注重實效。立足城市發展的目標和定位,科學制定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穩步推進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把園林綠化建設作為城市生態環境的重點,努力創造優美、和諧、宜人的人居環境,全面提高城市生態環境質量,促進城市可持續發展。 (二)因地制宜,體現特色。注重繼承和發揚傳統園林綠化的精髓,研究和借鑒國內外園林綠化的先進經驗和做法,結合城市自然風貌,不拘一格創造特色,展示現代園林綠化建設的時代特徵與魅力。重視保護和挖掘城市歷史文化,緊密結合城市園林綠化建設,提高城市文化內涵,塑造城市個性和特色,提升城市品位。 (三)循序漸進,穩步發展。制定切合實際的園林城市創建目標和實施計劃,加強組織管理,加大投入,穩步推進城市園林綠化建設。在努力增加綠化總量的基礎上,建設一批園林綠化精品工程,提升城市生態環境和園林綠化景觀質量的整體水平。克服創建工作中的薄弱環節,保持均衡發展,切不可忽視質量,急於求成。通過提高園林綠化規劃、設計、建設和管理的整體水平,逐步達到園林城市建設的各項指標,實現創建園林城市的目標。 江蘇省園林城市評選標准 園林城市評選標准重點是考核創建城市在園林綠化規劃、建設、管理方面的水平和成效。 一、組織領導 (一)認真貫徹國務院《城市綠化條例》和《江蘇省城市綠化管理條例》。地方管理法規規章配套健全。 (二)城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視城市綠化和生態環境建設,創建園林城市指導思想明確,創建活動組織有力,政策落實,資金保障,創建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三)結合城市實際,因地制宜,科學合理、創造性地開展城市園林綠化和生態環境建設,具有示範、推廣作用。 (四)城市園林綠化管理機構健全,職責明確,行業管理規范。 二、規劃編制 (一)按照建設部有關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編制的要求,完成新一輪城市綠地系統規劃編制或修編,按規定通過評審,並已批准實施。 (二)城市公園綠地、居住區綠地、單位附屬綠地、防護綠地、生產綠地、風景林地及道路綠化布局合理、功能齊全。 (三)按照建設部《城市綠線管理辦法》,劃定城市「綠線」范圍,經批准後公布,並納入城市總體規劃。 (四)編制完成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生物物種多樣性保護和發展規劃,劃定國家重點生物多樣性保護區。 三、資源及景觀保護 (一)突出城市文化和地方特色,保護歷史文化措施有力,效果明顯,文物古跡及環境得到有效保護。 (二)風景名勝資源及城市自然山體、水體、植被等保護良好,自然和人文景觀得到充分展現。 (三)城市古樹名木建檔掛牌,保護管理制度健全,責任落實,措施有力。 (四)城市建築物和構築物風格協調、和諧美觀。 (五)戶外廣告管理規范,制度健全,效果明顯。 四、園林綠化管理 (一)執法管理有力,「綠線」管理制度落實、有效,杜絕擅自侵佔城市綠地、砍伐樹木、破壞綠化和風景名勝資源的事件。 (二)城市建設工程項目配套綠化設計按規定進行審查,近兩年完成的工程項目配套綠化達標率達到85%以上。風景名勝區內的重大建設項目選址按規定審批。 (三)園林綠化建設工程按照有關規定實施招投標,杜絕無證設計和施工。園林綠化養護管理資金落實,各類綠地養護良好。 (四)實行園林綠化管養分離,推進養護作業市場化,施工及養護管理作業基本實現機械化。 五、園林綠化水平 (一)指標體系 經遙感技術鑒定核實,省轄市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7%,綠地率達到3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大於6.5平方米。各城區的綠地布局均衡,綠化覆蓋率和綠地率分別不低於30%和25%,人均公共綠地面積不低於5平方米。縣級市和縣城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9%、綠地率達到34%、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大於7.5平方米。 (二)建設原則 1、注重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積極探索創造新風格。 2、注重綠地生態效益和植物物種多樣性,綠地建設以植物造景為主,植物材料適地適生,植物品種多樣化,沒有移植外來古樹名木和大量移植大樹的現象。植物配置科學合理,喬灌花草相結合,形成優美豐富的植物景觀。 3、園林建築、小品能體現城市特色和歷史文化風貌,與周圍環境協調,具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 4、因地制宜,普遍開展垂直綠化、屋頂綠化等立體綠化,景觀效果良好。 (三)公園綠地 1、市級、區級、居住區級公園及游園綠地布局合理,滿足居民遊憩活動的需要,基本做到城市居民出行500米有一處2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園綠地。 2、城市各類公園布局合理,建築物和構築物精緻,植物景觀優美,綠化面積占陸地面積的70%以上,生態環境良好。 3、綠地養護管理良好,植物無病蟲害和枯枝敗葉,設施維護良好,基本達到城市綠地一級養護標准。 4、滿足城市居民休憩、觀賞及文體活動的需要,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顯著。 (四)道路和河道綠化 1、城市道路綠化普及率達到95%,城市基本形成林蔭路系統。 2、新建道路綠化符合有關城市道路綠化規劃與設計規范的要求,市區主幹道綠化帶面積不少於道路總用地面積的30%,次幹道綠化帶面積不少於道路總用地面積的25%,建成幾條景觀優美的園林式城市道路。 3、江、河、湖、海等水體沿岸綠化良好,各具特色,形成城市綠色風光帶。 (五)居住區綠化 1、70%以上居住區綠化達到《江蘇省城市居住區和單位綠化標准》,其中近5年新建和改造的居住區綠化全部達標。建成一批省級園林式居住區,其中省轄市不少於5個,縣級市不少於3個,縣城鎮不少於1個。 2、居住區園林綠化養護管理人員和資金落實,綠地養護良好,植物基本無病蟲害和枯枝敗葉,設施維護良好,達到城市綠地二級養護標准。 3、居民積極開展庭院、陽台、屋頂、牆面、室內綠化美化活動,取得良好效果。 (六)單位綠化 1、城市各單位重視庭院綠化美化工作, 60%以上單位綠化達到《江蘇省城市居住區和單位綠化標准》,其中近5年新擴改建工程90%達標。建成一批省級園林式單位,其中省轄市不少於20個,縣級市不少於10個,縣城鎮不少於5個。 2、各單位積極開展庭院、屋頂、牆面、室內綠化美化活動,取得良好效果。 (七)生態和防護綠地 1、按照城市綠地系統規劃和城市衛生、安全、防災、環保等要求,建設防護綠地及綠化隔離帶,基本形成城市綠化防護林體系,各類防護林帶、綠化隔離帶功能顯著。 2、注重城市大環境綠化,形成城鄉一體的綠化格局。 3、行政區域內森林、濕地和生態脆弱區等特殊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 (八)生產綠地 1、全市生產綠地總面積占城市建成區面積的2%以上。 2、園林植物引種、育種工作成績顯著,培育出一批適應當地條件的優良品種。 (九)城市全民義務植樹 1、積極開展城市全民義務植樹活動,形式多樣,講求實效,起到良好的宣傳推動作用。 2、植樹成活率和保存率均不低於85%,盡責率在80%以上。 六、其他 (一)經遙感測定綠化三項指標達不到標準的,暫緩驗收。 (二)未編制或修編新一輪城市綠地系統規劃,或未按規定評審和批准實施,暫緩驗收。 (三)未劃定城市「綠線」或未實施城市「綠線」管理制度的,暫緩驗收。 (四)連續發生重大破壞城市綠化成果或破壞風景名勝資源事件,或發生重大破壞城市綠化成果、風景名勝資源事件未按照法律法規處理的,暫緩驗收。
㈧ 江蘇省城市綠化管理條例的第二章規劃
城市綠化規劃應當包括下列內容:
(一)規劃依據、指導思想和原則;
(二)規劃年限
和范圍;
(三)綠地系統布局;
(四)綠地指標和定額;
(五)各類綠地規劃;
(六)樹種規劃;
(七)綠地近期建設規劃;
(八)綠化規劃的實施措施。 對城市綠化工程設計、施工單位實行資格審查制度。資格審查由省人民政府建設(園林)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城市綠化工程的設計、施工應當委託持有相應資格證書的設計、施工單位承擔。
建設單位應於綠化工程竣工驗收後,報城市人民政府建設(園林)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擅自佔用城市綠化用地,佔用的城市綠化用地,應當限期歸還。
因城市規劃調整需要變更城市綠地的,必須徵求城市人民政府建設(園林)行政主管部門的意見,並補償重建綠地的土地和費用。
因建設或者其他特殊原因需要臨時佔用城市綠化用地的,必須經城市人民政府建設(園林)行政主管部門同意,並按照有關規定辦理臨時用地手續,在規定期限內恢復原狀。 城市中的樹木,不論其所有權歸屬,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砍伐、移植。確需砍伐、移植的,必須經城市人民政府建設(園林)行政主管部門批准,並按照規定補植樹木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
市政、公用、通訊、電力、水利、交通、公安、消防等部門在遇到不可抗力的情況下,需要砍伐樹木的,可以先行處理,但應當及時報城市人民政府建設(園林)行政主管部門和綠地管理單位備案。 城市中百年以上樹齡的樹木,稀有、珍貴樹木,具有歷史價值或者重要紀念意義的樹木,均屬古樹名木,由城市人民政府建設(園林)行政主管部門統一管理和組織養護。
嚴禁任何單位和個人砍伐或者遷移古樹名木,因特殊需要遷移的,必須由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提出申請,經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建設(園林)行政主管部門審查同意,報同級人民政府批准,並按規定報上級人民政府建設(園林)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城市各類新建管線應當避讓現有樹木。確實無法避讓的,在設計中及施工前,有關主管部門應當會同城市人民政府建設(園林)行政主管部門確定保護措施。
電力、市政、公用、通訊、消防等部門維護管線需要修剪城市規劃區內的樹木的,必須經城市人民政府建設(園林)行政主管部門批准,按照兼顧管線安全使用和樹木正常生長的原則進行修剪。具體辦法由設區的市人民政府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