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亡犯條例
❶ 盤點:中國古代歷史上各朝是如何處置逃兵的
中國古代戰爭中,士兵都是被強制服役的農民,在大多數時代,當兵並不能帶來身份上、經濟上的明顯好處。在「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孝經》)的文化環境下,當兵要冒身體毀傷、陷己不孝的下場,也很難得到精神上的激勵。因此古代統治者為了能夠驅使士兵為自己賣命,只好嚴懲逃兵。
現在可以看到的最早的處置逃兵法律,是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的秦《軍爵律》兩條條文。一條是規定士兵每五人編為一「伍」,其中有一個士兵逃亡的,其餘四人都要受罰兩年的勞役(如有戰功斬敵一顆首級可以免罰)。這種連坐法使全體士兵出於自身安全考慮而互相監視,大概是各國軍隊普遍實行的。另外一條規定,如果在戰場上「失蹤」,軍隊已經上報他陣亡、國家對他的後人進行了撫恤、授予爵位,可是後來查明他是在戰場上逃跑,並沒有死,就要剝奪他後人所得的撫恤及爵位。這人日後回到家鄉,就「以為隸臣」,成為國家奴隸。
商鞅變法後,秦國的士兵在戰場上斬獲敵軍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一級爵位,國家按照爵位來分配土地,授予種種法律上、社會生活上的特權。因此秦國軍隊總的來說士氣高漲,被孫卿子評為是戰國最強的軍隊,「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荀子·議兵》)。因此逃兵問題或許不那麼嚴重,處罰還不算很重。
唐律的《捕亡律》將逃兵罪名區分為已出征臨戰時的逃亡、平時鎮守駐防時的逃亡兩大類。凡是軍隊已出征上戰場,士兵逃亡一日徒一年,一日加一等,逃亡超過十五日判處絞刑。如果是在作戰時逃亡的處斬首。凡是平時鎮守駐防,士兵逃亡一日杖八十,三日加一等,最高加到流配三千里為止,沒有死罪。
唐末五代時期,為了防止士兵逃跑,朱溫下令在士兵臉上刺上軍號(用針刺字後再塗上墨汁),在道路關口設立崗哨盤查,發現刺字的逃兵就予以處死。這個辦法迅速被各個大小軍閥採用,也被宋代繼承,士兵一律刺面,並設「逃亡之法」。刺面的禁軍逃亡,滿一日處斬首。北宋仁宗改為逃亡滿三日,斬首。北宋神宗王安石變法期間改為逃亡滿七日,處斬首。這個法律一直維持到南宋滅亡,只不過各代皇帝往往下詔特赦逃兵的死罪。
明律繼承了唐律將逃兵罪一分為二的立法原則,但不採用按照逃亡日期來定罪量刑。《兵律·軍政》規定,軍官軍人出征時逃亡的,初犯杖一百,充軍繼續出征;再犯者處絞刑。而各地駐防軍人逃亡的,初犯杖八十,繼續服役;再犯杖一百,發往邊遠地區充軍服役;三犯處絞刑。
清律沿襲了明律的規定,只是將兩種逃兵罪名的絞刑都改為「絞監候」(監禁等待秋審最後決定是否執行絞刑)。可是在後來的清代條例里,卻不分出征、駐防,只要是「在營」的將士逃亡的,一律加重為斬立決(不經秋審報朝廷核准後立即執行死刑)。在戰爭結束前自首的,發遣到各省駐防八旗為奴;戰爭結束後才自首的仍然斬立決。
❷ 逃犯逃亡20年後,過了刑法追訴期限,他現在有公民權么
你好,有公民權,雖說過了追訴期限,但特殊情況還是可以追溯的
❸ 《逃犯引渡條例》為何在香港引起如此大的爭議
《逃犯引渡條例》在香港引起如此大的爭議的原因是:
一是阻礙香港與內地及港澳開展刑事司法協助,使得香港某種意義上成為「逃犯天堂」。
該條例的導言部分,明確了移交逃犯安排「適用於香港政府及香港以外地方的政府(中央人民政府或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任何其他部分的政府除外);或香港及香港以外地方(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任何其他部分除外)。
是為移交因涉及違反香港或該地方的法律的某些罪行而被追緝以作檢控、判刑或強制執行判刑的一名或多於一名人士而作出的。」今年兩會期間,原公安部副部長、現全國政協委員陳智敏,在接受香港電台訪問時表示,內地逃到香港的重犯多達300多人,全部「有名有姓」。
但受到《逃犯條例》的限制,香港並不能將這些逃犯移交內地。2016年香港特區政府曾書面答復議員,因內地-香港兩地法制差異,有關移交逃犯安排的商討工作須小心進行,各項細節要仔細審視。由於沒相關法例授權,故在相關安排正式立法及生效前,不會將逃犯移交到大陸。
二是港人在未簽訂雙邊協議的國家及地區發生刑事案件,追究刑事責任面臨極大困難。
根據《逃犯條例》規定,香港只能向簽定雙邊協議的國家及地區移交逃犯。經筆者查詢,目前香港只與英國、新加坡、紐西蘭、馬來西亞、法國等20個司法管轄區簽訂移交逃犯協議,仍未與其他100多個國家及地區達成雙邊協議。
三是一些在港犯案後逃往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嫌犯,也因為沒有引渡安排,港府無從引渡他們來港受審。
為阻礙修訂《逃犯條例》,香港內外反對勢力打出了一套「組合拳」,使出了很多毒辣的招數。這其中,很多都是他們在「反國教運動」「反『一地兩檢』」中反復使用過的,凸顯出反對派逢「中」必反的根本立場,也預示著修法必將面臨一場艱苦的纏斗。
極力渲染恐慌氣氛。香港多個反對派政黨宣稱,修法會成為內地要求香港引渡「政治犯」的借口。非法「佔中」黑手黃之鋒撰文,聲稱修法「將徹底破壞一國兩制對港人的法律保障……屆時若有台灣政界人士被北京政府定性為干犯中國大陸的罪行。
只要該人在香港過境、逗留或旅遊,都有被引渡(移交)至中國大陸的可能」。同時,也有香港反對派顧慮,內地會以非政治化的罪名,例如逃稅等,要求引渡逃港政治異見人士。和反對「一地兩檢」時一樣,反對派大肆渲染內地將大規模拘捕或引渡港人的場景。
試圖激發港人的恐懼心理,從而形成反對修法的輿論。一直以溫和反對派立場著稱的行政會議成員、資深大律師湯家驊,對有關「遣返政治犯」的說法感到氣憤,並斥反對派將政治放在至高無上的位置,大做文章及隨意提出無理指控。
漠視社會公義等,重申香港不應發生這樣的情況。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廣東社團總會執行主席鄧清河表示:「這些所謂憂慮純粹只是反對派的危言聳聽,他們只是試圖將有關修例建議妖魔化、政治化和陰謀化。
除此之外,他們對受害人和受害人家屬並無任何憐憫同情之心。」反對派的擔憂並沒有道理,因為現行條例已經把「政治犯」排除在外。也不會出現大規模移交「政治犯」的問題。相反,特區政府在每個具體案例上都會極為慎重,不可能出現濫用《逃犯條例》的現象。
極力阻礙「一國」進程。目前保安局修法建議其實是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取消對除香港以外中國其他區域的限制,二是與香港沒有簽訂長期移交協議的司法管轄區,開辟以「個案形式」移交逃犯的通道。但公民黨黨魁楊岳橋建議,先就對台灣的限制松綁。
3月15日,反對派在立法會會議上提出「先處理(適用於)台灣、不適用於中國內地」等3個動議,結果全遭否決。其實,反對派的這些建議,是典型的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現在台灣這方面的要求比較緊迫,先對台灣松綁,但其他國家和地區就都不動,等爆發出新的問題了再繼續改正。
同時,他們心中其實是有一條底線的,那就是可以同台灣進行司法協助,澳門也可以談,但必須迴避內地地區。究其實質而言,這些反對派依然迴避「一個中國」原則,以所謂的「司法獨立」來妨礙「司法公正」。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正在蓬勃開展,內地及香港、澳門地區的政治、經濟、社會往來越來越密切,可能發生的法律問題將會變多,在刑事司法協助方面的需求自然會更加迫切。
如果在同一個國家、特別是同一個大灣區內都不能實現刑事司法協助和逃犯的順利移交,那麼三地融合的步伐和程度自然就會受到影響。正如一座不允許多向自由通行的大橋那樣,其綜合效益是很難得到充分發揮的。
❹ 電影天下無賊裡面涉及到的犯罪條例有哪些
《天下無賊》裡面涉及到最重要的一條就是盜竊罪。
❺ 觸犯條例和法規算不算違法
是的。
違法:指國家機關、企業事業組織、社會團體或公民,因違反法律的版規定,致使法律所保護權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受到破壞,依法應承擔法律責任的行為。違法是指特定主體實施了與現行法相沖突的行為,引起相應的損害事實,法律對之進行否定性評價的狀態。 這是作為產生法律責任的原因之一的違法。
法規是法令、條例、規則、章程等法定文件的總稱。法規指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我國國務院制定和頒布的行政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規。設區的市(2015《立法法》最新修訂),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批准後施行。法規也具有法律效力。
❻ 法律上有沒有規定犯罪者逃亡幾年後免除責罰
追訴時效是刑法規定的司法機關追究犯罪人刑事責任的有效期限。犯罪已過版法定追訴時效期限權的,不再追究犯罪分子的刑事責任;已經追究的,應當撤銷案件,或者不予起訴,或者宣告無罪。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八十七條規定,犯罪經過下列期限不再追訴:
①法定最高刑為不滿5年有期徒刑的,追訴時效的期限為5年。
②法定最高刑為5年以上不滿10年有期徒刑的,追訴時效的期限為10年。
③法定最高刑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追訴時效的期限為15年。
④法定最高刑為無期徒刑、死刑的,追訴時效的期限為20年。如果20年後認為必須追訴的,須報請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後,仍然可以追訴
❼ 中國警察以什麼法律依據把香港犯罪嫌疑人引渡回港受審
所謂引渡,就是指一國把在該國境內被其他國家指控為犯罪或判罪的人,依照他國請求移交其進行審判或處罰的法律制度。表面上看,似乎只是對其他國家司法請求的一種配合,但實際上,引渡對每個國家來說,都是一項關繫到本國主權、司法權和人權的大事。各國因司法理念和利益訴求的不同,一直存在著分歧。因此,在引渡問題上,各國一般都依照本國需要和通行規則設置了種種限制。很多國家都在憲法或引渡法裏設定了諸如本國國民不引渡、死刑不引渡、政治犯罪不引渡等一系列法律門檻,以維護司法管轄權的完整和確定對人權的保護。由於引渡程式的復雜性,很多國家都把簽定引渡條約當作司法協助的一項大事,但是由於司法體制和理念的不同,簽定引渡條約的過程比進行引渡本身還要艱難。
在1997年7月1日移交前,香港政府的引渡法主要包括英國《國會法》(Acts of Parliament)和適用於香港的《樞密院令》(Order in Council),引渡主要在香港與其他英聯邦司法管轄區之間進行;香港與中國內地、澳門和台灣之間沒有引渡。在回歸前不久,為了本地化適用於香港的英國法例,逃犯條例被制定,且於1997年4月生效,本條例允許香港與跟香港特區簽訂了引渡條約的國家進行引渡——這是基本法賦予香港特區的權力。逃犯條例的規定,主要遵循英國的引渡法,並納入了許多聯合國《引渡示範條約》及《英聯邦引渡倫敦計畫》(London Scheme on Extradition Within the Commonwealth)的原則。例如,針對政治犯罪,因其政治見解、宗教、種族或國籍而被起訴的人,或因其中任何一個原因而對其公平審判有偏見的人,以及有遭受酷刑風險的人,不會被引渡。從1997年起,香港特區與20個國家簽訂了引渡條約;超過100人——主要是外國人——已根據這些條約被香港移交,而美國則是被移交人數最多的目的地。
香港特別行政區與內地政府簽署的法律是《刑事區際司法協助協議》,逃犯條例及相關的《刑事事宜相互法律協助條例》(刑事互助條例)的一個重要特徵,是這些條例均不適用於中國其他地區(包括中國大陸、台灣和澳門)。顯然,在制定這些法例時,考慮到香港基於普通法的法律制度與中國內地的社會主義法律制度存在巨大差異,香港尚未准備好與大陸訂立引渡安排。而這問題,本來會在未來的某個時間處理的。中港移交逃犯協議談判了近20年也沒有結果,情況並不理想,談判陷僵局的一個主因是香港無死刑、內地卻有死刑。香港和內地並無引渡安排,特區政府所有執法,必需根據法律辦事。內地所實施的刑事強制措施在香港並沒有法律效力。
如果綁架案在香港發生,本來香港理應有司法管轄權,但內地亦可能以疑犯涉嫌在中國境內策劃綁架,又或涉藏械、接贓等而作出刑事檢控。但若疑犯在香港受審,罪成最高只會判終身監禁;但同一罪名若在內地罪成則可判死刑。中港移交逃犯問題惹關注,源於1996年的李澤鉅被綁架案及1998年德福五屍命案,綁架案主犯「大富豪」張子強及五屍命案主犯李育輝,犯案後逃往內地後均被公安拘捕。雖然犯案地在香港,但兩罪犯最終均在內地法院受審及被判死刑,引起公眾對司法管轄權的關注。
港人對中國內地法律制度不足(inadequacies )的擔憂,是可以理解的。很少西方國家與中國簽訂引渡條約(其中包括法國、西班牙、葡萄牙和義大利)。澳洲於2007年簽署了這樣的條約,但由於內部基於對中國法律制度的憂慮而反對,澳洲沒有正式批准該條約。紐西蘭法院拒絕將一名涉嫌殺人犯引渡到中國,主要因為對中國司法制度的擔憂。
內地警方配合香港警方執法,而香港方面反過來的配合則很難實現。最大的原因有二,一是香港與內地屬於不同法系,兩地做有關通報容易,而要香港警方配合內地警方,港方覺得有障礙。二是輿論壓力,香港與內地施行不同政治制度,一些港人對保護「言論自由」和嫌疑人權利很敏感,對內地的政治質疑和不信任常常擴大化,束縛了警方的手腳。香港方面向內地移交的嫌犯人數是0,香港嫌犯在內地涉案後一旦逃回香港,比逃到有些西方國家更難被帶回歸案,如果在香港宣稱他(她)受到「政治迫害」,當地輿論就很可能向警方和法院施加壓力。即使輿論還沒動起來,對潛在壓力的預期已經存在,會讓相關機關和公務人員發怵。
❽ 逃犯條li 是什麼時候頒布的
2019年10月23日,香港立法會召開會議程序於下午2:57開始,3:01分完成整個程序,耗時僅五分鍾
❾ 犯故意傷害罪逃亡多年後被抓住了的量刑標准
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規定: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內、拘役或者管制容。犯前款罪,致人重傷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❿ 中國法律規定14歲以下的人犯罪不負法律責任,哪香港的規定是多少歲啊
香港地區適用獨立的法律法規,其屬於英美法系。
《少年犯條例》第3條規定:刑事責任的年齡版版本日權期01/07/2003,現訂立一項不可推翻的推定,10歲以下兒童不能犯罪。
在香港,14歲以下的孩子被稱為「兒童」,14歲以上被成為「少年」,根據該法第11條的規定,任何兒童不得被判處監禁。也就是說,不必投入監獄服刑,但適當的拘留、羈押、社區管制和罰款還是要進行的。少年犯的服刑不得與成年犯接觸。而且很有趣的地方是,關於兒童犯和少年犯的很多事項是由社會福利署署長進行的。
另,我國規定的相對刑事責任年齡制度可能是香港所沒有的(不太肯定,因為沒有找到相關規定)我國年滿14周歲未滿16周歲的公民僅對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奸、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承擔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