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國土廳征地條例
㈠ 廣東省土地徵用應該怎麼補償
《廣東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1.asp?id=273967
第三十條 徵收農民集體所有土地的補償費、安置補助費按下列標准執行:
(一)土地補償費
徵收水田的,按其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八至十倍補償;徵收其他耕地的,按其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八倍補償;徵收魚塘的,按其鄰近水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八至十二倍補償;徵收其他農用地的,按其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五至七倍補償;徵收未利用地的,按鄰近其他耕地補償標準的百分之五十補償;徵收農民集體所有非農業建設用地的,按鄰近其他耕地的補償標准補償。
平均年產值按當地統計部門審定的最基層單位統計年報和經物價部門認可的單價為准。
(二)青苗補償費
屬短期作物,按一造產值補償;屬多年生作物,根據其種植期和生長期長短給予合理補償。
(三)附著物補償
拆除單位或個人的房屋設施,按照國家的有關規定給予補償。
被徵收土地上的水井、墳墓和其他附著物,由市、縣人民政府按當地的實際情況確定補償標准。
(四)安置補助費
徵收耕地的,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每公頃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徵收其他農用地的,其安置補助費總額,為該農用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至五倍。
按前款規定支付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經省人民政府批准,可增加安置補助費。但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三十倍。
徵收集體所有的土地,應當安排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費用。有關社會保障費用的籌集、使用和管理,按照國家和省的有關規定執行。
徵收宅基地,不付給安置補助費。宅基地被徵收的,應當保障被徵收人的居住條件。
㈡ 國家建設徵用土地條例最新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農村土地徵收賠償標准由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青苗補償費構成。
一、土地補償費
土地徵收的土地補償費是如何計算的呢?土地補償費一般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
二、土地徵收的安置補助費
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收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收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
三、青苗補償標准
對剛剛播種的農作物,按季產值的三分之一補償工本費。對於成長期的農作物,最高按一季度產值補償。對於糧食、油料和蔬菜青苗,能得到收獲的,不予補償。對於多年生的經濟林木,要盡量移植,由用地單位付給移植費;如不能移植必須砍伐的,由用地單位按實際價值補償。對於成材樹木,由樹木所有者自行砍伐,不予補償。各地一般都有具體的青苗補償辦法。可在本網站搜索。
四、其他附著物的補償標准
徵收土地需要遷移鐵路、公路、高壓電線、通訊線、廣播線等,要根據具體情況和有關部門進行協商,編制投資概算,列入初步設計概算報批。拆遷農田水利設施及其它配套建築物、水井、人工魚塘、養殖場、墳墓、廁所、豬圈等的補償,參照有關標准,付給遷移費或補償費。
農村征地補償標准要求
1、各項征地補償費用的具體標准、金額由市、縣政府依法批準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規定。
2、土地被徵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確定(有關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的補償標准):按省級國土資源部門確定的單價為准,各地具體執行。
3、按規定支付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可增加安置補助費。
㈢ 請問最新的《廣東省征地補償保護標准》是在什麼時候公布的
2011年1月19日公布《廣東省征地補償保護標准》。
2010年修訂調整的《廣東省征地專補償保屬護標准》業經省人民政府同意,現印發給各級政府,請認真遵照執行。2006年7月25日廣東省國土資源廳印發的《廣東省征地補償保護標准》(粵國土資發〔2006〕149號)同時廢止。
參考資料http://www.gd.gov.cn/govpub/bmguifan/201103/t20110307_138909.htm
㈣ 廣東省土地徵收補償標准
你好,2015年廣東省征地補償標准如下:
經省人民政府同意實施,廣東省國土資源廳昨日向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發出《關於實施廣東省征地補償保護標準的通知》,該標准從昨日起實施。
標准將全省地區劃分為十類,並根據用地性質再區分為耕地、園地、林地、養殖水面,其中,一類地區的養殖水面征地補償保護標准最高,達到103.28萬元/公頃。
省國土資源廳要求各地嚴格執行該標准,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可及時向省國土資源廳反映,以便根據各地社會經濟發展情況適時對該標准進行調整。
單位:萬元/公頃
地區類別 耕 地 園 地 林 地 養殖水面
一類 99.45 76.50 30.60 103.28
二類 76.05 58.50 23.40 78.98
三類 64.35 49.50 19.80 66.83
四類 58.50 45.00 18.00 60.75
五類 46.80 36.00 14.40 48.60
六類 42.90 33.00 13.20 44.55
七類 39.00 30.00 12.00
40.50
八類 33.15 25.50
10.20 34.43
九類 27.30 21.00
8.40 28.35
十類 23.40 18.00 7.20
24.30
《標准》與《廣東省征地補償保護標准地區分類表》(以下簡稱《分類表》)同時使用。徵收集體其它土地的補償標准按現行法律法規規定執行。標准將全省地區劃分為十類,並根據用地性質再區分為耕地、園地、林地、養殖水面,其中,一類地區的養殖水面征地補償保護標准最高,達到103.28萬元/公頃。
另付征地補償標准價格,希望對你有幫助
征地補償費用項目
1、土地補償費
用地單位依法對被征地的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因其土地被徵用造成經濟損失而支付的一種經濟補償。
2、青苗補償費
用地單位對被徵用土地上的青苗因征地受到毀損,向種植該青苗的單位和個人支付的一種補償費用。
3、附著物補償費
用地單位對被徵用土地上的附著物,如房屋、其它設施,因征地被毀損而向該所在人支付的一種補償費用。
4、安置補助費、 用地單位對被征地單位安置因征地所造成的富餘勞動力而支付的補償費用。
補償標准
1、各項征地補償費用的具體標准、金額由市、縣政府依法批準的征地補償安置方案規定。
2、土地被徵用前3年平均年產值的確定(有關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的補償標准):按當地統計部門審定的最基層單位統計年報和經物價部門認可的單價為准。
3、按規定支付的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可增加安置補助費。原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總和不得超過土地被徵用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的土地管理規定,已經在2013年3月26日《土地管理法》中刪除。
㈤ 廣東省征地可以參考哪些法律法規
一、法律1、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節錄)(2004年3月14日)2、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節錄)(1986年4月12日)3、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節錄)(2002年12月28日)4、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節錄)(1998年4月29日)5、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2004年8月28日)6、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1994年7月5日)7、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1989年4月4日)二、行政法規及國務院文件1、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1998年12月27日)2、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1990年5月19日)3、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節錄)(1988年6月lO日)三、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1、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範章程(節錄)(1956年6月30日)2、關於人民公社的十八個問題(節錄)(1959年4月)3、中共中央關於農村人民公社當前政策問題的緊急指示信(節錄)(1960年11月3日)4、中共中央關於改變農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單位問題的指示(節錄)(1962年2月13日)5、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1962年9月27日)6、關於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節錄)(1984年8月30日)7、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妥善處理軍隊與地方部分房地產權屬問題的通知(1988年7月18日)8、鐵路用地管理法(1992年10月27日)9、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1995年3月11日)10、土地登記規則(1995年12月28日)10、國務院公廳轉發國土資源部、農業部關於依法保護國有農場土地合法權益意見的通知(2001年2月2日)11、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法(2003年1月3日)12、林木林地權屬爭議處理法(1996年9月26日)13、國家土地管理局關於變更土地登記的若干規定(1993年2月23日)14、國家土地管理局印發《關於認定收回土地使用權行政決定法律性質的意見》的通知(1997年)15、關於印發對大慶油田土地權屬問題的協調處理意見的通知(1999年3月8日)16、國土資源部公廳關於轉發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浙江省土地管理局《人民法院在執行案件中涉及土地權屬等有關問題的處理意見》的通知(1999年5月24日)17、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浙江省土地管理局關於印發《人民法院在執行案件中涉及土地權屬等有關問題的處理意見》的通知(1999年3月15日)18、關於依法加快集體土地所有權登記發證工作的通知19、土地登記資料公開查詢法(2002年12月4日)20、關於進一步規范土地登記工作的通知(2003年11月14日)21、關於劃撥國有土地使用權抵押登記有關問題的通知(2004年1月15日)2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轉發國土資源部《關於國有劃撥土地使用權抵押登記有關問題的通知》的通知(2004年3月23日)23、國土資源部印發《關於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見》的通知(2004年11月2日)關於加強農村宅基地管理的意見(2004年11月2日)四、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1、最高人民法院、財政部、司法部關於同意西南財政部規定的房地產典期滿後超逾十年未經回贖得申請產權登記的意見的聯合通令(1952年7月31日)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處理農村合作化後所發生的土地、繼承糾紛的復函(節錄)(1958年3月26日)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同一土地登記在兩個土地證上應如何確認權屬的復函(1992年7月9日)4、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土地被徵用所得的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應歸被征地單位所有的復函(1995年1月16日)5、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房地產管理法施行前房地產開發經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1995年12月27日)6、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能否將國有土地使用權折價抵償給抵押權人問題的批復(1998年9月3日)7、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破壞土地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0年6月16日)8、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行政復議法》第三十條第一款有關問題的批復(2003年2月25日)9、農業部公廳、國土資源部公廳關於印發國有農場土地確權登記工作座談會紀要的通知(2003年6月16日)10、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破產企業國有劃撥土地使用權應否列入破產財產等問題的批復(2003年4月16日)11、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房地產管理機關能否撤銷錯誤的注銷抵押登記行為問題的批復(2003年11月17日)1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國有土地使用權轉讓合同及相關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徵求意見稿)1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破壞林地資源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2005年12月26日)五、法律法規適用解釋及函復1、關於開墾荒地的產權問題給江西省人民政府的復函(1953年11月5日)2、國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對大連市土地局「關於以國有土地聯建,其土地使用權歸屬問題的請示」的答復(1989年11月13日)3、國家土地管理局關於對砂金生產用地意見的函(1989年11月17日)4、國家土地管理局關於對灘塗管理問題的復函(1989年11月12日)5、國家土地管理局關於林地、灘塗及礦山企業用地確權發證問題的批復(1989年12月16日)6、國家上地管理局對貴州省關於公路兩側留用地發證問題的批復(1990年2月19日)7、國家土地管理局、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關於水利工程用地確權有關問題的通知(1992年2月24日)8、國家土地管理局關於對山東省土地管理局有關土地權屬問題請示的答復(1992年2月22日)9、國家土地管理局對福建省土地管理局關於國營林場在所經營的林地內建護林哨、開林業公路、蓋公樓是否向當地土地管理部門提出申請用地手續的請示的復函(1992年2月25日)10、國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關於對農場用地確權有關問題的函(1992年6月2日)11、國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關於對天津市土地管理局有關土地權屬糾紛處理意見請示的批復(1992年6月15日)12、國家土地管理局對重慶市國土局土地登記中幾個問題的請示的批復(1992年6月23日)13、國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對福建省土地管理局有關土地權屬問題請示的批復(1992年7月13日)14、國家土地管理局對寧波市關於寧波汽車製造廠等成建制劃轉北京內燃機總廠涉及土地使用權有關問題的請示的批復(1992年11月17日)15、國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關於對土地確權有關問題請示的答復(1993年2月2日)16、國家土地管理局關於對土地權屬有關問題請示的答復(1993年2月3日)17、國家土地管理局關於對黑龍江省土地管理局有關土地權屬問題請示的答復(1993年8月18日)18、國家土地管理局關於對鐵路用地登記發證問題的復函(1994年1月19日)19、國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關於單位分立引起土地使用權糾紛問題請示的答復(1994年9月5日)20、國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關於土地使用權糾紛有關問題的答復(1994年9月6日)21、國家土地管理局對關於烏魯木齊鐵路局要求收回退耕土地有關問題的請示的批復(1994年9月8日)22、國家土地管理局對青海省土地管理局關於國有土地管理工作中幾個具體問題的請示批復(1994年9月15日)23、國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關於對富陽市有關土地權屬爭議問題的回復(1994年9月15日)24、國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關於請研究處理衡陽市有關土地權屬問題的函(1994年9月27日)25、國家土地管理局對遼寧省土地管理局關於對執行《土地管理法》第十九條規定的請示的批復(1994年11月10日)26、國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關於對宗教部門自用土地涵義的答復(1994年10月11日)27、國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關於對北京市土地管理局《關於土地權屬問題的請示》的答復(1994年12月3日)28、國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關於對農民集體土地確權有關問題的答復(1994年12月9日)29、關於對蝦嶺頭西南面爭議土地確權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復函(1995年2月24)30、國家土地管理局關於對天津市海口路公園土地權屬問題的批復(1995年3月13日)31、國家土地管理局對山西省土地管理局關於《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若干規定》中第五十六條適用范圍的請示的復函(1995年7月31日)32、國家土地管理局對魯土籍函字[95]第17號文的復函(1995年8月1日)33、國家土地管理局對遼寧省土地管理局關於確認土地權屬政策有關條款的請示的批復(1995年8月11日)34、國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關於對有關土地權屬爭議處理決定行文問題請示的批復(1995年9月19日)35、國家土地管理局對浙江省土地管理局有關確權問題請示的批復(1995年lO月25日)36、國家土地管理局對陝西省土地管理局關於河灘地確權問題的請示的批復(1995年10月31日)37、國家土地管理局對浙江省土地管理局關於土地確權登記中有關問題的請示的批復(1995年11月9日)38、對錯發土地使用證如何更正問題的答復(1996年1月15日)39、國家土地管理局關於土地權屬問題的批復(1996年3月6日)40、國家土地管理局對廣東省國土廳關於確權有關規定是否適用確認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問題請示的批復(1996年3月7日)41、國家土地管理局關於確認通遼車站鐵路用地圖紙法律效力的函(1996年4月17日)42、國家土地管理局對中條山有色金屬公司蓖子溝礦采礦崩落區土地權屬問題意見的函(1996年5月23日)43、對天津市土地管理局關於墳地及公用房屋用地登記問題的請示的批復(1996年9月17日)44、國家土地管理局對河南省土地管理局關於洛陽市土地權屬問題的請示的批復(1996年9月23日)45、對陝西省土地管理局關於西安市香米園穆斯林墳地權屬問題的請示的批復(1996年10月9日)46、國家土地管理局對遼寧省土地管理局關於土地權屬問題的請示的批復(1996年11月14日)47、國家土地管理局對安徽省土地管理局有關土地權屬問題的批復(1996年11月28日)48、國家土地管理局對浙江省關於注銷土地登記進行公告的請示的批復(1996年12月26日)49、國家土地管理局對廣西壯族自治區土地管理局有關土地權屬問題的批復(1997年3月4日)50、國家土地管理局對山東省土地管理局有關黃河灘地權屬問題的復函(1997年5月21日)51、國家土地管理局對河南省土地管理局有關庫區消落地行使管理權問題的批復(1997年7月3日)52、國家土地管理局對浙江省土地管理局關於土地登記中有關問題的請示的批復(1997年8月11日)53、國家土地管理局對最高人民法院法經(1997)18號函的復函(1997年8月18日)54、國土資源部公廳對九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第177-l號議案的答復(1998年5月27日)55、國土資源部關於對收回被司法機關查封國有土地使用權問題的批復(1998年12月11日)56、國土資源部對確定土地使用權有關問題的批復(1999年1月19日)57、國土資源部公廳關於四川省廣元軍用舊機場產權處理意見的函(1999年6月2日)58、國土資源部關於土地確權有關問題的復函(1999年6月4日)59、國土資源部公廳關於確定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有關問題的復函(1999年6月7日)60、國土資源部關於平頂山礦區塌陷地徵用後能否退還農民集體所有問題的復函(1999年9月10日)61、國土資源部公廳關於土地確權有關問題的復函(2000年3月14日)
㈥ 國土資源部《關於最新征地補償的通知》
征地補償標準是由各地區的不同,根據實際情況來制定的,所以國土資源部沒有一個統一專的標准。
徵收屬土地的補償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條 徵收土地的,按照被徵收土地的原用途給予補償。
徵收耕地的補償費用包括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以及地上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費。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六至十倍。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按照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計算。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數,按照被徵收的耕地數量除以征地前被徵收單位平均每人佔有耕地的數量計算。每一個需要安置的農業人口的安置補助費標准,為該耕地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四至六倍。但是,每公頃被徵收耕地的安置補助費,最高不得超過被徵收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十五倍。
(6)廣東國土廳征地條例擴展閱讀
具體標準的制定
徵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收耕地的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標准規定。
被徵收土地上的附著物和青苗的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
徵收城市郊區的菜地,用地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繳納新菜地開發建設基金。
㈦ 求《廣東省徵收農村集體土地留用管理辦法(試行),粵府辦(2009)41號文
《廣東省徵收農村集體土地留用地管理辦法(試行)》(粵府辦〔2009〕41號)
第一條 為深入推進征地制度改革,多方式妥善安置被征地農民,規范徵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土地所需留用地的管理,切實維護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根據《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004〕28號)有關精神和《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於解決社會保障若干問題的意見》(粵發〔2007〕14號)的相關規定,制訂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的徵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土地所需的留用地(下稱留用地),是指國家徵收農村集體土地後,按實際徵收土地面積的一定比例,作為征地安置另行安排給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用於發展生產的建設用地。留用地的使用權及其收益全部歸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
第三條 留用地按實際徵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土地面積的10%至15%安排,具體比例由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根據當地實際以及項目建設情況確定。但符合下列情況之一的可不安排留用地,採取折算貨幣方式補償:
(一)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選擇折算貨幣補償而放棄留用地安置的;
(二)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屬土地范圍內,沒有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可供選址安排作為留用地的。
(三)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提出的留用地選址方案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或城市、鄉鎮規劃確定的建設用地安排,在與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充分協商後仍不能達成一致的。
已經是集體所有性質的留用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申請將該留用地徵收為國有土地而使用的,不再安排留用地,也不折算貨幣補償。
第四條 留用地選址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及城鄉規劃;
(二)各地級以上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與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共同協商確定;
(三)根據產業分類分別向規劃功能區、城鎮社區集中。
第五條 留用地折算貨幣補償的,其標准參照基準地價評估確定,並不得低於該留用地辦理轉為建設用地需要的所有費用總和,具體標准由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按照本地區平均土地收益和經濟社會發展水平自行制定。
折算成貨幣補償的,應當將不安排留用地和折算貨幣補償的情況在用地報批材料書面請示及徵收土地方案中予以說明,貨幣補償款項應當與實際徵收土地的征地補償費用一起兌現給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
第六條 留用地應當依法轉為建設用地。留用地原則上保留集體土地性質;在城鎮規劃區范圍內的留用地可徵收為國有土地。
留用地辦理轉為建設用地或徵收土地手續的費用,納入征地成本,由用地單位承擔。其中,徵收為國有建設用地的,各地級以上市、縣(市)人民政府可以無償返撥給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用於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第七條 留用地應當在項目預審階段納入用地范圍,在申請城市分批次或單獨選址項目用地時一並上報審批,在徵收集體土地時安排解決。因留用地選址等實際條件限制確實難以一並報批的,各地級以上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在上報用地申請時應當附上向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出的具體書面承諾,並在批准用地後6個月內為其依法辦理留用地的用地報批手續;如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將不同征地項目的留用地累計合並安排,或者屬於公益性或交通基礎設施項目留用地的,可延長辦理期限,但最遲不得超過兩年,並在書面承諾中加以明確。
留用地與征地一並報批的,應當附上留用地安置方案,列明留用地選址位置、面積和擬安排用途等內容。
留用地單獨報批的,縣級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專門作出書面說明,包括需安排留用地所對應的用地批次或項目,原用地批次或項目征地面積、征地時間、留用地比例、留用地指標安排、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對留用地選址方案的意見、是否經充分協商等情況,並附上當時各地級以上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向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作出的具體書面承諾文件或地級以上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與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簽訂的相關協議文件。
第八條 城市分批次報批及地級以上市、縣級工程項目涉及留用地的用地指標由各地級以上市、縣(市、區)安排解決。國家、省重點工程項目因徵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土地需要安排留用地的,用地指標由省統籌安排解決。
對在徵收集體經濟組織土地時難以一並安排解決留用地的,對留用地實行指標管理。各地級以上市、縣(市、區)土地行政主管部門要建立留用地指標管理台帳,以村為單位,對留用地的用地指標核定、使用、調劑、注銷等實行動態管理。
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可以將不同征地項目安排的留用地指標累計合並使用,報批用地時使用當年土地利用計劃指標。
已分配給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留用地指標不得轉讓;各地級以上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在徵得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同意的前提下,可以協商購回該留用地指標。
用於核定留用地指標的原征地項目不獲批準的,該留用地指標自動失效。
第九條 留用地應當以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名義進行登記,不得以個人名義登記。
嚴禁將留用地分配到本村村民。
第十條 依法轉讓、出租、抵押國有留用地使用權或出讓、轉讓、出租、抵押集體留用地使用權,須經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村民會議2/3以上成員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流轉方案應在本集體經濟組織范圍內公示15日。
留用地使用權出讓、轉讓、出租或作價入股、出資與他人合作、聯營等形式用於經營性項目和工業用地的,應當參照國有土地使用權公開交易的程序和辦法,通過土地交易市場招標、拍賣、掛牌等方式進行。但本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全(獨)資注冊成立的公司、企業使用留用地的除外。
第十一條 留用地安置不影響征地補償,不得因實施留用地安置降低征地補償標准。
第十二條 違反本辦法第八條第四款規定,擅自轉讓留用地用地指標的,縣級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不得為其辦理使用該留用地用地指標審批手續。
違反本辦法第九條第二款規定和第十條第一款規定,擅自將留用地分配給本村村民,擅自轉讓、出租和抵押留用地使用權的,縣級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不得為其辦理該留用地權屬變更等登記手續。
違反本辦法第十條第二款規定,留用地使用權不實行公開交易的,縣級以上土地行政主管部門不得為其辦理產權變更登記或者他項權利登記手續。
第十三條 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項目建設征地,按照國家《大中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征地補償和移民安置條例》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四條 各地級以上市人民政府可根據本辦法精神,結合各地區自身實際情況,制定本市徵收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土地留用地管理具體實施辦法。
第十五條 本辦法由省國土資源廳負責解釋。
第十六條 本辦法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廣東省國土資源廳
2010年1月6日
㈧ 征地批復是由省政府還是國土資源廳公開的法律規定
有國土廳負責公開
㈨ 廣東省土地徵用應該怎麼補償
為合理利用土地,保護被征地農民合法權益,維護社會穩定,根據法律有關規定和《國務院關於深化改革嚴格土地管理的決定》(國發〔2004〕28號,以下簡稱《決定》)精神,現就完善征地補償安置制度有關問題提出以下意見:
一、關於征地補償標准
(一)統一年產值標準的制訂。省級國土資源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制訂省域內各縣(市)耕地的最低統一年產值標准,報省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執行。制訂統一年產值標准可考慮被徵收耕地的類型、質量、農民對土地的投入、農產品價格、農用地等級等因素。
(二)統一年產值倍數的確定。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的統一年產值倍數,應按照保證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的原則,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確定;按法定的統一年產值倍數計算的征地補償安置費用,不能使被征地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不足以支付因征地而導致無地農民社會保障費用的,經省級人民政府批准應當提高倍數;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合計按30倍計算,尚不足以使被征地農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由當地人民政府統籌安排,從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收益中劃出一定比例給予補貼。經依法批准佔用基本農田的,征地補償按當地人民政府公布的最高補償標准執行。
(三)征地區片綜合地價的制訂。有條件的地區,省級國土資源部門可會同有關部門制訂省域內各縣(市)征地區片綜合地價,報省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執行,實行征地補償。制訂區片綜合地價應考慮地類、產值、土地區位、農用地等級、人均耕地數量、土地供求關系、當地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等因素。
(四)土地補償費的分配。按照土地補償費主要用於被征地農戶的原則,土地補償費應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合理分配。具體分配辦法由省級人民政府制定。土地被全部徵收,同時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撤銷建制的,土地補償費應全部用於被征地農民生產生活安置。
二、關於被征地農民安置途徑
(五)農業生產安置。徵收城市規劃區外的農民集體土地,應當通過利用農村集體機動地、承包農戶自願交回的承包地、承包地流轉和土地開發整理新增加的耕地等,首先使被征地農民有必要的耕作土地,繼續從事農業生產。
(六)重新擇業安置。應當積極創造條件,向被征地農民提供免費的勞動技能培訓,安排相應的工作崗位。在同等條件下,用地單位應優先吸收被征地農民就業。徵收城市規劃區內的農民集體土地,應當將因征地而導致無地的農民,納入城鎮就業體系,並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七)入股分紅安置。對有長期穩定收益的項目用地,在農戶自願的前提下,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與用地單位協商,可以以征地補償安置費用入股,或以經批準的建設用地土地使用權作價入股。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通過合同約定以優先股的方式獲取收益。
(八)異地移民安置。本地區確實無法為因征地而導致無地的農民提供基本生產生活條件的,在充分徵求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意見的前提下,可由政府統一組織,實行異地移民安置。
三、關於征地工作程序
(九)告知征地情況。在征地依法報批前,當地國土資源部門應將擬征地的用途、位置、補償標准、安置途徑等,以書面形式告知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在告知後,凡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在擬征土地上搶栽、搶種、搶建的地上附著物和青苗,征地時一律不予補償。
(十)確認征地調查結果。當地國土資源部門應對擬征土地的權屬、地類、面積以及地上附著物權屬、種類、數量等現狀進行調查,調查結果應與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和地上附著物產權人共同確認。
(十一)組織征地聽證。在征地依法報批前,當地國土資源部門應告知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對擬征土地的補償標准、安置途徑有申請聽證的權利。當事人申請聽證的,應按照《國土資源聽證規定》規定的程序和有關要求組織聽證。
四、關於征地實施監管
(十二)公開征地批准事項。經依法批准徵收的土地,除涉及國家保密規定等特殊情況外,國土資源部和省級國土資源部門通過媒體向社會公示征地批准事項。縣(市)國土資源部門應按照《徵用土地公告辦法》規定,在被征地所在的村、組公告征地批准事項。
(十三)支付征地補償安置費用。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經市、縣人民政府批准後,應按法律規定的時限向被征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撥付征地補償安置費用。當地國土資源部門應配合農業、民政等有關部門對被征地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征地補償安置費用的分配和使用情況進行監督。
(十四)征地批後監督檢查。各級國土資源部門要對依法批準的徵收土地方案的實施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因征地確實導致被征地農民原有生活水平下降的,當地國土資源部門應積極會同政府有關部門,切實採取有效措施,多渠道解決好被征地農民的生產生活,維護社會穩定。
㈩ 《廣東省征地補償保護標准》與《廣東省征地補償保護標准地區分類表》
廣東省征地補償保護標准實施
廣州五區每平方米補償金約為99元
該標准適用於徵收集體農用地,徵收集體其它土地的補償標准按現行規定執行
昨日,記者從有關部門獲悉,《廣東省征地補償保護標准》(以下簡稱《標准》)已經省人民政府同意實施,廣東省國土資源廳昨日下發了實施該標準的通知(粵國土資發〔2006〕149號),希望各地在執行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時反映以便根據各地社會經濟發展情況適時進行調整。
據了解,該標准適用於廣東省行政區域內(不含深圳市)徵收集體農用地(耕地、園地、林地、養殖水面)的補償,《標准》與《廣東省征地補償保護標准地區分類表》(以下簡稱《分類表》)同時使用。徵收集體其它土地的補償標准按現行法律法規規定執行。
《標准》只包含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費兩項費用,青苗補償費和地上附著物補償費等費用需另計算。各地征地補償不得低於《標准》。各縣(市、區)以上人民政府可根據《標准》和《分類表》,結合當地實際,具體制定本地區區域性徵地補償標准,並報省國土資源廳備案。根據實際情況變化,《標准》和《分類表》一般2~3年調整更新一次。
據了解,標准把征地按照所處不同地域分為十類,每類對應的耕地、園地、林地和養殖水面均有不同的價格標准。而對應廣州,越秀區、海珠區、荔灣區、天河區以及番禺區五個區域內的征地補償標准均按照一類地的價格補償,換言之,也就是最高級別的補償標准。如,耕地每公頃補償不低於99.45萬元(1公頃等於1萬平方米,因而每平方米補償金約為99元)、園地76.50萬元、林地30.60萬元、養殖水面103.28等。
此外,從化征地補償是廣州地域內補償較低的,如從化良口、呂田的征地補償也不低於八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