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養老人法律法規
Ⅰ 兒女養老的法律法規
法律規定贍養父母主要包括:
1、贍養是指子女在物質上和經濟上為父母提供必要的生活條件,扶助則是指子女對父母在精神上和生活上的關心、幫助和照料;
2、子女對父母履行贍養扶助義務,是對家庭和社會應盡的責任。老年人養老主要依靠家庭,家庭成員應當關心和照料老人;
3、子女作為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兒子和女兒都有義務贍養父母,已婚婦女也有贍養其父母的義務和權利;
4、有經濟能力的子女,對喪失勞動能力,無法維持生活的父母,都應予以贍養。
贍養人的義務具體表現為:
1、應當妥善安排老年人的住房,不得強迫老年人遷居條件低劣的房屋。老年人的自有慎晌住房,贍養人有維修的義務;
2、贍養人不得要求老年人承擔力不能及的勞動;
3、贍養人不得以放棄繼承權或者其他理由,拒絕履行贍養義務。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法律保護。贍養人不得因老年人的婚姻變化而消除;
4、子女不僅要贍養父母,而且要尊敬父母,關心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各方面給予扶助。當年老、體弱、病殘時,更應妥善加以照顧,使他們在感情上得到慰藉,愉快地安度晚年。
綜上可知,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僅是在物質方面,還需要對父母進行精神上的贍養,即時常看望父母、與父母說話聊天等等。
父母對子女有撫養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寬啟鋒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支付給贍養費的權利。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僅發生在婚生子女與父母間,而且也發生在非婚生子女與生父母間,養子女與養父母間和繼子女與履行了撫養教育義務的繼父母之間。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二十六條 父母對未成年子女負有撫養、教育和保護的義務。
成年子女對父母負有贍養、扶助和保護的義務。第一千零六十七條 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的,未成年子女或者不能獨立生活的成年子女,有要求父母給付撫養費的權利。
成年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的,缺乏勞動能力或者生活困旁碰難的父母,有要求成年子女給付贍養費的權利。第一千零六十九條 子女應當尊重父母的婚姻權利,不得干涉父母離婚、再婚以及婚後的生活。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因父母的婚姻關系變化而終止。
Ⅱ 關於孝的法律
兩部有關孝親敬長的法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
國家進行人口老齡化國情教育,增強全社會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意識。
全社會應當廣泛開展敬老、養老、助老宣傳教育活動,樹立尊重、關心、幫助老年人的社會風尚。
青少年組織、學校和幼兒園應當對青少年和兒童進行敬老、養老、助老的道德教育和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法制教鉛段敗育。
廣播、電影、電視、報刊、網路等應當反映老年人的生活,開展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的宣傳,為老年人服務。
《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第一條 為了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發展老齡事業,弘揚中華民族敬老、養老、助老的美德,根據憲法,制定燃掘本法。
第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對維護老年人合法權益和敬老、養老、助老成績顯著的組織、家庭或者個人,對參與社會發展做出突出槐顫貢獻的老年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給予表彰或者獎勵。
第十四條 贍養人應當履行對老年人經濟上供養、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的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
Ⅲ 鹽城市養老服務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規范養老服務行為,保障老年人合法權益,促進養老服務事業高質量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江蘇省養老服務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市行政區域內養老服務及其監督管理、發展促進工作,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養老服務,是指在家庭成員承擔贍養、扶養義務的基礎上,由政府、社會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健康管理、康復護理、教育培訓、精神慰藉以及緊急救援等服務。第三條養老服務應當堅持政府主導、社會參與、市場運作、統籌發展、保障基本、普惠多樣的原則,構建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第四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將養老服務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人口老齡化程度相適應的經費保障機制,將養老服務事業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
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建立養老服務聯席會議機制,統籌協調養老服務工作,推動信息共享和資源整合,研究解決養老服務重大事項。第五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民政部門負責養老服務的統籌組織、督促指導和監督管理工作。
發展和改革部門負責養老服務產業規劃和發展促進工作。
衛生健康部門負責推進醫養結合、老年人健康服務等工作。
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自然資源和規劃、住房和城鄉建設、市場監督管理、醫療保障等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養老服務相關工作。
工會、共青團、婦聯、殘聯、紅十字會、科協等人民團體根據職責或者章程,發揮各自優勢,參與養老服務相關工作。第六條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具體負責組織實施本轄區內的養老服務工作,指導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以及養老服務機構等開展養老服務。第七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提供養老服務,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健全開放、競爭、公平、有序的養老服務市場,引導社會力量成為發展養老服務業的主體。
鼓勵公民、法人和老年人組織、慈善組織、志願服務組織等參與或者支持養老服務。第八條支持成立養老服務相關行業協會。行業協會應當加強行業自律和誠信建設,開展業務培訓、信息咨詢、第三方評估,參與標准制定、質量監督等活動,發揮第三方社會組織的作用,引導和規范養老服務發展。第九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應當按照資源互補、信息互通、市場共享、協調發展的原則,開展長三角區域養老合作,促進區域養老服務一體化發展。第十條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負有贍養、扶養義務的人員,應當履行經濟供養、生活照料、健康關心、精神慰藉等義務,照顧老年人的特殊需要。鼓勵家庭成員與老年人共同生活或者就近居住。第十一條全社會應當弘揚中華民族養老、孝老、敬老的傳統美德,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樹立尊重、關心、幫助老年人的社會風尚。
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應當廣泛開展養老、孝老、敬老的宣傳教育活動。第十二條鼓勵老年人在自願和量力的情況下,發揮知識、技能、經驗、品德等方面的專長和作用,參與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等相關工作。第十三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對在養老服務工作中成績顯著的單位、組織、家庭、個人,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給予表彰或者獎勵。第二章規劃和建設第十四條市、縣(市)人民政府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在編制國土空間規劃時,應當按照國家和省有關標准分區分級規劃養老服務設施用地。第十五條市、縣(市)人民政府民政部門應當會同自然資源和規劃等部門,根據老年人口、公共服務資源、養老服務需求狀況等因素,編制養老服務設施布局專項規劃,合理布局各類養老服務設施,經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
養老服務設施布局專項規劃應當符合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以及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規劃,明確養老機構、鎮(街道)養老服務綜合體、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等養老服務設施的建設標准。第十六條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自然資源和規劃部門應當根據國土空間規劃和養老服務設施專項規劃,保障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用地。
新建非營利性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用地,可以依法採取劃撥方式供應。
新建營利性養老服務設施建設用地,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採取租賃、出讓等方式,優先保障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