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方面的法律法規
Ⅰ 什麼是污染防治法
第一條
為防治環境雜訊污染,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制定本法。
第二條
本法所稱環境雜訊,是指在工業生產、建築施工、交通運輸和社會生活中所產生的干擾周圍生活環境的聲音。 本法所稱環境雜訊污染,是指所產生的環境雜訊超過國家規定的環境雜訊排放標准,並干擾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學習的現象。
第三條
本法適用於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環境雜訊污染的防治。 因從事本職生產、經營工作受到雜訊危害的防治,不適用本法。
第四條
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工作納入環境保護規劃,並採取有利於聲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
第五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在制定城鄉建設規劃時,應當充分考慮建設項目和區域開發、改造所產生的雜訊對周圍生活環境的影響,統籌規劃,合理安排功能區和建設布局,防止或者減輕環境雜訊污染。
第六條
國務院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全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環境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各級公安、交通、鐵路、民航等主管部門和港務監督機構,根據各自的職責,對交通運輸和社會生活雜訊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
第七條
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聲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造成環境雜訊污染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
第八條
國家鼓勵、支持環境雜訊污染防治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推廣先進的防治技術和普及防治環境雜訊污染的科學知識。
第九條
對在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方面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
Ⅱ 河南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土壤污染,保障公眾健康,推動土壤資源永續利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土壤污染防治及相關活動,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土壤污染,是指因人為因素導致某種物質進入陸地表層土壤,引起土壤化學、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變,影響土壤功能和有效利用,危害公眾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的現象。第三條土壤污染防治應當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分類管理、風險管控、污染擔責、公眾參與的原則。第四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負責。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領導,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政策措施,提高監督管理能力,保護和改善土壤環境。
鄉(鎮)人民政府和街道辦事處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和上級人民政府的要求,開展土壤污染防治有關工作,指導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做好土壤污染防治相關工作。第五條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農村、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發展改革、工業和信息化、財政、水利、衛生健康、科技、交通運輸、應急管理、市場監管、糧食和物資儲備、林業等主管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開展土壤污染防治相關工作。第六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支持土壤污染防治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鼓勵土壤污染防治先進適用技術的引進與發展,注重土壤污染防治專業人才培養,提高土壤污染防治科學技術水平。第七條土地使用權人從事土地開發利用活動,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應當採取有效措施,防止、減少土壤污染,對所造成的土壤污染依法承擔責任。第八條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應當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宣傳教育,普及相關科學知識,增強全社會的土壤環境保護意識。
新聞媒體應當加大土壤污染防治宣傳力度,營造保護土壤環境的良好社會氛圍,推動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第九條實行土壤污染防治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
省人民政府對全省設區的市土壤環境質量目標、土壤污染防治重點任務完成情況實施考核。考核結果應當向社會公開,並作為對省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和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考核評價的內容。
設區的市人民政府應當參照前款規定,建立相應的考核評價機制,對縣(市、區)人民政府的土壤環境質量目標、土壤污染防治重點任務完成情況實施考核。第二章規劃、標准、詳查和監測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國土空間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省、設區的市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發展改革、農業農村、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林業等主管部門,根據國土空間規劃、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土地用途、土壤污染狀況的普查、詳查和監測結果等,編制本行政區域土壤污染防治規劃,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公布實施。第十一條省人民政府對國家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准中未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地方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准;對國家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准中已作規定的項目,可以制定嚴於國家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的地方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准。第十二條省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應當會同農業農村、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林業等主管部門按照國家要求做好土壤污染狀況普查工作。
省、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行政區域實際情況,組織生態環境、農業農村、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林業等主管部門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第十三條省人民政府生態環境主管部門根據國家環境監測規范,會同農業農村、自然資源、糧食和物資儲備、住房城鄉建設、工業和信息化、水利、衛生健康、林業等主管部門制定並實施土壤環境監測制度,建立監測網路,完善統一的監測體系。第三章預防和保護第十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按照國土空間規劃,加強建設項目規劃選址論證,根據土壤質量狀況以及環境承載能力,合理確定區域功能定位和產業布局。
Ⅲ 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
法律分析:為了加強污染地塊環境保護監督管理,防控污染地塊環境風險,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和國務院發布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制定本辦法。本辦法所稱疑似污染地塊,是指從事過有色金屬冶煉、石油加工、化工、焦化、電鍍、製革等行業生產經營活動,以及從事過危險廢物貯存、利用、處置活動的用地。按照國家技術規范確認超過有關土壤環境標準的疑似污染地塊,稱為污染地塊。本辦法所稱疑似污染地塊和污染地塊相關活動,是指對疑似污染地塊開展的土壤環境初步調查活動,以及對污染地塊開展的土壤環境詳細調查、風險評估、風險管控、治理與修復及其效果評估等活動。
法律依據:《污染地塊土壤環境管理辦法》
第四條 環境保護部對全國土壤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地方各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疑似污染地塊和污染地塊相關活動的監督管理。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縣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被調整為設區的市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派出分局的,由設區的市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組織所屬派出分局開展疑似污染地塊和污染地塊相關活動的監督管理。
第五條 環境保護部制定疑似污染地塊和污染地塊相關活動方面的環境標准和技術規范。
Ⅳ 湖北省土壤污染防治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預防和治理土壤污染,保護和改善土壤環境,保障公眾健康和安全,實現土壤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等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土壤污染防治及其相關活動,適用本條例。
土壤污染,是指因某種物質進入土壤,導致土壤化學、物理、生物等方面特性的改變,影響土壤有效利用,危害人體健康或者破壞生態環境,造成土壤環境質量惡化的現象。第三條土壤污染防治應當遵循保護優先、預防為主、風險管控、綜合治理、污染者擔責的原則,實行政府主導、部門協同、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土壤環境質量負責,應當將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土壤污染防治政策和措施,提高土壤污染防治能力,改善土壤環境。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統籌財政資金投入、土地出讓收益、排污費等,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專項資金,完善財政資金和社會資金相結合的多元化資金投入與保障機制。
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根據法律、法規的規定和上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的委託,開展有關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村(居)民委員會協助政府開展有關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引導村(居)民保護土壤環境。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支持土壤污染防治科學技術的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和推廣應用,鼓勵土壤污染防治產業的發展,提高土壤環境保護的科學技術水平。第六條全社會都應當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養成綠色環保的生產生活方式,採取有效措施保護土壤環境,防治土壤污染。
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和媒體應當加強土壤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將相關法律、法規納入普法規劃,增強公眾土壤環境保護意識,拓展公眾參與土壤環境保護途徑,引導公眾參與土壤環境保護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對在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土壤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第七條縣級以上環境保護委員會應當建立由政府主要負責人召集、有關部門參加、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承擔日常工作的土壤污染防治綜合協調機制,研究、協調、解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和事項。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實施統一監督管理,具體履行下列職責:
(一)實施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
(二)會同有關部門編制土壤污染防治規劃;
(三)組織開展土壤環境質量狀況調查;
(四)建立土壤環境監測制度和監測數據共享機制,定期發布土壤環境質量信息;
(五)批准污染地塊的土壤污染控制計劃或者修復方案,並監督實施;
(六)編制土壤污染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調查處理土壤污染事件;
(七)依法開展土壤環境保護督查、執法;
(八)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職責。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基層土壤環境監察執法體系,加強土壤環境保護執法隊伍建設,組織開展教育培訓,規范執法行為,提高基層環境保護執法能力和執法水平。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農業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農產品產地土壤污染防治的監督管理,組織實施農產品產地土壤環境的調查、監測、評價和科學研究,以及已污染農產品產地土壤的治理,承擔農產品產地污染事故的調查處理和應急管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住房和城鄉建設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城鄉生活垃圾處理等方面的監督管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國土資源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土地復墾等過程中的土壤污染防治監督管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和改革、經濟和信息化、科技、財政、交通運輸、水行政、林業、衛生、旅遊等有關部門,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對土壤污染防治實施監督管理,共同做好土壤環境保護工作。第十條實行行政首長土壤污染防治責任制和土壤環境損害責任追究制。具體辦法由省人民政府制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土壤污染防治目標完成情況納入綜合考核內容,對本級人民政府負有土壤污染防治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及其負責人和下級人民政府及其負責人進行考核,考核結果向社會公布。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向本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報告本行政區域內的土壤污染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