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下級機關制發的規章
㈠ 法,通知,條例,辦法,規定,意見,決定,解釋,批復,細則,公告,這些法律法規的層級
法是最高的,是法律
條例、辦法屬於部門法規
規定、意見、解釋、細則是部門規章
公告、批復、決定、公告是部門意見
㈡ 黨的規章制度是什麼
《中國共產黨章程》中明確規定黨的規章制度:
第十條
黨是根據自己的綱領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組織起來的統一整體。黨的基本原則是:民主集中制
(一)黨員個人服從黨的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組織服從上級組織,全黨各個組織和全體黨員服從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
(二)黨的各級領導機關,除它們派出的代表機關和在非黨組織中的黨組外,都由選舉產生。
(三)黨的最高領導機關,是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它所產生的中央委員會。黨的地方各級領導機關,是黨的地方各級代表大會和它們所產生的委員會。黨的各級委員會向同級的代表大會負責並報告工作。
(四)黨的上級組織要經常聽取下級組織和黨員群眾的意見,及時解決他們提出的問題。黨的下級組織既要向上級組織請示
和報告工作,又要獨立負責地解決自己職責范圍內的問題。上下級組織之間要互通情報、互相支持和互相監督。黨的各級組織要按規定實行黨務公開,使黨員對黨內
事務有更多的了解和參與。
(五)黨的各級委員會實行集體領導和個人分工負責相結合的制度。凡屬重大問題都要按照集體領導、民主集中、個別醞釀、會議決定的原則,由黨的委員會集體討論,作出決定;委員會成員要根據集體的決定和分工,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
(六)黨禁止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要保證黨的領導人的活動處於黨和人民的監督之下,同時維護一切代表黨和人民利益的領導人的威信。
第十一條
黨的各級代表大會的代表和委員會的產生,要體現選舉人的意志。選舉採用無記名投票的方式。候選人名單要由
黨組織和選舉人充分醞釀討論。可以直接採用候選人數多於應選人數的差額選舉辦法進行正式選舉。也可以先採用差額選舉辦法進行預選,產生候選人名單,然後進
行正式選舉。選舉人有了解候選人情況、要求改變候選人、不選任何一個候選人和另選他人的權利。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強迫選舉人選舉或不選舉某個
人。
黨的地方各級代表大會和基層代表大會的選舉,如果發生違反黨章的情況,上一級黨的委員會在調查核實後,應作出選舉無效和採取相應措施的決定,並報再上一級
黨的委員會審查批准,正式宣布執行。 黨的各級代表大會代表實行任期制。
第十二條
黨的中央和地方各級委員會在必要時召集代表會議,討論和決定需要及時解決的重大問題。代表會議代表的名額和產生辦法,由召集代表會議的委員會決定。
第十三條
凡是成立黨的新組織,或是撤銷黨的原有組織,必須由上級黨組織決定。
在黨的地方各級代表大會和基層代表大會閉會期間,上級黨的組織認為有必要時,可以調動或者指派下級黨組織的負責人。
黨的中央和地方各級委員會可以派出代表機關。 黨的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委員會實行巡視制度。
第十四條黨的各級領導機關,對同下級組織有關的重要問題作出決定時,在通常情況下,要徵求下級組織的意見。要保證下級組織能夠正常行使他們的職權。凡屬
應由下級組織處理的問題,如無特殊情況,上級領導機關不要干預。
第十五條
有關全國性的重大政策問題,只有黨中央有權作出決定,各部門、各地方的黨組織可以向中央提出建議,但不得
擅自作出決定和對外發表主張。
黨的下級組織必須堅決執行上級組織的決定。下級組織如果認為上級組織的決定不符合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情況,可以請求改變;如果上級組織堅持原決定,下級
組織必須執行,並不得公開發表不同意見,但有權向再上一級組織報告。 黨的各級組織的報刊和其他宣傳工具,必須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決議。
第十六條
黨組織討論決定問題,必須執行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決定重要問題,要進行表決。對於少數人的不同意見,應
當認真考慮。如對重要問題發生爭論,雙方人數接近,除了在緊急情況下必須按多數意見執行外,應當暫緩作出決定,進一步調查研究,交換意見,下次再表決;在
特殊情況下,也可將爭論情況向上級組織報告,請求裁決。
黨員個人代表黨組織發表重要主張,如果超出黨組織已有決定的范圍,必須提交所在的黨組織討論決定,或向上級黨組織請示。任何黨員不論職務高低,都不能個人
決定重大問題;如遇緊急情況,必須由個人作出決定時,事後要迅速向黨組織報告。不允許任何領導人實行個人專斷和把個人凌駕於組織之上。
第十七條
黨的中央、地方和基層組織,都必須重視黨的建設,經常討論和檢查黨的宣傳工作、教育工作、組織工作、紀律檢查工作、群眾工作、統一戰線工作等,注意研究黨內外的思想政治狀況。
㈢ 部門規章的法律效力
效力低於法律。部門規章就是一般指國務院各部委制定的,地方規章是由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人民政府,以及省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府和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 規定是規范性文件,不屬於法律范疇。
法律法規的效力等級排序
我國法律層面一般有4個等級,法律(含憲法)、法規、行政規章(含司法解釋)、地方性法規和規章。
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誰的效力大
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部門規章;
地方性法規與國務院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提出意見,國務院認為應當適用地方性法規的,應當決定在該地方適用地方性法規的規定;認為應當適用部門規章的,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
法規與規章的區別
根據《立法法》的規定,法律體系框架主要分為三層:第一層為法律,由全國人大通過。第二層為行政法規,行政法規分為國務院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由國務院通過的是國務院行政法規;由地方人大常委會通過的是地方性法規。第三層為規章,規章分為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由國務院組成部門以部長令形式發布的是國務院部門規章,由地方政府以政府令形式發布是地方政府規章。地方性法規和地方政府規章由有立法權的地方人大和地方政府發布。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八十七條憲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第八十八條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第八十九條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
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的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第九十條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依法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自治地方適用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規定。
經濟特區法規根據授權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作變通規定的,在本經濟特區適用經濟特區法規的規定。
第九十一條部門規章之間、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之間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施行。
第九十二條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第九十三條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
第九十四條法律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裁決。
行政法規之間對同一事項的新的一般規定與舊的特別規定不一致,不能確定如何適用時,由國務院裁決。
㈣ 部門規章,地方政府規章,地方性法規,三者哪個效力最高
地方性法規和部門規章屬於同一效力位階,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如果出現沖突的話,由專下面的方式進行選屬擇地方性法規或者部門規章:
1.先由國務院裁決,如果國務院認為適用地方性法規,則適用地方性法規的相關規定;
2.但是若國務院認為應適用部門規章,則需交由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
PS:我國法律體系的法律位階共有五級,分別是:
1.憲法;
2.法律;
3.行政法規;
4.地方性法規;
5.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
㈤ 規定和規章有什麼區別
規章是各級領導機關及其職能部門、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為實施管理,規范工作、活動和有關人員行為,在其職權范圍內制定並發布實施的、具有行政約束力和道德行為准則的規范性文書的總稱。
規章按其性質、內容,可分為行政規章、組織規章、業務規章和一般規章。
1.行政規章。按作者及其許可權,可分兩類:
(1)國務院部門規章。是由國務院所屬各部、各委員會制定、發布的規章。
(2)地方政府規章。是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省和自治區政府所在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行政規章常用規定、辦法、細則等文種。
2.組織規章。是指對一個組織或團體的性質、宗旨、任務、組織原則、成員及其權利義務、機構及職權、活動及紀律等做出系統規定的規章。組織規章的常用文種是章程。
3.業務規章。是指對專項業務的性質、內容、范圍及其運作規范等做出系統規定的規章。業務規章的常用文種為章程。
4.一般規章。一般規章是各級各類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為實施管理、規范工作和活動,在其職權內制發的規章。這類規章便是通常所說的規章制度。一般規章的常用文種有規定、辦法、准則、細則、制度、規程、守則、規則等。
【詞語】:規定
【拼音】:guī dìng
【詞義】:對某一事物做出關於方式、方法或數量、質量的決定。
【近義詞】:限定
(1) [stipulate]∶法律用詞。預先制定規則,以作為行為的標准(如在合同、條約、契約、遺囑、法律中)
他在遺囑里規定,他的兒子們都得學手藝
(2) [prescribe;stipulate;institute]∶權威性地確定為一種指導、指示或行動規則
只有政府的告示和報紙上的文章,其中規定著禁止什麼,他才覺得一清二楚。——《裝在套子里的人》
(3)[stipulation;prescription;formulation]∶預先制定的規則
關於獎金如何發放,上級最近有新的規定
規定是用於特定規范內工作和事務制定具有約束力的行為規范。(寫作應用)
(5)由下級機關制發的規章擴展閱讀:
根據《規章制定程序條例》的規定,制定規章應當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其一,應當遵循《立法法》確定的立法原則,符合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其他上位法的規定。
其二,應當切實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在規定其應當履行的義務的同時,應當規定其相應的權利和保障權利實現的途徑。應當體現行政機關的職權與責任相統一的原則,在賦予有關行政機關必要的職權的同時,應當規定其行使職權的條件、程序和應承擔的責任。
其三,應當體現改革精神,科學規范行政行為,促進政府職能向經濟調節、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轉變。應當符合精簡、統一、效能的原則,相同或相近的職能應當規定由一個行政機關承擔,簡化行政管理手續。
其四,規章的名稱一般稱「規定」、「辦法」,但不得稱「條例」。
其五,規章用語應當准確、簡潔,條文內容應當明確、具體,具有可操作性。法律、法規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規章原則上不作重復規定。除內容復雜的外,規章一般不分章、節。
其六,涉及國務院兩個以上部門職權范圍的事項,制定行政法規條件尚不成熟,需要制定規章的,國務院有關部門應當聯合制定規章。有這種情形的,國務院有關部門單獨制定的規章無效。
㈥ 請問條例,規定,辦法分別由哪級別政府制定
條例:國家權力機關或行政機關依照政策和法令而制定並發布的,版之前國務院有過明權確規定,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不能稱其為「條例」。其制發者必須是國家權力機關或行政機關以及受這些機關委派的組織(如人大、軍委、國務院、最高法(檢查)院);企事業單位的職能部門、黨派團體更不能用條例行文,不過近幾年省一級的政府經省級人大(省級立法機構)通過可以根據自身情況發布一些特定的條例,如江西省古樹名木保護條例。
規定:上級機關或職能部門對特定范圍內的工作和事務制訂相應措施,要求所屬部門和下級機關貫徹執行的法規性公文。一般主要是針對對某一法律、法規或加強某專項管理工作而制定的,內容細致,操作性較強。一般縣一級以上的政府和事業單位都可以制定發布。
辦法作為應用最廣泛的法規性公文文件,適用於各級政府和部門,除了個人幾乎沒有限制,大到國家小到企業公司,如國家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發票管理辦法》、地方政府的《***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招聘工作試行辦法》、某公司的《**工程安全施工管理辦法》、《工資管理辦法》等等。
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