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法規的規范性
1. 規范性法律文件有哪些要具體
規范性法律文件是表現法的內容的形式或者載體,它是普遍、多次和反專復適用的法律屬文件,即通常所謂的法律,有憲法、法律、法規和規章等淵源形式。
我國規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等級及其審查體制大體可分為五個等級,分別為
1、憲法;
2、法律(包括基本法律和非基本法律);
3、行政法規和規章;
4、地方性法規(省級法規和市級法規);
5、地方規章(省級規章和市級規章)。
(1)地方法規的規范性擴展閱讀
由於法的規范性和一般性,所以對法律文件,就應區分開規范性文件與非規范性文件。
1、規范性文件屬於法的范圍,如憲法、法律、法規等。
2、非規范性法律文件雖有法律效力,但並不屬於法的范圍,而只是適用一定法律規范的產物,如委任令、營業執照、逮捕證等。我國法院判決不同於英美法系的判例,由於只是對同類案件具有指導意義,因此也是非規范性文件。
3、二者區分的標准就是如上所說的它的對象是一般的人或事還是特定的人或事;它是反復適用的還是僅適用一次的。
2.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如何區分
法是全國人大頒布的,一般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某某法
行政法規是國務院頒布的,一般都是某某條例
國家部委規章一般都是各部委頒布的,如建設部、財政部等
地方性法規是地方人大頒布的,一般是某某市某某條例
地方規范性文件一般是地方政府頒布的
3. 地方性法規是法律嗎
法律分析:是的。地方性法規,是指法定的地方國家權力機關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在不同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和頒布的在本行政區域范圍內實施的規范性文件。我國的法律位階依次為憲法、基本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行政規章。地方性法規屬法律規范的一種。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十二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對報請批準的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進行審查時,發現其同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的規章相抵觸的,應當作出處理決定。除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其他設區的市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綜合考慮本省、自治區所轄的設區的市的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依照本條第二款規定行使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職權。自治州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依照前款規定確定。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已經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涉及本條第二款規定事項范圍以外的,繼續有效。
4. 行政法規的規范性文件和地方性法規的效力誰更高
應該說國家與地方的行政法規規范性文件誰的效力高,那當然是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