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信訪條例規定
A. 2015年人大代表對非訪有什麼議案提法
人大代表談"非正常上訪":纏訪鬧事就要受到處罰
全國人大代表建議國家信訪局設大區督察局|國家信訪局
詳細參考:人大代表談"非正常上訪":纏訪鬧事就要受到處罰
http://news.china.com/2015lh/news/11170076/20150304/19344512_all.html
另:政協議案提到
2014年,全國政協委員、作家張抗抗去西部某地調研信訪工作,讓她有了深切體會。因此,張抗抗在2015年全國兩會上拿出了這份《關於加快信訪立法工作的提案》。
目前,媒體常用「非正常上訪」的提法,指信訪人不依法逐級走訪,未到指定接待場所,採取其他行為方式表達自己訴求的不正常上訪行為。同時,這一術語還特指群眾有非法大規模聚集、纏訪鬧訪、個人過激行為等違法活動。雖然國家和省層面均未在任何法律文件中提出「非正常上訪」術語,但在實際工作中,各級黨委政府均約定俗成的採用「非正常上訪」這種提法,並以此來規范信訪行為、開展集中治理等工作。
「『非正常上訪』提法與正在實行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理念相違離,對各級信訪部門全面履行信訪職責帶來了困擾。」張抗抗在提案中建議,取消「非正常上訪」術語。
張抗抗首先認為,「非正常上訪」提法是對群眾的誤導。她表示,國務院《信訪條例》第二十條規定了信訪人不得在國家機關辦公場所周圍、公共場所非法聚集圍堵、沖擊國家機關,攔截公務車量,或者堵塞、阻斷交通;不得有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國家和公共安全的其他行為。「信訪人的這些行為是違法行為,而不屬於信訪范疇。信訪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採用書信、電子郵件、傳真、電話、走訪等形式,向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投訴請求,依法由有關行政機關處理的活動。」張抗抗分析說,如果習慣性地將上述行為定義為「非正常上訪」,本身就誤導了群眾,
此外,張抗抗認為,處置「非正常上訪」不屬於信訪部門的職能。信訪部門的主要職責是受理、交辦、轉送信訪人提出的信訪事項,推動群眾合理訴求得到有效解決,並沒有處置違法行為的職能。把「非正常上訪」作為信訪工作考核重點,導致個別地方政府採取「攔」、「堵」、「截」等手段減少「非正常上訪」,侵犯了信訪人的權利,也使信訪人形成「大鬧大解決、小鬧小解決」的心理,越到重大敏感時期,「非正常上訪」行為越多,越是給各級政府信訪部門造成很大壓力,增大了行政成本。
另外,2013年公安部出台《關於公安機關處置信訪活動中違法犯罪行為適用法律的指導意見》,明確「非正常上訪」行為屬於社會治安問題。張抗抗認為,取消「非正常上訪」術語,改為信訪違法行為,可以進一步明確處置違法行為的主體,引導群眾依法有序信訪;可以改變信訪工作考核方式,推動各級政府依法解決群眾合理訴求,減少勸返等所花費的行政成本。
最後,張抗抗委員建議,加快信訪立法進程,全面推動信訪工作法治化。
參考:政協委員張抗抗:建議取消"非正常上訪"這一用法
http://news.china.com.cn/2015lianghui/2015-03/07/content_34983122.htm
B. 如何做好依法分類處理信訪訴求工作
分類處理,讓解決訴求的法定途徑更加清晰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2013年,中央下發了《關於依法處理涉法涉訴信訪問題的意見》,明確實行訴訟與信訪分離制度,基本釐清了行政體系信訪與司法體系信訪之間的界限。2014年下半年開始推進依法分類處理工作,進一步在行政體系內部釐清信訪與其他法定途徑的界限。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法治政府建設實施綱要(2015-2020年)》以及2015年到2017年國務院《關於落實〈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工作部門分工的意見》都對此提出了明確要求。
按照中央要求,國家信訪局會同國務院法制辦按照「系統抓、抓系統」的思路,牽頭37個中央部委共同推進這項工作。按照「成熟一個、推出一個」的原則,推動兩批9家中央單位開展試點,多次召開會議安排部署。目前,37家中央部委公布了依法分類處理清單,30個省份的省直部門出台了細化清單,26個省份出台了分類處理工作規程,大部分省份已經在市縣層面推開了這項工作。為了更好地指導和推動各地各部門做好這項工作,國家信訪局經過調研論證和反復修改,出台了這個《規則》,目的是總結提煉前一階段推進依法分類處理工作的成功經驗,進一步明確工作機制、規范工作程序,增加可操作性,確保工作進一步落實落地。
對屬於職責范圍內的訴求,有權處理機關應當根據訴求的具體情況,按照三類程序處理:第一類為依法履職程序。對屬於申請行政機關查處違法行為、履行保護人身權或者財產權等合法權益的法定職責,應當依法履行或者答復。第二類為其他法定程序。對屬於《信訪條例》以外的其他法律、法規或者規章的調整范圍,能夠適用其他法律、法規、規章或者合法有效的規范性文件設定程序處理的,應當適用相應規定和程序處理。第三類為信訪程序。對不屬於以上情形的,適用《信訪條例》規定的程序處理。
為了保證有權處理機關能夠做好分類處理的工作,《規則》以《信訪條例》規定為依據,對有權處理機關內部的工作機制進行了細化。規定了內部會商和爭議解決機制,賦予內設信訪工作機構跟蹤處理進展,並將處理結果錄入國家信訪信息系統,以及進行督辦並提出追責建議等職責。
依法分類處理工作流程具體有6個環節:
一是專門信訪工作機構甄別處理。屬於已經、正在或者依法應當通過訴訟、仲裁、行政復議解決的訴求,不予受理並告知向有關機關提出;屬於分類處理范圍的信訪訴求,轉送交辦至有權處理機關並可以提出分類處理的建議。
二是確定有權處理機關。專門信訪工作機構以外的行政機關,收到轉送交辦或者信訪人直接提出的訴求,要根據職責范圍進行甄別,屬於本機關職責范圍的,本機關就是有權處理機關,應當受理;屬於所屬下級機關職責范圍的,轉送至有權處理機關;既不屬於本機關職責范圍,也不屬於所屬下級機關職責范圍的,不予受理。對於上級機關或信訪工作機構轉送交辦的訴求,不屬於本機關和所屬下級機關職責范圍的,收到的行政機關可以提出異議。
三是有權處理機關適用不同程序受理。經過內部會商、爭議協調等,確定適用其他法定途徑受理或者適用信訪程序受理,並告知信訪人。
四是有權處理機關適用不同程序辦理,做出行政處理或信訪處理意見。
五是通過信訪復查復核糾正分類錯誤。復查(復核)機關發現應當適用信訪程序以外其他法定途徑而未適用,以信訪處理代替行政處理,以信訪處理意見代替行政處理決定或者行政履職行為的,應當區分情況,撤銷或者變更原信訪處理(復查)意見。
六是甄別再次提出的信訪訴求。以同一事實和理由提出同一訴求的不再重復處理,提出新的事實和理由的再次分類處理。同時,為了保證分類處理的准確性,《規則》還規定了重大、疑難、復雜訴求的協調辦理程序和專業力量參與的工作機制。
C. 河北省信訪條例(2015修訂)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保持國家機關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保護信訪人的合法權益,維護信訪秩序,根據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信訪人在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信訪活動和本省國家機關的信訪工作,適用本條例。
本條例所稱信訪,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通過書信、電話、網路或者走訪等形式向國家機關反映情況、表達意願、提出建議或者投訴、控告、檢舉,並由有關國家機關依法進行處理的活動。
本條例所稱信訪人,是指採用前款規定的形式進行信訪活動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
本條例所稱國家機關是指本省行政區域內的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第三條信訪工作應當遵循下列原則:
(一)公開、公平、公正;
(二)屬地管理、分級負責、分類處理,誰主管、誰負責;
(三)依法、及時、就地處理與疏導、教育相結合;
(四)涉法涉訴事項與非涉法涉訴事項相互分離。第四條國家機關應當科學民主決策、依法履行職責,從源頭上預防因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而引發的矛盾和糾紛。
縣級以上國家機關應當建立統一領導、部門協調,統籌兼顧、標本兼治,各負其責、齊抓共管的信訪工作體制,依法做好信訪工作。
建立、完善信訪工作領導機制,實行信訪工作領導責任制。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人民群眾建議徵集制度,拓寬徵集渠道,廣泛匯集民智,為國家機關科學決策提供有益參考。
信訪人提出的建議,對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改進國家機關工作或者保護社會公共利益有貢獻的,應當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信訪人的權利和義務第六條信訪人依法信訪受法律保護,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壓制、打擊報復。第七條信訪人在信訪活動中,依法享有下列權利:
(一)向國家機關提出信訪事項;
(二)了解信訪事項的處理程序;
(三)要求國家機關提供與其信訪事項有關的咨詢;
(四)向辦理機關查詢其信訪事項的辦理情況;
(五)評價信訪事項的辦理情況和結果;
(六)要求對涉及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等事項予以保密;
(七)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權利。第八條信訪人在信訪活動中,應當履行下列義務:
(一)遵守法律、法規,尊重社會公德,不得損害國家、社會、集體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權益;
(二)依法、有序信訪、逐級走訪;
(三)客觀真實提出信訪事項;
(四)遵守社會公共秩序,遵守信訪秩序;
(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義務。第三章信訪工作機構第九條縣級以上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應當確定負責信訪工作的機構。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設立信訪工作機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應當確定負責信訪工作的機構或者工作人員。
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應當確定負責信訪工作的機構。第十條國家機關應當設立或者指定信訪接待場所,並設置明顯標志。第十一條國家機關應當建立網上信訪平台,方便信訪人通過網路提出信訪事項、查詢信訪事項辦理情況。
國家機關應當建立信訪信息告知制度,保障信訪人知情權;建立網上評價制度,通過網上信訪平台收集、匯總信訪人對信訪事項受理和辦理工作的意見、建議和評價。
國家機關應當加強網上信訪平台的信息安全管理,不得泄露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第十二條國家機關信訪工作機構,履行下列職責:
(一)受理、交辦、轉送信訪人提出的信訪事項,告知信訪人信訪事項辦理情況;
(二)承辦上級和本級國家機關交辦、轉送的信訪事項;
(三)協調、調度、檢查、督促信訪事項的受理、辦理及處理意見的落實,提出改進工作、完善政策、追究責任的建議;
(四)研究、分析信訪情況,開展調查研究,總結交流信訪工作經驗;
(五)徵集、辦理人民群眾建議;
(六)宣傳有關法律、法規,提供咨詢,引導信訪人依法、有序信訪、逐級走訪;
(七)其他依法應當履行的職責。第十三條國家機關信訪工作機構應當向社會公布下列事項:
(一)工作職責、通信地址、受理電話、接待場所、來訪接待時間、網上受理辦法;
(二)信訪事項受理范圍;
(三)與信訪工作有關的法律、法規,信訪工作制度和信訪事項的處理程序;
(四)查詢、監督、評價信訪事項辦理情況的方式;
(五)需要向社會公布的其他事項。
D. 新的信訪三級終結嗎2014—2015年
經過回復,對回復的復查、復核三個程序後,再以同一事實同一理由信訪的是不受內理的。具體可以參容考《信訪條例》
第三十三條 信訪事項應當自受理之日起60日內辦結;情況復雜的,經本行政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適當延長辦理期限,但延長期限不得超過30日,並告知信訪人延期理由。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十四條 信訪人對行政機關作出的信訪事項處理意見不服的,可以自收到書面答復之日起30日內請求原辦理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復查。收到復查請求的行政機關應當自收到復查請求之日起30日內提出復查意見,並予以書面答復。 第三十五條 信訪人對復查意見不服的,可以自收到書面答復之日起30日內向復查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請求復核。收到復核請求的行政機關應當自收到復核請求之日起30日內提出復核意見。復核機關可以按照本條例第三十一條第二款的規定舉行聽證,經過聽證的復核意見可以依法向社會公示。聽證所需時間不計算在前款規定的期限內。 信訪人對復核意見不服,仍然以同一事實和理由提出投訴請求的,各級人民政府信訪工作機構和其他行政機關不再受理。
E. 駕駛機動車遭遇乘客無理取鬧是駕駛人應據理力爭對嗎
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處置信訪活動中違法犯罪行為適用法律的指導意見》明確了下述32種上訪行為屬於違法犯罪:
01越級上訪
違反《信訪條例》第十六條、第十八條規定,越級走訪,或者多人就同一信訪事項到信訪接待場所走訪,拒不按照《信訪條例》第十八條第二款的規定推選代表,經有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勸阻、批評和教育無效的,依據《信訪條例》第四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公安機關予以警告、訓誡或者制止;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二款規定的,以擾亂單位秩序、聚眾擾亂單位秩序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
02未按法定途徑投訴
違反《信訪條例》第十四條、第十五條、第三十四條和第三十五條規定,拒不通過法定途徑提出投訴請求,不依照法定程序請求信訪事項復查、復核,或者信訪訴求已經依法解決,仍然以同一事實和理由提出投訴請求,在信訪接待場所多次纏訪,經有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勸阻、批評和教育無效的,依據《信訪條例》第四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公安機關予以警告、訓誡或者制止;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以擾亂單位秩序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
03信訪場所滯留和滋事
在信訪接待場所滯留、滋事,或者將年老、年幼、體弱、患有嚴重疾病、肢體殘疾等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棄留在信訪接待場所,經有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勸阻、批評和教育無效的,依據《信訪條例》第四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公安機關予以警告、訓誡或者制止;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規定的,以擾亂單位秩序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
04擺放違禁物品
在信訪接待場所擺放花圈、骨灰盒、遺像、祭品,焚燒冥幣,或者停放屍體,不聽有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勸阻、批評和教育,擾亂信訪工作秩序,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第六十五條第二項規定的,以擾亂單位秩序、違法停放屍體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
05過激方式表達訴求
煽動、串聯、脅迫、誘使他人採取過激方式表達訴求,擾亂信訪工作秩序,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二款規定的,以擾亂單位秩序、聚眾擾亂單位秩序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
06聚眾擾亂信訪工作秩序
聚眾擾亂信訪工作秩序,情節嚴重,符合《刑法》第二百九十條第一款規定的,對首要分子和其他積極參加者以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追究刑事責任】。
07駕駛機動車任意沖闖
為製造社會影響、發泄不滿情緒、實現個人訴求,駕駛機動車在公共場所任意沖闖,危害公共安全,符合《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以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追究刑事責任】。
08影響交通工具正常行駛
以遞交信訪材料、反映問題等為由,非法攔截、強登、扒乘機動車或者其他交通工具,或者乘坐交通工具時拋撒信訪材料,影響交通工具正常行駛,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三條第一款第四項規定的,以妨礙交通工具正常行駛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
09攜帶管制物品危及公共安全
在信訪接待場所、其他國家機關或者公共場所、公共交通工具上非法攜帶槍支、彈葯、弓弩、匕首等管制器具,或者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等危險物質的,應當及時制止,收繳槍支、彈葯、管制器具、危險物質;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三十二條、第三十條規定的,以非法攜帶槍支、彈葯、管制器具、非法攜帶危險物質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情節嚴重,符合《刑法》第一百三十條規定的,以非法攜帶槍支、彈葯、管制刀具、危險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追究刑事責任】。
10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採取放火、爆炸或者以其他危險方法自傷、自殘、自殺,危害公共安全,符合《刑法》第一百一十四條和第一百一十五條第一款規定的,以放火罪、爆炸罪、以危險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追究刑事責任】。
11故意傷害他人身體
毆打他人或者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三條規定的,以毆打他人、故意傷害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符合《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規定的,以故意傷害罪追究刑事責任。明知患有艾滋病或者其他嚴重傳染疾病,故意以撕咬、抓撓等方式傷害他人,符合《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條規定的,以故意傷害罪【追究刑事責任】。
12侮辱誹謗他人
採取口頭、書面等方式公然侮辱、誹謗他人,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第二項規定的,以侮辱、誹謗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侮辱、誹謗情節嚴重,被害人要求公安機關立案偵查的,應當嚴格執行《公安部關於嚴格依法辦理侮辱誹謗案件的通知》的規定,除嚴重危害社會秩序和國家利益的由公安機關立案偵查外,應當將有關案件材料移送人民法院,同時告知被害人自行向人民法院起訴。
13威脅他人人身安全
寫恐嚇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脅他人人身安全,或者多次發送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第一項、第五項規定的,以威脅人身安全、發送信息干擾正常生活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
14侵犯他人隱私
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第六項規定的,以侵犯隱私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情節嚴重,符合《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第二款規定的,以非法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罪【追究刑事責任】。
15誣告陷害他人
捏造、歪曲事實誣告陷害他人,企圖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處罰,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二條第三項規定的,以誣告陷害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符合《刑法》第二百四十三條規定的,以誣告陷害罪【追究刑事責任】。
16故意裸露身體
在信訪接待場所或者其他公共場所故意裸露身體,情節惡劣,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四條規定的,以在公共場所故意裸露身體予以【治安管理處罰】。
17故意損毀公私財物
故意損毀公私財物,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的,以故意損毀財物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符合《刑法》第二百七十五條規定的,以故意毀壞財物罪【追究刑事責任】。
18敲詐勒索
以製造社會影響、採取極端鬧訪行為、持續纏訪鬧訪等威脅、要挾手段,敲詐勒索,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的,以敲詐勒索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符合《刑法》第二百七十四條規定的,以敲詐勒索罪【追究刑事責任】。
19騙取公私財物
以幫助信訪為名騙取他人公私財物,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第四十九條規定的,以詐騙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符合《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條規定的,以詐騙罪【追究刑事責任】。
20擾亂單位秩序
在國家機關辦公場所周圍實施靜坐,張貼、散發材料,呼喊口號,打橫幅,穿著狀衣、出示狀紙,揚言自傷、自殘、自殺等行為或者非法聚集,經有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勸阻、批評和教育無效的,依據《信訪條例》第四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公安機關予以警告、訓誡或者制止,收繳相關材料和橫幅、狀紙、狀衣等物品;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二款規定的,以擾亂單位秩序、聚眾擾亂單位秩序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符合《刑法》第二百九十條第一款規定的,對非法聚集的首要分子和其他積極參加者以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追究刑事責任;聚集多人圍堵、沖擊國家機關,擾亂國家機關正常秩序,符合《刑法》第二百九十條第二款規定的,對首要分子和其他積極參加者以聚眾沖擊國家機關罪【追究刑事責任】。
21擾亂公共場合秩序
在車站、碼頭、商場、公園、廣場等公共場所張貼、散發材料,呼喊口號,打橫幅,穿著狀衣、出示狀紙,或者非法聚集,以及在舉辦文化、體育等大型群眾性活動或者國內、國際重大會議期間,在場館周圍、活動區域或者場內實施前述行為,經勸阻、批評和教育無效的,依據《信訪條例》第四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公安機關予以警告、訓誡或者制止,收繳相關材料和橫幅、狀紙、狀衣等物品;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三條第一款第二項、第二款或者第二十四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三項、第五項規定的,以擾亂公共場所秩序、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或者強行進入大型活動場所內、在大型活動場所內展示侮辱性物品、向大型活動場所內投擲雜物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抗拒、阻礙國家治安管理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情節嚴重,符合《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規定的,對首要分子以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罪【追究刑事責任】。
22妨礙交通工具正常行駛
在信訪接待場所、其他國家機關門前或者交通通道上堵塞、阻斷交通或者非法聚集,影響交通工具正常行駛,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三條第一款第四項、第二款規定的,以妨礙交通工具正常行駛、聚眾妨礙交通工具正常行駛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符合《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規定的,對首要分子以聚眾擾亂交通秩序罪追究刑事責任。
23擾亂涉外場所公共秩序
在外國使領館區、國際組織駐華機構所在地實施靜坐,張貼、散發材料,呼喊口號,打橫幅,穿著狀衣、出示狀紙等行為或者非法聚集的,應當立即制止,根據《人民警察法》第八條規定,迅速帶離現場,並收繳相關材料和橫幅、狀紙、狀衣等物品;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二款規定的,以擾亂公共場所秩序、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符合《刑法》第二百九十條第一款規定的,對首要分子和其他積極參加者以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追究刑事責任】。
24非法集會遊行示威
煽動、策劃非法集會、遊行、示威,不聽勸阻,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的,以煽動、策劃非法集會、遊行、示威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舉行集會、遊行、示威活動未經主管機關許可,未按照主管機關許可的目的、方式、標語、口號、起止時間、地點、路線進行,或者在進行中出現危害公共安全、破壞社會秩序情形的,根據《集會遊行示威法》第二十七條規定予以制止、命令解散;不聽制止,拒不解散的,依法強行驅散、強行帶離現場或者立即予以拘留;符合《集會遊行示威法》第二十八條規定的,對其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依法予以警告或者拘留;拒不服從解散命令,符合《刑法》第二百九十六條規定的,對負責人和直接責任人員,以非法集會、遊行、示威罪【追究刑事責任】。集會遊行示威過程中實施其他違法犯罪行為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25以自傷等方式擾亂單位秩序
實施跳河、跳樓、跳橋,攀爬建築物、鐵塔、煙囪、樹木,或者其他自傷、自殘、自殺行為,製造社會影響的,應當積極組織解救;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第二項規定的,以擾亂單位秩序、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符合《刑法》第二百九十條第一款規定的,對首要分子和其他積極參加者以聚眾擾亂社會秩序罪追究刑事責任;符合《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規定的,對首要分子以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罪【追究刑事責任】。
26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拒不按照規定購票
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拒不按照規定購票,或者採取其他方式無理取鬧,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三條第一款第三項規定的,以擾亂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
27以虛構事實擾亂公共秩序
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投放虛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蝕性物質或者傳染病病原體等危險物質,揚言實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製造社會影響、擾亂公共秩序,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五條規定的,以虛構事實擾亂公共秩序、投放虛假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揚言實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符合《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條之一規定的,以投放虛假危險物質罪、編造、故意傳播虛假恐怖信息罪【追究刑事責任】。
28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執行職務
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強行沖闖公安機關設置的警戒帶、警戒區,或者阻礙執行緊急任務的消防車、救護車、工程搶險車、警車等車輛通行,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五十條第一款第二項、第三項、第四項規定的,以阻礙執行職務、阻礙特種車輛通行、沖闖警戒帶、警戒區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阻礙人民警察依法執行職務的,從重處罰;使用暴力、威脅方法阻礙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依法執行職務,符合《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條規定的,以妨害公務罪【追究刑事責任】。
29任意損毀佔用他人財物
任意損毀、佔用信訪接待場所、國家機關或者他人財物,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二十六條第三項規定的,以尋釁滋事依法予以治安管理處罰;符合《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條規定的,以尋釁滋事罪【追究刑事責任】。
30煽動群眾暴力抗法
煽動群眾暴力抗拒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實施,符合《刑法》第二百七十八條規定的,以煽動暴力抗拒法律實施罪【追究刑事責任】。
31通過網路散播虛假消息
通過網站、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等製作、復制、傳播有關信訪事項的虛假消息,煽動、組織、策劃非法聚集、遊行、示威活動,編造險情、疫情、警情,揚言實施爆炸、放火、投放危險物質或者自傷、自殘、自殺等,符合《計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安全保護管理辦法》第二十條規定的,依法予以警告、罰款或者其他處罰;符合《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有關規定的,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在收集、固定證據後,要依法及時刪除網上有害信息。
32其他違法犯罪行為
對在信訪活動中或者以信訪為名,實施本指導意見所列以外其他違法犯罪行為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予以處置。教唆、脅迫、誘騙他人實施相關違法犯罪行為的,按照其教唆、脅迫、誘騙的行為處罰。
非法上訪 毀人毀己毀家庭
家庭影響
非法上訪,特別是在越級非訪中,極端上訪、纏訪、鬧訪和非法群體性聚集引發的尋釁滋事、妨害公務、聚眾擾亂社會秩序、聚眾沖擊國家機關、聚眾擾亂公共場所和交通秩序等違法行為,個人觸碰法律紅線,還可能影響子女親屬。不僅把自己的一輩子毀了,也可能把孩子的一輩子毀了!
個人違法犯罪行為會影響子女等直系親屬的機關事業單位招錄及入伍和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審查,政治審查的主要內容是:對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的態度;政治歷史和在重大政治斗爭中的表現;遵紀守法和遵守社會公德情況;直系親屬和與本人關系密切的主要社會關系的政治情況。
如果家長有犯罪行為的話,子女等直系親屬不能參軍入伍。在機關事業單位的招考中,類似的影響同樣存在。報考公安一類公務員的話,如果父母等直系親屬在服實刑的話,政審方面肯定是通不過的。如果是其他部門的編制內工作人員,雖然沒有明確規定有此類情況者不能錄取,但在實際操作中還是會帶來一定影響,同等條件下肯定是擇優錄取。201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100條的規定:「依法受過刑事處罰的人,在入伍、就業的時候,應當如實向有關單位報告自己曾受過刑事處罰,不得隱瞞。」這是刑法中的設置的前科報告制度。
個人影響
此外,在大量的法律法規中,對曾經違法犯罪的人員設置了重重職業和行為的限制,曾受過刑事處罰的,以下行業均不得錄用:
1.公務員
2. 法官
3. 人民法院書記員
4. 人民陪審員
5.檢察官
6. 人民監督員
7. 警察
8. 律師
9. 基層法律服務人員
10. 公證員
11. 司法鑒定人員
12. 外交人員
13.交通運輸行政執法人員
14. 行政執法人員
15. 教師
16. 幼兒園工作人員
17. 執業醫師
18.廣播電視編輯記者、播音員主持人
19. 會計
20. 注冊會計師
21. 期貨從業人員
22. 證券公司風險處置工作人員
23. 企業破產管理人
24. 保險精算師
25.保險經紀機構高級管理人員
26. 保險營銷員
27. 拍賣師
28. 典當行業從業人員
29. 直銷工作人員
30. 專利代理人
31. 證券從業人員
32.證券、期貨投資咨詢從業人員
33. 導游
34. 公司董事、監事、經理
35. 基金會董事長、副董事長、秘書長
36. 民用保障物品的生產、銷售、購買、運輸和爆破人員
37. 注冊建造師
38. 注冊安全工程師
39.注冊測繪師
40. 公安安全技術防範產品的生產和銷售人員
41. 人工影響天氣作業人員
42. 鎖具修理經營者
43. 特種行業和公共場所保安人員
44. 保安
45. 房地產中介服務人員
46.土地估價師
47. 生產經營單位負責人
48. 拒絕護照簽發
文章來源:山西公安
【聲明】本文素材來自其它平台或媒體文章,但本平台不對所包含內容的准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僅供讀者參考。若侵犯著作權,請主動聯系本平台並提供相關書面證據,本平台將更正來源及作者或依據著作權人意見在24小時內刪除該文章,並不承擔其他任何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