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洲課條例

洲課條例

發布時間: 2025-05-24 10:13:05

⑴ 關稅的分類

1.按徵收對象分,有進口稅、出口稅和過境稅。

(1)進口稅。它是指海關在外國貨物進口時所課征的關稅。進口稅通常在外國貨物進入關境或國境時徵收;或在外國貨物從保稅倉庫提出運往國內市場時徵收。現今世界各國的關稅,主要是徵收進口稅。徵收進口稅的目的在於保護本國市場和增加財政收入。

(2)出口稅。它是指海關在本國貨物出口時所課征的關稅。為了降低出口貨物的成本,提高本國貨物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世界各國一般少征或不征出口稅。但為了限制本國某些產品或自然資源的輸出,或為了保護本國生產、本國市場供應和增加財政收入以及某些特定的需要,有些國家也徵收出口稅。

(3)過境稅。又稱通過稅。它是對外國貨物通過本國國境或關境時徵收的一種關稅。過境稅最早產生並流行於歐洲各國,主要是為了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而徵收的。後由於各國的交通事業發展,競爭激烈,再徵收過境稅,不僅妨礙國際商品流通,而且還減少港口、運輸、倉儲等方面的收入,於是自19世紀後半期起,各國相繼廢止徵收,1921年資本主義國家在巴塞羅那簽訂自由過境公約後,便廢除了過境稅的條款。

1.按徵收對象分,有進口稅、出口稅和過境稅。

(1)進口稅。它是指海關在外國貨物進口時所課征的關稅。進口稅通常在外國貨物進入關境或國境時徵收;或在外國貨物從保稅倉庫提出運往國內市場時徵收。現今世界各國的關稅,主要是徵收進口稅。徵收進口稅的目的在於保護本國市場和增加財政收入。

(2)出口稅。它是指海關在本國貨物出口時所課征的關稅。為了降低出口貨物的成本,提高本國貨物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世界各國一般少征或不征出口稅。但為了限制本國某些產品或自然資源的輸出,或為了保護本國生產、本國市場供應和增加財政收入以及某些特定的需要,有些國家也徵收出口稅。

(3)過境稅。又稱通過稅。它是對外國貨物通過本國國境或關境時徵收的一種關稅。過境稅最早產生並流行於歐洲各國,主要是為了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而徵收的。後由於各國的交通事業發展,競爭激烈,再徵收過境稅,不僅妨礙國際商品流通,而且還減少港口、運輸、倉儲等方面的收入,於是自19世紀後半期起,各國相繼廢止徵收,1921年資本主義國家在巴塞羅那簽訂自由過境公約後,便廢除了過境稅的條款。

2.按徵收目的分,有財政關稅和保護關稅。

(1)財政關稅。又稱收入關稅。它以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為主要目的而課征的關稅。財政關稅的稅率比保護關稅低,因為過高就會阻礙進出口貿易的發展,達不到增加財政收入的目的。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財政關稅的意義逐漸減低,而為保護關稅所代替。

(2)保護關稅。它是以保護本國經濟發展為主要目的而課征的關稅。保護關稅主要是進口稅,稅率較高。有的高達百分之幾百。通過徵收高額進口稅,使進口商品成本較高,從而削弱它在進口國市場的競爭能力,甚至阻礙其進口,以達到保護本國經濟發展的目的。保護關稅是實現一個國家對外貿易政策的重要措施之一。

3.按徵收標准分,有從量稅、從價稅、混合稅和滑准稅。

4.按稅率制定分,有自主關稅和協定關稅。

(1)自主關稅。又稱國定關稅。一個國家基於其主權,獨立自主地制定的、並有權修訂的關稅,包括關稅稅率及各種法規條例。國定稅率一般高於協定稅率,適用於沒有簽訂關稅貿易協定的國家。

(2)協定關稅。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家,通過締結關稅貿易協定而制定的關稅稅率。協定關稅有雙邊協定稅率、多邊協定稅率和片面協定稅率。雙邊協定稅率是兩個國家達成協議而相互減讓的關稅稅率。多邊協定稅率,是兩個以上的國家之間達成協議而相互減讓的關稅稅率,如關稅及貿易總協定中的相互減讓稅率的協議。片面協定稅率是一國對他國輸入的貨物降低稅率,為其輸入提供方便,而他國並不以降低稅率回報的稅率制度。

5.按差別待遇和特定的實施情況分,有進口附加稅、差價稅、特惠稅和普遍優惠制。

(1)進口附加稅。它是指除了徵收一般進口稅以外,還根據某種目的再加征額外的關稅。它主要有反貼補稅和反傾銷稅。

(2)差價稅。又稱差額稅。當某種本國生產的產品國內價格高於同類的進口商品價格時,為了削弱進口商品的競爭能力,保護國內生產和國內市場,按國內價格與進口價格之間的差額徵收關稅,就叫差價稅。

(3)特惠稅。又稱優惠稅。它是指對某個國家或地區進口的全部商品或部分商品,給予特別優惠的低關稅或免稅待遇。但它不適用於從非優惠國家或地區進口的商品。特惠稅有的是互惠的,有的是非互惠的。

(4)普遍優惠制。簡稱普惠制。它是發展中國家在聯合國貿易與發展會議上經過長期斗爭,在1968年通過建立普惠制決議後取得的。該決議規定,發達國家承諾對從發展中國家或地區輸入的商品,特別是製成品和半成品,給予普遍的、非歧視性的和非互惠的優惠關稅待遇。

⑵ 通識教育課是一門什麼課

通識教育課是一種旨在培養學生具備廣泛知識基礎、獨立思考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的非專業性的、廣泛性的教育課程。以下是關於通識教育課的詳細解析:

一、定義與特點

通識教育課強調跨學科的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和人文精神,以應對日益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其特點包括:

  • 跨學科性:通識教育課程涵蓋了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等多個領域,旨在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科知識和思維方式。

  • 綜合性:通識教育注重知識的整合與貫通,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創新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 人文性:通識教育強調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 實踐性:通識教育課程注重實踐環節,鼓勵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於實際生活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 二、課程內容

    通識教育課程的內容豐富多樣,包括但不限於以下幾個方面:

  • 語言課程:包括本國語言課程和外國語言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 數學課程:訓練學生嚴密、清晰的思維能力,同時作為學習其他科學的基本工具。

  • 文學與藝術課程: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判斷能力,提高審美情趣。

  • 歷史與文化課程:讓學生了解人類文明發展進程,正確認識宇宙、社會以及自身。

  • 社會分析課程:幫助學生了解社會,把握社會運行的機制和規律,正確處理各種復雜的社會問題。

  • 道德思考課程:使學生充分了解自身的存在,探索生命的意義,培養道德觀念。

  • 三、教育目標

    通識教育的目標是發展人的理性、心智,培養全面的人、具有社會責任的人。它旨在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未來社會的挑戰做好准備,培養具有遠大目標、開拓精神、有創造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的高層次人才。

    四、實施方式

    通識教育課程的實施方式多樣,可以通過課堂教學、小組討論、案例分析、實踐項目等多種形式進行。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主體性和參與性,鼓勵學生主動思考、積極表達,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創新能力。

    總之,通識教育課是一種重要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方式,它強調跨學科的學習和綜合素質的培養,為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做出重要貢獻。

⑶ 中國古代的軍銜制度是怎樣的

清朝末年新建陸軍的軍銜制度
新建陸軍建立軍銜制度開始於1904年12月清政府批准練兵處和兵部的「另定新軍官制」方案,到1911年最終形成了一個完整的軍銜體系。

軍銜制度同過去清軍的等級制度相比,在等級設置上的變化是,改變了過去武職階品一列到底的敘位方式,而採取了區等分級的形式,即軍官「區為三等,析為九級」,軍士和兵各分三級,加額外軍官,共汁六等十六級。

各級的名稱如下;

軍官:上等第一級,大將軍、將軍、正都統

上等第二級,副都統

上等第三級,協都統

中等第—級,正參領

中等第二級,副參領

中等第三級,協參領

次等第—級,正軍校

次等第二級,副軍校

次等第三級,協軍校

額外軍官:

軍士:上士、中士、下士

兵:正兵、—等兵、二等兵

清政府首次採用的軍銜稱號是沿用了八旗的官名,稍加整理而成的。

都統,是八旗組織中每旗的最高軍事長官,滿名為「固山額真」,順治十七年(1660年),借用古代官稱定漢名為都統。

參領,滿名稱「甲喇額真」,明萬曆四十三年(1515年),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時,於固山額真之下設置的—級官職。八旗還有「協領」的官稱,為駐防騎兵將領的名稱。

軍校,八旗步軍營有「步軍校」,圓明園內三旗有「護軍校」,從八品武職中有「副軍校」等。

上士、中士、下士銜稱,系採用夏商周三代之官號。

清末軍銜的再一個特點是,在軍官之外另設有軍佐官銜。練兵處和兵部在呈報《陸軍軍官軍佐任職等級暨補官體制摘要章程》的奏摺中說:「軍官之外,經理餉械,醫務法律等官員,是曰軍佐;所司事務重要且繁,必各有專門之學,握慧始能勝任;與軍官事同一體,其品秩官階亦應相似,惟於官名之首,冠以同字,以爾區別。」

清朝規定,軍佐按專專業分為十一類;軍佐銜最多的設三等八級,最少的僅設一等二級。光緒二十一年首次規定,軍佐銜稱與同級軍官相同,只是在軍官銜稱前冠一個同字,如「同副都統」、「同正軍校」等。宣統元年,因「官名之上冠以同字,亦嫌界限不清」,故改為在銜稱前加專業名稱,如「軍需副都統芹早」、「馬醫正參領」等。

軍佐官銜設置范圍及其等級如下:

軍需、軍醫、制械官,設副都統以下三等八級;

馬醫、測繪、軍法官,設正參領以下二等六級;

書記宮,設副參領以下二等五級;

稽查、軍樂隊官,設正軍校以下一等三級;

司書生、司號官,設副軍校以下一等二級。

中國古代自出現祿秩階品以來,什麼職配什麼銜(階品),都有一定的規矩。唐宋時期,職務和階品之間允許有一定的幅度,並規定了反映這種幅度的術語。銜高職低者稱「行」某漿職,銜低職高者稱「守」某某職。宋代還規定,如果銜低於職務兩級以上,則稱「試」某某職,職銜相當者則直接稱呼職務。

外國軍隊在職務與軍銜的關系亡也有一定規定,歐美國家稱職務軍銜,前蘇聯稱編制軍銜。清末實行軍銜制後,沿用和繼承了外軍與我國古代的傳統,對職務和軍銜的關系作了明確規定。

《清史稿·職官志》記載:

正都統,職任總統官(相當後來的軍長)

副都統,職任統制官(鎮指揮官);

協都統,職仟統領官(協指揮官);

正參領,職任統帶官(標指揮官);

副參領,職任一等參謀官;

協參領,職任管帶官(營指揮官),

正軍校,職任督隊官(相當連長)

副軍校,職任排長:

協軍校,職任司務長。

清政府開始對職與銜的搭配規定,要求十分嚴格,叫做「以官配職,俾參差」。但是經過幾年的實踐,證明難以實現職銜完全一致,遂於宣統二年修改為,一般情況下要「以相當之官,任相當之職」,「但遇軍職需材一時無適當人選,克副厥職,則或大於軍職一級,或小於軍職一級之官佐,亦可酌量派充。惟無論大小,其相差之率,概以一級為限,不得更有逾越。」

大將軍和將軍銜,與正都統均屬上等第一級,是對積有勛勞之正都統的一種賞賜,屬於榮譽性質的頭銜,在同軍職的對應關繫上,與正都統沒有明顯區別。

清軍官制改革以前,統治階級重文輕武。甲午吃了敗仗,更激起一些武臣的不滿,紛紛指責以往「議定官制,編纂志書,多出於文臣之手,其意在乎重文輕武。殊不知國家設立武職,原欲其折沖捍禦,其責不輕於文臣」。故改革官制的宗段首答旨之一,應是「矯人情積輕之習,使文武漸歸同科」。宣統元年10月,軍咨處向朝廷奏定了《陸軍軍官軍佐官職品目比照文官補官等差表》,實際上是文武官員的等級對照表,規定了武官的品級與文官的對應關系。

下面是這個規定:

大將軍、將軍,格同大學土,正一品;

正都統,格同總督兼都察院右都御史,從一品;

副都統,格同總督、巡撫兼陸軍部恃郎,正二品;

協都統,格同巡撫、布政使,從二品;

正參領,格同按察使,正三品;

副參領,格同鹽運使,從三品;

協參領,格同道員,正四品,

正軍校,格同直隸知州,正五品;

副軍校。格同通判,正六品;

協軍校,格同知縣,正七品,

額外軍官,格同縣丞,正八品;

上士,格同訓導,從八品;

中士,桔同縣主薄,正九名;

下士,格同巡檢,從九品。

***********************************88

明代衛所制度是承繼了唐代的府兵制、宋代的更戍法思想和元代的軍戶世襲制度,尤其歡迎朋友發表高論,並請世界史的朋友進行中外比較。

《明代營兵制初探》

營兵制是明代軍事制度中久被忽視與曲解的制度。營兵與衛所軍、募兵與營兵的關系是認識營兵制問題的關鍵,並從其關系中把握營兵制的產生與發展脈絡,從而正確理解明代獨特的軍兵並存現象,正確認識明代的軍事體制。

一.營兵制與衛所制

明王朝建立伊始,便在全國推行衛所制度。其實,衛所還不是現代意義上的兵營,不是戰時組織,衛所軍士世居一地,且耕且守,戰時由朝廷臨時調兵遣將,兵將分離,兵不識將,將不識兵。明初這種軍事建設的藍圖不久便因邊患的日益加劇而改變,特別是明王朝的周邊地區,臨時性的調兵遣將逐漸變成常規制度。宣德間,設山西、陝西二總兵。嘉靖間,分廣東、廣西、貴州、湖廣二總兵為四總兵,改福建、保定副總兵為總兵。萬曆時,又增設總兵於臨洮、山海關。天啟時增設山東登萊總兵。崇禎時,增設更多,紛繁不可記。總兵官取代原來都指揮使的地位,成為地方最高武職官員。

至此,明代的軍事制度已發生了變化,「洪永以後,邊患日棘,大將之設,遂成常員。鎮守權重,都統勢輕,衛所精銳,悉從抽選,於是正奇參守之官設而衛所徒存老家之名」。這種制度一些史籍稱之為鎮戍鎮,筆者認為,從其建置情況看,稱為營兵制更為妥當,也更能說明其與衛所的區別。

營將的地位經歷了由高到低的變化過程,這一過程也正反映了營兵制由戰時組織到常規兵制的演變過程。總兵、副總兵官明初均以公侯伯都督充之,參將、游擊、把總等官,明初亦多充以勛戚都督等,明中期以後,這種局面發生了變化。總兵官,天順前率用勛戚,後皆五軍都督府官列銜領任。

營兵的主要來源是從衛所官中抽調。由於衛所官調任為營官很商業普遍,衛所官職中的都指揮使司一職,為營制借用。衛所制中的都指揮使司,為地方衛所的最高官員,但都司一職作為營官,職別則相當低,僅高於守備一級,在總、副、參、游以下。來自於都司中的營官,被革職後,即回到原衛所。

明代的營兵制是一種不成熟的兵制,有明一代,一直處於不斷發展,不斷調整的過程中,直到清代,這一過程才告結束,清代的綠營兵制即是對明代營兵制的直接繼承。

營兵部分來源於衛所軍。總督、巡撫有直轄的標兵,一般將領則豢養家丁。標兵與家丁獨自成營。家丁為將領私屬,費用最初由將領自己負責,但隨著家丁制的盛行,也就得到了朝廷的認可,官給糧餉。由於衛所軍抽選為兵,從而出現了一個新概念------「軍兵」,即來源於衛所旗軍的營兵。但營伍所統為兵,與衛所軍不同。實際上營衛不統屬。與鎮守總兵同時派駐地方的,是能節制文武的總督巡撫。永樂十九年,始派巡撫處理地方戰事,有事則遣,迄事而止。明中期以後,文臣地位提高,文臣率兵出征,又加總督軍務銜。總督成為文臣第一重任。

二、營兵與募兵

朱元璋起兵創建王朝的過程中,召募是其軍隊來源的一種正常途徑。洪武時期,天下既定,各地陸續設置衛所,軍民分籍,便不再採用召募的方法湊集軍隊了。宣德以後,伴隨著邊境緊張局勢的步步升級,衛所制的日益廢弛,募兵便作為兵力的重要來源而受到越來越普遍的關注。大規模的募兵,出現於土木之變後。到正德時期,募兵主要由地方行政系統管轄。這一時期的募兵,寓兵於農,兵農合一。募兵秋冬操練,春夏務農,或冬春操練,夏秋務農。在北部邊鎮,因戰事需要,部分募兵由衛所代管,但並不直接補為衛所軍,明中期以後,民兵補充到衛所軍的不足,參與衛所軍的諸項事務。

嘉靖以後,募兵作為救急良策在全國廣泛採用,人數眾多,在明朝軍隊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嘉靖東南倭患,使用了大量募兵,人數不下數十餘萬。這一時期募兵與政府是僱傭關系,因此,嘉靖以後的募兵已不再像明中期的募兵用免戶丁徭役和免租糧的形式進行優免了,而且只免本身差徭。

募兵不等於營兵,募兵是營兵的主要來源,但有部分募兵隸於衛所。由衛所官召集的募兵一般隸屬衛所,衛所官負責召募,經督撫批准即可。隸屬於衛所的募兵有兩種情況,一是不入衛所軍正額,由衛所代管,二是衛所軍被抽調到別處使用,以募兵來補足原額。

募兵主要隸屬於營伍,募兵是營兵的主要來源,特別是在東南沿海,多於嘉靖萬曆年間以警患設營。將領及民人自出貲財,募兵為營,隨軍報效,不但被允許,而且還被鼓勵,名之為「義募」。營兵制下,一部分將官也來源於召募,甚至一將應募將領積功升至高級將領者。

三、軍與兵的區別

軍與兵並存,是明代獨特的軍事制度。顧炎武指出,「判兵與農而二之者,三代以下通弊。判軍與兵而又二之者,則自國朝始」。目前學術界對明代軍兵的研究,存在著一個比較普遍的錯誤,即認為兵即是募兵。這樣,軍與兵的區別就在於召募、是否世襲了。而實際上,軍與兵在組織形式上的不同,是軍與兵的根本區別。

軍屬衛所,由小旗、總旗、百戶、千戶、衛指揮使、都指揮使,上而至五軍都督府統轄。衛所軍及官世襲,僅五軍都督府官及都司不世襲,為流官,由世職衛所官及武舉選授。衛所軍及官屬軍籍,攜帶家屬,世居一地,並代代相傳,基本上不再變動。每一衛所的駐地固定,軍士數額固定,將官設置亦有定例。總之,衛所制下權力分散,兵將分離。但景泰以後,兵部權力上升,兵部尚書總督軍務,奪五府之權,五府官變動虛銜。

兵屬營,由什長、隊長、哨官、把總、守備、都司、游擊、參將、副總兵、總兵統屬,直屬兵部。兵一般不世襲,但由衛所軍轉為兵者例外。兵無戶籍的規定,兵服役期限不長,一般不終身服役,多戰時創設,事畢汰兵撤營,但在重要的軍事防禦衛則常川戍守。營兵不隨家屬,更接近現代兵制。營伍官無品級,有者則是衛所制下的官品,無定員,不世襲。營兵與營將相習,戰時不需要朝廷任命,直接由總副參游統帶出征。將權相對提高後,兵可由將自行召募,召者與被召者關系密切,甚至在主將發生變故時,兵即散去。

軍與兵在餉給形式及數量上也不相同。軍餉由屯田解決,屯田廢壞後,補以鹽課及民運,後亦部分取給於京運年例。而兵之糧餉全數取足於京運年例銀,或加派之新餉。數額也不相同,兵有安家、馬價、衣裝、器械等銀,月糧也較豐厚,而軍只有月糧,戰時或出征時才有行糧。

軍與兵在使用上也不相同。兵漸漸取代了軍的作用。兵主戰,軍主守、主屯。「兵御敵而軍坐守,兵重軍輕,軍借衛於兵,壯軍乃復充兵」。但兵並沒有徹底取代軍的地位,衛所制一直到明朝滅亡。清初改衛所軍為屯丁,部分保留了漕軍的職能,衛所作為一個軍事組織才徹底消失,而衛所作為一個地理單位而行政管轄機構取消的時間則更晚。

明營兵制與衛所制官職常有同用之情況。一般(不很嚴格)地說,總兵、副總兵由公侯伯等勛臣及都督等官充任,參將、游擊多由都指揮使等官充任,守備、把總則由衛指揮及千、百戶充任。

洪武年間的48衛所還只是一種備操編制,到永樂以後72衛所的五軍營和以前在性質上有所區別,不僅是備操編制,同時還是戰斗編制,如永樂八年以後的北征。

參將、游擊將軍等職,早已有之。太祖北伐之時就在正將軍、副將軍下置,為出征體制之常設官(常以總兵加將軍銜之舉)。只不過明初出征之兵常由衛所調發,待中葉以後營兵製成,乃分兩途,殊不為怪。

明中葉以後衛所軍逃亡甚大,正統二年九月兵部統計,天下都司衛所逃亡軍士達120萬人,相當於全國額定兵員的一半左右。而至正德,據兵部尚書王瓊估計衛所逃亡數已佔額數的十之八九。逃亡者多為精壯,未逃者盡是羸弱,故衛所軍毫無戰鬥力,不難理解。

鎮戍兵的營制看來沒有統一,從總兵到把總均可獨立成營,人數參差不齊,編制規模懸殊。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縣倉大使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
寫不下了,就給你網址吧.

宋朝的軍銜:http://hi..com/%C1%F7%D4%C6%BE%D3/blog/item/5e9d412706c02b03918f9dc4.html

熱點內容
閔行政法委領導分工 發布:2025-05-24 14:22:11 瀏覽:850
怎麼判斷是不是行政法律關系 發布:2025-05-24 14:17:01 瀏覽:18
安徽法院訴訟網 發布:2025-05-24 14:16:15 瀏覽:204
杭州行政律師 發布:2025-05-24 14:16:14 瀏覽:282
佛山南海法院雇員 發布:2025-05-24 14:12:30 瀏覽:930
酒類海關進口條例 發布:2025-05-24 13:47:13 瀏覽:522
社會保障法本位變遷 發布:2025-05-24 13:22:14 瀏覽:807
勞動法年假什麼時候清零 發布:2025-05-24 13:20:54 瀏覽:157
律師事務所合同 發布:2025-05-24 13:19:50 瀏覽:976
勞動法有規定必須哪天請婚假嗎 發布:2025-05-24 13:16:27 瀏覽: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