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地方規章
法律分析:區別主要有兩點:一是制定頒布的機關不同。地方性法規是有立法權的地方國家機關依法制定與發布,即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有權制定;地方政府規章是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和廣東省東莞市和中山市、甘肅省嘉峪關市、海南省三沙市等四個不設區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二是權威性和產生的社會效力不同,不能混為一談。地方性法規的效力要高於政府規章。雙方有沖突的,則適用地方性法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B. 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的效力等級如何
部門規章是由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及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所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它們的效力依據是法律、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和命令,在制定時需遵循這些依據,且只能在各自的許可權范圍內進行。
地方規章則由具有地方立法權的地方人民政府制定,其效力根據法律、行政法規以及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來確定。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在效力層級上是等同的,兩者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
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在效力上均處於較低層級,但它們在各自製定許可權范圍內具有法律約束力。地方性法規作為地方性的規范性文件,其制定需遵循上位法,即法律和行政法規。而部門規章則需遵循國務院及其下屬機構的行政法規。
值得注意的是,當部門規章與地方性法規在某一事項上出現沖突時,應當依據法律的位階原則,由更高層級的法律或法規來確定最終的適用效力。例如,若地方性法規與國務院的行政法規存在沖突,則應以國務院的行政法規為准。
此外,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在實施過程中,可能會遇到適用范圍和具體執行層面的問題。為確保法律法規的有效執行,制定機關應當及時發布解釋和補充規定,以明確相關事項的具體適用情況。
在實際操作中,部門規章和地方規章之間的協調與銜接至關重要,以確保整個國家法律體系的統一性和連貫性。各部門和地方政府在制定規章時,應當充分考慮與其他相關法規的協調性,避免出現矛盾和沖突。
C. 怎麼區分地方政府規章和地方性法規
一、地方政府規章:是指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以及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根據法律、行政法規所制定的規章。具體表現形式有:規程、規則、細則、辦法、綱要、標准、准則等。其法律效力低於地方性法規。
地方政府規章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事項;
(二)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
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依據,地方政府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
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程序,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三章的規定,由國務院規定。
地方政府規章應當經政府常務會議或者全體會議決定。
地方政府規章由省長、自治區主席、市長或者自治州州長簽署命令予以公布。
二、地方性法規:即地方立法機關制定或認可的,其效力不能及於全國,而只能在地方區域內發生法律效力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在當代中國,地方性法規是一種數量最大的法律淵源,包括一般地方性法規與特殊地方性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六十三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
地方性法規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由大會主席團或者常務委員會用公告公布施行的文件。地方性法規在本行政區域內有效,其效力低於憲法、法律和行政法規。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與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制定,報省、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並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的規范性文件。這些地方性法規在本省(市)范圍內有效,其效力低於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