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中醫葯條例說明

中醫葯條例說明

發布時間: 2025-07-03 01:04:13

①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條例的條例內容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繼承和發展中醫葯學,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的發展,保護人體健康,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從事中醫醫療、預防、保健、康復服務和中醫葯教育、科研、對外交流以及中醫葯事業管理活動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遵守本條例。
中葯的研製、生產、經營、使用和監督管理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葯品管理法》執行。
第三條
國家保護、扶持、發展中醫葯事業,實行中西醫並重的方針,鼓勵中西醫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共同提高,推動中醫、西醫兩種醫學體系的有機結合,全面發展我國中醫葯事業。
第四條
發展中醫葯事業應當遵循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保持和發揚中醫葯特色和優勢,積極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促進中醫葯理論和實踐的發展,推進中醫葯現代化。
第五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葯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使中醫葯事業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制定區域衛生規劃時,應當根據本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狀況和居民醫療需求,統籌安排中醫醫療機構的設置和布局,完善城鄉中醫服務網路。
第六條
國務院中醫葯管理部門負責全國中醫葯管理工作。國務院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有關的工作。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中醫葯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有關的工作。
第七條
對在繼承和發展中醫葯事業中做出顯著貢獻和在邊遠地區從事中醫葯工作做出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給予獎勵。
第二章 中醫醫療機構與從業人員
第八條
開辦中醫醫療機構,應當符合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的中醫醫療機構設置標准和當地區域衛生規劃,並按照《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規定辦理審批手續,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後,方可從事中醫醫療活動。
第九條
中醫醫療機構從事醫療服務活動,應當充分發揮中醫葯特色和優勢,遵循中醫葯自身發展規律,運用傳統理論和方法,結合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發揮中醫葯在防治疾病、保健、康復中的作用,為群眾提供價格合理、質量優良的中醫葯服務。
第十條
依法設立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鄉鎮衛生院等城鄉基層衛生服務機構,應當能夠提供中醫醫療服務。
第十一條
中醫從業人員,應當依照有關衛生管理的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的規定通過資格考試,並經注冊取得執業證書後,方可從事中醫服務活動。
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學的人員以及確有專長的人員,應當按照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通過執業醫師或者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核考試,並經注冊取得醫師執業證書後,方可從事中醫醫療活動。
第十二條
中醫從業人員應當遵守相應的中醫診斷治療原則、醫療技術標准和技術操作規范。
全科醫師和鄉村醫生應當具備中醫葯基本知識以及運用中醫診療知識、技術,處理常見病和多發病的基本技能。
第十三條
發布中醫醫療廣告,醫療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向所在地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申請並報送有關材料。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應當自收到有關材料之日起10個工作日內進行審查,並作出是否核發中醫醫療廣告批准文號的決定。對符合規定要求的,發給中醫醫療廣告批准文號。未取得中醫醫療廣告批准文號的,不得發布中醫醫療廣告。
發布的中醫醫療廣告,其內容應當與審查批准發布的內容一致。
第三章 中醫葯教育與科研
第十四條
國家採取措施發展中醫葯教育事業。
各類中醫葯教育機構應當加強中醫葯基礎理論教學,重視中醫葯基礎理論與中醫葯臨床實踐相結合,推進素質教育。
第十五條
設立各類中醫葯教育機構,應當符合國家規定的設置標准,並建立符合國家規定標準的臨床教學基地。
中醫葯教育機構的設置標准,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會同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制定;中醫葯教育機構臨床教學基地標准,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制定。
第十六條
國家鼓勵開展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繼承工作,培養高層次的中醫臨床人才和中葯技術人才。
第十七條
承擔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繼承工作的指導老師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較高學術水平和豐富的實踐經驗、技術專長和良好的職業品德;
(二)從事中醫葯專業工作30年以上並擔任高級專業技術職務10年以上。
第十八條 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繼承工作的繼承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
(一)具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和良好的職業品德;
(二)受聘於醫療衛生機構或者醫學教育、科研機構從事中醫葯工作,並擔任中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
第十九條
中醫葯專家學術經驗和技術專長繼承工作的指導老師以及繼承人的管理辦法,由國務院中醫葯管理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定。
第二十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應當依據國家有關規定,完善本地區中醫葯人員繼續教育制度,制定中醫葯人員培訓規劃。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應當按照中醫葯人員培訓規劃的要求,對城鄉基層衛生服務人員進行中醫葯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訓。
醫療機構應當為中醫葯技術人員接受繼續教育創造條件。
第二十一條
國家發展中醫葯科學技術,將其納入科學技術發展規劃,加強重點中醫葯科研機構建設。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充分利用中醫葯資源,重視中醫葯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採取措施開發、推廣、應用中醫葯技術成果,促進中醫葯科學技術發展。
第二十二條
中醫葯科學研究應當注重運用傳統方法和現代方法開展中醫葯基礎理論研究和臨床研究,運用中醫葯理論和現代科學技術開展對常見病、多發病和疑難病的防治研究。
中醫葯科研機構、高等院校、醫療機構應當加強中醫葯科研的協作攻關和中醫葯科技成果的推廣應用,培養中醫葯學科帶頭人和中青年技術骨幹。
第二十三條
捐獻對中醫葯科學技術發展有重大意義的中醫診療方法和中醫葯文獻、秘方、驗方的,參照《國家科學技術獎勵條例》的規定給予獎勵。
第二十四條
國家支持中醫葯的對外交流與合作,推進中醫葯的國際傳播。
重大中醫葯科研成果的推廣、轉讓、對外交流,中外合作研究中醫葯技術,應當經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批准,防止重大中醫葯資源流失。
屬於國家科學技術秘密的中醫葯科研成果,確需轉讓、對外交流的,應當符合有關保守國家秘密的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的規定。
第四章 保障措施
第二十五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根據中醫葯事業發展的需要以及本地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逐步增加對中醫葯事業的投入,扶持中醫葯事業的發展。
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將中醫葯事業經費挪作他用。
國家鼓勵境內外組織和個人通過捐資、投資等方式扶持中醫葯事業發展。
第二十六條
非營利性中醫醫療機構,依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財政補貼、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
第二十七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確定的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應當包括符合條件的中醫醫療機構。
獲得定點資格的中醫醫療機構,應當按照規定向參保人員提供基本醫療服務。
第二十八條
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加強對中醫葯文獻的收集、整理、研究和保護工作。
有關單位和中醫醫療機構應當加強重要中醫葯文獻資料的管理、保護和利用。
第二十九條
國家保護野生中葯材資源,扶持瀕危動植物中葯材人工代用品的研究和開發利用。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加強中葯材的合理開發和利用,鼓勵建立中葯材種植、培育基地,促進短缺中葯材的開發、生產。
第三十條
與中醫葯有關的評審或者鑒定活動,應當體現中醫葯特色,遵循中醫葯自身的發展規律。
中醫葯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評審,中醫醫療、教育、科研機構的評審、評估,中醫葯科研課題的立項和成果鑒定,應當成立專門的中醫葯評審、鑒定組織或者由中醫葯專家參加評審、鑒定。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一條
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的工作人員在中醫葯管理工作中違反本條例的規定,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收受他人財物或者獲取其他利益,濫用職權,玩忽職守,或者發現違法行為不予查處,造成嚴重後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依法給予降級或者撤職的行政處分。
第三十二條
中醫醫療機構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責令停業整頓,直至由原審批機關吊銷其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取消其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資格,並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
(一)不符合中醫醫療機構設置標準的;
(二)獲得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資格,未按照規定向參保人員提供基本醫療服務的。
第三十三條
未經批准擅自開辦中醫醫療機構或者未按照規定通過執業醫師或者執業助理醫師資格考試取得執業許可,從事中醫醫療活動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和《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的有關規定給予處罰。
第三十四條
中醫葯教育機構違反本條例的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原審批機關予以撤銷:
(一)不符合規定的設置標準的;
(二)沒有建立符合規定標準的臨床教學基地的。
第三十五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造成重大中醫葯資源流失和國家科學技術秘密泄露,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責令改正,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
第三十六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損毀或者破壞中醫葯文獻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責令改正,對負有責任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紀律處分;損毀或者破壞屬於國家保護文物的中醫葯文獻,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七條
篡改經批準的中醫醫療廣告內容的,由原審批部門撤銷廣告批准文號,1年內不受理該中醫醫療機構的廣告審批申請。
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撤銷中醫醫療廣告批准文號後,應當自作出行政處理決定之日起5個工作日內通知廣告監督管理機關。廣告監督管理機關應當自收到負責中醫葯管理的部門通知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的有關規定查處。
第六章 附 則
第三十八條
本條例所稱中醫醫療機構,是指依法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中醫、中西醫結合的醫院、門診部和診所。
民族醫葯的管理參照本條例執行。
第三十九條
本條例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② 安徽省中醫葯條例

第一章總 則第一條為了繼承和弘揚中醫葯,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發展,保護人民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中醫葯醫療、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以及監督管理等活動。第三條中醫葯事業是醫葯衛生與健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大力發展中醫葯事業,貫徹中西醫並重的方針,建立符合中醫葯特點的管理制度。

發展中醫葯事業應當遵循中醫葯發展規律,堅持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發揮華佗醫學、新安醫學特色優勢,推進中醫葯事業高質量發展。

建立中西醫協同發展機制,支持中醫葯和西醫葯相互學習、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發揮各自優勢,促進中西醫結合。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葯事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中醫葯管理體系、服務體系和保障體系,統籌推進中醫葯事業全面發展,發揮中醫葯在疾病治療和預防、養生保健、康復服務中的獨特作用,保護和促進人民健康。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中醫葯管理工作,發展和改革、教育、科學技術、經濟和信息化、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農業農村、商務、文化和旅遊、市場監督管理、醫療保障等有關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負責與中醫葯管理有關的工作。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支持中醫葯事業融入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在中醫葯標准體系建設和質量管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健康服務、文化傳播以及中葯材基地建設方面開展合作,實現中醫葯服務資源共建共享、信息互聯互通。第七條支持中醫葯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鼓勵中醫葯科學技術創新,推廣應用中醫葯科學技術成果,保護中醫葯知識產權。第八條鼓勵和支持社會力量投資、捐贈、資助中醫葯事業,重視發揮中醫葯行業協會作用,支持中醫葯對外交流與合作。第九條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應當加強中醫葯文化宣傳,推進中醫葯文化傳播;廣播、電視、報刊、網路等媒體應當加強和規范中醫葯知識傳播普及,弘揚中醫葯文化,營造關心、支持中醫葯事業發展的社會氛圍。

每年九月的第二周為本省中醫葯宣傳周。第二章中醫葯服務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醫療機構建設納入區域衛生健康規劃和醫療機構設置規劃,舉辦規模適宜的中醫醫療機構。合並、撤銷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或者改變其中醫醫療性質,應當依法徵求上一級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的意見。

每個市、縣人民政府至少舉辦一所獨立的公立中醫醫院。第十一條政府舉辦的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有條件的專科醫院,應當設置中醫葯科室。縣級以上公立綜合醫院中醫床位占標准床位的比例應當不低於百分之五。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基層中醫葯服務能力建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應當配備中醫類別醫師;社區衛生服務站以及有條件的村衛生室應當合理配備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第十二條舉辦中醫醫療機構應當依法辦理有關審批手續,遵守醫療機構管理的有關規定。

舉辦中醫診所的,將診所的名稱、地址、診療范圍、人員配備情況等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備案後即可開展執業活動。中醫診所應當將本診所的診療范圍、中醫醫師的姓名及其執業范圍在診所的明顯位置公示,不得超出備案范圍開展醫療活動。

非醫療機構,不得在其機構名稱、經營項目以及相關宣傳活動中使用「中醫醫療」「中醫治療」等字樣。提供中醫養生保健服務的企業登記經營范圍應當使用「中醫養生保健服務(非醫療)」規范表述。第十三條發展中醫診所、門診部和特色專科醫院,鼓勵連鎖經營。對社會力量舉辦只提供中醫葯服務的中醫診所、門診部,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和區域衛生發展規劃不作布局限制。支持有資質的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開辦中醫診所、門診部。第十四條支持社會力量舉辦中醫醫療機構和其他各類中醫葯健康服務機構,鼓勵公立中醫醫療機構以品牌、技術、人才資源與社會力量合作舉辦多種所有制性質的中醫葯健康服務機構。第十五條中醫醫療機構應當主要提供中醫葯服務,配備醫務人員以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為主,優先發展和重點建設特色中醫專科。

③ 山東省中醫葯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傳承和弘揚中醫葯,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與產業發展,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建設中醫葯強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中醫葯醫療、預防、保健、科研、教育、產業、文化、對外交流與合作以及監督管理等活動。第三條發展中醫葯事業應當遵循中醫葯發展規律,堅持傳承精華與守正創新相結合,堅持中西醫並重,保持和發揮中醫葯特色和優勢,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推進中醫葯事業與產業高質量發展。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葯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建立健全中醫葯管理體系、服務體系和保障體系,推動中西醫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統籌解決中醫葯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中醫葯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教育、科學技術、財政、農業農村、市場監督管理、醫療保障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與中醫葯管理有關的工作。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以及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應當弘揚中醫葯文化,普及中醫葯知識,推進中醫葯文化傳承,營造發展中醫葯的良好社會氛圍。第七條中醫葯行業組織應當加強行業自律,建立健全行業規范,推動行業誠信體系建設,發揮在技術咨詢、學術交流等方面的作用,引導和督促成員依法開展活動。第八條鼓勵、支持社會力量通過依法舉辦機構和捐贈、資助等方式參與中醫葯事業,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差異化、個性化健康需求。第九條對發展中醫葯做出突出貢獻的組織和個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表彰、獎勵。第二章中醫葯服務第十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預防保健、疾病治療和康復相結合的中醫葯服務體系,扶持有中醫葯特色和優勢的醫療機構建設和發展,發揮中醫葯在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中的作用。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醫療機構建設納入醫療機構設置規劃,調整和完善中醫醫療機構布局,舉辦符合國家和省規定標準的中醫醫療機構,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配備必要的診療設備和符合國家規定比例的中醫葯人員。

設區的市、縣(市)人民政府應當至少舉辦一所二級以上中醫類醫院。第十二條中醫醫療機構的設置、合並、撤銷等應當符合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合並、撤銷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或者改變其中醫醫療性質的,應當徵求上一級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的意見。第十三條政府舉辦的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傳染病醫院和其他有條件的專科醫院應當規范設置中醫葯科室、中醫病床,配備中葯房。

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應當設置中醫葯科室或者建立中醫館、國醫堂等中醫葯綜合服務區。第十四條鼓勵、支持社會力量舉辦中醫醫療機構。社會力量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在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重點專科建設、科研教學、等級評審、醫務人員職稱評定等方面享有與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同等的權利。

鼓勵、支持有資質的中醫專業技術人員開辦中醫門診部、診所。只提供傳統中醫葯服務的中醫門診部、診所,不受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和區域衛生發展規劃布局限制。第十五條鼓勵、支持中醫醫療機構牽頭組建醫療聯合體。醫療聯合體內的中醫醫療機構可以通過臨床帶教、業務指導、人員交流、教學查房、科研和項目協作、互聯網遠程協作等方式,提升綜合醫療水平和基層醫療機構服務能力。第十六條開展中醫葯服務應當以中醫葯理論為指導,注重體現中醫葯特點,發揮中醫葯在防病治病中的作用,創新和推廣有獨特療效的中醫葯診療技術。

中醫醫療機構應當加強綜合服務能力建設,充分利用中醫葯技術方法和現代科學技術,提高急危重症、疑難復雜疾病和中醫優勢病種的診療服務能力。第十七條政府舉辦的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傳染病醫院和其他有條件的專科醫院應當建立中西醫會診制度,將中醫納入多學科診療體系,開展中西醫協同攻關和臨床協作,促進中西醫深度融合發展。第十八條中醫醫療機構應當開展中醫健康咨詢評估、干預調理、隨訪管理等治未病服務,提高治未病能力,逐步建立中醫治未病健康服務體系。

政府舉辦的二級以上中醫醫療機構應當設立中醫治未病科室。

④ 湖北省中醫葯條例(2020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傳承和發展中醫葯,保障和促進中醫葯事業,振興中醫葯產業,弘揚中醫葯文化,保護公眾健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葯法》等法律、行政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適用於本省行政區域內的中醫葯醫療、預防、保健、科研、教育、文化、產業及其監督管理。
法律、法規對中醫葯領域執業醫師、葯品和醫療機構管理等有規定的,從其規定。第三條發展中醫葯事業應當遵循中醫葯發展規律,堅持傳承和創新相結合,實行中醫中葯並重,保持和發揮中醫葯在醫葯衛生事業中的特色和優勢。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中醫葯事業發展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按照中醫西醫並重的方針建立健全中醫葯管理體系、服務體系和保障體系,推進中醫葯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第五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根據本行政區域中醫葯管理工作需要,建立中醫葯發展聯席會議制度,協調解決本行政區域中醫葯發展中的重大問題。第六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的中醫葯管理工作。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發展改革、教育、科學技術、經濟和信息化、財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自然資源、農業農村、商務、文化和旅遊、市場監督管理、體育、醫療保障等部門在各自職責范圍內做好與中醫葯管理有關的工作。第七條省人民政府應當組織中醫葯、市場監督管理等有關部門制定和推廣中醫葯服務、技術、產品、管理等領域的標准和技術規范,完善本省中醫葯標准體系。第八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以及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等媒體,應當弘揚中醫葯文化,普及中醫葯知識,擴大中醫葯影響。第九條將每年5月26日李時珍誕辰紀念日設立為湖北省中醫葯日,開展中醫葯相關宣傳活動。第十條鼓勵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等社會力量投資、捐贈、資助中醫葯事業,支持中醫葯對外交流與合作。第十一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應當對發展中醫葯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和獎勵。第二章中醫葯服務第十二條省人民政府應當根據醫療服務需求、醫療服務能力等制定提供中醫葯服務的醫療機構的設置規劃和配置標准。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舉辦符合國家和省規劃、標準的中醫醫療機構。
政府舉辦的綜合醫院、婦幼保健機構和有條件的專科醫院應當設置中醫葯科室,配備中葯房和中醫、中西醫結合床位;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應當設置中醫葯科室;有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站和村衛生室應當提供中醫葯服務。第十三條合並、撤銷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或者改變其中醫醫療性質的,應當徵求上一級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的意見,並報省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備案。第十四條支持社會力量舉辦中醫醫療機構,支持有資質的中醫專業技術人員開辦中醫門診部、中醫診所。舉辦中醫診所和只提供傳統中醫葯服務的中醫門診部,不受醫療機構設置規劃和區域衛生發展規劃布局限制。
社會力量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在准入、執業、基本醫療保險定點及支付、科研教學、醫務人員職稱評定等方面享有與政府舉辦的中醫醫療機構同等的權利。第十五條舉辦中醫醫療機構應當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審查批准,並進行醫療機構執業登記後,方可執業。其中舉辦中醫診所的,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備案後即可開展執業活動。
中醫醫療機構不得超出核准登記或者備案的范圍開展醫療活動。
非醫療機構,不得在其機構名稱、經營項目及相關宣傳活動中使用「中醫醫療」「中醫治療」等字樣。第十六條從事中醫醫療活動的人員應當通過中醫醫師資格考試取得中醫醫師資格,並進行執業注冊。
中醫執業醫師可以在各級各類醫療機構執業,按照所注冊執業范圍開展醫療活動。
以師承方式學習中醫或者經多年實踐,醫術確有專長的人員,由至少兩名中醫醫師推薦,經實踐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後,可取得中醫醫師資格;按照考核內容進行執業注冊後,可在注冊的執業范圍內以個人開業的方式或者在醫療機構從事中醫醫療活動。實踐技能和效果考核由省人民政府中醫葯主管部門依據國務院中醫葯主管部門制定的分類考核辦法組織進行。第十七條中醫醫療機構配備醫葯人員應當以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為主,主要提供中醫葯服務。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中醫葯專業技術人員配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應當配備中醫執業醫師;有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站、村衛生室應當配備能夠提供中醫葯服務的專業技術人員。

熱點內容
天津司法改革後法官 發布:2025-07-03 12:23:27 瀏覽:84
企業管理的法律咨詢 發布:2025-07-03 12:23:16 瀏覽:322
經濟法市場主體法 發布:2025-07-03 12:18:28 瀏覽:227
曾仕強道德經的智慧 發布:2025-07-03 12:17:14 瀏覽:352
財經法規期中試題48 發布:2025-07-03 12:16:01 瀏覽:950
外國人在中國有沒有專門的合同法 發布:2025-07-03 12:01:33 瀏覽:554
新婚姻法實施行效果 發布:2025-07-03 11:52:11 瀏覽:616
民法典百題 發布:2025-07-03 11:49:32 瀏覽:546
媒體道德申論 發布:2025-07-03 11:49:27 瀏覽:485
鄭州新鄭律師 發布:2025-07-03 11:47:44 瀏覽: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