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破壞條例
㈠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試行)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十一條關於「國家保護環境和自然資源,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規定,制定本法。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的任務,是保證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合理地利用自然環境,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為人民造成清潔適宜的生活和勞動環境,保護人民健康,促進經濟發展。第三條 本法所稱環境是指:大氣、水、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動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勝古跡、風景游覽區、溫泉、療養區、自然保護區、生活居住區等。第四條 環境保護工作的方針是:全面規劃,合理布局,綜合利用,化害為利,依靠群眾,大家動手,保護環境,造福人民。第五條 國務院和所屬各部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切實做好環境保護工作;在制定發展國民經濟計劃的時候,必須對環境的保護和改善統籌安排,並認真組織實施;對已經造成的環境污染和其他公害,必須作出規劃,有計劃有步驟地加以解決。第六條 一切企業、事業單位的選址、設計、建設和生產,都必須充分注意防止對環境的污染和破壞。在進行新建、改建和擴建工程時,必須提出對環境影響的報告書,經環境保護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審查批准後才能進行設計;其中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各項有害物質的排放必須遵守國家規定的標准。
已經對環境造成污染和其他公害的單位,應當按照誰污染誰治理的原則,制定規劃,積極治理,或者報請主管部門批准轉產、搬遷。第七條 在老城市改造和新城市建設中,應當根據氣象、地理、水文、生態等條件,對工業區、居民區、公用設施、綠化地帶等作出環境影響評價,全面規劃,合理布局,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有計劃地建設成為現代化的清潔城市。第八條 公民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有權監督、檢舉和控告。被檢舉、控告的單位和個人不得打擊報復。第九條 凡進入或者經過中國領陸、領水、領空的外國人和外國的航空器、船舶、車輛、物資、生物等,必須遵守本法和其他有關環境保護的條例、規定。第二章保護自然環境第十條 因地制宜地合理使用土地,改良土壤,增加植被,防止土壤侵蝕、板結、鹽鹼化、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開墾荒地、圍海圍湖造地、新建大中型水利工程等,必須事先做好綜合科學調查,切實採取保護和改善環境的措施,防止破壞生態系統。第十一條 保護江、河、湖、海、水庫等水域,維持水質良好狀態。
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禁止滅絕性的捕撈和破壞。
嚴格管理和節約工業用水、農業用水和生活用水,合理開采地下水,防止水源枯竭和地面沉降。第十二條 開發礦藏資源,必須實行綜合勘探、綜合評價、綜合利用,嚴禁亂挖亂采,妥善處理尾礦礦渣,防止破壞資源和惡化自然環境。第十三條 嚴格遵守國家森林法規,保護和發展森林資源,進行合理採伐,及時撫育更新,嚴禁毀林開荒、亂砍濫伐,防止森林火災。
大力植樹造林,綠化荒山荒地,綠化沙漠區和半沙漠區,綠化村莊、城鎮和工礦區。要充分利用工廠、礦區、學校、機關內外和村旁、路旁、水旁、宅旁等一切零散空地,植樹種草,實現大地園林化。第十四條 保護和發展牧草資源。積極規劃和進行草原建設,合理放牧,保持和改善草原的再生能力,防止草原退化,嚴禁濫墾草原,防止草原火災。第十五條 保護、發展和合理利用野生動物、野生植物資源。按照國家規定,對於珍貴和稀有的野生動物、野生植物,嚴禁捕獵、採伐。第三章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第十六條 積極防治工礦企業的和城市生活的廢氣、廢水、廢渣、粉塵、垃圾、放射性物質等有害物質和雜訊、震動、惡臭等對環境的污染和危害。第十七條 在城鎮生活居住區、水源保護區、名勝古跡、風景游覽區、溫泉、療養區和自然保護區,不準建立污染環境的企業、事業單位。已建成的,要限期治理、調整或者搬遷。第十八條 積極試驗和採用無污染或少污染的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
加強企業管理,實行文明生產,對於污染環境的廢氣、廢水、廢渣,要實行綜合利用、化害為利;需要排放的,必須遵守國家規定的標准;一時達不到國家標準的要限期治理;逾期達不到國家標準的,要限制企業的生產規模。
超過國家規定的標准排放污染物,要按照排放污染物的數量和濃度,根據規定收取排污費。
㈡ 中華人民共和國,毀林開荒,處罰條例
毀林開荒相關法律法規
1、《森林法》第二十三條第一款規定:禁止毀林開墾和毀林採石、采砂、采土以及其他毀林行為。 《森林法》第四十四條第一款規定:違反本法規定,進行開墾、採石、采砂、采土、采種、采脂和其他活動,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毀壞的,依法賠償損失;由林業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為, 補種毀壞株數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樹木,可以處毀壞林木價值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
2、《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第四十一條第二款規定:違反森林法和本條例規定,擅自開墾林地,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毀壞的,依照森林法第四十四條的規定予以處罰;對森林、林木未造成毀壞或者被開墾的林地上沒有森林、林木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可以處非法開墾林地每平方米10元以下的罰款。
3、《自然保護區管理條例》第三十五條規定:在自然保護區進行砍伐、放牧、狩獵、捕撈、采葯、開墾、燒荒、開礦、採石、挖沙等活動的單位和個人,除可以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給予處罰的以外,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自然保護區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授權的自然保護區管理機構沒收違法所得,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或者採取其他補救措施;對自然保護區造成破壞的,可以處以300元以上10000元以下的罰款。
4、《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九條規定: 開墾未利用的土地,必須經過科學論證和評估,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劃定的可開墾的區域內,經依法批准後進行。禁止毀壞森林、草原開墾耕地,禁止圍湖造田和侵佔江河灘地。
根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對破壞生態環境開墾、圍墾的土地,有計劃有步驟地退耕還林、還牧、還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