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違法的法律責任嗎
Ⅰ 我是掛名法人代表,若公司有違法行為,我不知情,會讓我承擔法律責任嗎
掛名法人代表,若公司有違法行為,會讓掛名法人代表承擔法律責任。
法律分析
掛名當法定代表人,實際上就是公司的管理者了。公司法規定,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依照公司章程的規定,由董事長、執行董事或者經理擔任,並依法登記。而董事長等公司高管對公司有勤勉和忠誠義務。而你作為一個掛名的法定代表人,顯然履行不了義務。並且,公司有違法犯罪行為時,在某些情況下,法定代表人也要承擔相應的行政責任甚至刑事責任。同樣有,假若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利用公司實施犯罪,例如進行非法集資、詐騙、惡意拖欠工人工資等行為,掛名法定代表人雖然未直接參與,但如果掛名法定代表人明知實際控制人利用公司實施犯罪行為,卻又不加以阻止,或放任不管的話,那麼掛名法定代表人很可能也要承擔相應的刑事責任,免不了遭受牢獄之災。即使是掛名的公司法定代表人,其名義上也是公司的負責人,如果公司出現違法違規行為,其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掛名公司法定代表人承擔的法律責任有民事責任、行政及刑事責任,其中數刑事責任最為嚴重。比如公司涉嫌集資詐騙的,掛名的一方也會被公安機關追究刑事責任。當公司面臨進入破產程序、被申請強制執行或欠繳稅款的特定情形下,「掛名法人代表」可能會被司法、行政機關採取相應強制措施。比如列入黑名單、限制貸款、消費等。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三條 公司是企業法人,有獨立的法人財產,享有法人財產權。公司以其全部財產對公司的債務承擔責任。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以其認繳的出資額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東以其認購的股份為限對公司承擔責任。
Ⅱ 公司違法總經理要承擔責任嗎
法律分析:根據我國法律的規定,單位犯罪的責任人不要從單位的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中確定,總經理是單位的主要管理人員,除非在不知情的情況下,一般是需要承擔責任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 第一百四十九條 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企業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法人承擔責任外,對法定代表人可以給予行政處分、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超出登記機關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從事非法經營的;
(二)向登記機關、稅務機關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的;
(三)抽逃資金、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
(四)解散、被撤銷、被宣告破產後,擅自處理財產的;
(五)變更、終止時不及時申請辦理登記和公告,使利害關系人遭受重大損失的;
(六)從事法律禁止的其他活動,損害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所以,公司法人如果有上述違法行為,且監事沒有切實履行自己的職責,監事是需要承擔賠償責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百四十九條 董事、監事、高管人員的損害賠償責任董事、監事、高級管理人員執行公司職務時違反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公司章程的規定,給公司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Ⅲ 公司亂罰款違反勞動法哪一條
一、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八十九條規定,具體內容如下:
(一)用人單位制定的勞動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
(二)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二、 違反勞動法特徵
(一) 違反勞動法的法律責任是以勞動法規定的法律義務的存在為前提;
(二) 法律責任只是在義務人不履行法律義務時,才能依法追究;
(三) 法律責任具有國家的強制力。
三、違反勞動法類型
(一)過錯責任與無過錯責任
無過錯責任與過錯責任的區別:
1、無過錯責任不以行為人的主觀過錯為承擔責任的必要條件。而對於過錯責任,行為人的過錯是構成法律責任的必要條件。
2、無過錯責任只是適用於法有明文規定的場合,而過錯責任則適用於法律沒有特別規定的各種場合。
3、在無過錯責任中,責任的確定是從受害人一方損害程度來考慮的,而且法律往往規定賠償限額或賠償范圍,對於過錯責任,在確定責任時,應考慮行為人的過錯形式或程度,並且一般沒有責任限額。
4、在無過錯責任中,受害人只負證明損害系對方行為所致的舉證責任,而被告一方則須證明自己對於損害的發生有法律規定的免除或減輕責任的事由。而對於過錯責任,受害人不僅要證明其損害是由於侵害人的過錯行為所致,而且要證明這種損害的范圍和程度。
(二)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
民事責任與行政責任的區別:
1、法律強製程度不同。凡法律責任都具有強制性,這是法律責任與其他社會責任的根本區別之一。然而,各種法律責任的強制性程度是不同的。行政責任的強制性程度較強,具有制裁的現實性,這表現在:(1)它們必須由特定的國家機關強制追究,當事人不得和解;(2)作出追究責任的裁決一經生效,必須執行,非經法定程序任何人不得赦免或拖延執行。而民事責任的強制性程度相對較弱,只具有制裁的可能性,這表現在:(1)只要不損害國家和社會的利益,它可以由當事人雙方平等地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自願協商,自行決定;(2)對於法院作出的追究民事責任的生效判決,權利人一方也可以放棄自己的權利,減免對方的責任,而不執行或不完全執行判決。
2、責任的功能性質不同。行政責任有明顯的懲罰性,其直接目的在於懲罰違法行為,而民事責任適用的直接目的在於補償民事違法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從而有明顯的補償性。
3、承擔責任的方式不同。行政責任多為行政拘留、罰款等,而民事責任多為財產責任。行政責任的確定不是以違法行為所造成的損失為依據,對行為人的經濟處罰既可少於行為所造成的損失,也可大於行為所造成的損失。而民事責任的確定以恢復原狀和等價賠償為原則,不法行為人承擔的賠償數額一般與其行為所造成的損失相當。
4、承擔責任的財產去向不同。行政責任有些也是以財產來承擔責任的,如處以罰金、罰款。這些財產一律要收繳國家所有,而民事責任的責任主體交付的財產一般交歸受害人所有。
四、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律規定,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用人單位制定的勞動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
2、用人單位違反勞動法規定,延長勞動者工作時間的,由勞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並可以處以罰款。
3、有下列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情形之一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支付勞動者的工資報酬、經濟補償,並可以責令支付賠償金。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第八十九條:
(一)用人單位制定的勞動規章制度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由勞動行政部門給予警告,責令改正;(二)對勞動者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第九十一條用人單位有下列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情形之一的,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支付勞動者的工資報酬、經濟補償,並可以責令支付賠償金:
(一)剋扣或者無故拖欠勞動者工資的;
(二)拒不支付勞動者延長工作時間工資報酬的;(三)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勞動者工資的;(四)解除勞動合同後,未依照本法規定給予勞動者經濟補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