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法規定不同行政區域
① 處理水事糾紛的主要原則有
處理水事糾紛的主要原則有不同行政區域之間發生水事糾紛的,應當協商處理;協商不成的,由上一級人民政府裁決,有關各方必須遵照執行。
水事糾紛的基本介紹:
水事糾紛是指水事主體間因開發利用水資源和防治水害發生分歧而產生的爭議,包括單位之間、個人之間、單位與個人之間發生的爭議。我國《水法》規定,地區之間發生的水事糾紛,應當本著互諒互讓、團結協作的精神協商處理;協商不成的,由上一級人民政府處理。單位之間、個人之間、單位與個人之間發生的水事糾紛,通過協商或者調解解決。
當事人不願通過協商、調解解決或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請求縣級以上地方政府或者其授權的主管部門處理,也可以直接向上一級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或者其授權的主管部門的處理不服的,可以在接到通知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其侵權的主管部門在處理水事糾紛時,有權採取臨時處置措施。
② 《水法》關於節約用水有哪幾個方面的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2002年8月29日九屆人大常委會第29次會議修訂通過 同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令第74號公布 自2002年10月1日起施行)
第五章 水資源配置和節約使用
第四十四條 國務院發展計劃主管部門和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水資源的宏觀調配。全國的和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水中長期供求規劃,由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有關部門制訂,經國務院發展計劃主管部門審查批准後執行。地方的水中長期供求規劃,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有關部門依據上一級水中長期供求規劃和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訂,經本級人民政府發展計劃主管部門審查批准後執行。
水中長期供求規劃應當依據水的供求現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流域規劃、區域規劃,按照水資源供需協調、綜合平衡、保護生態、厲行節約、合理開源的原則制定。
第四十五條 調蓄徑流和分配水量,應當依據流域規劃和水中長期供求規劃,以流域為單元制定水量分配方案。
跨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緊急情況下的水量調度預案,由流域管理機構商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制訂,報國務院或者其授權的部門批准後執行。其他跨行政區域的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緊急情況下的水量調度預案,由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商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制訂,報本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執行。
水量分配方案和旱情緊急情況下的水量調度預案經批准後,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必須執行。
在不同行政區域之間的邊界河流上建設水資源開發、利用項目,應當符合該流域經批準的水量分配方案,由有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報共同的上一級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有關流域管理機構批准。
第四十六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應當根據批準的水量分配方案和年度預測來水量,制定年度水量分配方案和調度計劃,實施水量統一調度;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必須服從。
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的年度水量分配方案,應當納入國家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年度計劃。
第四十七條 國家對用水實行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相結合的制度。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有關行業主管部門應當制訂本行政區域內行業用水定額,報同級水行政主管部門和質量監督檢驗行政主管部門審核同意後,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公布,並報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和國務院質量監督檢驗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發展計劃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用水定額、經濟技術條件以及水量分配方案確定的可供本行政區域使用的水量,制定年度用水計劃,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年度用水實行總量控制。
第四十八條 直接從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資源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國家取水許可制度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規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申請領取取水許可證,並繳納水資源費,取得取水權。但是,家庭生活和零星散養、圈養畜禽飲用等少量取水的除外。
實施取水許可制度和徵收管理水資源費的具體辦法,由國務院規定。
第四十九條 用水應當計量,並按照批準的用水計劃用水。
用水實行計量收費和超定額累進加價制度。
第五十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推行節水灌溉方式和節水技術,對農業蓄水、輸水工程採取必要的防滲漏措施,提高農業用水效率。
第五十一條 工業用水應當採用先進技術、工藝和設備,增加循環用水次數,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
國家逐步淘汰落後的、耗水量高的工藝、設備和產品,具體名錄由國務院經濟綜合主管部門會同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制定並公布。生產者、銷售者或者生產經營中的使用者應當在規定的時間內停止生產、銷售或者使用列入名錄的工藝、設備和產品。
第五十二條 城市人民政府應當因地制宜採取有效措施,推廣節水型生活用水器具,降低城市供水管網漏失率,提高生活用水效率;加強城市污水集中處理,鼓勵使用再生水,提高污水再生利用率。
第五十三條 新建、擴建、改建建設項目,應當制訂節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設節水設施。節水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
供水企業和自建供水設施的單位應當加強供水設施的維護管理,減少水的漏失。
第五十四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積極採取措施,改善城鄉居民的飲用水條件。
第五十五條 使用水工程供應的水,應當按照國家規定向供水單位繳納水費。供水價格應當按照補償成本、合理收益、優質優價、公平負擔的原則確定。具體辦法由省級以上人民政府價格主管部門會同同級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供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據職權制定。
http://hi..com/bdxs0519150/blog/item/c42fc07a223aa7280dd7da68.html
③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規定的我國水資源管理體制是什麼樣的
國家對水資源實行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中華人民共內和國水法》
第十二條容國家對水資源實行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管理體制。
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
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在國家確定的重要江河、湖泊設立的流域管理機構(以下簡稱流域管理機構),在所管轄的范圍內行使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和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授予的水資源管理和監督職責。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規定的許可權,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水資源的統一管理和監督工作。
(3)水法規定不同行政區域擴展閱讀
流域是指某一封閉的地形單元,該單元內有溪流(溝道)或河川排泄某一斷面以上全部面積的徑流。人們經常把流域作為一個生態經濟系統,進行經營管理。
流域管理(watershed management),又稱流域治理、流域經營、集水區經營,其概念是:為了充分發揮水土資源及其他自然資源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流域為單元,在全面規劃的基礎上,合理安排農、林、牧、副各業用地,因地制宜地布設綜合治理措施,對水土及其他自然資源進行保護、改良與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