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信訪條例里

信訪條例里

發布時間: 2025-07-25 22:22:32

⑴ 信訪條例里有哪些信訪事

《信訪條例》 第十四條信訪人對下列組織、人員的職務行為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版見,或者不權服下列組織、人員的職務行為,可以向有關行政機關提出信訪事項:
(一)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
(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及其工作人員;
(三)提供公共服務的企業、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
(四)社會團體或者其他企業、事業單位中由國家行政機關任命、派出的人員;
(五)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及其成員。
對依法應當通過訴訟、仲裁、行政復議等法定途徑解決的投訴請求,信訪人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程序向有關機關提出。

⑵ 哪些行為是違法信訪行為

首先,上訪是公民的權利。我們國家的法律是規定了信訪謹枯權的,也就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依法享有通過法定的形式,按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向國家和政府表達意志的自由。
但是,上訪也是有嚴格的限制規定的,我國《信訪條例》、《治安管理處罰法》、《刑法》和《集會遊行示威法》都有著相關的規定,因此,以下這些行為一定不要做。
我國法律明確規定了上訪中不得有以下行為:
1、在國家機關辦公場所周圍、公共場所非法聚集,圍堵、沖擊國家機關,攔截公務車輛,或者堵塞、阻斷交通的;
2、攜帶危險物品、管制器具的;
3、 侮辱、毆打、威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或者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
4、在信訪接待場所滯留、滋事,或者將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棄留在信訪接待場所的;
5、煽動、串聯、脅迫、以財物誘使、幕後操縱他人信訪或者以信訪為名借機斂財的;
6、 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國家和公共安全的其他行為。
此外公安部《關於公安機關處置信訪活動中違法犯罪行為適用法律的指導意見》也明確了32種上訪行為屬於違法犯罪,這里不做一一贅述。
非法上訪 毀人毀己毀家庭
非法上訪,特別是在越級非訪中,極端上訪、纏訪、鬧訪和非法群體性聚集引發的尋釁滋事、妨害公務、聚眾擾亂社會秩序、聚眾沖擊國家機關、聚眾擾亂公共場所和交通秩序等違法行為,個人觸碰法律紅線,對自身的影響不用強調,關鍵是還可能影響子女親屬,很可能把孩子的一輩子毀了!
個人違法犯罪行為會影響子女等直系親屬的機關事業單位招錄及入伍和加入中國共產黨的政治審查。
如果家長有犯罪行為的話,子女等直系親屬不能參軍入伍。在機關事業單位的招考中,類似的影響同樣存在。報考公安一類公務員的話,如果父母等直系親祥圓洞屬在服實刑的話,政審方面肯定是通不過的。
律師提示:目前,我國法律關於上訪問題只出台了《信訪條例》,其中關於上訪問題只是具備簡單的概述性條款,沒有具體細則,還不能從根本上很好的腔棗保護上訪當事人的權利。
實踐中很多當事人在遇到問題後首先選擇上訪,舟車勞頓、勞人傷財,上訪時常因為情緒或者不明程序將合法上訪演變成了非法上訪,給自己惹了一身麻煩。當上訪無果准備選擇尋求律師幫助,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權利時,可能會由於已經過了有效期限而維權無門,這樣反而得不償失。

⑶ 信訪機構的權利和義務

A 《信訪條例》解讀


一、信訪工作採取屬地管理原則

《信訪條例》第一章總則第4條規定,信訪工作應當在各級人民政府領導下,堅持屬地管理、分級負責,誰主管、誰負責,依法、及時、就地解決問題與疏導教育相結合的原則。

多年來,我國實行「分級負責,歸口辦理」信訪工作原則。新的《信訪條例》將這個原則修改為「屬地管理、分級負責」。這強調了信訪事項屬地管理的優先原則,明確了地方各級政府在處理跨地信訪和越級信訪時的主導作用。

在信訪工作實踐中,「歸口」的含義一般是指對辦理信訪事項的責任歸屬部門或單位的認定,遇到「條」「塊」交叉時如何歸口辦理,容易產生認定困難和矛盾,也為一些地方政府部門間相互推諉責任提供了客觀條件,損害了信訪人的合法權益。屬地管理並不排斥「歸口辦理」信訪事項,就信訪工作而言,屬地管理的內涵應當更加豐富,即無論是屬「條」還是屬「塊」的信訪事項,其所在地的政府都應承擔起管理職責,盡快明確辦理部門並督促解決。這就有利於及時、有效地化解跨地或越級信訪產生的矛盾。

二、明確信訪范圍

從信訪工作實踐來看,1995年頒布的《信訪條例》對於信訪人可以提出信訪事項的范圍規定得過於寬泛,難以區分什麼信訪是「法律、行政法規對處理程序另有規定」的事項。盡管原條例也規定信訪人提出不屬於行政機關職責范圍信訪事項的,行政機關信訪機構應當分別不同情況告知信訪人向人大及常委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提出,實踐中由於信訪人難以理解而收效甚微。

新的《信訪條例》第14條明確規定,信訪人對下列組織、人員的職務行為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者不服下列組織、人員的職務行為,可以向有關行政機關提出信訪事項:

(一)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

(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及其工作人員;

(三)提供公共服務的企業、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

(四)社會團體或者其他企業、事業單位中由國家行政機關任命、派出的人員;

(五)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及其成員。

這五類組織及其工作人員(成員)主要是指國家各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被授權具有管理公共事務的組織及其工作人員、提供公共服務的企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等。信訪人針對這些組織或人員的職務行為反映情況、提出建議意見或不服的,屬於行政機關信訪的受理范圍。這既與現行的行政復議、行政訴訟制度相銜接,也與政府在公共管理和服務領域提供服務的定位相一致,具有十分重要的法治意義。

《信訪條例》同時規定,對於信訪人提出的以下四種情形的信訪事項,各級人民政府信訪工作機構及其他行政機關不予受理:

(一)對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以及縣級以上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職權范圍內的信訪事項。根據憲法和有關法律規定,對屬於權力機關、司法機關職權范圍內的信訪事項,行政機關無權受理,但要告知信訪人向有權處理的上述機關提出。

(二)對已經或者依法應當通過訴訟、仲裁、行政復議等法定途徑解決的信訪事項。政府信訪工作機構及其他行政機關應當告知信訪人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程序向有關機關提出。

(三)信訪人對已經受理或者正在辦理的事項在規定期限內向受理、辦理機關的上級機關再提出同一信訪事項的,該上級機關不予受理。

(四)信訪人對復核意見不服,仍然以同一事實和理由提出投訴請求的,各級人民政府信訪工作機構和其他行政機關不再受理。

按照規定,一般情況下信訪人直接越級上訪的,上級信訪部門可以不予受理,需由當地政府部門先受理和處理。因此,一味盲目地越級上訪,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精力,是得不償失的。

三、解決信訪辦事效率問題

為解決信訪事項辦事效率的問題,《信訪條例》主要做出了三方面的規定。

其一,直接處理權。《信訪條例》第32條規定,對信訪事項有權處理的行政機關經調查核實,應依法對相應信訪事項做出處理,請求事實清楚,符合法律、法規、規章或其他有關規定的,予以支持;請求事由合理但缺乏法律依據的,對信訪人做出解釋;請求缺乏事實根據或者不符合法律法規、規章或其他有關規定的,不予支持。由有直接處理權的行政機關來處理信訪事項,體現了工作效率。

其二,督辦權。《信訪條例》第36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信訪工作機構發現有關行政機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及時督辦,並提出改進建議:(一)無正當理由未按規定期限辦結信訪事項的;(二)未按規定反饋辦理結果的;(三)未按規定程序辦理的;(四)推諉、敷衍、拖延的;(五)不執行信訪處理意見的;(六)其他需要督辦的情形。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信訪工作機構的督辦,促進了信訪事項處理效率的提高。

其三,規定了嚴格的時限制度。《信訪條例》第21條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信訪工作機構收到信訪事項,應當予以登記,並區分情況,在15日內作出受理或不受理的決定。《信訪條例》第33條規定,信訪事項應當自受理之日起60日內辦結;情況復雜的,經本行政機關負責人批准,可以適當延長辦理期限,但延長期限不得超過30日,並告知信訪人延期理由。《信訪條例》第34條規定,信訪人對行政機關作出的信訪事項處理意見不服的,可以自收到書面答復之日起30日內請求原辦理行政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復查。收到復查請求的行政機關應當自收到復查請求之日起30日內提出復查意見,並予以書面答復。《信訪條例》第35條規定,信訪人對復查意見不服的,可以自收到書面答復之日起30日內向復查機關的上一級行政機關請求復核。收到復核請求的行政機關應當自收到復核請求之日起30日內提出復核意見。這些明確時限的設定,為信訪事項的及時辦理提供了法律依據。

四、雙向規范依法信訪

《信訪條例》提出雙向規范,即規范工作程序和信訪秩序。信訪人應依法運用權利和義務,遵守工作程序和信訪秩序。

根據《信訪條例》規定,信訪人有如下權利:

(一)信訪事項提出權(信訪權)(第14條);

(二)不受報復權(第3條);

(三)請求復查復核權(第34條、第35條);

(四)了解權(第21條、第22條);

(五)反映重大、緊急信訪事項權(第26條);

同時信訪人在信訪過程中也要遵守規定的義務:

(一)遵守提出程序的義務。《信訪條例》第18條規定,信訪人採用走訪形式提出信訪事項的,應當到有關機關設立或者指定的接待場所提出。多人採用走訪形式提出共同的信訪事項的,應當推選代表,代表人數不得超過5人。

(二)如實反映情況的義務。《信訪條例》第19條規定,信訪人提出信訪事項,應當客觀真實,對其所提供材料內容的真實性負責,不得捏造、歪曲事實,不得誣告、陷害他人。

(三)遵守禁止性行為的義務。《信訪條例》第20條規定,信訪人在信訪過程中應當遵守法律、法規,不得損害國家、社會、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權利,自覺維護社會公共秩序和信訪秩序,不得有下列行為:

在國家機關辦公場所周圍、公共場所非法聚集、圍堵、沖擊國家機關,攔截公務車輛,或者堵塞、阻斷交通的;攜帶危險物品、管制器具的;侮辱、毆打、威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或者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的;在信訪接待場所滯留、滋事,或者將生活不能自理的人棄留在信訪接待場所的;煽動、串聯、脅迫、以財物誘使、幕後操縱他人信訪或者以信訪為名借機斂財的;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國家和公共安全的其他行為。

(四)執行行政機關處理決定的義務。對於行政機關的處理決定,信訪人如果未在規定時間內請求復查或復核,或者對復核意見不服,仍以同一事實和理由提出訴訟請求的,各級人民政府信訪工作機構和其他行政機關不再受理。

對於信訪人不履行義務,違反《信訪條例》規定,擾亂社會公共秩序和信訪秩序的,可以進行如下處理:

第一,由接待信訪的有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進行勸阻、批評和教育;

第二,經勸阻、批評和教育無效的,由公安機關予以警告、訓誡或者制止;

第三,違反集會遊行示威法律、行政法規,或者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採取必要的現場處置措施、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信訪人捏造歪曲事實、誣告陷害他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五、你提到的問題,必須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涉及信訪的問題往往比較復雜,而你的說法也只是你自己的判斷,在這里別人是無法提供具體的參考意見的。


⑷ 什麼人會被列為信訪人員

新版《信訪條例》第十四條明確規定,信訪人針對或不服五類組織及其工作人員(成員)的職務行為,可以向有關行政機關提出信訪事項。這五類組織及其工作人員(成員)主要是指國家各級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法被授權具有管理公共事務的組織及其工作人員、提供公共服務的企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

(1)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即各級人民政府、各級人民政府的工作部門及其工作人員。

(2)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及其工作人員。這里的「法規」是指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和具有立法權的各地方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是指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授權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非行政機關,主要是一些事業單位。

(3)提供公共服務的企業、事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

(4)社會團體或者其他企業、事業單位中由國家行政機關任命、派出的人員。工青婦等;

(5)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及其成員。對依法應當通過訴訟、仲裁、行政復議等法定途徑解決的投訴請求,信訪人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程序向有關機關提出。

熱點內容
控告執行法官 發布:2025-07-26 15:50:42 瀏覽:490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二十條 發布:2025-07-26 15:44:52 瀏覽:977
法律碩士好不好考 發布:2025-07-26 15:44:52 瀏覽:443
公司制度勞動法無效 發布:2025-07-26 15:43:17 瀏覽:343
黨員教育管理條例心得 發布:2025-07-26 15:10:01 瀏覽:135
一準則四條例 發布:2025-07-26 15:03:31 瀏覽:605
解放軍的三大條例 發布:2025-07-26 15:01:33 瀏覽:417
法院曠工 發布:2025-07-26 15:00:46 瀏覽:841
法學二A 發布:2025-07-26 14:50:25 瀏覽:150
體育管理條例 發布:2025-07-26 14:40:31 瀏覽: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