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部制定的教育規章稱教育規章
⑴ 《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屬於行政法規嗎
不屬於行政法規,屬於部門規章,行政法規是由國務院制定的,而《普通高等專學校學生管理規定屬》是由教育部制定的,屬於部門規章。
立法法
第六十五條 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定:
(一)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
(二)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
第八十條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
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沒有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依據,部門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不得增加本部門的權力或者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
⑵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 屬於什麼教育行政法規嗎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不屬於教育行政法規,而是屬於教育規章。以下是具體說明:
教育規章的定義:教育規章是中央和地方有關國家行政機關依據法定許可權和程序制定並發布的關於教育的規范性文件,有時也被稱作教育行政規章。根據教育法規的縱向結構,《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被視為教育規章之一。
與教育行政法規的區別:教育行政法規通常是由國務院制定的,具有更高的法律地位和強制力。而教育規章則是由教育行政部門制定的,其法律地位和強制力相對較低,但仍然對教育實踐活動具有重要的指導和規范作用。
《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作用:作為教育規章的一部分,《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對教師的職業道德提出了具體要求,旨在規范教師行為,提升教師的職業素養。它涵蓋了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行為准則,以及教師與學生、家長、同事之間的關系處理,為教師的職業行為提供了明確的指導。
⑶ 地方性教育法規和教育規章的區別
行政法規:教育政府規章,制定主體國務院。部門規章:教育行政規章、教育行政法規,制定主體國務院。地方性法規(單行條例):教育單行條例,制定主體人大及其常委會,所以效率最高的是教育政府規章。對於教育行政規章、教育行政法規、教育單行條例這三個是平級關系,誰也不能比誰高一頭。我國現行法律法規及優先順序:憲法>法律>行政法規=自治條例>地方性法規(單行條例)=部門規章。帶「法」字的屬於法律,如《婚姻法》《刑法》,但《憲法》是例外。從名稱上來看,你列舉的這些,效力優先順序全部在法律之下。
教育法規是調整教育活動和教育行政活動中發生的各種法律關系的規范性文件的總稱。主要指有關教育的專門法律、法令、條例、規則、章程等,也包含其他法規中調整有關教育的各種法律關系的規范性條文。在中國,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發布的教育法規,稱為"教育法律",由國家行政機關制定和發布的教育法規,稱為"教育行政法規";由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發布的教育法規,稱為"地方性教育法規"。其內容具有多層次性、廣泛性、調整對象的多樣性、法律後果的特殊性。
教育規章亦稱"教育行政規章"。國家行政機關根據並為實施教育法律、行政法規而制定和發布的規范性文件。中國憲法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規定,國務院各部、委員會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在自身許可權內發布規章。
【拓展資料】
按制定、發布機關教育規章可分為兩類。(1)由國家教育委員會制定的稱部門教育規章。常用的名稱為:規定、辦法、規程、大綱、標准、定額等。採取國家教育委員會令或國家教育委員會與國務院其他部委聯合令形式發布,其效力低於行政法規,適用全國。(2)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稱地方政府教育規章或簡稱政府教育規章。常用的名稱為:規定、辦法、實施意見等。由其制定的政府採取政府令的形式發布,只在本行政區域內有效。
⑷ 地方性教育法規和教育規章的區別
法律分析:主體不同 :前者是地方人大制定的,後者是教育部制定的。法律效力不同:二者的效力是平級的,要請國務院裁決,若要認定教育規章效力更高,則要報全國人大常委會裁決。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七十二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設區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歷史文化保護等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法律對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須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報請批準的地方性法規,應當對其合法性進行審查,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不抵觸的,應當在四個月內予以批准。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在對報請批準的設區的市的地方性法規進行審查時,發現其同本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的規章相抵觸的,應當作出處理決定。除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外,其他設區的市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綜合考慮本省、自治區所轄的設區的市的人口數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確定,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備案。自治州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可以依照本條第二款規定行使設區的市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職權。自治州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依照前款規定確定。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國務院已經批準的較大的市已經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涉及本條第二款規定事項范圍以外的,繼續有效。
第八十條 國務院各部、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當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沒有法律或者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依據,部門規章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不得增加本部門的權力或者減少本部門的法定職責。
⑸ 教育行政法規由誰制定
法律分析:教育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部門規章由教育部制定,地方性教育法規由省級立法機關及政府制定。教育行政法規是指國家最高行政機關為實施、管理教育事業,根據憲法和教育法律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第六條 國務院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應當合理配置教育資源,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改善薄弱學校的辦學條件,並採取措施,保障農村地區、民族地區實施義務教育,保障家庭經濟困難的和殘疾的適齡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 國家組織和鼓勵經濟發達地區支援經濟欠發達地區實施義務教育。
第七條 義務教育實行國務院領導,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統籌規劃實施,縣級人民政府為主管理的體制。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門具體負責義務教育實施工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負責義務教育實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