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法規規章的關系
區別:廣義的法律包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
1、制定者不一樣:法律是全國人大制定的;法規包括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行政法規是國務院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是地方人大制定的;規章是國務院部門、委員會、中國人民銀行、審計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直屬機構及地方政府制定的,在其許可權內制定的具有一定法律效力的文件,稱為「部門規章」。
2、效力不一樣:法律的級別是最高的,其次是法規,然後再到部門規章。
3、含義概念不一樣。
(一)法律,是國家的產物,是統治階級(泛指政治、經濟、意識形態上占支配地位的階級),為了實現統治並管理國家的目的,經過一定立法程序,所頒布的基本法律和普通法律。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國家的統治工具。
(二)法規是法令、條例、規則和章程等法定文件的總稱。
(三)規章是各級領導機關及其職能部門、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為實施管理,規范工作、活動和有關人員行為,在其職權范圍內制定並發布實施的、具有行政約束力和道德行為准則的規范性文書的總稱。
法律法規的作用
1、法律法規具有明示作用。法律法規的明示作用主要是以法律條文的形式明確告知人們,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不可以做的,哪些行為是合法的,哪些行為是非法的。違法者將要受到怎樣的制裁等。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立法和普法工作來實現的。法律所具有的明示作用是實現知法和守法的基本前提。
2、法律法規具有預防作用。對於法律法規的預防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法規的明示作用和執法的效力以及對違法行為進行懲治力度的大小來實現的。
法律的明示作用可以使人們知曉法律而明辨是非,即在人們的日常行為中,什麼是可以做的,什麼是絕對禁止的,觸犯了法律應受到的法律制裁是什麼,違法後能不能變通,變通的可能性有多少等等。這樣人們在日常的具體活動中,根據法律的規定來自覺地調節和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從而來達到有效避免違法和犯罪現象發生的目的。嚴格及時有效的執法也可以警示人們,未違法,違法必受罰,受罰不可變通也。
這樣可以在每一個人的心底上建立起一道堅不可摧的思想行為防線。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有令必行有禁必止。收到欲方則方,欲圓則圓的良好的規范效果。
3、法律法規的校正作用。也稱之為法律法規的規范作用。這一作用主要是通過法律的強制執行力來機械地校正社會行為中所出現的一些偏離了法律軌道的不法行為,使之回歸到正常的法律軌道。像法律所對的一些觸犯了法律的違法犯罪分子所進行的強制性的法律改造,使之違法行為得到了強制性的校正。
4、法律法規具有扭轉社會風氣、凈化人們的心靈、凈化社會環境的社會性效益。理順、改善和穩定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提高整個社會運行的效率和文明程度。作為一個真正的法制社會則是一個高度秩序、高度穩定、高度效率、高度文明的社會。這也是法制的最終目的和最根本性的作用。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八十九條 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國務院可以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
⑵ 法律法規規章規范性文件在效力的是什麼關系
法律的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
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
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設區的市、自治州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法律、法規、規章的效力高於規范性文件,但是,國務院規范性文件與規章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國務院規范性文件;國務院規范性文件與地方性法規的規定不一致的,逐級報請國務院決定適用的依據。
⑶ 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有什麼區別
法律、法規、規章和制度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各具特點,相互區別。法律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分為基本法律與非基本法律,效力次於憲法。廣義上的法律概念則包括狹義法律、法規與規章,覆蓋所有有約束力的規范。
法規則進一步細分為行政法規、地方法規、自治法規與經濟特區法規。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效力僅次於法律。地方法規由省級、市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效力次於行政法規,省級法規高於市級,人大法規優於常委會法規。自治法規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制定,包括自治條例與單行條例。經濟特區法規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授權經濟特區所在地的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針對經濟特區。
規章包括部門規章與地方政府規章,是法律體系中效力層級最低的規范。
至於制度,其定義相對模糊,但通常指社會的游戲規則,涉及正式規則、非正式約束及其實施特徵。制度是人為設定的規則,旨在決定社會成員之間的相互關系。簡而言之,制度涵蓋了法律、法規與規章等正式規則,以及非正式的約束與實施方式,共同構成了國家治理體系的基石。
⑷ 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及行政規章他們之間的關系
我國法律體系的位階順序,從高到低依次為憲法、基本法律、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以及行政規章。憲法作為國家的根本法,居於法律體系的最高層級。隨後是基本法律、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包括省級、省會市、較大市的人大和人大常委會所制定的法規,以及部委規章、省級政府規章、省會市政府規章和較大市政府規章。
在這一系列的法律位階中,法律層級依次遞減,形成一個有序的法律體系。然而,部委規章與地方性法規的相對位階並未在憲法和相關法律中明確界定,這一細節成為法律體系中值得深入探討的內容。在實際應用中,相關機構會根據具體情況及需要,對不同位階的法律進行權衡和適用,以確保法律的統一性和效力。這一問題的探討不僅關乎法律體系的完善,也直接關繫到法律實施的公平性和有效性。
因此,明確和細化不同位階法律之間的關系,對於我國法律體系的建設和完善至關重要。這不僅需要法律專家的深入研究,更需要立法機關和行政機關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調整,以實現法律的科學性和適用性。通過不斷的法律修訂和解釋工作,可以逐步明確不同位階法律的定位,為法律的正確適用提供更加堅實的制度保障。
⑸ 法律,法規,規章的區別
法律分析:1.概念含義不同
(1)法律有廣義、狹義兩種理解。廣義上講,法律泛指一切規范性文件;狹義上講,僅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2)法規,在法律體系中,主要指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法規及經濟特區法規等。
(3)規章,是指有規章制定權的行政機關依照法定程序決定並以法定方式對外公布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
(4)規范性文件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一般是指屬於法律范疇(即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立法性文件和除此以外的由國家機關和其他團體、組織制定的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的總和。
狹義一般是指法律范疇以外的其他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
2.制定主體不同
(1)法律一般是指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民法、刑法等。
(2)法規,指國務院、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民族自治機關和經濟特區人大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3)規章主要指國務院組成部門及直屬機構,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區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和人民政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
(4)規范性文件一般指狹義的規范性文件,各級黨組織、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工作部門,人民團體、社團組織、企事業單位、法院、檢察院等制定的,具有普遍適用效力的,非立法性文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⑹ 法律、法規、規章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
法律、法規、規章之間到底有什麼區別
法律有廣義、狹義兩種理解,從廣義上講,法律泛指一切規范性文件,法律、法規和規章都屬於廣義上的法律,但是法律≠法磨老早規≠規章,它們之間在制定機關和法律效力上存在明顯的差別。
一、法律
從狹義上講,法律僅指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文件。立法機關是哪些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律一般都會用「法」字來命名,比如《治安管理處罰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等。
二、法規
法規包括兩種: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
1、行政法規
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頒布,行政法規往往會用「條例」、「規則」、「辦法」、「細則」等來命名,比如《企業名稱登記管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實施細則》、《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條例》等。
2、地方性法規
地方性法規是有立法權的地方國家機關依法制定與發布的規范性文件,也就是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所制定。地方性法規在本行政區域內有效。地方性法規往往也會用「條例」、「辦法」等來命名,比如《山東省法律援助條例》、《江蘇省慈善事業促進條例》、《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等。
三、規章瞎雀
規章包括兩種: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
1、國務院部門規章
國務院部門規章由國務院的組成部門和直屬機構在它們的職權范圍內制定。國務院部門規章通常也會用「辦法」、「決定」等來命名,比如《商業銀行服務價格管理辦法》、《快遞市場管理辦法》等。
2、地方政府規章
地方政府規章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以及較大的市(如省會)的人民政府在職權范圍內制定。地方政府規章一般用「辦法」、「規定」來命名,不能用「條例」。
這些規范性文件之間的效力等級是怎樣的?
1、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
2、含激國務院部門規章VS地方性法規 二者效力無高下之分
3、地方性法規>本級和下級地方政府規章
4、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VS本行政區域內的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規 二者效力無高下之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