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規百科 » 職工規章制度合同

職工規章制度合同

發布時間: 2025-07-29 19:22:30

『壹』 公司員工規章制度

員工規章管理制度是企業依法制訂規章制度是企業內部「立法」,是企業規范運作和行使用人權的重要方式之一。所以,性質不同的公司,制定的員工管理制度也是不盡相同的,企業會根據自己公司的自己特點並通過工會或職工代表進行協商確定的適合自己企業與員工發展的具體的員工管理制度。

制度原則之一是企業的管理模式任何非正式的、正式的組織,都存在著自己的特有管理模式。

原則之二是針對企業管理的具體實際需要提出來的一套管理思想、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論體系。

『貳』 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第二款嚴重違反規章制度司法解釋

沒有專門針對此條的司法解釋,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法釋〔2001〕14號 )第十九條規定,用人單位通過民主程序制定的規章制度,不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及政策規定,並已向勞動者公示的,可以作為人民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依據。
適用《勞動合同法》第三十九條(二)項「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的」解除合同,應當符合以下三個條件:
一、規章制度的內容和訂立程序合法;
規章制度的內容必須是符合法律、法規的規定,訂立中經過全體職工或者職工代表大會討論,提出方案和意見,與工會或者職工代表平等協商確定,且經過公示。
二、達到嚴重程度
勞動者違反規章制度的行為客觀存在,並且是屬於「嚴重」違反用人單位的規章制度。何為「嚴重」,一般應根據勞動法規所規定的限度和用人單位內部的規章制度依此限度所規定的具體界限為准。
三、程序合法
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處理是按照本單位規章制度規定的程序辦理的,並符合相關法律、法規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法釋〔2001〕14號
第十九條用人單位根據《勞動法》第四條之規定,通過民主程序制定的規章制度,不違反國家法律、行政法規及政策規定,並已向勞動者公示的,可以作為人民法院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依據。

『叄』 我跟公司簽了一個公司的規章制度算不算是勞動合同

規章制度不算勞動合同,但是如果勞動者在上面簽字的話,視為勞動者對規章制度的確認,上述規章制度對勞動者是具有拘束力的。規章制度跟勞動合同是不同的。勞動合同必須具備勞動合同法約定的必備條款,而規章制度一般都是作為勞動合同的附加條款來簽訂的。
法律分析
勞動合同需要具備法律規定的必備條款,公司的規章制度不同於勞動合同。勞動合同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訂立和變更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平等自願、協商一致的原則,不得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勞動合同依法訂立即具有法律約束力,當事人必須履行勞動合同規定的義務。勞動合同是建立勞動關系的基本形式。以勞動合同作為建立勞動關系的基本形勢是世界各國的普遍做法。這是由於勞動過程是非常復雜的也是千變萬化的,不同行業,不同單位合同勞動者在勞動過程中的權利義務各不相同,國家法律法規只能對共性問題做出規定,不可能對當事人的具體權利義務做出規定,這就要求簽訂勞動合同明確權利義務。勞動合同是促進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用人單位可以根據深感經營或工作需要確定錄用勞動者的條件和方式數量,並且通過簽訂不同類型不同期限的勞動合同,發揮勞動者的特長合理使用勞動力。勞動合同有利於避免或減少勞動爭議。勞動合同明確規定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權利義務,這既是對合同主體雙方的保障又是一種約束,有助於提高雙方履行合同的自覺性,促使雙方正確行使權力,嚴格履行義務。因為勞動合同的訂立和履行有利於避免或減少勞動爭議的發生,有利於穩定勞動關系。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
第三條 訂立勞動合同,應當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願、協商一致、誠實信用的原則。依法訂立的勞動合同具有約束力,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履行勞動合同約定的義務。
第十七條 勞動合同應當具備以下條款:(一)用人單位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負責人;(二)勞動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證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證件號碼;(三)勞動合同期限;(四)工作內容和工作地點;(五)工作時間和休息休假;(六)勞動報酬;(七)社會保險;(八)勞動保護、勞動條件和職業危害防護;(九)法律、法規規定應當納入勞動合同的其他事項。勞動合同除前款規定的必備條款外,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可以約定試用期、培訓、保守秘密、補充保險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項。

『肆』 勞動規章制度與勞動合同、集體合同的區別

勞動規章制度與勞動合同、集體合同的區別如下:
1、參與主體和制定要求不同。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規章制度制定也是勞資雙方共同決定的事項,需要經過民主程序,最後通過平等協商程序確定。但是,規章制度制定時對勞資雙方「共決」的要求比較低。
2、內容指向不同。規章制度、勞動合同、集體合同都會涉及到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等內容。但是,三者的內容指向與側重點是不同的。勞動合同中的內容是企業與單個勞動者約定的事項。集體合同與規章制度的事項一般來說都是適用企業和全體勞動者之間的事項。就同一問題而言,集體合同與規章制度的側重點是不同的。比如,對於工作時間事項的規定,集體合同側重於工時標准以及延長時間的工作要求,主要目的是對勞動者在工作時間上進行保護,而規章制度側重於規定實行哪一種工時制度、上下班時間以及違反規定的處理等,主要目的是要求員工遵守工作時間。再如休假制度,集體合同和規章制度也都會涉及,集體合同主要側重於為勞動者享有各類假期提供保障,而規章制度主要側重於員工請假的手續、要求以及違反的後果等。
3、實施方式不同。規章制度的實施主要靠企業通過獎勵和懲罰兩種手段來落實,在實踐中,一般是通過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來督促員工遵守規章制度的自覺性,維護正常的生產工作秩序。勞動合同、集體合同作為雙方的協議,主要靠協議的約束力來確保落實。
4、效力范圍不同。規章制度的內容是集體性的,它的效力范圍也是整個企業,對象是全體員工。集體合同的效力范圍一般也是適用整個企業,針對特定群體的集體合同僅適用特定的群體,如企業內部的女員工權益保護專項集體合同僅適用企業內部的女員工。勞動合同的效力僅適用於企業的單個勞動者,對其他勞動者無法發生法律效力
5、效力等級不同。規章制度、集體合同、勞動合同的效力等級如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法律問題,理清三者之間的關系對於處理勞動爭議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首先,如果規章制度與勞動合同、集體合同規定的事項不一樣,那麼三者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因為從法律規定來看,規章制度和勞動合同、集體合同都具有法律效力,三者對不同的事項作出不同規定的,各自在各自的范圍內適用。其次,如果規章制度與勞動合同、集體合同對同一事項作出規定且規定的內容不一致定的
法律依據
《勞動合同法》
第51條規定:「企業職工一方與用人單位通過平等協商,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保險福利等事項,可以訂立集體合同。集體合同草案應當提交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通過

熱點內容
下列不屬於社會法范疇 發布:2025-07-30 08:51:41 瀏覽:191
電大婚姻法形考1 發布:2025-07-30 08:38:28 瀏覽:103
勞動法工廠上班13年辭退賠償 發布:2025-07-30 08:38:24 瀏覽:178
勞動爭議法律援助常見問題 發布:2025-07-30 08:20:45 瀏覽:343
雲南法官助理招聘 發布:2025-07-30 08:16:17 瀏覽:416
法院人員追責 發布:2025-07-30 08:13:58 瀏覽:539
買房指標轉讓協議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30 08:07:18 瀏覽:458
商法的地位體現在哪些方面 發布:2025-07-30 08:07:18 瀏覽:326
刑法開卷考 發布:2025-07-30 08:04:44 瀏覽:391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信訪辦 發布:2025-07-30 08:04:39 瀏覽: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