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動力市場管理條例
1. 黑龍江省勞動力市場管理條例第一章 總 則
《黑龍江省勞動力市場管理條例》第一章 總則的主要內容如下:
制定目的:為保障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促進就業與勞動力市場的規范化,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及國家相關規定,結合黑龍江省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
適用范圍:本條例適用於黑龍江省行政區域內的勞動者求職與就業,以及用人單位招用人員和職業介紹機構的職業介紹活動。但需注意,人才交流機構招用人員及求職就業的活動除外。
管理原則:勞動力市場管理應遵循資源配置規律,堅持統籌規劃、規范管理、平等競爭和有序流動的原則,以確保勞動力資源得到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
政府職責:政府應高度重視勞動力市場的培育與發展,將其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通過採取積極的就業政策,鼓勵多元就業渠道,以保證勞動力的合理開發,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
管理部門:縣級以上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部門負責本地區的勞動力市場管理工作。同時,可以委託就業服務機構處理相關事務,並指導職業介紹機構提供就業服務。在特定區域,如農墾和森工部門,也負責相應的管理和監督工作。
部門協同:財政、物價、工商、稅務、民政、公安等部門需協同配合,共同確保勞動力市場各項工作的順利進行。
工會組織監督:工會組織負責監督用工行為,以維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年檢與監督: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門實施年檢制度,對職業介紹機構和用人單位的法規執行情況進行監督。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權對違反條例的行為進行投訴和舉報。
勞動者權利:所有具備勞動能力、有就業需求且符合條件的勞動者,無論民族、種族、性別或宗教信仰,都有權利通過職業介紹或直接聯系單位實現就業。
2. 江蘇省勞動力市場管理條例(2004修正)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了促進勞動者就業,維護勞動力市場秩序,保護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實現勞動力資源開發利用和合理配置,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凡在本省行政區域內從事求職擇業、招用人員、職業介紹等勞動力市場活動的,適用本條例。第三條勞動力市場運行應當遵循平等競爭、雙向選擇、公開公正、誠實信用的原則。第四條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按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加強領導,統籌規劃,培育和發展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第五條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是本行政區域內勞動力市場的主管部門,負責勞動力市場的組織指導和管理監督。第六條工商、財政、物價、稅務、公安、建設等行政部門,應當在各自的職責范圍內,協同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做好勞動力市場的管理服務工作。第二章求職擇業第七條勞動者依法享有平等就業和選擇職業的權利,不因民族、性別、宗教信仰等不同而受歧視。第八條凡年滿16周歲、有勞動能力的勞動者,可以通過職業介紹機構、勞動力交流洽談會或者直接向用人單位(含個體工商戶,下同)求職等合法渠道求職擇業。第九條求職者到職業介紹機構辦理求職登記手續或者通過其他合法渠道求職擇業的,應當持本人居民身份證,提供相應有效證件和材料,並如實介紹本人的有關情況。
從事技術工種或者特殊工種的求職者,還應當持有相應的有效資格證書。第十條勞動者求職擇業時;有權要求用人單位和職業介紹機構如實提供與其擇業有關的情況。第十一條在職人員轉換用人單位的,應當依法與原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不得違反國家有關勞動法律、法規的規定擅自離職。第十二條境外人員來本省求職擇業,本省勞動者出境求職擇業的,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執行。第十三條殘疾人、少數民族人員、退出現役的軍人求職擇業,法律、法規有特別規定的,從其規定。第三章招用人員第十四條用人單位依法享有招用人員的自主權。
用人單位應當遵循面向社會、公開招收、擇優錄用的原則招用人員,自主確定招用人員的數量、條件和方式,自願選擇職業介紹機構或者人才流動等中介服務機構。第十五條用人單位招用人員可以通過下列途徑:
(一)通過職業介紹機構;
(二)參加勞動力交流洽談會;
(三)通過大眾傳播媒介刊播招用信息;
(四)利用勞動力供需信息網路;
(五)法律、法規允許的其他途徑。第十六條用人單位招用人員,應當公布招用人員簡章。招用人員簡章包括用人單位的性質、地址,招用人數、工種、條件,用工形式、工作期限、勞動報酬、福利待遇和勞動保護等基本情況。
公布招用人員簡章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通過大眾傳播媒介發布招用人員廣告的,必須符合國家廣告法律、法規的規定。第十七條用人單位向職業介紹機構進行招用人員登記時,應當提供單位介紹信、營業執照(副本)、招用人員簡章和經辦人身份證件。第十八條城鎮用人單位招用外地或者農村勞動者,國家和省人民政府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用人單位招用境外人員,按照國家和省有關規定執行。第十九條用人單位招用人員不得向求職者收取報名費、登記費、資料費或者變相收取其他費用;不得向被錄用人員收取保證金、押金等;不得扣押被錄用人員的身份證件。第二十條用人單位招用人員應當在被招用人員第一個工作日前與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並自訂立勞動合同之日起七個工作日內書面報告勞動保障行政部門。
公民招用家庭服務人員的,當事人之間可以書面或者口頭協議約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第二十一條用人單位與被錄用人員可以在勞動合同中約定試用期,試用期包括在勞動合同期限內。試用期的約定不得違反法律、法規有關勞動合同試用期的規定。
被錄用人員在試用期間未被證明不符合錄用條件的,用人單位不得單方解除勞動合同。第二十二條用人單位應當自錄用人員之日起依照法律、法規和國家規定為被錄用人員辦理社會保險。第二十三條用人單位招用人員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提供虛假用人信息;
(二)招用無合法身份證件的人員;
(三)招用人員從事違法活動;
(四)違反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行為。
3. 西安市勞動力市場管理條例
第一章總則第一條為加強勞動力市場管理,促進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保障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和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條例。第二條本條例所稱勞動力市場,是指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勞動力供求雙方按照市場規則相互選擇,實現勞動力資源合理配置的市場。第三條進入本市勞動力市場的勞動者、用人單位和職業介紹機構,均應遵守本條例。實行或參照實行國家公務員制度者除外。
本條例所稱勞動者,是指年滿十六周歲、具有勞動能力的公民。
本條例所稱用人單位,是指招用勞動者的企業、個體經營者以及國家機關、事業組織和社會團體。
本條例所稱職業介紹機構,是指為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和為勞動者擇業提供服務,促進雙方建立勞動關系的中介組織。第四條市人民政府應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培育和發展勞動力市場,多渠道吸納城鎮勞動者就業,引導和促進城鄉勞動力合理流動。第五條勞動力市場必須遵循自主用人、自由擇業、平等競爭、公正服務的原則。第六條市勞動、人事行政部門是本市勞動力市場的主管部門,依法按照職責分工管理本市勞動力市場。區、縣勞動、人事行政部門按照職責分工主管本區、縣的勞動力市場。
工商、公安、計劃、物價、財政、稅務等有關行政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協同管理勞動力市場。第二章勞動者擇業第七條勞動者享有平等就業和自主選擇職業的權利,其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不因民族、種族、性別、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視。第八條勞動者擇業,應依法通過職業介紹機構、勞動力交流洽談會進行,也可通過新聞、廣告等媒介或其他方式應招、應聘。第九條勞動者到職業介紹機構辦理擇業登記或通過其他方式應招應聘,應出示本人身份證明,並如實向職業介紹機構和用人單位提供本人的健康、年齡、學歷、資歷、職稱、特長、職業資格等基本情況和有關證明材料。
本市行政區域外的勞動者和本市行政區域內的農村勞動者還應持務工許可證等有關材料。第十條國外或港、澳、台地區勞動者在本市行政區域內擇業的,按國家有關規定執行。第十一條勞動者選擇國家規定實行職業資格標準的工作崗位,必須具有相應的資格。第十二條下列在崗勞動者進入勞動力市場交流,必須事先提出書面申請,經所在單位或單位的行政主管部門同意:
(一)與原工作單位簽訂的勞動合同期限未滿,或經原工作單位出資培訓,合同規定的服務期限未滿的;
(二)擔任市級以上人民政府確定的重點工程項目、重大科研項目的技術負責人的;
(三)從事涉及國家機密的工作人員在規定保密期限內的;
(四)在特殊行業、特殊崗位工作,流動後會給原單位造成重大損失的;
(五)經司法或行政機關決定或批准,正在接受審查尚未結案的;
(六)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第十三條勞動者重新選擇職業後,不得泄露原工作單位的技術、業務秘密和商業秘密,不得損害原工作單位的經濟利益,並及時與原工作單位清理有關手續。第十四條對符合本條例規定要求擇業的勞動者,其所在單位應在勞動者提交申請書之日起三十日內辦理手續。不得借故刁難或處分,不得向勞動者收取不合理的費用。第十五條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應當簽訂勞動合同。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勞動合同無效:
(一)用人單位在招用招聘簡章、廣告中作虛假承諾或欺騙宣傳,無法給勞動者兌現的;
(二)勞動者提供虛假學歷、資歷、任職資格、特種作業技能等證明材料,騙取招用招聘的;
(三)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本條例規定的。第三章用人單位招用招聘第十六條用人單位依法擁有用人自主權,可根據生產、工作要求制訂勞動崗位用人條件,按需要招用招聘勞動者。第十七條用人單位招用招聘勞動者應面向社會,全面考核,公平競爭,擇優錄用。不得歧視婦女,不得違反有關安排殘疾人就業的法律、法規。第十八條用人單位招用招聘勞動者,應具備法律、法規規定的各項勞動安全衛生等工作條件和必要的生活衛生條件,具有按期支付工資、提供社會保險、福利待遇的能力。第十九條用人單位招用招聘勞動者必須事前制訂招用招聘簡章,說明用人條件、工種、數量、期限和待遇,報勞動力市場主管部門核准。並提供下列證件:
(一)企業持營業執照副本和本單位的證明;
(二)國家機關、事業組織、社會團體持本單位的證明;
(三)個體經濟組織持營業執照副本和本人身份證明。
本市行政區域以外的用人單位還須持有所在地縣級以上勞動力市場主管部門核準的招用招聘證明。